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業的分類(依成熟順序、成熟時間)

作者:chico  於 2013-1-6 02: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學文章|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成熟, 時間

瑪欣德尊者

今天我們將繼續來學習業的部分。昨天晚上我們學習業在臨終的時候依照其成熟的順序,可以分為四種,即:重業、慣行業、近死業和已作業。
    昨天我們就講到了重業。對於重業來說,畢竟極少數人才能造重業,無論他造作的是極重的不善業,或者極重的善業。對於一般的人,他們沒有造作重業的情況下,有可能慣行業會在他臨終的時候優先地成熟,而帶來其下一生的結生。
    慣行業的意思就是習慣地做,也叫做acinna kamma。acinna的意思就是習慣,我們說的習慣的行為。無論這種行為是善的或者不善的,只要一個人經常地做,那它在臨終的時候,很容易變成優先地成熟。對於善的慣行業,就是一個人經常地造善行。例如:他們去清掃公共衛生、做服務或者一個人經常做布施、供養僧團,或者一個人經常去親近僧團、去受戒、去聽聞佛法或者一個人習慣於禪修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善的慣行業或者稱為習慣的業。對於一個經常有做善行習慣的這種人,他在臨終的時候,往往很容易投生到善趣。就好像一棵樹,如果它本身長得都是偏向一邊的話,你去砍它往往它就會很容易倒向那一邊。
    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叫做Dhammika居士的故事。Dhammika居士是一位很虔誠的佛弟子,他的家裡非常有錢。然而他經常樂善好施,同時他也經常到寺院裡面去親近僧團,去持戒,同時還禪修。不僅如此,他自己還證得了初果,他是入流聖者。他自己經常布施、持戒、聽聞佛法和禪修,同時,他也勸他的家人、他的親屬以及他的朋友,也同樣去做布施、持戒、聽聞佛法和禪修。同時,他還組織了很多布施的團體和行善的團體,向社會、向那些貧苦的人賑災。他就這麼樣很勤勉地、經常地做種種的善行。到了有一天他已經病得不能夠起床了,他也知道他的生命即將要走到終點,他請他的家人去寺院裡面邀請幾位尊者過來幫他誦經。
    於是就有幾位比庫到了他的家裡,坐在他的病床旁邊,然後就問Dhammika居士說:「賢友啊,你一生都樂善好施,而且你聽聞佛法,我們所講的很多你都懂了,那你現在想要聽哪一部經呢?」Dhammika居士說:「我希望在這個時候,能夠聽聞《大念處經》。」於是,那些比庫就開始誦:「Evam me sutam, Ekam samayam ...... 」就在那裡開始誦這部經,這個時候,Dhammika 居士就很恭敬地躺在病床上恭聽。當他聽著聽著的時候,看見了有六輛車在他的上空飄來飄去。這六輛車裡面各坐著天人——很漂亮的天人,而且這些天車都是很莊嚴的,裝飾得很莊嚴、很好看的天車。每一個天車去到他的前面,天人都會邀請他說:「居士你上來我的車吧!你上來我的車吧!」就這麼樣,一輛一輛的車走到他的前面都這麼樣說。因為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往往會看到一些景象。也就是說一個人即將在臨終的時候,他以前所造作的業可能會以某種影像出現。或者他即將要投生的地方的某一些影像會出現。這個時候 Dhammika居士在臨終的時候出現的相叫做什麼相?叫趣相,就是說這些是他即將投生到天界的相。當那些天人在空中不斷地邀請他的時候,Dhammika居士就說:「你們等一等,你們等一等。」當他這樣說的時候,其他的比庫聽了:「哎?怎麼這位 Dhammika 居士叫我們等一等?」然後他們就以為這位居士已經不想再聽經文了。因為這個時候往往趣相只有他一個人看得到,其他人看不到。於是那些比庫就離開了。當那些比庫離開了之後,這位Dhammika居士聽著聽著怎麼忽然聲音停了?然後他再睜開眼睛看,那些僧人都走了,而只剩下他的一些兒女們在那邊愁眉苦臉,甚至有的在暗暗擦眼淚。
    他就說:「哎?怎麼?那些尊者們去了哪裡呢?為什麼你們那麼傷心呢?」他的女兒們說:「父親啊,我們都為您擔心啊!你一直以來都對佛、法、僧三寶充滿了那麼恭敬的信心。然而,現在你竟然叫他們走,你叫他們停下來誦經。你的這種很不正常的表現,我(們)感到很憂傷。」Dhammika居士說:「哦,不是這樣的!我並不是叫那些尊者們停下來誦經!而是說現在有六輛天車,你看都在前面,它們每一輛天車的天人來到我面前都叫我上去、接我去。我叫他們停下來等一等,我想把經文聽完再說。」那些女兒們說:「哪裡有什麼天車啊?我們都看不到啊。」Dhammika居士就說:「這六輛天車是從六欲天界來的,他們都希望我投生到那裡去。那我想問你們,到底那一界天是最好的呢?」他的女兒們就說:「在這六欲天裡面,都西答天(Tusita,兜率天)是最好的。因為佛陀以前的母親——就是菩薩的母親,和一切即將要降生的菩薩,他都是住在那裡,都是投生到那裡。因此,都西答天是最好的。」Dhammika居士說:「那好吧!那你就拿一個花環,然後許個願說:『讓這個花環能夠掛在都西答天的天車上!』然後你往空中一拋,那麼這個花環就能夠落在那輛天車上。」他的女兒就照做了。這個時候,當他們一許願,把花環拋到都西答天的天車上,其他的五輛天車都不見了,就只剩下這一輛天車在空中迴旋。那些女兒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花環在空中那邊飛來飛去,於是他的女兒就相信了,相信她的父親見到的是真的。這個時候Dhammika居士就面帶微笑對他的女兒說:「你們一定好好地要樂善好施、要勤持戒、要多點親近三寶、親近佛陀,那以後我們就在天界見面吧。」然後,他就含笑往生到都西答天了。

