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一直以來,我最大的問題在瞋心。忍啊忍的,還是忍不下來,要如何對治?
師:能不能舉你在生活裡遇到的事為例,說明引起瞋心的事情和過程!
生:那天在餐館用餐,對侍者的服務態度不滿意(先是交代上菜的次序弄錯,那時我也沒怎麼氣;後來請她早點把帳單拿來,她就臉色不好,我就火了。心想還輪得到你給我臉色看。)我拿著帳單過去跟她說:我通常不會給這麼少的小費,但你今天的服務實在令我不滿意。她就開始發火,說我沒事找麻煩,後來居然還說這個餐館不需要像我這種客人等等,那時我手上還拿著帳單,她居然還硬搶過去(對我來說這有點像是動手)。我當場暴怒,
對她吼了一聲:叫你的經理出來。她就閃人啦,經理跟老闆娘就來安撫我。就這樣,氣了好幾天。
師:你對那件事情有些什麼態度和看法使你生氣?
生:我能想到的有幾個:
一、那有做生意的這樣跟客人講話的。(這裡有我慢吧;你想賺我錢就得伺候我。)
二、平常我也不容許任何人這樣跟我說話。
三、我光明正大的跟你講,沒去老闆那打你的小報告,你還這麼不識相。
師:可不可能轉換想法?
生:我可以想:
一、可能她也是好強之人,吃不下別人對她的當面指責。
二、或者生活已經很苦,累得半死,還被罵,心中很怨。
三、以前就已被罵過,憋住了,這次看到是個老中,以為碰到個軟柿子,就新愁舊恨一起清了。
四、認為別人能接得下當面的指責是我太天真?
師:生氣是一種情緒反應。有沒有可能只作言詞回應,減少情緒反應,不必那麼激烈?你可以告訴她「你這樣是無禮、不尊重」,卻不必生氣!能否避免大事、小事、事事不合我意就生氣!分出大小、輕重,可以彌補容易彌補的事,就不用那麼生氣!可不可能不要把事情看得那麼嚴重(不如實、用放大鏡看事情),或把對我的無禮、不尊重,解讀成對我的挑戰。無禮、不尊重,是她的問題,不要把她的問題變成你的問題!
生: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氣起來,很難理性應對。
師:除了保持平靜之外,想法才是關鍵所在。一般人的想法不就是錯的,卻是僵化局限的思考,要用更寬廣、全局的觀照。實際情況變數很多,如你所舉的幾種可能就是。
生:這有什麼不同?會不是一種阿Q的想法?
師:用一般、常態的的思考會有局限,不能應付變局。阿Q與寬廣視野的差別在於阿Q是不接納事實,扭曲事實。
生:什麼是局限、僵化?
師:自性見、我見就是一種僵化(只依據固定的想法作反應)、局限(只依據自己的主觀想法作反應)的思考,瞋心的外緣是事件,內因是僵化局限的思考!消除僵化、局限的思考,因緣滅則瞋心滅。
生:有時候還是會情緒失控!
師:最好以理性回應,避免激烈、暴力、持續不退的情緒反應!至於偶而短時間、可覺察的、非暴力的生氣,那是因為功夫還不到家,這很平常,不須要看得太嚴重,不用耽心!若還有情緒,也可以用轉移、舒解的方式消除它。
**************************************************************************************************
還要想到,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豪傑,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稱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養還是不足,感動人的力量還是不夠哇!
這些都應該自我反省,那麼對於各種外來的毀謗與傷害,都將成為磨練我們、成就我們的助緣;因此,我們要歡喜地接受這種賜教,還有什麼可以發怒的呢?
再者,聽到別人的毀謗而不發怒,雖然這些壞話說得像火焰薰滿天空,也只不過像痴人般地拿著火把,想要焚燒虛空一樣,最後將會自己熄滅、停止的。
若是聽到毀謗就動了怒氣,雖然費了巧妙的心思,努力為自己辯護,那就像春天的蠶兒吐絲作繭一樣,只會將自己纏縛住。所以,發怒不但對自身沒有好處,而且還會有害處。
至於其他的種種過失和罪惡,都應當要依據客觀的道理來認真思考。這種道理若是能夠明白,過失自然就會停止,不會再去違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