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蘊界處、禪思

作者:chico  於 2014-4-3 13: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佛教, 元素


五陰」是將身心分解為色、受、想、行、識五大部分來觀察其無常。

「六入處」是從將身 心依功能作用,分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分,也就是從器官這方面來解析。

「六界」是從組成元素,將身、心分解為:地、水、火、風、 空、識,

算是佛教比較專有名詞,大家對這些專有名詞的內容要了解,就容易解讀經文的深義。但是重點是在:「五陰、六入處、六界」,是從不同角度將身心內外 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與無常,殊途同歸。事實上,就是要從任何的角度去求證,要體證到無常、殊途同歸,主要就是要如實深觀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生 滅、剎那變異、幻相、緣起、體空。

《阿含經》裡面,都會跟我們講要禪思,所謂「禪思」就是你要心有止下來,這個「思」不是頭腦裡面胡 思亂想的「思」,而是有深度的去觀、去體悟,打坐的品質就不一樣,你真的進入止觀雙運、禪思,打坐的品質絕對不一樣。如果說重點精華沒有掌握到,花了很多 時間在打坐,花了很多時間在禪修,但是你都在「世間定」裡面繞,這樣都不知道,就很冤枉了。所以,「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就是讓我們的身心能夠寧靜 下來,然後「如是如實知顯現」透過止觀雙運、才會開智慧。

  我們一般講說:戒、定、慧,一般的解釋認為持戒就會產生定,有定力就會有智慧,於是很多人就在禪定 上面下工夫,但是忘了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不是有定力就會有智慧,如果定力是在世間的禪定,縱使你坐再久,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實相真理還是沒辦法真正的 體證,因此定力到智慧這個過程,它是要透過止觀雙運的。所以,佛陀就跟我們講,你要「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是知顯現。於何如實知顯現?」就是在六 界、五蘊、還有六根,蘊、界、處這些,都要去求證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異。

抄自:阿含解脫道次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4 12: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