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十二緣起,舊作
十二因緣,
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為辟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
一、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
三、識,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
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處,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
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參見:
五意)。
六、觸 ,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愛,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后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愛
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於來世老死之位也。
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
一重之因果也。
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有則為現在之業也,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迴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
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
是因,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餘七支總是果,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於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1 無明 (貪嗔痴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 (造作諸業)───────(業)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
【三藏法數(明.一如編)】
﹝出天台四教儀﹞
謂無明等展轉感果名因,互相由藉為緣,三世相續,無間斷也。(三世相續無間斷者,謂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感現在世識乃至受,五者為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由現在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環,無間斷也。)
[一、無明],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覆於本性,無所明了,故曰無明。
[二、行],謂過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業,是名為行。
[三、識],謂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識,投托母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納想成胎,是名為識。(梵語剎那,華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謂心但有名而無形質也;色即色質,即是身也。謂從托胎已后,至第五個七日,名形位,生諸根形,四支差別,是名為色。(四支者,即兩手兩足也。)
[五、六入],謂從名色已后,至第六個七日,名發毛爪齒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六、觸],謂出胎已后,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是名為觸。
[七、受],謂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六塵觸對,六根即能納受前境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能起淫貪之心,是名為受。
[八、愛],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於種種勝妙資具及淫慾等境,然猶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
[九、取],謂從二十歲后,貪慾轉盛,於五塵境,四方馳求,是名為取。(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十、有],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謂從現世善惡之業,後世還於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謂從來世受生已后,五陰之身,熟已還壞,是名老死。(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