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禪觀
從疑問品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凈
土法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包括偏遠的嶺南。所以韋使君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六祖大師對此作了精闢的回答。一般修凈土的人,聽到六祖這一段談話心裡會有些不自
在,但我希望他們能好好看看《壇經》,了解一下凈土與禪宗到底有沒有關係。
一般單純修持禪宗的人,往往依據《壇經》
的這一段文字來呵斥凈土,而古代祖師也常常有這樣類似的呵斥。但禪宗內也有相當一些有影響的大禪師提倡凈土,如宋初永明壽禪師在《宗鏡錄》里就說六祖只具
一隻眼。為什麼說只具一隻眼呢?他認為六祖沒有看到凈土的好處。這是需要抉擇的重大問題。有的人說,要禪凈雙修,一面參禪,一面念佛,三百多年來叢林里大
多都是這樣。有的人說,你念佛就念佛,不要在那兒搞雙修,小心把你去西方的事耽擱了。還有一些人說,凈土是一種沒出息的辦法,只知道靠著阿彌陀佛,自己沒
有半點英雄氣概。有的人還說,一切都靠阿彌陀佛,那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念上帝、念真主有什麼區別呢?極樂世界與天堂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樣的佛教又
與那些宗教有什麼區別呢?
這樣說來說去麻煩太多了,一是修凈土的人
不願意聽,認為這是禪宗或外道在搗鬼;另一方面會使一些修凈土的人產生懷疑。人家念佛念得好好的,你在那兒說東說西,出了問題
是要承擔因果責任的。這裡有沒有問題呢?不要怕,佛法是智慧之法,不怕有問題,越有問題,越才需要智慧來加以解決,這樣才能斷你的
疑,才能產生堅固的信心。到了這裡,許多禪師是慎重的,不願隨便說的,就是怕引起種種的麻煩。
如果僅從表面上看,禪宗與凈土的主張是不
一樣,但我們在這兒講《壇經》,講禪宗,要有個抉擇,禪凈間共同之處就還他共同,不同之處就還他不同。如果非得把禪宗、凈土說成一樣,那佛教內又何必分那
么多的宗派呢?雖然不一樣,它們卻同樣都是佛法。所以要知道,既然成立了一個宗派,就必然有它自己的特色,既各有特色,彼此間自然就有不同之處。但不論有
多大的差異,它們都是佛法,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的。所以不能隨便、簡單地說誰好誰不好,這個結論不能下。這裡有必要給大家談談有關凈土的知識,後面看六
祖大師所講的,大家就能有所取捨了。
凈土有兩種,一是諸佛的自受用凈土,即佛
自己享受的凈土。二是應化凈土,那是為眾生而設立的。自受用凈土又叫常寂光土。常就是不變,寂就是安寧,光是指智慧光明。這個凈土是與佛的法身分不開的。
而應化凈土是佛為了眾生,用願力和通力設立的。若以凈土為宗,我們要去的凈土,就是佛的應化凈土。
這裡提一下,往生並不等於就了了生死,要了生死,非見道,非斷煩惱不可,不然這個生死是了不了的,就是到了凈土,你還得繼續修行,只不過環境變好了。還有一點,就是要把念佛和稱名區別開來,一般人把念佛號當作念佛,不是的,這只是稱名而已,就是稱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什麼是念呢?念是不忘,念是念佛的種種功德,念是念佛不可思議的力量和智慧,而我們則是學習這一切。所以念佛是要在心裡不要忘記佛,要使自己身語意三業的活動與佛相應,這才是念佛的本意。大家把凈土的有關經論好好看一看,就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念佛了。
西方極樂世界大家是熟悉的,現在給大家介
紹另外幾個凈土。有部經叫《阿屠佛園經》,介紹說,東方有凈土名妙喜世界,其佛名阿屠毗佛,他也發了願,歡迎眾生往生。東方還有一個凈土就是藥師佛的凈
土,《藥師經》就是介紹這個凈土的。另外,往生凈土還有一種,就是發願上升兜率,到兜率內院。那是彌勒菩薩居住的地方。兜率內院也算是凈土,我國歷史上許
多著名的高僧,如東晉的道安法師,唐朝的玄奘法師,現代的虛雲法師都是往生兜率內院的。
彌勒菩薩為什麼要住在兜率天呢?因為他是
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他是下一世的佛,因此不會捨棄需他領導的這個世界。在中國歷史上,那些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大師,都是悲心很重的,能荷擔如來家業,難
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角色,他們也不願捨棄這個世界的眾生。有部經叫《彌勒上升經》,講彌勒菩薩如何到兜率天的。還有部經叫《彌勒下生經》,講彌勒菩薩如
何來臨世間的。發願往生兜率內院,就是與彌勒菩薩結緣,也就是準備以後幫助彌勒菩薩度化眾生,並一起成佛。這也是一種凈土思想,而且是要把我們這個世界改
造成為凈土的。
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呢?首先就得估計自己
的力量行不行。有部經叫《般舟三昧經》,就用指導人們用凈土的思想,用念佛的方法使你現前得定,在定中可以看見西方三聖。我們凡愚之處就在於妄心太重,心
