倍可親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作者:chico  於 2010-11-4 02: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國文補課|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

漢宣帝劉洵,因為少年未得志時候的妻子(皇后)許平君,被霍顯謀殺以後,非常傷心,就立了他和許平君初婚第一年所生的兒子劉奭做「太子」。並且特別 挑選後宮無子,而且做人很謹慎的王婕妤(婕妤,女官名,等於後世的妃子)做皇后,叫她認養「太子」(後來王婕妤的娘家,就在漢宣帝以後,歷代出皇后,因此培養了王家的後代出個王莽篡漢。你看,歷史故事的前因後果,真很難說得清楚)。劉奭長大成人以後,個性溫柔,又很仁慈,並且極喜歡儒家的學術。看到他的皇 帝父親宣帝所用的大臣,多半是講究「法治」,注重「吏」治,刑法比較嚴厲,心裡很不同意。有一天,他陪皇帝父親宴會,找個機會對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探, 宜用儒生。」宣帝一聽,變了臉色,很嚴肅的對兒子說: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道)王(道)道(家)雜之,奈何純任德教(只講道德),用周政乎(還用周朝的禮法嗎)?且俗儒(通常一般讀書人) 不達時宜(不能通達時勢合適的變化),好是古(認為古代做對的)非今(現在都錯了),使人眩於名實(被理論邏輯搞昏頭腦),不知所守(他們又不知道自己該 守的本分),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劉)家者,太子也。」

    從此,宣帝對太子比較疏遠,而且很想換另一個兒子來做太子。但因為劉奭是許平君皇后所生,而且夫妻父子三人,都是從平民艱苦中出身,尤其對 他的生母許平君,情深義重,曾經還答應過她,一定把她所生的兒子立做太子。所以始終下不了決心,最後,還是讓他做太子。等到宣帝死後,劉奭即位,就是漢元 帝。果然,從此以後,西漢劉家的天下,就黯然衰落了,直到王莽假借儒家的學術篡位。不是劉秀「光武」中興,漢朝的政權,也早就換了他姓朝代。這便是 「(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反面的作用。

    「哀矜」用現代話來說,便是「憐憫和同情」。「矜」這個字,包涵有「自滿」及「憐惜」幾重意義。《大學》在這裡所用的「哀矜」,是憐憫、同 情的意思。猶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它是人性固有的愛心和同情心。尤其是女性在這方面的反應,比之男性更為明顯。因此常常有人引用古代成 語,所謂「婦人之仁」。其實,不要輕易曲解「婦人之仁」這句話,把它當作無用的代名詞,擴充「婦人之仁」,才是大仁大義、大慈大悲。就怕你如「婦人之仁」 的仁心都沒有,就不必假借大仁大義來掩飾自己了。例如,佛說慈悲,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仁」字同一意義。但佛把「仁」心用兩極分開來說,便叫「慈悲」。 「慈」是如父(男)性、陽性的愛,「悲」是如母(女)性、陰性的愛。「慈悲」、「仁愛」、「哀矜」本來都是好事,但亦不可以受自己心理的蒙蔽,發展變成偏 向的一面。如果變成偏心、偏愛,下但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甚至也不能「修身」,不能自處。

    我們也可以從佛學中去了解「慈悲」另一面的作用,如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種道理,和人生實際行為的結合,「運用之妙,存乎一 心」。不然,就猶如現代一般人,在那些報屁股或雜誌的尾巴上,看到學到一句「愛心」,或「愛的教育」的皮毛,就一味只以「愛」啊「愛」的教養子女,最後多 半變成「愛」之反而「害」之了。希望大家真要「好學」、「慎思」去「明辨」它才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8: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