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舊譯為陰,又譯為眾,新譯為蘊。陰者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亦蘊之義也。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陰者蔭覆之義,舊譯之一義也。(參見:
陰)),
大別之五法:
一、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二、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三、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四、行蘊,其他對境關
於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以一有情征之,則色蘊之一即身,他四蘊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
為一種特別之作用,故名之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雲心所),識之一者為心之自性,故名之為心王。蓋
五蘊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從
五蘊而成,如無色界無身之有情,自四蘊(除色蘊)而成也。毗婆屍佛經上曰:「
五蘊幻身,四相遷變。」增一阿含經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是世間五類現象的總稱。佛陀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條件集合而成的。而
五蘊,即是構成我們的存在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五項因素。這五類因素則為色、受、想、行、識,總稱為
五蘊。
一、色蘊,泛指宇宙間一切物質現象,亦包括我人的身體。
二、受蘊:我人的感受作用,感覺或單純的感情。
三、想蘊:我人的思想、概念,或心中浮現的形象,或
表象作用。
四、行蘊:行是造作,也包括我人的意志、意念及行為。亦指受、想以外,心識的一般作用。
五、識蘊:識是認識作用,此在唯識學上稱為了別作用。
【法相辭典】
瑜伽二十七卷十四頁云:謂蘊有五。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
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
云何受蘊?謂或順樂觸為緣諸受,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復有六受身。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總名受蘊。
云何想蘊?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
所生想。總名想蘊。
云何行蘊?謂六思身。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復有所余除受及想諸心法等,總名行蘊。
云何識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
識、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
二解
集論一卷一頁云:何因蘊唯有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說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雜集論一卷三頁云:於此五中,
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言身具者,謂內外色蘊所攝。受等諸蘊受用等義,相中當說。彼所依止我自體事者:謂識蘊,是身具等所依我相事義。所以者何?世
間有情,多於識蘊計執為我;於余蘊計執我所。
三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一頁云:
五蘊者:
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蘊。
云何色蘊?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
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
云何受蘊?答: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
一聚,說名受蘊。
云何想蘊?答: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想蘊。
云何行蘊?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
云何識蘊?答:諸所有
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如彼卷一頁至十二頁廣釋。
四解 法蘊足論九卷九頁云: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五種蘊。何等為五?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
五蘊。
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是名色蘊。
云何受蘊?謂諸受、等受、別受、受性、受所攝,是名受蘊。復有二受,說名受蘊。謂身受,心
受。云何身受?謂五識身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身受。云何心受?謂意識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心受。復有二受,說名受蘊。謂有味受,無味受。云何
有味受?謂有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有味受。云何無味受?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無味受。有作是說:欲界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
色無色界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今此義中,有漏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無漏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如有味受,無味受,如是墮受,不墮受,耽嗜依受,出離依受,順結受,不順結受,順取受,不順取受,順纏受,不順纏受,世間受,出世間受,亦爾。復有三受,說名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樂受?謂順樂
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複次修初第二第三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云何苦受?謂順苦觸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
所攝,是名苦受。云何不苦不樂受?謂順不苦不樂觸所生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複次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
不苦不樂觸所生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復有四受,說名受蘊。謂欲界受,色界受,無色界受,不系受。云何欲界受?謂欲界作意相應諸
受,乃至受所攝,是名欲界受。云何色界受?謂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色界受。云何無色界受?謂無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無色界
受。云何不系受?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不系受。復有五受,說為受蘊。謂樂受,苦受,喜受,憂受,舍受。如是五受,廣說如根品。復有六受,
說為受蘊。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云何眼觸所生受?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
因,眼觸為等起,是眼觸種類,是眼觸所生,與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識所了別色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眼觸所生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廣說亦爾。是
名受蘊。如受蘊,如是想蘊,識蘊,如其所應,廣說亦爾。云何行蘊?
謂行蘊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謂思,觸,作意,廣
說乃至諸所有智,見,現觀。復有所余如是類法,與心相應。是名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謂得,無想定,廣說乃至文身。復有所余如是類法,不與心相
應,是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總名行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