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釋雲,定慧雖多不出二種,一事二理,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事定門也。
『疏』;《華嚴經》的疏理。『釋』:《華嚴經》的解釋。
為
華嚴作註解的祖師很多,其中有清涼國師為華嚴作疏;李長者(李長者是居士),唐朝人,據經作論釋,兩位都是不得了的人。唐朝皇帝姓李,李長者是皇室,也是
個王子,但他沒有出家,而是以居上身『出家』走了。李長者讀《華嚴經》而悟道,背了一部《華嚴經》準備到山裡註釋經典,在往山裡的路上遇到一隻兇惡的老虎
擋住去路,他拍拍老虎說:是不是給我帶路的?老虎點點頭,他跨上老虎任它奔走。老虎把他帶到一個山洞,李長者只帶著筆、墨、紙、《華嚴經》,一個人在洞中
三年註釋《華嚴經》。後來來了兩個天女,到時就給他送飯;他要的東西,兩位天女會為他送來,自然心念一動就來了,他一切不管。註解完了,此人亦不知所終,
最後如何?到哪裡去也不知道,這也是華嚴會上的菩薩,他的註解非常有名。一般學佛的,尤其青年同學們,能夠發心把這兩本疏釋研究完的,大概萬人中只有一人
而且!你看我們有多少的寶貝沒有人看。
疏
釋是註解《華嚴經》的,他現在引用這疏釋來講:『定慧雖多不出二種,一事二理,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他說我們學佛做功夫要想修成就,就是兩個法門一條路:
修定修慧。然而修定修慧的原則原理只有兩件事:一個是事上修,一個是理上修。所謂事上修,並不是說一天到晚打坐、念佛就叫事上修,那不過是事上修的一種,
事上修是心性上的修,在心理行為上改變習氣、改變貪腹痴、改變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一切行為,打坐不過是事上修的一件修法而已!這個道理千萬弄清楚,不要認
為我一天到晚打坐就是在學佛,不打坐就不是學佛,那叫修腿,不叫修佛,修腿的話,金華火腿多好!何必買你那兩條腿!要注意修行不是在修腿,而是在心性上修。
第二是理上修。要窮理,一天到晚盲目打坐是盲修瞎練,不看經,不窮理,光曉得佛教好,佛學好,佛教的著作這麼偉大,而古人,功名富貴『啪』一下就丟了,丟了就入山。能夠有這樣的著作出來,而後世卻不知,這不是很慚愧的事嗎!所以佛學研究透了一樣成佛,這叫窮理,從理上來。
不管從理上來或事上來,非有定力不可。什麼叫做定?就是『制心一處』四個字。佛經的名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大小乘佛法用這八個字說完了。
今
天下午一位七、八十歲的高齡老道友問我,上次你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辦個什麼事?對啊!辦什麼事啊!無事不辦的事,要神通有神通,就是山東話『要什麼有什麼』,要智慧有智慧,就是要定,修定的原理就是制心一處。大家可以測驗自己,打坐坐得很好,心也跑得很好,坐在那裡東一個妄想、西一個妄想,不過有時輕一
點,然後又來個大妄想:我這一堂坐得非常好。千萬注意!這個就是沒有制心一處,不要認為這個是制心一處。制心一處的話,初禪到達『念住』,念頭住了,不叫
『念停』,佛經用字用得妙!叫『念住』,是活的,不是死的。念停是死了,念住是活的。
念住以後到二禪才可以氣住、脈住。如果念不能住,別人來給你改姿勢,眼睛先瞪開,隔著四、五步靈感就來了,這叫制心萬處。再不然還沒有到你面前五步你就知
道,叫制心五步,有時還制不住呢!又笑又擺、又動又搖,那如何辦?『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事定門也』這是事上起修,屬於事定門。
如起信論雲,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為止,而觀因緣生滅為觀。
《大乘起信論》是釋迦牟尼佛過後六百年,佛教界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馬鳴菩薩所作,因其出生時,全國的馬同時鳴叫,為紀念此一因緣而名之。馬鳴菩薩的文學造
詣高,是印度佛教界的大文學家,他的修持更不在話下,《起信論》是一本有關修持的學術性論著;而他的文學著作,尤其是詩歌更是膾灸人口,當時流傳非常廣,
全印度人民讀其詩歌、受其影響,得人生無常,十之八九都想出家、修道。國王下禁令也禁止不了,因此跟他商量不要再寫文章了,再寫這個世界就非世界了!
