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公元601-674年)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
禪宗五祖。祖籍潯陽(今江西九江),后遷居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祖堂集》卷二稱他「幼而聰敏,事不再問」。他七歲時,被
尊為禪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見,道信嘆曰:「此非凡童也......苟預法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於是就派人跟隨他回家,徵求他家長的意見,能否讓他出
家作為
道信的
弟子。他的家長欣然同意,並說:「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雲。豈伊小駭,那堪擊訓?若重虛受,因無留吝」。這樣,弘忍就被帶到了道信主
持的雙峰山(又名破頭山)道場。年十三,弘忍正式披剃為沙彌。他生性勤勉,白天勞動,晚間習禪。在三十多年中,道信常以禪門輔測試之,而他則能夠「聞言察
理,解事忘情」。道信知其為根器,把道都傳給他了。道信死後,弘忍繼任雙峰山法席,領眾修行。其後,參學的人日見增多,他乃干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取
名東山寺,安單接眾。由是其禪法,被稱為東山法門。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
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聽說之後,亦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將兩偈比較,認為慧能的悟境
高於神秀,遂將衣法密傳給慧能,命他連夜南歸。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終年七十四歲。唐代宗謚號大滿禪師。
弘忍得法於道信之後,先後住雙峰山和東山寺兩地數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兩次遣使請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葯到山供養。
弘忍的禪學繼承道倍的思想而來,主要有二依:一依《
楞伽經》
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師利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宗鏡錄》卷九十七謂弘忍常說:「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諸佛只楚以心傳心,達者印可,
更無別法」。由此可見弘忍的禪對心是十分重視的。據傳弘忍有《修心要論》之作行世,但在歷史上《楞枷師資記》的作者凈覺不同意。他認為那是別人的偽托,因
為弘忍是「不出文記」的。但是凈覺又說他「口說玄理,默授與人」。這本書很可能是他說的「玄理」,聽法的弟子記錄,整理成書之後,取名《修心要論》。不過
這也只是推測而已。弘忍注重的心,不是我們所說的雜染心,而是真心,或稱為清凈之心。此心本來清凈圓明,只因煩惱所攢,不能顯露。習禪的目的,就是要斷除
煩惱,體證自己的真心,即平常所說的「明心見性」。
中國的禪學,自達摩以來,以《楞伽》印心。至四祖道信,又增加了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弘忍是道信的弟子,他繼承了老師的禪學傳統,但他又增加了以《金剛經》印心的新內容。這反映禪學在不斷地發展。
在生活作風上,弘忍也有創新。在他以前,禪者都是零星散居,一衣一缽、修頭陀行,隨遇而安。到
了道信、弘忍時代,禪者的生活為之一變,禪徒集中生活,自行勞動,寓禪於生活之中,把搬柴運水,都當作佛事。又主張禪者應以山居為主,遠離囂塵。這種生活
的變化,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後來的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創叢林,立清規,道場選址在深山老林,稱道場為「叢林」提倡農禪並重,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這都是受了道信、弘忍禪風的影響。
中國的禪宗在弘忍時代,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學禪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弘忍的門徒數以萬計,但
是能夠弘法的人並不多。《楞伽師資記》和《歷代法寶記》說有十一人,《傳燈錄》作十三人。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作十人,又說十三人。各說不同,甚
難統一。綜合不同的說法,共約二十五人。弘忍臨死之前也說到他弟字中能夠弘法的人不多。他對玄蹄說;「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只可十
耳」。這十個人,據說就是
神秀、智洗、劉主簿、惠藏、玄約、老安、
法如、
慧能、
智德和義方。而在此十人中,最突出和影響最大的是神秀與慧能。此二人雖然是同一師承;但所傳禪法則不盡相同。慧能在南方。其禪法宗《般若》為漸門,神秀在
北方,其禪法宗《楞伽》為漸門,世稱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後來南禪北移,其方法更為簡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漸失勢,南禪進而形成一統的天下。無論是南
禪還是北禪,都是出自弘忍門下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弘忍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五祖弘忍大師悟道因緣
五祖弘忍大師,俗姓周,蘄州黃梅人。據《五燈會元》卷一記載,他的前世是破頭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經問道於四祖道信(四祖當時正駐錫於破頭山):「法道可得聞乎(您宣揚的禪法,我能夠聽聞嗎)?」四祖回答說:「汝已老,脫(倘或)有聞,其能廣化邪?倘若再來,吾尚可遲(等待)汝。」栽松道人聽了,當即離開了四祖,來到河邊,正好碰見
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裡洗衣服,於是上前問訊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說:「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說:「諾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
往)。」少女聽了,點了點頭,於是栽松道人轉身策杖走開了。
原來,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兒,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從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懷孕
了。在那個時代,少女未婚懷孕是一件傷風敗俗的可恥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對她極為厭惡,並把她趕出家門。這樣一來,少女便沒有了歸宿,生活無依無靠,只好
過著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給人當傭人,紡線織布,晚上則隨便找一家店鋪的屋檐底下過一宿。這樣過了幾個月,她終於生下了那個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
也覺得非常穢氣,不吉祥,於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進了一條髒水溝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時候,大吃一驚,發現小孩卻正向水溝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鮮嫩明好,
底氣好像很足,於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懷裡。她暗下決心,不管今後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這個孩子撫養成人。就這樣,她帶著孩子,沿村行乞,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村裡的人都稱這孩子為「無姓兒」。
轉眼間這孩子便長到了七歲。有一天,周氏帶著孩子乞討,在路上遇見了一位出家人。這位出家人就
是四祖道信禪師。四祖仔細地端詳了一下這個孩子。發現這孩子骨相奇特,感嘆道:「這不是個平常的孩子。細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種,雖然他的相貌不
及佛圓滿,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後,他必定會大作佛事,能夠繼承佛法慧命,堪當眾生的依處。」
於是便問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
四祖問:「是何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問:「汝無姓邪?」
小孩道:「性空,故無。」
四祖聽了,暗自高興,知道這孩子是個法器,於是命侍者來到孩子的母親身邊,請求她答應讓這個孩
子出家。孩子的母親想起這孩子的身世以及發生在他上的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緣,於是痛快地答應了四祖的請求,把孩子舍給四祖作弟
子。四祖遂給他起了法號
「弘忍」。
弘忍禪師出家后,便住在雙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禪師性格內向,少言寡語,寬忍柔和。同學經常欺
負他,他也不爭辯,泰然處之。《楞伽師資記》中講,他「住度弘愍,懷抱貞純。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調心唯務渾
儀,師獨明其觀照。四儀(行住坐卧)皆是道場,三業(身口意)咸為佛事。蓋靜亂之無二,乃語默之恆一。」意思是說他心量寬宏,慈悲仁愍,純潔無暇,不談人
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動念,無時無處不處在覺照當中,而且經常干苦活重活兒,甘為大眾服務。《傳法寶記》說他「晝則混跡驅使,夜
則坐攝至曉,未嘗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跡於大眾中,干各種雜活兒,晚上則攝心打坐,通宵達旦,精進修行,經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禪師的人品、精進和悟性,使他漸漸地成為同道們的學習楷模。道信禪師尚在人世的時候,就有
很多人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親近弘忍禪師,所謂「四方請益」,「月逾千計」。這一點令四祖非常高興。於是,四祖經常給他開示頓悟之旨,不斷地隨機鉗錘,使
他的道行很快地進入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終於有一天,因緣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傳付了弘忍禪師。弘忍禪師也就成了中土禪宗的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