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有心、無心--- (宗鏡錄略講)

作者:chico  於 2009-9-14 03: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起信論》云:『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這一節文字是馬鳴菩薩所著的《大乘起信論》中的原文。永明壽禪師為了說明無心的觀念,所以找了許多佛經的資料來。這一節文字很明白,我們就不再解釋了。

是以但得無心,境自不現。即無對待,逆順何生?以逆境故,生嗔惱強賊干懷。以順境故,牽愛情華箭入體。能令心動,故稱不安。

在說明本節文字前,要注意上節所引用《大乘起信論》的最後兩句話:『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學佛的第一步,因此必須把它認識清楚。假如,夜裡怕黑覺得有鬼,那麼那個鬼就愈厲害;若你一不害怕,什麼事情都沒有。它本來不是鬼,鬼是沒有的,是我們自己引來的。因為我們本身是鬼。有些年輕女同學說,哎呀!夜裡看到鬼!我跟她們講,鬼有什麼可怕的呀!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人。只要當心人就好,不需要去怕鬼。對於『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永明壽禪師怎麼解釋?『是以但得無心,境自不現』。人只要真正修養到無心之地,萬境就自然空了。『既無對待,逆順何生』,到了空的境界,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沒有相對的東西,就無所謂順境或逆境。因為人無法進入空的境界,因此『以逆境故,生嗔惱強賊干懷』,我的心想這樣,結果不是這樣,偏是那樣。那樣與這樣,兩個相對起來就是逆境而產生了煩惱。一有煩惱呀!強賊干懷,心裡頭已經有賊了。人生大部分都在逆境中,中國有兩句老話,『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一生裡頭所碰到的事,不如意的十分裡頭有八九分,『可與人言無二三』,有時候,痛苦不如意的事,還沒有辦法跟朋友講呢!或者,講的時候人家還笑你,因此往往是啞吧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還有個同樣的話,『十有九輸天下事』,在世界上做人做事十件就輸了九件,沒有一樣是痛快的。『百無一可意中人』,認識的一百個朋友當中,說不定沒有一個是真正自己的朋友。這是由對待順逆而生。由這些中國的名句、人生格言,就懂得當我們做事情不如意的時候,沒有什麼好煩惱的。

我常告訴大家,人生就是一個大賭場,有氣派就去下賭注,管你怎麼個賭法,狂賭、豪賭、亂賭、顛倒賭,都好。有許多同學要結婚問我對不對?我說這個有什麼對不對,昏了頭就去結婚。算不定贏了,算不定輸了,有氣派就勇敢地上場賭,我紅包包好等著你。若是賭輸了不要怨恨;賭贏了也不需高興。最怕的是,你們學佛的同學想賭又不敢下去賭,深怕好不容易掙來的錢賠本了,叫你不賭嘛,手又發癢,真是沒出息。沒有出息的人不能學佛喲!學佛是大丈夫的事,像我們這輩子就這樣賭下去了,將來會成個什麼東西不知道,但遲早會成個骷髏是知道的。

相反的一面是得意,但是得意的煩惱、痛苦比失意更大。『以順境故,牽愛情華箭入體』,因為順境就愛,人一得意,比如五子登科啦!車子、房子、金子、妻子、兒子,通通都有了,樣樣要如意。這個時候墮落得最快,因為捨不得放掉。有愛就有情,愛與情合起來就是一顆很漂亮的子彈,這裡叫『華箭』很漂亮的一支箭。『入體』,射進了心窩,心胸都已經給它射穿了,一看還說,啊!好漂亮。『華箭入體』,永明壽禪師的文學天才真是高極了,因此順境界是那麼可伯。『能令心動,故稱不安。』,逆境界不大動心哦!人碰到倒楣了就阿彌陀佛了,安靜得多。但是,碰到得意的事就更動心了。因此,順逆二境都使人不能安心,真能安心就得道了,所以學佛很簡單,成不成道,就看安不安心嘛!就是這個問題。