    後來,他的女兒們見到他的父親去世了,在處理完後事之後,就去到了佛陀所住的揭答林(jetavana)給孤獨園。然後佛陀也肯定說:「現在Dhammika居士已經投生到都西答天了。」當時,他的女兒就為這件事感到很高興。
    這一個例子就是一個人經常樂善好施、做善事的話,在他臨終的時候,他所造的善業自然而然會成熟。或者會有一些天界的瑞相、人界的瑞相,會呈現在他面前,他就能夠投生到人天善趣去。
    然而,也有一些人經常造作一些不好的惡業。例如:做劊子手、做屠夫,或者一些人從事一些不正當的行業。這樣的惡業如果一個人經常造作,做成了習慣,在他臨終的時候,同樣也是很容易成熟,使他投生到惡趣去。

    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住在竹園精舍附近的一個叫做准達(Cunda)的屠夫一樣。這個准達每天都以殺豬為行業。雖然他住在佛陀的寺院附近,Venuvana竹林精舍附近,但是他從來都不供僧,他也不去見佛陀,他只是知道去殺豬、殺豬。而且,他有一個很不好的嗜好,就是他殺豬(時)喜歡虐待豬,把豬虐待得很痛苦,(才)讓它死。有一次這個准達就得了一場怪病,這個時候,他的過去殺豬的業成熟了,使他就像豬一樣,四隻腳在地上走。然後,由於他的身體產生了很劇烈的痛苦,他發出像豬被宰的時候那種吼叫。就在他的家裡面這樣團團轉,他的女兒們都沒辦法控制他,於是就把他關到房間裡面去。然後,他就在房間裡面爬來爬去,就在那裡發出尖叫,這種尖叫聲發出來就像豬的尖叫一樣。於是,那些住在竹林精舍的比庫們就說:「哎呀!這個准達真的是太殘忍了,他居然這麼樣連續幾天幾夜地虐待那些豬。」當佛陀知道了之後,就說:「其實現在准達並不是在虐待豬,而是他的不善業已經成熟了,他現在即將要死了。他在臨死之前要經過七天七夜,猶如之前被他殺的那些豬一樣的痛苦,他現在正在承受這種痛苦。等他被這些痛苦煎熬了七天七夜之後,他將要墮落到地獄裡面,承受更加劇烈的痛苦。」
    這就是說那些經常造惡業、無惡不作的人,他們由於經常造的這些惡業,很自然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墮落到惡趣裡面去。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我們身邊的人,有些做屠夫的或者是做漁夫的人,他們往往不會有什麼太好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很少有善終的,他們都是以某一類的病,或者他們的家人有一些很嚴重的病,甚至很多都是非時死的。
    所以,一個人經常造了善業,他將能投生到善趣。如果一個人經常造了惡業,那麼他將投生到惡趣。就猶如佛陀在《法句經》的第十五、十六句裡面說到的:
    此悲死後悲,作惡兩處悲,
    見自業污染,他悲他苦惱。
    此喜死後喜,作福兩處喜,
    見自業清凈,他喜他滿足。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造了惡業之後,今生他經常遭受著悲傷,死了之後更加悲傷,作惡的人今生和來世都痛苦、都悲傷。在今生,他見到了自己所造的業是惡業,他不可能過得很快活。而他在來世會更加悲哀、更加痛苦。對於經常行善的人來說,他現在感到很歡喜,他來生更加歡喜,經常造作功德福業的人今生和後世都能夠歡喜、都能夠幸福。今生他見到自己經常行善、積德,他感到很歡喜,而來世他能夠更加歡喜、更加幸福。
    這個是屬於慣行業。
    還有另外一種在臨終的時候很可能會成熟的就是近死業。近死業是指在臨死前所造下或者所回憶起的業。這種業也通常會成為我們投生到下一生的業。對於慣行業來說,有幾種人容易造作慣行業。例如:我們都是佛弟子,所以我們就會習慣經常去親近僧團、布施、持戒、禪修,這些是我們做善的慣行業。而那一些在社會上為非作歹,或者從事邪命,從事不正當行業的人,他們經常造惡,這樣的話他就形成了惡的不善業。例如:一個慣偷,或者一個屠夫、一個漁夫、一個獵人,他們就經常造作這些不善業。由於這些不善業造作已經變成了習慣,所以,自然而然,一旦他臨終的時候,這些業就形成了他的一種行為模式、他的思維模式,在他臨終的時候不成熟才怪呢。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或者很多的那些普通的人來說,他們並沒有很強的善,他們也不會造很強的惡,或者他們不會經常行善,他們也不會經常作惡。例如:我們身邊很可能就會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心地很善良,然而他們沒有信仰,他們也從來不故意去做一些壞事,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然而,他們也不持戒,由於他們不持戒,所以他們並沒有戒德,他們只是不去造那些惡行而已。所以這個時候,他並沒有造很強的善行或者造善行的習慣,他只是不去做那些事情而已。還有,他們也不去造惡,凡是不是屬於自己的他也不去拿,他也是很忠於家庭,每天就是上班下班,過著那種很有規律的生活。你要在他的一生當中找到很明顯的善行也沒有,或者說他習慣做的善行也沒有。但是,你叫他找到惡行也沒有,那種他很壞的習慣也沒有。總之,就是一個人很平平凡凡,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惡。這一種人,在他臨終的時候,往往就是在他臨終的時候造的業,或者他回憶起的業,將會成為他下一世投生的業。

