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雜阿含經》中的守護根門之道

作者:chico  於 2014-9-17 09: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學文章|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守護

 釋普性

     內容提要:六根是連接眾生心識與外界的門戶,眾生之所以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因為六根的不清凈,從無始以來的一切業報皆是由六根雜染所造成,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而貪,是與瞋、痴緊密相關聯的。我們修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斷除貪、瞋、痴「三毒」的過程,而守護根門是斷除貪、瞋、痴「三毒」、趨向解脫的根本門徑。《雜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經典之一,本文就《雜 阿含經》中佛陀開示的有關守護根門的問題試加以探討,以便我們從守護自己的根門中體悟佛法的旨趣。

  關鍵詞:六根、六塵、守護根門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由於虛妄、顛倒的自我的作怪,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順著自己的愛好而選擇自己的東西:眼喜歡見自己喜愛的顏色,耳喜歡聽自己愛好的音 樂,舌喜歡嘗適合自己口味的飯菜等等,不一而足。當現實生活不能滿足自我無盡的要求時,我們就會不斷地起惑、造業,產生或大或小的諸多煩惱,正如印順法師 所言:「依佛法說,有情的生死流轉,世間的苦迫紛紛,根本為『我見』在作祟。我見,即人人於自己的身心,有意無意的直覺到自我。」(1)
  在日常生活中,六根(2)和六塵(3)的接觸--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每個人都是難免的。而在根、塵相觸時,我們如何做才能免除不必要的煩惱糾纏呢?本文擬從《雜阿含經》中佛陀開示的關於守護根門之意義和修法,為大家修習佛法提供參考。

什麼是守護根門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認識的門路,也是六識--劫功德賊的入門,所以叫做根門。」(4)依佛法,我們每個人都有與外界相隔的六道大門:眼為色之門,耳為聲之門,鼻為香之門,舌為味之門,身為觸之門,意為識之門。

  「魯醯遮婆羅門語諸年少:『諸年少!莫作是語。所以者何?摩訶迦旃延宿重戒德,不應謗毀經典,毀訾言說,罵婆羅門。』諸年少言:『和上不信我言,當自往看。』時,魯醯遮婆羅門不信諸年少語,往詣摩訶迦旃延,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摩訶迦旃延言:『我諸年少弟子來到此不?』答言:『到此。』『少多與共言語不?』答云:『與共言語。』魯醯遮婆羅門言:『汝與諸年少共語,今可為我盡說是。』摩訶迦旃延即為廣說。時,魯醯遮婆羅門亦復瞋恚,心得不喜,語摩訶迦旃延:『我先不信諸年少語,今摩訶迦旃延真實誹謗經典,毀訾而說,罵辱婆羅門。』作此語已,小默然住。須臾,復語摩訶迦旃延:『仁者所說門,何等為門?』摩訶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羅門!所問如法,我今當為汝說門。婆羅門!眼是門,以見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門,以識法故。』」(5)
  眾生之所以對世間紛繁複雜的事物有種種不同的認識,是因為眾生內有認識外界的東西--六根,外有能被六根所認識的對象--六塵。這裡所講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並不能簡單地理解五種單純的器官,應該類似於現代生理學所說的視神經等。意根,則類似於現代生理學所稱的腦神經,是我們一切身心活動的中樞。前五根所取之對象,必須依賴意根的攝受才能發生作用。這樣說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總是各自求取自己所樂的境界,而厭惡或者逃避不樂之境。


  「摩訶迦旃延言:『……今當為汝說不守護門。婆羅門!愚痴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緣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處,故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如實知,於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餘滅盡,於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身滿惡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於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魯醯遮婆羅門言:『奇哉!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不守護門,即為我說不守護門。摩訶迦旃延!云何複名善守護門?摩訶迦旃延語婆羅門言:』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善守護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守護門義。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 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住身念處,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餘,於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 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6)

