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業、業的定律、業的分類(依成熟之地分)

作者:chico  於 2013-1-6 01: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學文章|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 眾生

瑪欣德尊者

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了眾生界,講到了天界的眾生,講到了色界的有情以及無色界的有情。

    在三界裡面,又可以分為三十一界。
其中的欲界有十一個界,即:四種惡趣,加上人界,然後再加上六欲天,一共有十一界。
然後色界天可以分為四種禪天,一共有十六界。再加上無色界有四界,一共是三十一界。這三十一界是輪迴之地,是生死之地,也是眾生生死流轉的處所。

    最後,我們又講到了世間的規律、世間的規則。因為佛陀說過:「諸行無常」。諸行就是一切存在的、因緣和合的,只要是有存在的,必定有它產生的階段,有它存在的過程,以及最終都會毀滅。
    對於人來說,會有生、老、病、死;
    對心來說,會有生、住、滅;
    對世界來說會有成、住、壞、空,這是一切諸行法、一切世間的規律、規則。

    佛陀說:有因有緣,諸法才能夠現起(諸行法才能夠生起)。我們在前一段時間分別講了世間法,世間法存在的種種的相狀,存在種種的分類。
    例如:可以分為色法,可以分為心法、心所法。
    又依眾生流轉的趣可分為六趣,即地獄、畜生、鬼、阿蘇羅、人、天等。
    或者又可以分為:惡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和無色界地等等。
    這些都是不同的分類,這一切構成了有情,或者構成了我們稱為眾生的這種狀態。
   
為什麼會有眾生呢?因為有造成眾生的因。
    造成眾生的因是什麼呢?就是業。

    因為佛陀的教法是有因論,是講業果法則的。一切的眾生、這個世間不會無因無緣的來,不會落於無因見,不會落於無作用見,也不會落於虛無見,不會是斷滅見。也不會認為這個世間,人、有情等是上帝所造的,是神、是造物主等所造的。是什麼所造的呢?為什麼會有生死的流轉,會有種種的有情呢?因為有業! 
    為什麼會造業呢?因為有無明和愛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學習這一部分的內容。
    我們先來講業。業,巴利叫做 kamma 。那什麼是業呢?業,源於字根 √kar 。kar 是做的意思,再加上ma,所以在梵文的形式裡面叫做karma ,古代翻譯成羯磨karma ,但巴利就把它簡化為 kamma 。字面的意思是行為、造作,或者做。例如:我們說到的 kammakara 是工人; karoti 是做,他做; kata 是已經做了。所以它的詞根都是 kar, kar是指做的意思。
    對於有情來說,任何在身、語、意方面有意志的行為,不管這些行為是好的或不好的,都是屬於業。表現在道德上,我們就稱為善業或者不善業。在究竟意義上來說,業是指所有善與不善的思。因為,業可以表現為我們說到的好的行為、不好的行為。但真正來說,能夠造業的其實只是思心所,kusala akusala cetana——這些是善和不善的思。就猶如佛陀在《增支部·第六集·第六十三經》裡面,佛陀這麼樣說的。佛陀說:

    「諸比庫,我說思即是業。因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
    也就是說,真正起到造業作用的是思。所以我們在講到思心所的時候,思心所就是負責造業的。

    思心所有兩種作用,第一種作用它可以起到組織和敦促其它的心所一起對所緣作業;而同時,它自己也可以負責造業的。所以我們可以把思理解成一種動機,或者說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動機,或者意志力。由於這種心所造下的力量,它能夠留下一定的影響力,我們稱這種影響力為業力。

    除了佛陀與諸阿拉漢之外,任何的思都稱為業。也就是說,由於佛陀和諸阿拉漢他們已經不會再造善和不善的業了,雖然在這些無漏聖者的心流裡面,還是每一個心識剎那都會有思心所,但是它們並不能夠造業,因為如果造業的話,那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會帶來結果;然而,佛陀和一切的漏盡者已經不會再造業了。
    而又根據業的法則,無意識的、無念的、沒有心的行為並不構成業,因為沒有造業的重要因素——思,就是沒有動機。就好像說,我們在走路的時候,不小心踩死了螞蟻,例如:在地上有很多螞蟻在搬家,我們不小心走路踩死了,這個時候,等我們走過我們才發現踩死很多螞蟻,這樣的話會造業嗎?不會造業。因為你沒有動機,你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那裡有動物,那裡有生命,所以它並不構成造業。