    當然了,如果一個人即使他是造惡,造了一些惡行,假如在他臨終的時候,他曾經憶念一些善行或者造了善行,也有可能使他投生到善趣。而一些平時經常行善的人,假如在他臨終的時候,他想起了一些惡行或者不善行,也有可能投生到惡趣。
    就例如瑪莉咖(Mallika,末利,摩利迦)夫人——巴謝那地(Pasenadi,波斯匿)王的夫人。她一生都是行善的,但是,偏偏在她臨終的時候,她想起了自己所做的一件對不起她丈夫的事情,結果她投生到地獄裡面去。不過,由於她之前所造的善行,所以,即使她在地獄裡面承受很強的痛苦,但是很短的時間,只有七天的時間,她又投生到天界去了。
    而對於一個經常造惡的人,如果在臨終的時候,他得到了良師益友的開導,或者得到善知識的開導,他也有可能因為近死業而投生到善趣。
    例如索納(Sona)尊者的父親一樣。索納尊者的父親是一個獵人,他經常上山去打獵。雖然,他的兒子早年就出家了,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行善。他的兒子叫索納,經常勸他:「你不要去打獵吧,不要再造這些惡行吧。」但是他的父親就是不聽勸告。等到他父親已經老得跑不動了,再追不動動物的時候,於是,他放下了屠刀、放下了獵槍、放下了弓箭,就去到他兒子索納尊者的寺院裡面出家。不久之後,索納尊者的父親就得了一場病。他就看到自己站在山上,在山下就有很多很大隻的狗跑上來咬他的腿。他經常就見到這樣的景象,然後他就叫:「Bhante(就是尊者)!」他叫他的兒子說:「Bhante!請你把那些狗趕走,請你把那些狗趕走。」索納尊者問明了原因,然後就知道這是他父親的趣相。就是說他父親經常打獵、殺害動物的業即將成熟了,而這種業成熟將會使他墮落到地獄裡面去,因為這些趣相是地獄的相。於是,他叫其他的人把他父親抬到佛塔旁邊。然後叫那些凈人和沙馬內拉(Samanera,沙彌)采一些花,就拿到索納尊者的父親面前。那個時候索納尊者說:「父親啊,這些花將以你的名義供養佛塔,你應該對此感到歡喜和滿意。」於是,索納尊者的父親看著那些花就灑在佛塔的平台,他同時隨喜這種功德,這個時候,地獄的相消失了。於是,他對他的兒子說:「Bhante(尊者)啊,您看!您投生到天界的很漂亮的母親現在來迎接我了。」於是,索納尊者知道這是天界的相。然後,索納尊者對他在臨終的時候能夠幫助他的父親而感到滿意、感到滿足。

    因此,臨終關懷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個人臨死的時候、臨終的時候,能夠很好地去開導他、去勸解他,這樣的話我們將能夠幫助他。