  依世尊所說,守護根門,就是要看好自己的六道大門,並善於看護自己的六門,把一切不利於我們修行的東西,統統地擋在六門之外。眼見或美或丑的東西,耳聽或譽或謗的言語,鼻嗅或香或臭的氣味,舌嘗或適或澀的味道,身觸或軟或刺的物品,意辨或善或惡的判定,在這種或因愛著而貪求、或因厭棄而遠離所交織的感覺中,僅僅是根、塵、識三者合和所生的假象而已

  「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夫、 福伽羅、耆婆、禪頭。又如是說: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我舌嘗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彼施設又如是言說: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比丘!是則為想,是則為志,是則言說,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若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又復彼苦生,亦苦住,亦苦滅,亦苦數數出生,一切皆苦。若復彼苦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息沒,余苦更不相續,不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舍一切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耳、鼻、舌、身觸緣生身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是無色陰,身根是色陰,此名為人,如上說,乃至 滅盡、涅槃。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如上廣說,乃至滅盡涅槃。若有於此諸法,心隨入, 住解脫不退轉,於彼所起系著,無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則為見法。」(7)
  世尊在這裡對六根所產生的心理活動過程進行了深刻地分析,在受、想、思等不同的階段,在根、塵、識三者合和生觸時,唯有依正念、正知統攝六根,做一個稱職的守門「衛士」,眾生才會「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才會真正地達到「見法」的目的。

守護根門之意義

  (一)守護根門使眾生離苦趨樂


  「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貪、喜悉皆增長,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闇、不顧念、不系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 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8) 
  眾生於無盡的生命洪流中,總是處於不清凈、不離欲的境界之中,對自己所愛著的,苦苦攀緣,執著不放;對自己所厭煩的,又總是唯恐避之不及,拒絕接觸。 每天我們的身心都隨著六根的好惡而起喜、怒、哀、樂、憂、悲、苦、惱之心,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這種無常變化的痛苦之中。如果我們放縱身心,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增加的不僅是歲月刻在額上的皺紋,更多的則是無盡無始的生死輪迴之苦:
  「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9)
  由此可見,如果不善於守護根門,生生世世就會苦報無盡;要離苦得樂,則必須守護好自己的根門。

  (二)不守根門使眾生趨於三惡道

  「如癩病人,四體瘡壞,入茅荻中,為諸刺葉針刺所傷,倍增苦痛;如是愚痴凡夫六觸入處受諸苦痛亦復如是。如彼癩人,為草葉針刺所傷,膿血流出;如是愚痴凡夫,其性弊暴,六觸入處所觸則起瞋恚,惡聲流出,如彼癩人。所以者何?愚痴無聞凡夫心如癩瘡。」(10)
  世尊在這裡以形象的譬喻指出不能守護根門的過患。不守根門,就如同行走在荊棘叢中的瘌瘡病人,渾身上下,惡臭濃血長流不止,痛苦異常,人皆嫌棄。一個 人不能很好地守護自己的根門,任六根放逸,勢必陷於追逐五欲六塵的享樂之中,忘乎所以,結果必定是損人又不利己,生生世世受苦無盡。

守護根門之標準

  在《雜阿含經》中,世尊為摩羅迦舅說法時,以「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11)作為守護根 門的標準。世尊指出:見色只能是見色,聞聲只能是聞聲,覺受只能是覺受,思維只能是思維,即六根觸及六塵時只能僅限於見色、聞聲等之表面而已。另外,世尊 還以精彩的譬喻形象地說明守護根門之標準:

  「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所以者何?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沉鐵丸。愚痴無聞凡夫寧燒鐵錐, 以鑽其耳,不以耳識取其聲相,取隨聲好。所以者何?耳識取聲相,取隨聲好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沉鐵丸。愚痴無聞凡夫寧以利刀斷截其鼻,不以鼻識取於香相,取隨香好。所以者何?以取香相,取隨香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沉鐵丸。愚痴無聞凡夫寧以利刀斷截其舌,不以舌識取於味相,取隨味好。所以者何?以取味相,隨味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沉鐵丸。愚痴無聞凡夫寧以剛鐵利槍以刺其身,不以身識取於觸相及隨觸好。所以者何?以取觸相及隨觸好故, 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沉鐵丸。諸比丘!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無利、無福。然諸比丘寧當睡眠,不於彼色而起覺想;若起覺想者,必生纏縛諍訟,能令多眾 起於非義,不能饒益安樂天人。」(12)