《中庸》的大乘菩薩法門

今若無心,坦然無事,則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

這裡要注意,尤其是年輕有志入世的同學更要注意。他說要悟了道,真到了無心之地的人,才可以入世做大事業、行菩薩道。那個時候『坦然無事』,心境中沒有事。 『則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萬機喲!一天從早到晚是忙得不得了,所有的煩惱都到你的身上來,叫做『萬機頓赴』,要擔當天下的大事,真悟了道的人『不撓其神』,這時他還在定中哩!雖然,日理萬機,對於該罵的人就罵兩句,做好的人就獎勵兩句,他沒有動過念頭。雖然,看到他在發脾氣或是獎勵你,但是喜、怒、哀、樂無動於衷。『千難殊對』,上千種的困難一起來到你前面,『而不幹其慮』,心境永遠是清明的,這樣才叫做無心無念,這才叫做大乘的菩薩道。這兩句話不但文學句子美到極點,也把佛學大乘菩薩的精華髮揮得淋漓盡致。不是說到鄉下或山林種菜、住茅蓬,聽到冷雨打在竹子、芭蕉上淅瀝嘩啦地,席地參禪才叫做清凈。要在『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在這中間當下即空。也就是《中庸》講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渭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這個境界,那才是道。首先,這個見地要弄清楚,不要學了佛以後,一個人躲在小茅蓬閉起眼睛在那裡瞎摸稱打坐,那就錯了。

阿難與神光的對錯

所以阿難執有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體無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無心之旨,雖然對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現在前。

在《楞嚴經》的七處征心,佛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回答在內、在外等等,結果佛都說不對,有人說,是阿難答得不好,不合乎邏輯。其實我們可以說,《楞嚴經》是一部劇本,編劇及導演都是釋迦牟尼佛,演員的安排也是他,阿難只不過是當個演員,來演主角的角色。阿難代表抓心、抓道、抓有的這一方面,因此佛說阿難說的都不對。二祖神光見到達摩祖師求安心,後來達摩祖師印證他已經安心了,『二祖體無』,因此二祖親證到空而自安,所以言下成道。『若不直了無心之旨』,因此說假如一個人學佛不能直了無心之旨,『雖然對治折伏』,用各種方法來修持,『其不安之相,常現在前』,但是總覺得心裡不安啊!有些同學說,老師啊!我這兩天心裡發跳呀!我說,睡覺去就不跳了。但我睡覺也睡不著,這要怎麼辦?吃點鎮定劑就好了嘛!簡單得很。你若是要用各種方法去求得心安,結果就會越弄越糟;換句話說,你越求方法來安心,心就越不安。因為那個方法的本身就是不安的動力,所以不安之相會常現在前。

若了無心,觸途無滯。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盪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

他文學漂亮的句子又來了。『若了無心,觸途無滯』,他說真到了無心的境界,任何跟你接觸到的萬事萬物都沒有障礙。我經常看到很多學佛的功夫用得很好,走起路來笑眯眯。但是碰到對面來了個人,那個眉頭不安的死相又來了,這就叫做觸途成滯,碰到外境一測驗就完了。因此,自己要當心啊!有時候有許多朋友功夫用得蠻好,我經常耍個花樣,叫人去罵他幾句,結果他那個功夫就垮掉了。這樣子,你還想坐蓮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恐怕半路上你那個蓮花瓣被那天風吹得七零八落的,上不上,下不下,那才討厭哩!因此一定要做到觸途無滯,任何接觸境界來都沒有動心過。但是不動心不算本事,因為本來就是無心的,如此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完成了,碰到好的對他好,不好的對待他也差不多。

『絕一塵而作對』,塵就是外境,因為本來無心,所以不會和外境成對待。『何勞遣盪之功』,哪裡還需要去把妄念拿掉了或是念個咒子?假如無心何必念呢?因為無心就是在佛境界嘛!『無一念而生情』,假如任何起心動念不被愛與情所困的話,『不假忘緣之力』,何須假藉一個方法來達到空的境界。

漸頓達無心

又無心約教有二,一者澄湛令無,二者當體是無。澄湛令無者,則是攝念安禪,蠲消覺觀,虛襟靜慮,漸至微細。當體是無者,則直了無生,以一念起處,不可得故。

就教理而言,無心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澄湛令無』,這是漸修法門,就像從河裡拿來的一杯水慢慢讓它沉澱,沉澱到極點,心清凈到極點,連清凈、空都要把它丟掉而到達無心。『攝念安禪』,比如念佛或念咒子、聽呼吸或參撣,可用各種法門,其目的無非是要把所有的念頭捆在一個念頭上。這種方法可用不太好聽的『肉包子打狗』來比喻它,佛號、咒子、觀想就像包子,妄想就是狗。狗一來就用包子打它,它吃了那個肉包子就不再亂叫了,尾巴夾攏來了就偷偷地走了。同理,妄念來時,只要念佛或念咒的心專一了,妄念就沒有了。因此,這些方法不過是攝念而已。攝念以後,漸漸地身安、心也安了。然後『蠲消覺觀』,『蠲消』,什麼都丟掉,無覺無觀。『虛襟靜慮,漸至微細』,虛襟靜慮,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慢慢就到達無心。

