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佛經上說,構成宇宙和人生的質料有五類,叫做色、受、想、行、識。這在佛經上叫做[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積聚許多同一性質、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動,把它歸成一類,就叫做蘊。世界上所有的物質現象、和我人的心識活動,可以歸納成五類,就是前面所說的
五蘊。由五蘊的[因緣和合],而有[有情世間]----有情識、情見的眾生,和[器世間]----我人所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的生起和存在。茲再分釋五蘊如下:
一.色蘊:色蘊的色,是物質的意思(不是顏色、美色的色),組成色蘊的內容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其實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風四種實物,指的是堅、濕、暖、動四種物性。由此四種物性,構成宇宙萬物,也包括著我們物質性的身體在內,此即所謂[色
身]。
二.受蘊:受蘊是我人感官接觸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樂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無愉快亦無不愉快的舍受。其實這就是感情
作用。
三.想蘊:想蘊是知覺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外境,心識上生起分別、認識的作用。這在現代心理學上,相當於[知],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行蘊:行蘊是我人的意志活動,這是心識中[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作了決定,由身(動作)和口(語言)去執行,這就是身行、語行、意行。行就是行為,也稱為
[造作],行為的後果就是[業]----身、語、意三種業。
五.識蘊:佛經上說,識蘊是[於所緣境了別為性]。事實上就是我人認識作用的主體,也就是心
識。在小乘佛教時代,只說[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大乘佛教發展為八識。就是在六識之後,發展出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在唯識學上稱為
[八識心王],也就是[八識規矩頌]中八識二字的來源。
佛經上說,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蘊組合而成的,即所謂;[五蘊假合之身]。五蘊又稱[名色],色是物質的組合,名是精神的組合,如下表所示:
色----------------------物質組合----物----色
受-----------------│
想-----------------│---精神組合----心----名
行-----------------│
識-----------------│
五蘊是構成宇宙萬有的質料(包括物質世界和各類有情----一切生命體),識蘊是[主觀的能認識的主體],色、受、想、行四蘊是[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如下表所示:
識----------------------主觀的能認識的主體-----我
色-----------------│
受-----------------│----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我所
想-----------------│
行-----------------│
識者心之別名,識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