靈是難得明明歷歷的。現在一些對氣功有些深入的人都知道,調身容易,調息也不難,難就難在調心。功夫用到調心的時候,念頭往往收拾不住。般若三昧就是幫助解決調心問題的,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閉關,就是閉關念佛,里而有種種方法,就不多說了。總之就是以閉關的辦法來念佛,來專修,或七天,或四十九天,在印度
叫『小七』、『大七』。打七並不是我們中國創立的,在印度先就有的,佛經里明文規定,在這一時期你就得專修般若三昧,要念佛的功德,佛的像好,佛的種種一切,把自己的心全放在這上面。念到最後,一切雜念息了,萬念歸於一念,精神也就專一了,穩定了,不可思議的力量就來了。要知道,不可思議的力量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而且就在各人自己的心中。這個力量出現后,就在現在,阿彌陀佛就會出現,見了一個阿彌陀佛,等於見了千萬億的佛,而且你也決定可以往生。
憨山大師晚年說,現在有很多人念佛感到不
得力,雖是易行道,但也並非每個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念佛是念佛,仍然要守戒、修定、修慧、聞思修,六度萬行要配齊才行,單憑一句念佛是不行的。道理很簡單,就在於念佛看是不是用『心』在念,若用『心』在念,那麼戒定慧、六度萬行必然都在其中了。大家可以做個試驗,你看你在喜怒哀樂之中,在日用動靜之中,
自己迴光返照,念一句阿彌陀佛效果如何?在矛盾是非,利害得失等關頭,一句阿彌陀佛下來,能否把那些偷心打掉,能否使自己氣象祥和。這些都是檢驗功夫的基本方法。那些功夫上手的人,一句阿彌陀佛,如同緊靠須彌山,自己在萬事萬物之中就作得了主。你若達到這樣的功夫,往生與否,想都可以不用想了。阿彌陀佛不
接你又接誰呢?若你現在的事都沒有把握,沒有力量,也作不了主,那麼臨命終時往生的可靠性就不那麼大。
六祖大師是提持禪宗的,他當然應當強調禪
宗;他談凈土,並沒有反對凈土,只不過是把凈土納入禪宗的認識上來講。再如後面六祖講戒定慧,都是納入了禪宗的認識,這是宗風使然,以戒定慧言,教下各宗
都是先戒次定次慧。在六祖那裡就成了先慧而後戒定。深一層說,戒定慧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先後之分。並不是六祖故意這樣講,禪宗的法就是這樣,不二法門就
是這樣,離開了這種方法,就不是禪宗了,認識到了,即定即慧即戒,這樣對開悟來說,就方便得多。你若要先戒后定后慧,當然可以,同樣是佛教的方法嘛,你若要修禪宗,就非行定慧等持。所以唐代有人問葯山禪師如何是戒定慧,葯山說老僧這裡無此閑傢具。戒定慧是互體而通的,你一個就不能了,還來問三個,這對開悟
是有障礙的。
話說回來,真正修凈土的人,就應好好去
修,不要聽禪宗一說心裡就怕了。你一心一意地修,見佛那天,說不定就是開悟的那天。並不是念佛就不能開悟,若能定中見佛,離開悟還會有多遠呢?同樣,修禪
宗的人也不要怕人說,正報一轉依報也會轉,這邊一開悟,那邊就是常寂光土。對有些事情禪宗的看法是反的,到了你真正感到一點抓拿、依傍之處都沒有的時候,
千萬不要害怕,那恰是最好最妙境界快來的時候;你若還有所抓拿,有所依傍,就與開悟隔了十萬八千里。當你感到內也靠不住,外也靠不住,佛也靠不住的時候,
仍然敢筆直走下去,見法身就快了。
上面提到這些,在佛經里都是有根據的,如
《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上就說,只要證了無生法忍,必然就會有凈土。這部經是禪宗祖師們提倡過,四祖大師就是叫人以這部經來修。所以不要一提禪宗
就以為不要文字了,禪宗恰恰是從佛的經教中產生出來的,你若把《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看完,裡面說的比禪宗祖們說的還嚇人,而禪宗祖師們的提持,
也沒有超過這部經的。
六祖大師在《壇經》中有關凈土的開示,與
其說是批評念佛,不如說是提持禪宗,也就是用禪宗的方法,達到和超過念佛法門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六祖這一段開示,就是要你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認識自己,天
下有比這個更可靠,更實在的嗎?先不要談到西方,你現在到底在哪兒呢?這是可以講道理的,也是可以直接體驗的。若問死了以後有沒有呢?禪宗的回答是現在的
你有沒有呢?若說有,一會兒你歡喜了,一會兒你惱怒了,一會兒你很健康,一會兒又躺在醫院裡了,等等等等,從小到老,那麼多模樣,到底哪個是你呢?說了解
自己嗎?三天不吃飯,一點精神也沒有;這口飯進了肚皮,以後的種種變化你管得著嗎?想漂亮,卻長丑;想長高,卻長得矮;想發財,卻一輩子窮。把這些帳一
算,多現實哪!我認為,只要認識了自己,西方世界有沒有,三明六通有沒有等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這就是六祖的法門,這就是禪宗的入手處。『凡愚不了自性,
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聽住處怕安樂』、『隨其心凈即佛土凈』這就是六祖的總納,六祖說凈土的一切,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上來,
全部佛經也可以說歸結在這一點上。所以說:『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