第二種是『當體是無』,這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了,當下就是空,就是無心,因此是『直了無生。』『以一念起處,不可得故。』本來一切眾生個個都在無心的境界中,生而不生。比如,我們這堂課講了那麼多,你們也聽了這麼多,但是一個念頭都沒有,我也沒說過話。如果認為,我在上課、說話,那就是你們在冤枉我。要不然拿出證據來,但是不可拿錄音帶來,錄音帶是錄音帶,與我不相干。這就是當體即空,說而不說,你們聽的人也一樣。所以說,一念起處不可得,本來就沒動過。今天有法師到外面弘法,我歡迎他們,問他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出門以前和回來以後都沒有動過啊!懂得了這個,直了無生,動而無動。一百年就像一瞬間動而末動。我也常跟你們提到,走路也可以悟道,走路時向前走總覺得好遠、好累,走過了路回頭一看好短哦!就是那麼一點嘛!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在鄉下曠野中間的路途,這種感覺就更親切。在街上走路不算數,因為兩邊都是店,由於有看不完的東西而迷糊了,因此不會覺得遠,也不會覺得近。

經云:『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

『護念』,這兩個字要注意。人家說,《金剛經》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切修行法門只有兩個字『護念』而已,起心動念要處處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句話『善護念。』護念到『過去心不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護念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才是善護念。所以,經上說:『一念初起,無有初相』,念頭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樣,隨起隨空。『是真護念』,這樣就解了真護念,也是真無心。

無心的道理

若復有人,了相無相,平等不二,無取無舍,無彼無此,亦無中間,則不假聖人言說,理自通也。如上所述,皆為有心成障。若乃無心,自然合道。即是離其妄心,真心不動。

假設有一個了不起的人,他一切都不管,什麼空、有、無相、有相通通都丟到九霄雲外,一切平等不二,空有都把它平等,不抓這邊,也不抓那邊,沒有這個,沒有那個,也沒有中間。『不假聖人言說』,則佛經都可以不用再看了。『理自通也』,這就是禪宗說的自己悟了,悟道了這些理自然就通了。『如上所述』,這裡他下了結論,上面所說的各種理論,『皆為有心成障』,都是因為我們一般的眾生,有心去求道、學佛,想成佛因此有了障礙。『若乃無心,自然合道』,假如真達到無心,那自然就是道。『即是離其妄心,真心不動』,所謂無心就是離開一切妄想心,那個真心本來就沒有動過。

講到這裡我們要做個討論了,從上一次講到這裡,強調『無心』就是道。但是我們有幾個問題,第一:什麼叫無心?好像我們同學常常做錯事,我問他:『你為什麼做成這樣?』他說:『老師啊!我無心的嘛!』那他這是不是得道了?有些人,當人家責問他:『哎呀!你怎麼搞的忘記了?』他說:『哎呀!我無心嘛!』是不是也悟道了?若是,所謂有無心就跟糊塗差不多了,這是個問題。然而,無心不是不知喲!如果把糊塗、把愛忘記、把腦子白痴當成是道,那就錯了。因此古德禪師曾講過一句話:『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無心不是道,這是禪宗的大師們所提出來的,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在彌勒菩薩所講的《瑜伽師地論》,當然學者們都會說那是無著菩薩著的。在佛滅后六百年出現了馬鳴大師,他著了《大乘起信論》。七百年後是龍樹大師,那更不得了了。到了九百年後是無著、天親兩兄弟,這兩個兄弟都是弘揚唯識宗,是唯識法相的泰斗。而唯識法相又以彌勒菩薩講得最清楚,但是彌勒菩薩跟佛一樣,距離他們大約有一千年的時間,那麼他們是什麼時候聽到彌勒菩薩說的呢?因為他們兩兄弟都是大菩薩,定力都很高,無著菩薩夜裡打坐到兜率天內院去聽彌勒菩薩說法,像跟我們在這裡上課一樣。早晨出定回來了,再把它記錄下來匯成了這部《瑜伽師地論》。