  凡夫因貪戀自我的緣故,對身心所承受的一切東西往往作出避苦趨樂的選擇,正如濟群法師所說:「以自我為中心,執五蘊為我,給有情帶來人生的種種煩惱。……眾生的煩惱多半因為執我的關係。」(13)在這裡,世尊為弟子們的開示是:寧願讓眼睛被火熱的銅籌所燒,耳朵被火熱的鐵錐所刺,鼻子、舌頭被鋒利的鋼刀所割裁,身體被堅硬的鐵矛所穿刺,如此大的痛苦加在身上,也決不讓眼耳鼻舌身隨著色聲香味觸之種種威逼利誘而「俘獲」我們的心;甚至於明知貪著睡眠 是無福無慧的「五欲」(14)之一,但是相對於眾生的根門因「覺想」而引起的種種禍患,則寧願選擇卧地而眠,只希望守護住自己的根門。由此看來,只有徹底 地斷除對色身的愛戀,我們才能更好地守護住自己的根門。


守護根門之修習

  明了守護根門對修行解脫道的重要性,就應當精勤防護,勿使根門有所漏失。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守護根門呢?我們還是依世尊所開示的守護根門之法去做,這裡僅列三條:

  (一) 於安住身心中修習
  「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 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卧凈處乞食。」(15)
  又:
  「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 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識法亦 復如是。」 (16)

  根塵相觸時,要隨時察覺身心是不是對所愛戀的東西還執著不放;如果是,應該快刀斬亂麻。因為這種雜染之心就如同我們頭上著火一樣的緊急不可延誤。我們 要守護根門,讓身心時時刻刻處於清凈之中,就必須正視一切有可能增長我們五欲之樂的東西,面對可能使我們陷入五欲苦海一切事物,隨時提醒正念。這樣,才不 會於五欲中迷失自我,我們的身心才會於「安住不動」中得到解脫。

  (二) 於戒、定中修習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乎戒定慧三學。但是,慧的源頭還是戒與定,所以修持守護根門之法,還要從持戒和禪定兩方面著手:持戒是修身,把不好的行為清理掉;禪定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清理掉。如經中所言:

  「云何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 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 報。」(17) 
  又:
  「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心不覺悟,懈怠懶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 是處!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后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離於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18) 

  所以,持戒與禪定就好比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在戒律的防護下,在禪定的狀態中,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起來,壞事惡物才不會從六根門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如果六根不再受到六塵的誘惑和支配,那麼,我們也就得到了解脫。

  (三) 於安那般那念(19)中修習


  「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 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 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20)

  在這裡,世尊告誡弟子們修「安那般那念」,就是守護根門之法。「安那般那」,即是調息法,也叫「繫念法」。在早期禪典《禪密法要經》中,世尊也多次提及此法,世尊教導弟子迦郗羅難陀修「安那般那」之法要:先端坐閉目,然後從手指、腳趾觀起,依此從皮、膜、血、肉,再到骨節,再到身內的心、肝、脾、肺、 腎等五臟六腑,觀到整個人都化成灰燼。如果心不散亂,自然會專心一念,守住六根。如果貪慾過多,則觀想到後來變為白骨觀。如果真正修持「安那般那念」到一 定工夫,那麼我們不僅會牢固守住六根,而且三毒之念也不會再生成了。

                                                       結語

  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只要自己不作非分之想,不介入人我是非,不犯淫行,便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 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一絲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凈,也就是不守根門。依《法華經》及《涅槃經》所說,能得六根清凈,便可六根互用,也就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就是因為我們自己因無明所縛而不善守六根。 我們唯有依世尊的教示,守護住自己身心之六道大門,那麼一切阻撓我們走向解脫的壞事惡物便不再會從六根門中潛入我們的心田。堅持守護六根門,不放逸自己的行為,才會於一點一滴中積累成就解脫的資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08: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