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圓覺經---南懷瑾

作者:chico  於 2010-7-14 10: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大德開示|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 是。】

        佛說未來末世的眾生,學佛不能成道,是由於無始以來以自我為中心,所產生的憎愛心理。一切種子包括很多,最基本的貪、嗔、痴、慢、疑五種思惑,所謂修行就 是如何轉化這些心理上的毛病。其次就是見惑,見惑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自己主觀的成見,戒禁取見是認為某件事不能做,做了就不 能成道,如同回教徒不吃豬肉,各種宗教都有不同的規條。見惑就是觀念上的錯誤,而被這些錯誤的觀念困惑住了,不能解脫。見思惑形成了心理思想上的一切種 性,形成了現在的個性,必須要把見思惑轉化,才能成就。見惑要在見道、明心見性以後才能斷,才能轉。思惑則在見道以後還不能斷,必須靠修持,慢慢作功夫才能斷。所以,我們深受內心愛憎之念的折磨,貪嗔痴慢疑很難斷除。

        佛為什麼要提這一段?善事善知識很難,我常跟同學們說我不是善知識。但是,我曉得世上縱然有善知識,你們也學不好。為什麼呢?一般人學的時候,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某某人講的道理很合於我的想法。還有些同學跟我說:老師啊!你講的思想跟我的一樣哩!我說好,謝謝你啦!所以,我說你們不是學佛,而是拿佛的招牌來表現自己。例如現在很多人註解佛經,很多人上台弘法,所講的佛法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原意?很成問題。禪宗有個故事,五代時有位忠國師,他的一位弟子 學問非常好,想要註解佛經。忠國師就叫人拿一碗水,裡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隻筷子,問這是什麼意思?弟子答不出來。忠國師說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懂佛的意思?

        所以,能夠去掉「自他愛憎」,一切平等,愛人如己,才是學佛的行為。但是,誰能做到呢?愛人如己,大家都會講,利害關頭一到,當然是我第一,那裡還有你? 修行在平常是看不出來的,到了利害關頭,才是真正的考驗。尤其是宗教徒,排擠別人的心理特彆強烈,哎呀!你是基督教!那味道就出來了,就不能平等,就不能慈悲了。為什麼信了宗教,容易排擠人家呢?因為認為我信的才是對的,他的錯了,這是犯了見取見及戒禁取見的錯誤,這也是「自他憎愛」的心理,合於我的則喜歡,不合於我的則討厭。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這一段話,有那一個佛教徒做到了?我常說我不是佛教徒,因為我沒有資格當一個佛教徒。佛說假定有一個人,看見怨家,如己父母,這多難啊!視怨家猶如自己的親人,怨親平等,這才是學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麼,恩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惡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來學佛,我問他你的父母怎麼樣了?他說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順的東西!還跑來學佛?孝順都沒有做到,人道都沒有做好, 還想成佛呀?哎呀!老師,我那個媽媽脾氣好古怪,好難相處。對呀!父母難相處,夫妻難相處,這些做不到,還想度眾生?父母不是眾生啊?丈夫、妻子、兒女不 是眾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親人父母都沒有盡到孝心、愛心,對別人,對怨家,那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學佛的人看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視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也視自己的子女如同一般眾生。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一段,就可以知道學佛是從做人開始。人都沒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頂,灌了頂就可以往生西方,念個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這個貪心多重啊!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你懂得了這個道理,曉得如何起步走,然後再修一切佛法。佛法的基本立足點是在慈悲、平等,在修持的方法上也是一樣平等, 沒有好壞,沒有憎愛,不要說信了佛教,就看不起不信佛教或信其他宗教的,不要說學了禪就看不起凈土,學了密宗就認為密宗才能成佛,學了凈土就認為禪宗不踏實。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那個好那個壞,要在和你相應,而你能老實修行,就如「楞嚴經」所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0: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