他們兩個兄弟的故事很多,天親菩薩本來是反對大乘佛學,著了許多部書罵大乘佛學。他是研究小乘的,認為只有小乘才是真正的佛法,他哥哥無著也拿他沒辦法。等到後來他悟了道,要自殺。幾十年寫的書全錯了!這還得了!害死天下人,害死後世的人,非自殺不可。他哥哥說,你自殺沒有用呀!那怎麼辦?我的罪業太大了。因此,寫文章的人要注意,一句話錯了,文字流傳的禍害往往比你去殺一個人還嚴重,因為思想觀念的錯誤一誤下去那是遍及天下蒼生,以空間、時間來講真是貽害無窮,所以天親認為自己罪過很大。他哥哥說,你怎麼那麼笨!『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這句名言就是天親的哥哥無著說的,好像一個人走路為什麼跌倒呢?因為給地上的東西絆倒了,你跌倒了沒有地還爬不起來呢?你既然有本事用筆來毀謗大乘,為什麼不會用這支筆反過來讚歎大乘呢?天親這時才想通!後來兩兄弟的著作都是大乘的,最後也都成道了。

當無著菩薩要涅槃的時候,跟天親菩薩說:『告訴你,我要走了。』天親菩薩問:『你走了,要到哪裡呢?是去阿彌陀佛那裡,還是藥師佛那裡?』他說:『我還是跟彌勒菩薩。』天親菩薩說:『哥哥你究竟在不在那裡,要給我一個消息,在我入定的時候,你來跟我講一聲,我才放心。』無著菩薩走了以後,天親菩薩就一直在等他哥哥的消息了,不料功夫做了半天,最後沒著落。等了三年一點消息也沒有,究竟佛法靠得住,還是靠不住,他自己心裡也有一點動搖了。有一天他在入定的時候,他哥哥出現了。『哎呀!你總算來了,你是不是往生到彌勒菩薩那裡?』哥哥說:『是呀!』『那你怎麼都不給我來消息?』無著說:『這不我馬上就來了嗎。』天親抱怨說:『但是,我卻等了三年啊!』『我去報到以後,彌勒菩薩在上課,我坐下來不好走呀!下課了,我就馬上來跟你講一聲。』這是他們傳記上的記載。

在印度凡是修道有工夫的都叫做瑜伽師,在《瑜伽師地論》裡頭把學佛一步一步的功夫都告認了我們,包括大、小乘總共分為十七個層次。初步從個人身心所起的前五識地講起,講到第六意識地包括的範圍就很廣了,三千大幹世界,整個宇宙只不過是唯心的意識範圍。因此整部《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而第六意識地就講了有十幾二十卷之多。最後講到修持,第一是有尋有伺地,比如打起坐來在找道,道在哪裡?老師說要空,看看我空不空?都在那裡找,也就是尋。那不尋的時候呢?就在那裡等,獃獃地等著,呀!今天好空哦!在那裡發獃,這是伺,二者都有就是有尋有伺。有尋及有伺都是意識思想的境界。慢慢做到了無尋。心不再亂找,比較有點清凈了是伺,在那裡等,就像瞎貓在等死老鼠來好抓,等一個道的境界來。要做到無尋無伺地以後,才是屬於有心地。

而尋伺在小乘經典裡頭早期翻成有覺有觀地,我們大家打坐都在這一地上,都是登地的菩薩,登的是哪一地呢?都在那裡有覺有觀,在那裡哎呀!頭上有風,這時感覺來了;要不然就是妄念好多,然後嘿嘿!這下好清凈;或者一下子看到佛菩薩了,看到亮光、看到五臟六腑了,一天都在那裡玩。大家以為在那裡打坐就是用功在學佛修道,套句王陽明先生講的話,是在那裡『玩弄精神』。因此,若是在有覺有觀地,就是一天到晚沒事做都在那裡玩弄精神。要到達無覺無觀、無尋無伺才是有心地,有心地再翻過去才是無心地,但是無心地並不是就到家了,而是可以開始學佛了,可以走小乘路線了。小乘修完了才走緣覺乘,緣覺乘修好了才走菩薩乘。這是根據法相唯識的道理所講的學佛用功的次序一步一步清清楚楚。

因此,縱使到了無心地也還不是究竟。不過,在《宗鏡錄》的這一部分是強調無心地的重要,在尚未達到無心地以前,你說你在學佛,其實是還沒有起步哩!達到了無心地才可以起步來修持。無心地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講的無念、無妄想境界。如何又是無心地的境界呢?就是上一次所講的身、心兩方面都能解脫了,才算是達到了無心。這是學佛修持非常實際的功夫。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9-14 03:37
問 chico 好。
回復 chico 2009-9-14 04:03
謝謝盒子!
阿彌陀佛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1 23: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