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多為別人想一想 (論語別裁)

作者:chico  於 2010-5-11 01: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國文補課|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5評論

關鍵詞: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
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
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
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
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
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
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
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
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
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
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社會上都
是如此要求別人,尤其是宗教圈子裡更嚴重,政治圈子裡也不外此例。一個基督教
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對領導人——牧師、神父或法師們的要求,都很嚴格。
因為宗教徒忘記了領導人也是一個人,而認為牧師、神父、法師就是神。這個心理
好不好?好。但是要求別人太高了。從這個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難。後人解釋恕道,
把這個恕字分開來,解作「如」「心」。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
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別人也想占。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
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恕道對子貢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才華很高,
孔門弟子中,子貢在事功上的表現,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巨子,他在外交、
政治方面也都是傑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的
錯誤會難以容忍。所以孔子對子貢講這個話,更有深切的意義。他答覆子貢說,有
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難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就是恕道的註解。

問題又來了,在上論《公冶長》篇中,我們看到子貢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
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也已經提出他的推
己及人之恕道。他說過「我不希望別人給我的;同樣的,我也不想轉加給別人。」
可見他早已在實行恕道。可是在這裡孔子卻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現
在孔子反而教子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與子貢的前言,又有什麼差別?
難道孔子老是擺權威,只有他的對,學生的話對了也是錯嗎?其實不然,子貢所提
出的話,和孔子現在答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義是一樣的。
事實上,大有立足點的不同。

子貢是說,我所不想別人加給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樣的不想加到別人身上。
這是以我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後,才想到不要同樣地找別人的麻煩。現在孔子
說的,只要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給別人。根本上在嚴格要求自身的凈化,
不要靠比較以後才想到別人。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其次,如果把這兩節連起來講,正好互作闡發,那便是「子貢曰:我不欲人之
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問曰:有一言可
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機
鋒銳利,等於後世禪門中一個故事:唐末詩僧貫休作了兩句很得意的詩:「得句先
呈佛,無人知此心。」他拿給一位禪門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問他:「如何是此心
呢?」貫休反而答不出來了。老和尚便笑說:「無人知此心。」這段孔子與子貢的
對話,便同此一樣雋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書獃子的立場,專門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
八個字做不到,隨時隨地我們會犯違背這八個字的錯誤。
尤其在年輕一輩的團體生
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個正在服兵役的學生回來說,他三支牙刷,
六條短褲,都被「摸」跑了。事實上自己根本有這些東西,可是就喜歡把別人的「摸」
來,「摸」到了心裡覺得很痛快。這種行為說他是「偷」嗎?不見得這麼嚴重。前
天我們的樓梯口的一副門簾不見了。辦事的人說被偷了,我說算了,一定是被年輕
人「摸」去了。說他有意偷嗎?他沒這個意思。說他沒有偷嗎?年輕人有這種心理,
摸來很好玩,很有味道,還在那裡稱英雄。東西被人「摸」跑了,心裡一定會不高
興,可是自己有機會,也會「摸」人家的。過團體生活的時候,有的人洗了手,本
來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乾淨,看見旁邊掛了一條,順手擦在別人的毛巾上。為什麼
會有這樣一個思想行為出來呢?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於人。」對
於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讓別人承受,就太偉大了,這個
人不是人,是聖人了。太難了!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須要向這個方向修養。能不能
做到,另當別論。


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難很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也就是「己
所欲,施於人。」後來佛家思想傳到中國,翻譯為「布施」。施字上加一個「布」
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這個恕道思想一樣,所謂慈悲為本,方便
為門,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兩樣最難捨,一是財,一是命。只要有利於人世,把
自己的生命財產都施出來,就是施。這太難了,雖然做不到,也應心嚮往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RNSandi 2010-5-11 01:03
回復 滿洲 2010-5-11 01:09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算啥,俺是「己所欲的那玩應,也不瞎施於人」,介才叫有修養涅!我先自我蔥白一哈!
回復 東方華 2010-5-11 06:22
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不算大問題,怕的是「己所欲,強施於人」。當今之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回復 Cristal 2010-5-11 08:5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理名言。
回復 nierdaye 2010-5-11 21:37
論語別裁:我買了3套,一套自己讀,一套送給了對我幫助最大的老師,一套送給了最好的朋友。

南懷瑾先生可比一些電視明星級別的所謂美女學者要厲害。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