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賈題韜--壇經講座 1

作者:chico  於 2010-7-3 13: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大德開示|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

一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慧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 『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 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 前禮拜,慧能曰:『慧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慧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 事希有!』慧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 言。』慧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這段文中,可以看到六祖的大智大慧,他 能見機而作,又不失分寸,對世間法瞭然於胸,不露痕迹。他請張別駕書偈時,還隨口說出了『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這種震凡駭俗的奇特語來,與神 秀作偈時所表現的矛盾和緊張的情緒形成鮮明的對照。僅從文字表面上的氣氛而言,也遠非神秀可比。

針對神秀『我空法有』的思想,六祖旗幟鮮 明地提出『一切法空』,甚至菩提也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認為佛性本來清凈的那個心也是不能執著的,也是空無自性的。『本來無一物』,這不是 『一切法空』又是什麼呢?全部《中論》也不外這一句。你想,在內覺得有個實有的佛性,在外又覺得有個實有的塵埃,而且塵埃還要把這個佛性污染,於是要去拂拭……這樣糾纏下去,你怎麼空得了呢?又怎麼解脫得了呢?『何處惹塵埃』就與之相反,對內不再認為有什麼佛性,對外也不再認為有什麼塵埃,一切法空、一切 法無自性,對任何物件,世間的、出世間的、凡的、聖的都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所以,要找一個實在的佛性是找不到的。《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從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要開悟,就是直下開悟,就得言語道斷。如果還有思維活動,還有分別心,那說絕對開悟不了。外沒有塵埃,內沒有分別的心,就在此時,一切放下,要在這上面好好參,這才叫過關,過概念活動、分別思維的這個關。若過不了,無論你聰明上天,也只能達到解悟。

不是說開悟見道就不要思想,不要概念了。 若不要,我們在這兒講什麼!祖師們那麼多語錄又講什麼!但是,在開悟這個關口上,只要概念活動仍在,那麼其內就必然有個能解的心,其外就必然有個能解物。所以,不論你在上面解釋得多麼透徹,說心也好,說空也好,說無也好,說非空非有也好,說即空即有也好,都是在概念活動之中,就不可思議,也還是在思 議。因此有必要讓概念活動停那麼一下,感受那麼一下,這就是開悟的關,這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點,在《壇經》中有不少矛盾之處。神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一套方法,六祖實際上仍在提倡,這是什麼道理?五祖問的是見地,而不是行持,行持並不能代表見地。六祖文化不高,直說見地,並沒有向五祖彙報他的行持。而神秀則見不到,只能就行持來表現自己的見地。要知道,在實地的修行中,又怎能反對神秀的這種方法呢?神秀也並不丟人,見地不是在分別思維中來的。有人講禪宗分不清這兩點,妄評二位大師的高低,這是不行的。我們提倡見地和行持的統一,有行持未必見地上得去,而有見地必然行持也跟得上,沒有行持的見地則必然是假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依教下來講,煩惱有兩種,一是分別我執,一是 俱生我執。分別我執是個人後天習染而成的煩惱,俱生我執是先天帶來的煩惱。佛教認為,煩惱的中心就是我執,沒有我執,各種煩惱失去了依止就無從發起。分別我執又叫見所斷煩惱,一經見道開悟就可以斷除。俱生我執又叫修所斷煩惱,這就必須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才能加以解決。還有功德,那是要不斷地去做才會圓滿。所以有了見地更要修,不要說『悟后不修』或『修即不修,不修即修』一類的話,要實踐,要老老實實地繼續修行,用六度的思想來檢驗自己,要得起初的受用才行。 所以,單憑『善自護念』這一點,就證明了悟后必修。以六祖大師的天資尚須如此,何況其他。

還有一點,不要當『自了漢』,還要『廣度 有情,流布將來』,要好好為眾生服務,把佛法的種子傳下去。《法華經》說:佛為一大事因緣應現世間。這個大事因緣,就是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要一切眾 生如佛一樣,悟入諸法的實相。所以開悟后的事情是沒有了期的。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想了手,就沒有發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0: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