    應當如何來做臨終關懷呢?
    首先,我們可以對那即將臨終的人,我們應該勸勉他放下對眷屬、放下對財產等外物的執著。但是不應該勸他放下生命、不應該勸他說:「你早點死吧,不要執著生命!」這樣的話很危險的。我們應該勸他放下對外物、對眷屬、對財產、對他自己的功名等等這些把它放下,不要再執著於這些了。同時,我們應該提醒他,他曾經做過的一些善行,叫他回憶起來。現在我們有很多很便利的工具可以這樣做。例如:我們可以拿一些他曾經做善行的相片、一些照片,或者他以前在做善行,例如:到寺院裡面做布施的時候,拍了一些video、拍了一些錄像,這個時候拿給他看,提醒他回憶起來。因為,在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有時候他神志不清或者他的記憶力不好,你提醒他,使他回憶起他曾經做過的善行。這個時候,如果他回憶起他的善行,對他所做的善事感到歡喜和滿意的話,這將能夠成為他的近死業。或者我們也可以幫他做善事,然後讓他隨喜。例如:你說「親愛的,現在這一塊布是幫您拿去寺院裡面去供僧的」,或者說「現在我們準備以您的名義要供僧,供多少多少」,或者說「以您的名義把這些捐給寺院」。這個時候你要提醒他「你應該為這種善行、這種很殊勝的善行感到歡喜」。同時,你可以給他說法,說布施的功德、說生起善心、說隨喜的功德利益等等,使他能夠在他臨終的時候感到歡喜。
    因為,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有時候往往他會感到很無助。這個時候我們就幫他做一些善業,幫他做一些善行,提醒他感到歡喜,感到滿意。當然,最好我們能夠教他一些禪修的業處、教他修行。例如:修佛隨念,修佛隨念也是一個很好的一種修行的業處。我們就在臨終的人的面前,他看得到的地方,但是不要腳對著,就是他看得到的地方擺著佛像。然後,我們在他的耳邊稱讚佛陀的功德,要教他「你憶念著佛陀的功德,例如:你憶念著佛陀、佛陀、佛陀。這麼樣的話,當你憶念著佛陀的時候,你的心應該充滿著恭敬、歡喜和平靜」。因為我們看佛陀,一般的佛像都可以給人歡喜、寧靜的感覺。對於臨終的人來說,如果他取佛陀的相為所緣,他的心很快能夠得到平靜而不會躁動。同時,我們也提醒他「你應該要修佛隨念,憶念著佛陀的功德」。假如他以佛隨念,修著佛隨念去世的話,他決定能夠往生到人、天善趣。而且,如果他是以佛隨念的心臨終死去的話,下一生他的結生心和有分心就是修行的心,他下一世要修行很容易成功。所以,在臨終的時候我們可以教他修一些業處。如果不是的話,你也可以教他散播慈愛,或者叫他專註呼吸都可以。這些是臨終關懷,因為適當的臨終關懷能夠幫助臨終者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天善趣裡面去。

    當然,如果不適當的臨終關懷,有可能造成殺人。例如:我們說「你放下對生命的執著吧!你不要怕死,沒關係!你不要貪著生命。」假如他經過這樣,放棄對生命的執著,那麼很有可能我們是鼓勵死亡。同時,我們也不要讚歎死亡的美好,說「沒有關係,你死了將會以你的善業投生到天界」,或者「投生到那裡,那個時候很快樂」,然後他很羨慕死亡,很仰慕死亡。這樣的話,我們也有可能由於不適當的臨終關懷,造成我們自己持戒的過失。當然,對於臨終的人來說,也許對他有幫助,但是,對於我們的戒行來說會有影響。

    對於臨終關懷,我們一定要注意也不要安樂死。安樂死,例如:我們通過一些藥物,或者一些人工的方法,使死者能夠提前的死,甚至讓他沒有痛苦地死,這樣的話,我們也是會牽涉到殺人。雖然對於病人來說,他也許可以更快地結束生命。但是,畢竟由我們去幫助他結束生命,那麼我們的戒很有可能會有問題,因此一定要謹慎。

    對於近死業來說,如果我們只是看到,假如一個作惡的人在臨終的時候,造了善業,他能夠投生到善趣。一個行善的人在臨終的時候,假如生起了不善心,或者造了不善業,或者回憶起他所做的一件不好的事情,他將能夠投生到惡趣。這樣看來好像業是很不公平的,其實並不會不公平,業果法則是很公平的。即使一個造惡的人在臨終的時候能夠投生到善趣,但是他在下一期的生命也許很短。一個經常行善的人即使在臨終的時候,由於他所造的不善業成熟,使他投生到惡趣,但他在惡趣的時間會很短。就例如瑪莉咖(Mallika)夫人,她造的惡業使她投生到地獄裡面去只有七天,然後她就投生到都西答(Tusita)天去。
    而對於有一些惡人,在他臨終的時候造了善業,即使他很僥倖投生到善趣,但是他的生命很短。就猶如有一個禪修者,他是一個穆斯林,他是緬甸的一個穆斯林。在他過去世——不是今生,那一世因為穆斯林經常在緬甸,他是專門干屠殺這一行的,殺羊、殺牛就是他們的(職業),反正就是有東西殺就請他們去做。所以,他那一世就是這麼樣造殺業的。在他臨終的時候,他居然突然想起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夫人去寺院裡面去看寺院的壁畫,看那些天人。他在臨終的時候,正好他憶起他看的天人的相。那個時候他回憶他看見天人,那個時候他雖然並不相信因果,他也不相信佛教,但是他看到天人很漂亮,他的心感到很歡喜、很高興。就是因為這一個不經意造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下一生投生到天人去。然而,即使他投生為天人,他也是投生為很低等的樹神。而且,他看到那一世他的皮膚是黑黑的,而且也很短命。他雖然投生為天人,但是他並不高興,他也並不快樂,他只是一個很低等的、很醜陋的天人。結果在他天人的生命結束之後,他又墮落到地獄裡面去。
    所以,我們看業果法則雖然可能在短時間好像它很不公平,但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它是很公平的。只要我們思維業果法則,我們就不會感到這個世間不公平,很多事情我們自己造下了,只是在自己承擔而已,只是它是早和遲而已。也正因如此,所以我們經常要思維業果法則。因為我們思維業果法則,我們對於好的不要得意忘形,對於不好的我們不要怨天尤人,我們應該自己敢做就要敢當,要敢承受。

