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修行在哪裡修行?就是在境界上修行。境界裡頭特別是人事環境,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善財童子,為什麼人家一生成就?他靠什麼成就?沒有別的,歷事鍊心,什麼人都接觸。有聖人,有凡人,有善人,有惡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接觸。在這接觸當中,就是學這個,所以叫斷貪瞋痴。
大乘教是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怎麼個轉法?就在境界裡轉。念念能提得起,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觀照。只要稍稍有一點差錯,就迷失了,迷失了就煩惱起作用,貪瞋痴又冒出來了,這叫凡夫。轉貪瞋痴為戒定慧,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是叫別人轉,是叫自己轉。如果叫別人轉,十方一切諸佛才成不了佛,他是凡夫。
從哪裡轉?從自己內心去轉,不幹外面,外面境界沒有是非善惡,是非善惡都是自己心境變現出來的境界。這是我們學佛這麼多年,得到一個結論。從哪裡修?從內心。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那個對立的念頭化解掉,不再跟一切人對立,不再跟一切事對立,不再跟一切物對立,這就是一切菩薩修行成佛的基本方法,從這轉。你這個轉掉之後,這世界哪有不和平!人跟人相處,怎麼會不和睦!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這是自自然然的道理,哪有一絲毫勉強!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下手,要從這個地方用功夫,這叫道。道不可須臾離開,一分一秒離開,你就走錯路,你走叉路上去,就不是正道了。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往生淨土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就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過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原因在這裡。極樂世界平平穩穩的,所以進得很慢,進步很慢,你看從凡聖土到方便土到實報莊嚴土,《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都是很長的時間。可是在娑婆世界,你這一生真能成就,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可以能夠提升到實報莊嚴土。所以才說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話不是假的,這個地方就是大起大落,西方世界沒有起落,平平的、穩穩的。所以他一起來的時候就很高,落下去也很快,一落就落到阿鼻地獄,一起就起到實報莊嚴土,就在你懂不懂這個道理。所以章嘉大師說,佛法是知難行易。這裡頭的功夫,我常常講經都提到,就是對一切人事物不執著、不分別,佛教我們隨緣不攀緣。
有人問,福德跟功德。福德跟功德都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裡頭夾雜著分別,夾雜著執著,就是福德,人天福報;不夾雜分別執著,就叫功德。
所以永遠保持自己心地平靜,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的慈悲,業力就轉了。如果我們常常跟著外面境界走,那你的業永遠轉不掉。這是為什麼有些人,大多數的人業力轉不過來,他還是跟著外頭境界轉,他還是攀緣,不是隨緣,隨緣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你修行到心地有一定清淨的程度,這個三世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會不會去改變它?也不是,還是隨緣。你要想去改變它,你就起心動念,你又有分別執著,你就墮落下去了,一切都隨順。到時節因緣成熟,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去幫助他。所以佛菩薩對眾生不急在一時,無量劫。他什麼時候成熟,佛菩薩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成熟的時候就來了。沒有成熟,有的時候也做種種示現,促進你成熟,到成熟的時候,你就回頭,一定會來幫助你。什麼叫成熟?什麼叫不成熟?成熟是你能夠接受,我們叫受教,歡喜接受教誨,成熟。半信半疑,沒有成熟,完全不信,給他種種子。半信半疑,幫助他增長信心。要一下就把他度脫,這是做不到的,這個道理我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