    那業到底有什麼規律呢?有什麼定律呢?講到定律niyama,我們在之前講到了五種定律,還記得嗎?哪五種定律呢,還記得嗎?
    第---指時節定律。時節定律是指大自然的法則,時節就是指外在這些氣候等等。例如:春夏秋冬,或者物質所呈現出來的性質、屬性,它的規律,這稱為時節的定律。
    還有第二是bijaniyama——種子的定律,這個是涉及到植物,或者胚胎學方面的規律,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且,任何的物種都會有自己遺傳的因素,無論是動物也好,無論是植物也好,這一類稱為種子的定律。
    第三是kammaniyama——業的定律。業的定律也就是我們說到的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這個是屬於業的定律。

    還有第四是----心的定律。心的定律是我們在之前講到心路過程的時候所討論的,所有的心都能夠取所緣,它必須得有面向對象的狀態。它在面對對象(所緣)的時候,它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它們的生滅是有規律的。例如:一個眼門心路過程,它們生起了接著會有很多的意門心路過程。而所有的這些心的生起,都是順著它們的規律。例如: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確定、速行,依這樣的規律來生起的,這稱為心的規律 cittaniyama。
    還有第五種是dhammaniyama---法的定律,例如:佛陀。佛陀必定會出世,我們說當佛陀出世了之後,他的最後一生,他將以菩薩的身份從都西答天(Tusita天)降生於母胎,然後出生的時候大地會震動,最終他會出家。會出家之後在樹下成佛,然後他必定會轉動無上法輪去教化眾生,最後佛陀也會入般涅槃。所以這個是法的定律,也就是佛陀出世的定律。例如:佛陀不可能是女人,不可能是動物,他必定是現大丈夫相的,現男人相的,而且還是現出家相的,這些都是屬於有關佛陀的,稱為法的定律。
    在這裡,我們重點來講一講業的定律。業有什麼定律呢?業的定律就是很有名的一句話,叫做:
        一切有情都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所造的是善或不善之業,都將是它的承受者。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業的主人,都是業的繼承者,自己造的業要自己繼承。以業為起源,例如我們之所以有生命,是由於業,我們造了業帶來的。以業為親屬,因為業一直都圍繞著我們,而我們所造的業,最終我們還得依靠我們的業去投生,無論我們所造的是善的或者惡的業,我們都將是它的承受者,就是是這些業的承受者。
    用一種更簡單的方式來理解,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同類相應的定律。有一句話叫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來形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

    佛陀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造下了身的惡業、語的惡業、意的惡業,他想要由這種業而帶來樂的果報,那是絕不可能的,是無有是處的。同樣的,如果一個人造了身的善業、語的善業、意的善業,如果是由於這種善業,給他帶來不善的果報,帶來惡的果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個人造了不善業,他將要承受自己所造的不善業帶來的果報。而如果一個人造的是善業,那麼他將會享受他所造這些善業帶來的果報。就好像我們如果是種了苦瓜,我們收成的是苦瓜;我們種的是甜瓜,我們收成的是甜瓜。不會我們種了苦瓜有甜瓜的收成,或者種了甜瓜有苦瓜的收成。不可能我們種了黃豆,長出來的是荷蘭豆,如果我們種的是花生,我們長出來的可能是芋頭,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它都是同類相應的。

    同時業的定律是自作自受的,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造的業負責。我們說到的,造業的是名色法,最主要是名法裡面的思心所。當這種業造下了之後,它就會形成一種影響力,業的影響力,我們稱為業力。而這種業力只要名色相續流一直還沒有中斷,就是它的業的根還沒有完全被除掉,那一旦遇到了因緣,還是會在這裡長出來。就猶如我們說一棵蘋果樹,只要你沒有把它砍掉,那隻要因緣成熟之下,還是會在這棵蘋果樹上長出蘋果。這一棵蘋果樹的蘋果不會長在另外一棵梨樹或者桃樹上面,它必定會在這棵蘋果樹裡面長。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了解了業的定律之後,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是說當我們承受了那些不好的果報的時候,我們自己要敢於承擔,要敢於承認,而不要賴別人,不要賴外在的東西。就好像即使你長得很醜陋,並不是你母親生得你那麼醜陋的,你母親也不想讓你那麼醜陋,她都喜歡自己的女兒,能夠長得很漂亮,是不是?那為什麼你那麼醜陋呢?你想嗎?你不想!但是為什麼會這麼樣?因為業!所以我們了解了業,就是你造了,因緣成熟的話,你就要去承受。這是業的定律。
    同時,一般上來說業的成熟要相隔一段的時間,不可能立竿見影的。如果說立竿見影的業,惟有出世間的業,出世間的善心一生起,立刻就有果報。但是對於世間的來說,它會隔著一段的時間,所以我們稱為異熟Vipaka,就是造了業之後,它必須得具足種種的因緣才能成熟。就猶如我們種了種子,不可能讓它在一天、兩天或者一種下去立刻就能夠長出果實來,它必須得要經過一段的時間,去醞釀、去慢慢去成長,最後才有果實的產生。