    第四種業的成熟的是已作業katatta kamma。已作業就是曾經造過、曾經做過的某一種善或者不善的業。這種業並不包括在上面的三種業當中。它既不是重業,也不是慣行業,也不是近死業。但是,它又強到足以導致結生的業。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只要是凡夫,就經常都會在我們的速行裡面造業。然而,在我們的心生起的種種的速行當中,有一類的速行所造的業不會帶來結生,那就是掉舉心。掉舉是屬於痴心,它所造的業不會帶來結生。而如果要帶來結生的業,往往它還必須得是足道的,就是它已經構成了一種比較強的業了,這種業當我們造下的時候,它能夠帶來結生。然而,當一個人在沒有這三種業的時候,他在一生當中,或者他在過去生當中所造的一種業可能會成熟,而使他投生到跟這種業相應的善趣或者惡趣當中,這稱為已作業。
    這是依業的成熟而分的。
    一般上來說,業的成熟是重業、慣行業、近死業和已作業。然而,有一些論典裡面,也把近死業放在前面。例如: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面就是重業、近死業,然後是慣行業和已作業。因為,對於佛弟子或者對於經常做慣行業的人來說,慣行業往往它會優先。然而對於普通的人來說,他的慣行並不會有很明顯的善或惡的傾向,這個時候,近死業將會成為優先成熟的一種業。這是依照一個有情、一個眾生在臨終的時候,哪一種業優先成熟,而使他投生到跟這種業相應的趣裡面的順序。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種業的分法,是依成熟的時間。成熟的時間就是這種業帶來果報的時候是屬於哪一種時候。
    第一是現法受業ditthadhammavedaniya kamma。現法在這裡是指今生,受就是vedaniya,就是體驗。有一種業我們造了在今生就能帶來果報的,這種稱為現法受業。
    第二種是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iya kamma。就是有一種業造了之後在今生不會成熟,要到下一世才能成熟、才能夠帶來果報的業,稱為次生受業。
    還有第三種是后后受業aprapariyavedaniya kamma。這裡的后后就是既不是在今生、也不是在下一世,而是未來的第二世開始一直到輪迴的盡頭,只要還在輪迴當中、只要還有生死,這種業一直都會有效的業,稱為後后受業。
    第四種是無效業ahosi kamma。就是這種業並不能夠產生效用,不能夠帶來果報。

    這些業到底為什麼會造成有些在今生能夠成熟,有些要在下一生才能夠成熟,有些在未來第二世才能成熟,而有些又不能夠成熟呢?這些跟業所造下的強度、力度有關。我們看一看心路過程,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欲界的心路過程,它是由一個意門轉向再加七個速行而產生的。這個時候我們看一下,當所緣呈現於有分的時候,就將會有一個意門轉向,轉向呈現於有分的所緣,這個稱為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將會生起七個速行心;速行心滅去之後,有可能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然後又落入有分。

    業即是在這七個速行心當中的思心所所造下的。因為思心所是遍一切心的心所,只要有心就會有思心所。而特別是在速行心裡面,速行心裡面的思心所是負責造業的。如果意門轉向心是如理作意的話,這速行心造下的是善業,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的話,速行心造下的是不善業、是惡業。這些業的造作就是在速行心裡面的思心所負責的。

    對於現法受業,在這七個速行心當中,第一個速行心所造的業是最弱的。因為,它是在一個速行裡面的第一個心,它並沒有得到之前的其他心的支助,它沒有重複緣。所以,這種業只能在當生、在今生帶來果報。假如在今生因緣不具足的話,它將成為無效業。
    有些業在造下的時候,它確實能夠在今生就能夠帶來果報的。我們講一個不好的例子、講一個惡的例子。好像迭瓦達答(提婆達多),他由於想要篡奪僧團領導權的地位,當他做了這種惡業之後,他被僧團隔離,於是他的業很快就產生了作用。而又例如:那個Kokaliko,由於他毀謗了聖者,他毀謗了沙利子和目犍連尊者,在他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就使他的身體遭受痛苦,然後他在下一世更痛苦。在我們身邊對於這些也是比比皆是,有一句話叫做:「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這麼樣。一個作惡多端的人,雖然現在可能是呼風喚雨、飛黃騰達,他的作惡能夠得逞,但是,我們再看他在不久的將來,他到了晚年或到了臨死的時候,往往他不能夠得到善終。這就是現法受業的。然而對於善的業來說,也有可能會在今生成熟。
    我們就講一個佃農本那(Punna,富樓那)成為多財長者的故事。本那給一個財主叫做Sumana(須摩那)做佃農,就是給他雇去種田。由於他很窮,所以他必須得經常地勞作、經常地去做工、種田。有一天他的主人Sumana放他的假,讓他去參加一個節日的慶典。然而,由於他太窮了,他沒有錢去玩,他必須得繼續地在田裡幹活。當他在田裡面幹活的時候,正好他見到沙利子尊者在附近的一棵樹下入定,那個時侯正好沙利子尊者入的是滅盡定。等沙利子出定之後,他就很高興地把他隨手帶來的牙枝——就是齒木,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牙刷和水供養給出了定的沙利子尊者。然後,他很高興地繼續在田裡幹活,沙利子尊者就走了。
    在路上又正好碰到本那的妻子在送飯,給他丈夫送飯。他的妻子這樣想:「我的家裡實在太窮了,有時候我們想要供養,我們見到這些可敬的尊者們,我們想要供養。但是我們太窮了,我們沒有東西供養。有時候我們有東西,但是我們卻找不到很適合的對象供養。現在正好我這裡有飯,而且又有這位尊者作為供養的對象。」於是,她很歡喜地把她做給他丈夫的飯菜全部倒到沙利子尊者的缽裡面去。她感到很高興,然後回去之後又再做了飯菜,再帶給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見她那麼晚去,然後就問她,他的妻子把這件事告訴他,他們兩夫婦就為此感到很高興,感到很滿意。

