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民曰未便

作者:chico  於 2013-2-18 11: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生|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你不要小看狙公賦這個故事,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的道理都在內,政治上的道理也一樣,領導政治的人很困難,一個政策一轉變,明明這個辦法拿出來,全社會全世界都有利的,開始老百姓絕對反對,不習慣,如果一件壞的事情習慣了,叫他改變也會覺得不習慣。所以我們讀了歷史,非常感嘆,歷史上有民曰未便這種事,老百姓習慣了的,法令辦法有改變,鬧起來造反了。實際上造了半天,改變了的就是狙公賦 

歷史上的商鞅變法,當時改變政治的法治主張,第一項是針對周公的公產制度。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首先是經濟思想改變,主張財產私有。由商鞅變法,建立了私有財產制度以後,秦國一下子就富強起來了。但商鞅開始變法的時候,遭遇打擊很大,關鍵就在四個字:民曰不便,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這就講到群眾心理、政治心理與社會心理。大家要了解,人類的社會非常奇怪,習慣很難改,當商鞅改變政治制度,在經濟上變成私有財產,社會的形態,變成相似於我們現在用的鄰里保甲的管理,社會組織非常嚴密,可是這個劃時代的改變,開始的時候,民曰不便,老百姓統統反對,理由是不習慣。可是商鞅畢竟把秦國富強起來了。他自已失敗了,是因為他個人的學問修養、道德確有問題,以致後來被五馬分屍。可是他的變法真正成功了,商鞅這一次在政治上所做的改變,不止是影響了秦國後代的秦始皇,甚至影響了後世三千年來的中國,中國後來的政治路線,一直沒有脫離他的範圍。

由商鞅一直到西漢末年,這中間經過四百年左右。到了王莽,他想恢復郡縣,把私有財產制度恢復到周朝的公有財產。王莽的失敗,又是民曰不便。王莽下來,再經過七八百年,到了宋朝王安石變法,儘管我們後世如何捧他,在他當時,並沒有成功。王安石本人無可批評,道德、學問樣樣都好,他的政治思想精神,後世永遠留傳下來,而當時失敗,也是因為民曰不便我們讀歷史,這四個字很容易一下讀過去了,所以我們看書碰到這種地方,要把書本擺下來,寧靜地多想想,加以研究。這不便兩個字,往往毀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也毀了個人。

以一件小事來比喻,這是舊的事實,新的名詞,所謂代溝,就是年輕一代新的思想來了,老人曰不便。就是不習慣,實在便不了。這往往是牽涉政治、社會型態很大的。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於這種心理完全懂,於是就產生突變漸變的選擇問題。漸變是溫和的,突變是急進的。對於一個社會環境,用哪一個方式來改變比較方便而容易接受,慢慢改變他的不便而為便的,就要靠自己的智慧。

像當年在四川成都開馬路的時候,就發生這種事,那時的路都是石頭鋪成的,下雨很滑,成都當時開馬路很困難,當時群眾認為破壞了風水,大家反對,所謂五老七賢,出來講話,硬是不準開。五老七賢是滿清遺老,地位很高,財產很多,學問很好,社會力量很大。後來有一先生(他是在這裡去世的,後人叫他軍閥),他實在沒有辦法,有一天,他請五老七賢來吃飯,這邊在杯酒聯歡吃飯的時候,那邊已經派兵把他們的房子一角折掉了,等五老七賢回家,已經是既成事實。隨便大家怎麼罵法,而事情還是做了。等到後來馬路修成了,連瞎子都說:有了馬路走路不用手棍了。天下事情,有時要改變是很難的。有時必須要以逆眾意,違反大眾的意思堅持正確的政策。要有這個但當。這就要諒解他這樣是為了長遠的公利,也有的時候,在執法上違反了自己的私慾,寧可自己忍痛犧牲,這都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時代,一個環境,譬如我們這個環境,假如下一次來改變了,許多人就會覺得民曰未便,一定一塌糊塗,其實都是心理作用。很多事情,不但政治、社會、家庭也是這樣,你的孩子讀書不用功習慣了以後,一下又叫他用功, 民曰未便,他也不會用功的。所以, 朝三暮四」「狙公賦予這個故事所包含的哲學意義,很深的人生實用經驗。

抄自「莊子講記」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2: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