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作者:chico  於 2010-10-30 04: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生|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孔子說:「聽到些小道消息就四處傳播,是背棄道德的行為。」

    《論語 陽貨》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呂氏春秋》中說:「對於傳言不能不加以明察,傳言傳得次數多了,白的都能傳成黑的,黑的都能傳成白的。」
    《呂氏春秋  察傳》 夫傳言不可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見未真   勿輕言
    【註釋】真:清楚,真切。輕:輕易,隨便。言:說,談論。
    【解讀】沒有見到真相是什麼時,不要輕易去說它。

   子貢打「小報告」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時受到圍困,跟隨他的人七天都沒有飯吃。孔子的學生子貢不知怎麼偷偷地溜出了包圍圈,用隨身所攜帶的東西向老百姓換了一石米。顏回,仲由 就在一個破土房子里開始做飯,可做飯的過程中有一撮煙灰飄飄然落進了飯中,顏回見狀就把那帶著煙灰的飯取出來吃了。顏回取飯吃這一情景被子貢在遠處水井旁 看見了,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飯吃。立馬就去見孔子,問道:「仁人廉士,因為窮困就可以改變氣節嗎?」孔子說:「改變氣節還怎麼稱得上仁義?」子貢又問 道:「像顏回那樣的人,應該不會改變氣節吧?」孔子回答:「當然了。」子貢一聽這話,就把剛才看到的顏回偷吃一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一個仁 德的人由來已久了,雖然你這麼說,我還是不會懷疑他,他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你不要說了,我來問問他。」於是孔子把顏回召來說:「前些日子我做夢夢見了 自己的祖先,想必是祖先要護佑我們吧?你飯做好后我準備用它來祭祀祭祀祖先。」顏回說:「剛才做飯時煙灰掉進飯里了,不把煙灰弄出來吧飯不幹凈,弄出來扔 了吧太可惜,於是我就把它吃了,已經被吃過的飯不能再用來祭祀祖先了。」孔子說:「是啊,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把它吃了的。」顏回退出后,孔子對在場的幾 個學生說:「我並不只是依據今天的事才相信顏回的為人的。」學生們由此更加信服老師。
   

(《孔子家語   在厄第二十》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 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義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 「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 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這個故事也叫「飯煤」。子貢自遠處看見顏回「吃」,並沒有看清顏回為什麼「吃」,輕易地做出了顏回「偷吃」的判斷,又由此做出了顏回「因窮困而改變了氣節」的判斷,給老師打了「小報告」。


    人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要見得清,見得真才為實。


 

    知未的   勿輕傳 
    【註釋】的:真實,實在。
    【解讀一】對傳聞中的事情,不了解別人的真是意圖時,不要輕易再傳給他人。
   

挖井得人
    古代宋國有一戶丁姓人家,因家裡沒有水井,常需派一個人出去打水。後來丁家開鑿了一口水井,從此再也不用人出去打水了,於是就很高興地對人說:「我家挖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到后便傳言出去:「丁家挖井得一人。」 宋國人把這件事看作是奇聞異事,紛紛到處宣傳,國君聽說了也大為驚奇,於是派人到丁家問個究竟,丁家人回答道:「我家挖了一口井等於得到一個勞動力,並非在井裡得到一個人。」

    (《呂氏春秋  察傳》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挖井「得一勞動力」,在宋國人沸沸揚揚的傳言中竟然成了挖井「得一大活人」!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安排一組人傳話,第一個人對著第二個人的耳朵悄悄說一句話,第二個人再把這句話悄悄對著第三個人的耳朵說,這樣悄悄傳了十幾個人之 后,最後一個人再把這句話公布出來時已經和第一個人說的話完全背離了,可以說這兩句話已經「驢唇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了!


    看樣子,在傳話的過程中,說的人可能出現敘述不清,聽的人可能出現聽覺不明,所以,對那些傳來傳去不知經過多少人耳朵和嘴的話我們沒必要再「確信無疑」了。

    涉世不深的人尤其要「知未的 勿輕傳」

   宋朝的葉夢得在《石林家訓  慎言》中說:「而人們聽話,也不過兩類:單純的人不辨是非,聽到什麼就信什麼;嘴快魯莽的人不計利害,聽到什麼,就傳什麼。」


    葉夢得在這篇家訓中也著意告誡兒子不要太單純,聽到什麼就信什麼;不要太嘴快魯莽,聽到什麼,就傳什麼。因為有不少「好排擠他人,傾軋他人的人,製造事端 巧設陰謀,傾軋他人惟恐不力,中傷他人惟恐不深。」(軋於利害者,造端設謀,傾之惟恐不力,中之惟恐不深。)他擔心兒子涉世不深,還沒有經歷人生患難,對 人情的機變詭詐看不透,會掉入別人陷阱之中。(蓋汝曹涉世未深,未嘗經患難,於人情變詐,非能盡察,則安知不有因循陷溺者乎!)
    葉夢得在仕途上幾起幾落,主要是被人中傷,在處世為人方面,他飽經憂患,感受極深。

   

    【解讀二】對於別人所做的事情,不要主觀臆斷,妄加推測別人的行為目的,並輕易地傳播出去。


    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憑空猜測,不固執己見,不頑固不知變通,不自以為是。
    《論語  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現在的人,有這四種毛病的人太多了,尤其是第一種毛病,主觀猜測別人的行為目的,我們常聽人說:「他這樣做的目的肯定是……」「他這樣做無非是因為……」 聽他們分析得頭頭是道的,好像真就是這麼回事似的,而且總是把人往壞處想,使得原本沒有矛盾的生出了矛盾,原本有矛盾的加大了矛盾。
    一個人很難猜透另一個人的內心,很難猜透一個人的行為目的,很難猜透一個人說話的真實意思,有時同樣一句話,說話的語氣神態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大為不同,


比如「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就有七層意思: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 (可是有人這麼說)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確實沒這麼說)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是我是這麼暗示的)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是有人偷了)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是他對這錢做了某些事)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是他偷了別人的錢)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是他偷了別的東西)


    有時同樣一句話,樂觀的人是一種理解,悲觀的人是一種理解;心態好的人是一種理解,心態不好的人又是一種理解,有時理解得相去甚遠,甚至是南轅北轍。


    人常說:「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有的人卻像人家肚子里的蛔蟲一樣,整天「肯定,肯定」的,還到處去說,鬧得生出來多少事端,鬧得很正常的事也變得不正常了。


    孔子能杜絕四種毛病,我們能杜絕「憑空猜測」這一種毛病,天下就多了些太平日子!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8: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