    當這位本那吃了午飯之後,躺在田頭裡面睡覺、午睡。等他醒來的時候,他再看他所耕作的那塊田,變得黃金閃閃的一片,他感到很詫異。然而,根據當時的王法,只要你在地里發現有寶藏或發現有黃金,你不能夠私自拿,你一定要報官,然後由國王來收取。這個時候,本那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他的國王,那個時候國王就派了侍從,拉著車準備去搬這田裡的黃金塊。說來也奇怪,當那些士兵們把金塊往他的車上一搬的時候,就立刻變回泥土。惟有他們說「這個是幫本那搬的」時候,它才會變成黃金。於是,那些士兵就感到很奇怪,怎麼有這麼樣的怪事呢?就把這件事稟告了國王。國王後來就調查了,問明了這個原因,知道其實這是這個本那佃農的現報。
    因為,一個人在供養一個剛剛入滅盡定出定的聖者(惟有三果聖者和四果聖者)的話,才能夠有這麼樣的殊勝的果報可以在今生成熟,他的果報可以在今生成熟。
    於是,那個時候國王就說:「所有這些黃金應該是屬於本那的,而不是屬於國家的。」然後,他就把所有的這些黃金歸於本那,而且封他一個封號叫做「多財長者」。所以,從那個時候,本那就改變了他的命運。
    我們再看摩訶咖沙巴(Mahakassapa,摩訶迦葉)尊者,他也有一個習慣,他托缽的時候有個習慣是什麼?他專門要找誰去托缽啊?找窮人去托缽!而且,他有個習慣是他在托缽之前,他會很快地入滅盡定,之後出來。因為,他知道當他入滅盡定之後出來,他接受那些窮人的供養之後,那些窮人的命運將會在今生就改變了。

    又比如說蘇菩帝(Subhuti,須菩提)尊者,他也有個習慣。他在托缽之前,他每次都會先進入慈心定、慈心禪那,出定之後他才接受那些人的供養。因為,他知道這些施主們供養這些聖者,他的功德將會很大、很殊勝,所以,為了悲憫這些施主,為了悲憫這些世間,他經常都會做這樣的事情。
    (由於時間關係還要不要講故事?不要講啦?要?好吧,我們再講一個。)
    因為咖沙巴(Kassapa,迦葉)尊者經常有個習慣,就是他要接受那些窮人的供養。他很奇怪,他不想去富人那裡托缽,因為他知道富人現在有了福報。他一天托一次缽,所以他會很好地利用這一天托一次缽的機會給那些人種福田。

    有一次沙咖(Sakka,帝釋天王)天帝,他知道咖沙巴尊者,因為他的戒德、戒香不僅在人間傳揚,而且他的戒香飄到了天上。所以那些天人也是對摩訶咖沙巴(Mahakassapa,摩訶迦葉)尊者非常的恭敬。有一天沙咖天帝和他的愛妃就想要供養咖沙巴尊者,但是他知道尊者的性格,就是他專門要找窮人,他不會接受那些很大福報的人供養。但是他(沙咖天帝)又想供養,那怎麼辦呢?於是他就變成一個老織工,就是織布的工人和他的老婆,他們專門住在貧民窯裡面,就住在那些很窮的村落裡面。他知道摩訶咖沙巴尊者今天會去這個村落裡面去托缽。當沙咖天帝和他的愛妃變成了這樣之後,就等著咖沙巴尊者去托缽。不久他就見到咖沙巴尊者去了。然後,這一位老織工夫婦就很恭敬地把飯菜倒到尊者的缽裡面去。當這些飯菜一倒到缽裡面去的時候,由於他供養的是天食,立刻整個村子都飄滿了很殊勝的香味。當咖沙巴尊者一聞到這個味道之後,他發現這不可能是人間的食物。然後,他就看那一對夫婦,發現那一對夫婦的眼光不對勁,然後就呵斥他們:「你們到底是誰?」這個時候,沙咖天帝和他的天妃就立刻現出了原形,然後就說「我們是沙咖天帝。」
    然後他(咖沙巴尊者)說:「你為什麼要這麼樣做?你不知道這樣做是一種欺騙的行為嗎?」天帝就解釋說:「尊者啊!其實我們很想要福德,我們很想要功德。」咖沙巴尊者說:「你們不是有很大的福報了嗎?為什麼你們要做這樣的行為?」他(沙咖天帝)說:「尊者啊!您有所不知。我們在天界,我們經常都是享受,我們只是享受我們過去帶來的福報。但是,由於我們的福報太好,我們在天界根本沒機會造福業。我們想要找一個供養、想要做功德的人也沒有,所以我們才做這麼樣的事情。您給我慈悲吧,給我一個機會種福田吧!」咖沙巴尊者說:「你們以後不能再這樣做啊。」他(沙咖天帝)說:「是的!尊者!那我們現在能不能夠得到福報呢?」咖沙巴尊者說:「你們已經得到了。」這個時候,天帝夫婦就很歡喜地頂禮了尊者,然後就回到他們的天界了。
    所以,對於做功德來說也是。我們不要認為說「我們是布施者,我們就高高在上。你們是受施者,我們就要對你向下看」。真正的一個有功德、有德行的人,他是堪任受世間供養恭敬的福田。我們不要認為,我們是給予者,我們就好像是施恩者,那些是被施恩者。往往有時候,作為我們僧眾來說,如果我們能夠持戒,又有戒德,又有禪修,我們去接受人的供養,這個其實我們是在悲憫這個世間。

