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賈題韜--壇經講座 2

作者:chico  於 2010-7-3 13: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大德開示|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

禪宗在佛教理論中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能旗幟 鮮明地提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這一響亮的口號?就是因為這個思想來源於《涅槃經》。《涅槃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經典之一,是佛在涅槃前一晝夜 講完的,可以說是佛對自己49年傳法的大總結,也可以說是末后的付囑。

大小乘佛教都遵循『苦、空、無常、無我』 的信條。而《涅槃經》卻提出了『常、樂、我、凈』為涅槃的四德。那邊是無常,這邊是常;那邊是苦,這邊是樂;那邊是無我,這邊是有我;那邊是煩惱,這邊是 清凈。而這一切,都是在當人的心體自性之中,可以說《涅槃經》講的,恰恰是六祖所說『自性』的最好註腳。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的公案,大家都很熟 悉,但真正透徹的能有幾人?莊子曾經說過:『飛鳥之景,未嘗動也。』僧肇有其著名的《物不遷論》。在歐洲,從古希臘哲學到近現代的黑格爾、羅素等,不知為 這一現象發表過多少精彩的議論。

物不遷,就是根本不動。時間是鏈狀的聯繫,指這個鏈子解開,每個時間點上都有相應的東西,而且根本上沒有動的。僧肇的結論是:『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麗天而不周。』憨山大師看到這裡就開悟了。你能超越時空,看到趙子龍大戰長阪坡嗎?不能,你沒有進入過去,過去也沒有進入現在,而是各自處在自己相應的時空範圍內。

那麼什麼東西可以動呢?六祖說:『仁者心動。』那個動的東西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這一切聯繫起來了。憨山大師在五台山入定時,由於風太大,定不下來,妙峰對他說,境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沒有靜下來啊。於是憨山大師就找了個水澗邊坐,久而久之,就聽不到水聲,再進一步,又聽不到風聲、鳥聲。為什麼呢?一般人把一個一個的時間點連結起來,就能聽能見了,如功夫專一,只到那一個時間點上不動—本來的那一念顯示出來之後,就可以聽不見了。這裡一起變化,那邊宇宙 也在變化。境與心是一種微妙的函數關係,是活的。憨山在這個時候想休息一下,出去走走,在走時,就感到風吹過來時,這個身體好像是空的,對風沒有阻力,走 到一個地方,忽然間一念脫落,就得定了。得定之後,他發現外境與自己的內心分不開,內心就是外境,外境就是內心,整個宇宙與我融為一體。他在定中做了一首 詩:『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這時,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了,那是真正的入了不二法門。憨山出定之後,回去一 看,在他感到只過了一瞬間的時候,剛才吃完飯沒有洗的鍋碗上的灰都積了一層,就這麼一瞬間,竟經歷了二十來天。『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愛因斯坦的時 空與速度有關,而在定中的時間,又與什麼有關呢?祖師們說『虛空粉碎』,你不能破,你就在虛空裡面;破了,你就在虛空之外了。但這一切,都歸攝在一心之 中,『仁者心動』,裡面深啊!

唯以見性為重,是禪宗的根本點,這在唐代 祖師中表現最為突出。河北某長官曾問臨濟大師:『你這廟上的僧眾還看經不?』臨濟說:『不看經。』那位長官又問:『那麼他們坐禪不?』臨濟說:『不坐 禪。』這位長官大為驚訝,說:『經也不看,禪也不坐,那你們這些人出家到底幹什麼?』臨濟說:『總要叫大家成佛作祖去。』臨濟這麼大的口氣,他賣的什麼葯 呢?賣的就是見性這副葯,這是宗門的特製產品,教下少有,所以稱之為教外別傳。這裡須提一下,並不是要大家不看經,不坐禪,而是要大家不要在這上而執著, 不要死在句下,而要看準佛性,一竿子插到底。

六祖以『不二法門』的道理來回答了對此產 生的種種疑問,這是無上佛法與那些似是而非見解的分水嶺,也是修證佛法的一大難關。如果問什麼是『見道』、『破參』,對不二法門的領悟與否,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禪宗的見性、開悟等等,都可以說是對不二法門的領悟。佛法是不二法門。有兩樣法就不是佛法。『唯此一真實,餘二皆非真。』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而且具足完滿不欠分毫,還須要去修證嗎?自性本不動搖,還需要去『定』嗎?自性本自清凈,還需去律范嗎?自性本不生滅,還需要去解脫嗎?所以,三祖見二祖時 說:『望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二祖說:『哪個把你束縛了呢?』三祖說:『沒有人束縛我呀!』二祖說:『好道,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又求什麼解脫呢?』三祖於是言下大悟。所以祖師說:『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既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要在這裡看到禪宗的殊勝。

『不論禪定解脫』,見了性,哪裡還需要這 些呢?《金剛經》說:『如來說法,如筏喻法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見了性,本身就在定中,本身已得到了解脫,所以一經見性,一了百了,這就是禪宗的主 張。這與前面『善自護念』,悟后必修是否矛盾呢?不矛盾,這也是不二。

關於不二法門,在《維摩詰經》里還有一個 有趣的故事:維摩大士生病了,佛讓弟子們去探病,可羅漢們都不敢去,他們害怕回答維摩大士所提的問題。佛於是派文殊菩薩率領一個菩薩慰問團去慰問。維摩大 士果然向菩薩們提出了一個極難的問題——什麼是不二法門?在場的32位菩薩對此作了回答,但維摩大士不滿意,最後 文殊菩薩回答說:說不二,就已經是二了。請維摩大士說說,怎樣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呢?結果維摩大士一言不發。文殊菩薩果然智慧第一,他讚歎說:維摩大士已 經把不二法門說了,不說恰恰是不二法門的最高註解。文殊菩薩說完后,天女散花讚歎。這個不二法門就是涅槃境界。知道了這些,你才知道祖師們的作為是如何的 可貴,手眼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

學佛的人不學般若,就等於沒有學佛法。不管你 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都必須有般若的見地,這是本錢,也是學佛的資糧。對禪宗而言,般若就是禪宗的靈魂。歷代真正的祖師,都是把般若弄活了的。禪宗重在 實處的見地,重在直接轉身,這就是真正的般若。六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以禪宗的觀點來看,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佛。你自己不信,覺得是與你開玩笑似的,但禪宗是絕對強調這點,其修行,其方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不然頓悟成佛就失去了依據。

世人為什麼意識不到這一點呢?六祖說他們 由於『心迷』,自己顛倒了,看不到自己的偉大,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硬要在外面去求什麼法。唯識學為了讓大家清楚了解這一點,才建立了『萬法唯識』這一套 學問。如果說這是主觀唯心論也不要緊,佛教有佛教的理由。不論你說唯心、唯物,但一談問題,必須從當前這個直覺、感覺、當前這個心開始。不從這兒起手,一 切都無從談起。哪怕你要反對,要批判,也得以這兒起手,不然你憑什麼來反對批判呢?

以教下而言,講般若就離不開緣起法,一切 法都是緣起。教下講般若可以說是『盡矣、至矣、無以復加矣』。小乘佛教認為懂得了緣起法就懂得了佛法。大乘的中觀、唯識對緣起法作了更加深密的發揮。不論大乘、小乘、緣起法都是以人生的問題為中心而展開。對禪宗來講,也不是離開了這些道理而另外建立什麼道理。禪宗對這些問題是:『提持向上』,在修行的實踐 上有重大的發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9: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