《起信論》講佛學的基本道理,他解釋什麼叫止呢?止是修定,人怎麼得定?心念怎麼止?『止一切相』,注意這句文字!青年同學特別留意!像古文這種寫法,以外文
來看,會認為不合邏輯。這句話可以兩頭解釋,『止一切相』就是停止了一切現象,文字很簡單,但是中文另有解釋,止就是得定那個境界,一切相,任何方法、任
何事情都可以入定,『定』是一個原則,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叫止呢?這是第二個解釋。大家要留意文字,因為翻譯得太好,眼睛一晃好像知道了,翻過來一看並不
見得懂。
心專一與了不可得
現
在解釋第二個意思:一切相、一切方法都可以入定,念佛也好、修觀想也好、參禪也好……各種方法,得定是最基本的,但是初步如何先得止?心念之流如何停止、
集中在一點?譬如大家打坐希望坐到沒有妄念,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假定坐到沒有妄念,只是假定,況且一般人很難真做到。假定坐到沒有妄念,那不是悟道,也不
是得道,正是一個止相,心念止在一個沒有妄念的現象上。一般學佛好像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沒有妄念就是得道,那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還不止!因此,對於這一
點,首先要辨清楚。
那
么,實際上的止呢?不一定什麼念頭沒有。譬如有念,念佛或者密宗修觀想,這是有念,你能不能止在這一念?如果不能做到止在這一念而起修,所有的功夫都是白
作,不管你打坐坐得多麼好,至少臨死的時候抵不住了,抵不住身心四大分離的痛苦,就如同平常身體上一點小病痛,你不能克服就是止不了,就是你受陰的這一念
沒有止,那根本沒有用,你儘管打坐坐得好,同修道學佛不相干。這個觀念首先要認清楚。
現
在回過來看,依據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上說:『止一切相』,假使在一切方法上達到止的境界,這當然是好事。『乃至』,進一步『心不可得為止』。剛說初步
止在一個念上,不過是止的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什麼?止在一個沒有妄想的境界,還是『有心地』。地就是地步,還在有心的程度上。悟道的人是達到『無心地
』,才初步可與羅漢證果的境界相應。我們特別反覆解釋這些古文,提醒青年同學留意,不要認為自己看得懂中國字,要深入。他說,在一切相上,用任何一個方
法,假使能夠達到止的程度,甚至進一步,比任何一個止的程度還要高,到達心了不可得、無心可得這個境界,才可以說是得止。這是《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的。
第
一步,『止一切相』是初步修定,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制心一處』的止,這還是有為法、有心地。第二步,由有心地達到無心地,此心了不可得,禪宗祖師喜歡用了
不可得這句話。如果眼睛閉著,心裡空空洞洞,你說已經了不可得,那你正有所得,得什麼?得個『了不可得』,那個心多大啊!多大的妄念在那裡!所以,你真的
達到心了不可得,能與羅漢修行的境界相應才叫止。但是進一步要自己討論,假定達到無心地境界,既然無心是萬事無知嗎?如果達到無心地,所謂證到果位是萬事
無知的話,那何必學佛?那是學死人,或者學成功而變成一個木頭人麻木不仁,那何必佛?這種佛法在世界上根本是騙人,我們何必受騙!
理與事齊,定和慧通
所謂止觀雙運是止中有觀,定中有慧,在心不可得中間而『觀因緣生滅為觀』,自然而然,這個自然而然是觀,在佛學上就叫做『無師智』,亦即『自然智』,自然而
來,禪宗大師常引用佛經的話:『法爾如是』,自性、本性上有這個功能,真到靜定的時候,大智慧爆發,慧力非常強,能一悟千悟,一通百通,無所不通。所以,
大止大定中有靜觀,這個時候自然觀到一切萬法皆是因緣生滅,看得非常清楚,此時即是『止中有觀』,所謂止觀雙運。
『
或以理觀對於事定。』或者在這個情形之下,對一切事理深刻地觀察透徹了,也可以得定。中國有句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由學問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
得定。所以讀書、作學問要參透,鑽到底鑽通了,也可以得定證果。做功夫定到了極點也可以開悟、證果,就伯你是個半吊子!我經常跟同學講,不要弄得佛也學不
好,人也做不好,兩頭落空,何苦搞這個事。基本上我強調應該先把人事研究好再來學佛,連世間的學問都搞不好還來搞這個,結果是兩邊無著落,生死兩難,進退
不得,那千萬不要玩這一套,不要以為佛學很好聽,喜歡來湊熱鬧。
所以說『理觀對於事定』,理真正到了最高處,也達到空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