    這個是現法受業。一般現法受業就是說,一種業造了之後,它在今生就能夠帶來結果、帶來果報的,這稱為現法受業。
    當然,還有其他的故事,例如:布施衣服的故事等等,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不在這裡再講了。

    我們再看次生受業。次生受業就是在這七個速行裡面,第七個速行心所造的業是第二弱的,它必須在下一生帶來果報,假如因緣不具足的話則成為無效業。為什麼說第七個速行心是第二弱的?因為它即將要走到了速行的末端,而即將要結束一個心路過程。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第七個速行也有可能是最強的,而這種最強將能夠帶來它下一世的結生。如果是這樣的話,第七個速行有可能是最強的,因為它得到了前面六個速行的支助,而這種業在造下之後,將在臨死的時候成熟之前,使他帶來下一世的結生。這種情況下,第七個速行是最強的,平時的話它是第二弱的。也就是說一個人造了業,這種業並不會在今生成熟,而只會在他下一世成熟。如果一個人造了業在他今生臨終的時候成熟,其實真正帶來結果的是下一生的結生,這一種業就是這裡的第七個(速行心中所造的)業造成的。因為,真正帶來果報的是下一世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而且,由於這一種在臨終之前成熟,而帶來下一世投生的業可以影響他的整輩子。所以這種業是很強的。這個是在第七個速行所造下的業,這種業由於只會在下一輩子帶來結果,稱為次生受業。如果下一輩子沒有機會成熟,它成為無效業。

    我們舉個例子。有些禪修者,他們在今生可能造了一些不善業,例如:他們在沒有信佛的時候,曾經殺過生、曾經騙人,或者做了一些壞事,或者虐待動物等等。他所做的這些惡行、這些惡業,有可能很多是在第七個速行造的。這種惡業,即使沒有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有可能會在他下一輩子,他會遭受到被人欺負,或者身體的疼痛,或者種種不如意的事情。然而,如果這一位禪修者在今生假如證得了禪那,而他又希望能投生到梵天界的話,當他在下一生投生到梵天界的時候,幾乎這些惡業在他下一生沒機會成熟,是不是?因為,他曾經殺害動物,曾經做一些不善業,如果他下一世投生為人的話,有可能因為有了人的身體,他就必須得遭受病痛,遭受這樣的痛苦、那樣的痛苦。如果他投生到梵天界,梵天人沒有身體的感覺,他只有這個身體而已,但是他沒有身凈色。所以,這種情況下,在下一生由於沒有因緣具足,它可能是無效業。這只是一個例子。
    還有另外一種是后后受業。后后受業就是在速行裡面,中間的五個速行心所造的業,只要因緣具足,它能夠從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後的任何一世當中成熟。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這種業永遠都不會成為無效,沒有任何的有情能夠逃避這種業帶來的果報,即使連佛陀也不例外。
    例如:我們的佛陀在八十歲那個時候,他的最後一年的雨安居是住在韋沙離(Vesali,毗舍離)城。在雨安居的時候,他的背遭受很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是一般人都很難承受的。惟有那個時候,佛陀要入果定出來決意這種疼痛不再產生,他這種疼痛才能夠得到緩解。所以,那一個雨安居的時候,阿難尊者感到非常憂傷,他害怕佛陀在沒有告知僧眾的情況下就告別了人間,入般涅槃。所以,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佛陀的病重得怎麼樣。為什麼我們的佛陀也會遭受這樣的病痛呢?因為在很久很久遠以前,我們的菩薩曾經是一個摔跤士,他曾經把他的對手的脊椎骨像拗斷甘蔗一樣把它折斷了,由於這種不善業,所以經常他的背都會痛,在他成為菩薩的過往生都會痛。

    又比如:馬哈摩嘎喇那(Moggallana,目犍連)尊者,他是怎麼樣死的?他被那些外道雇的那些殺手、劊子手活活打死的,他的骨頭被那些石頭砸得像米粒一樣碎。不僅僅是今生,我們的這位上首弟子在他的過去生也經常是這麼樣。他很多世墮落地獄,為什麼會這麼樣呢?因為,在他很多世很多世之前,因為他曾經聽信了他妻子的枕邊風,想要殺死他年邁、瞎眼的父母。由於這種殺業,使他在以後的輪迴當中,經常都遭到被人殺死的痛苦。

    所以,這種就是后后受業。就是一個人造了之後,由於中間的五個速行造的業是很強,而且它有了重複緣。就是第二個速行心得到了第一個速行心的重複,第三個得到了第一和第二的重複,第四個得到了第三個的重複,第五個得到了第四個的重複,第六個得到了第五個的重複。就好像一個人繼承了好幾世自己祖先的財產,他將會變得很有錢,是不是?同樣的,當一個速行心的業得到前面速行的重複之後,它會變得越來越強。而這種越來越強的業雖然它不會在今生成熟,不會在下一世成熟,但是,在未來的第二世一直到他入般涅槃為止,這種業都會產生它的結果,所以,這稱為後后受業。

    第四種是無效業ahosi kamma。這種無效業是沒有獲得足夠因緣成熟的現法受業和次生受業。任何的業造下之後,它必須得要有因緣才能成熟,沒有因緣不可能成熟。例如:我們種下了種子,種子種在地上還必須得有相應的氣候、適當的氣候,要有水分、還要有陽光、土壤也要肥沃,這樣的話種子才能夠發芽。同樣的,當我們造下了一些善業或不善業的時候,它還要有種種的因緣助成,才能帶來果報。如果沒有因緣的成熟,隨著我們這一期生命的終結,這些業如果是現法受業的話,那麼它會隨著我們今生生命的終結而成為無效業。而有些業是我們造下了在下一輩子會成熟。但是,如果下一輩子我們到命終的時候還沒有成熟,那麼這種業也成為無效業。

    例如:如果我們今生在年輕的時候,在小的時候造了一些不善業,一些惡業。但現在我們已經信了佛法了,我們經常修行,我們生活在僧團裡面,生活在寺院裡面。這個時候我們就很少去接觸那些事物的、那些不好的因緣,也許有一些惡因緣、壞因緣是我們在接觸那些惡緣的時候會成熟。當我們經常住在僧團裡面,或者住在寺院裡面,或者我們生活在同梵行者當中,那麼有一些惡業就沒有因緣滋長。
    還有佛陀以及諸阿拉漢入般涅槃之後,所有過去所造作的業,都將成為無效。因為,輪迴其實就是一種因和果的過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所說的生命就是不斷地承受過去帶來的果報和我們不斷地造新業的過程。只要煩惱還沒有被斷除,我們就還會不斷地造業、不斷的造業。而由於有了業、果報,不斷地遇到因緣就成熟、遇到因緣就成熟。惟有當一個人斷盡了煩惱,斷盡了煩惱他所造的業就是唯作業了,不會再造新的業了。而由於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形成了這一堆的身心,只要有身心,他就是一堆果報。惟有一個人完全地死了,那麼這一堆業生色才宣告終結。如果他的煩惱沒有被完全斷除的話,他的業還會繼續下去。惟有一個人在入般涅槃的時候,也就是佛陀和一切的聖者在斷盡煩惱的時候所說的:「我的生已經走到了盡頭了,梵行已經立了(清凈的生活已經建立了),所應該做的已經做了,再不會有像現在這樣一種生命輪迴的狀態了。」
    這個時候,由於沒有煩惱和沒有業,五蘊不會再重組、不會再構成新的生命。由於沒有了五蘊、沒有了果報的五蘊,自然過去所造的業沒有一個承受的體、沒有一個承受的東西,到那個時候我們稱為入般涅槃。入般涅槃就是五蘊的滅盡,由於五蘊的滅盡,那麼所有那些未成熟的業,由於沒有五蘊可以產生效用,於是所有這些業,無論過去造的善業或不善業都成為無效。
    例如:我們的菩薩,在他積累巴拉密的時候,他做了多麼強大、多麼多、多麼大量的善業啊!如果這種善業,假如我們的佛陀不入般涅槃的話,這些善業一直都會成熟,是不是?使他一直都在人天享受著福報,即使他墮落為動物,他也會成為動物的王,例如:獅子王、大象王這些。這些就是他的福報,而他所造的這些福報,只要我們的佛陀沒有入般涅槃,它還會一直再持續下去。然而,由於我們的佛陀已經入了般涅槃,所以,我們不能以任何的方式去談論佛陀,「啊!如來死後是存在、如來死後是沒有、是有、是沒有。」因為,這個時候,我們不適合用因果來談論佛陀了。這個時候,佛陀過去所造的業就稱為無效業,因為它完全不會產生任何的效用。

    這就是依照成熟的時間,就是我們在輪迴當中,依照輪迴成熟的時間來分的四種業。

    第一種是現法受業,就是今生造今生受報的業;一種是次生受業,今生造下一輩子受的業;還有另外一種是后后受業,今生造在未來第二世開始,一直到輪迴的終盡,只要遇到因緣就會成熟帶來果報的業;還有另外一種是沒有因緣成熟的業,或者說,當一切的阿拉漢聖者在入般涅槃之後,他過去所造的業全部都成為無效。這是依成熟先後所講的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0: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