    接著我們再來講業的分類。業可以分為一種業,就是佛陀所說的:
    「我說思即是業」。
    所以,一切的業都是思,是一種思。也就是說,一個沒有生命的,它不會造業。即使我們現在說,你去遙控一隻機器人去殺人,但真正殺的是那個機器人,還是遙控的那個人?機器人發生的只是機器動作,因為它們沒有心,所以它們不會造業的,它只是那個殺人者所遙控的一個工具而已。又比如說,有些會咒術的,他咒了屍體之後,讓屍體去殺人,其實還是這個咒師所殺的人,並不是那個屍體去殺人,屍體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所以,惟有有心的才能夠造業,沒有心的是不會造業的。
    業還可以分為兩種業。兩種業即善業和不善業(惡業)。善業即由善思所造的,惡業是由不善思所造的。為什麼說只有兩種業呢?不是還有一種叫無記業嗎?因為,心依本性可分為四類,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其中果報心只是體驗由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它本身不會造業。同時,唯作心只是作,它並不會產生業的影響力。所以,這兩種心稱為無記心——果報心和唯作心。而能夠造業的心是不善心和善心。善心、不善心裡面的思我們稱為善業和不善業。
    我們再來看三種業。業可以依照所造業的管道——我們稱為門,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身業kaya-kamma;第二種是語業vaci-kamma或者vaca-kamma,和意業mano-kamma。
    在這三種業當中,身業是指思透過身表而完成的,這種稱為身業。而語業,是指透過語表所表現出來的思,所以這個是語業。而意業,是在心路過程裡面所產生,在這裡是特指它還沒有呈現在身和語方面的業,稱為意業。
    在這三種業當中,哪一種業是最重要的呢?意業!對!所以,在《法句經》的第一頌裡面就講到: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由此苦隨他,如輪隨獸足。

    就是說,當一個人要造業的時候、生起不善心的時候,他必須得先有意念的生成,他才會透過語言說出來,或者透過身體的行為表現出來。而我們講到的身表和語表,其實還是屬於心生色法,是不是?由於有了這種心,它會帶來一種表達的方式。而如果是語表的話,它所造的業我們稱為語業,而通過身表所造的業我們稱為身業。當這些業造下了之後,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它根據同類相應的法則,造的是惡業,那將會帶來苦的果報,就好像車輪緊跟著牛的腳印一樣。
        這是《法句經》的第二首偈頌,它是說: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凈意,或說或行動,由此樂隨他,如影隨於形。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想要造作一種行為或者說一句話的時候,如果他的內心的動機是好的,他的心念是清凈的,那麼這樣的話,他所說出來的話是好的,他的行為也是善的。當他造了這些身、語、意方面的善業的時候,當因緣成熟的情況下,他將能夠獲得樂的果報、善的果報,就好像影子隨於形一樣,如影隨形一樣。
    因此,佛陀的教法當中,身、語、意三業是以意業為重的,意業最為第一的,它和耆那教裡面很注重行為的發生才形成業有不同的地方。
    我們再看業的分類,根據我們在之前所講到的,業可以分為三界的業。其中,生存地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生存地是惡趣地,第二類是欲善趣地,第三類是色界地,第四類是無色界地。所有這些眾生之所以能夠投生到相應的地,和他所造的業有關。如果一個有情造了某一種的業,這種業將會根據同類相應的法則,使他投生到相應的地。
    如果這些業是不善業(akusalakamma),當一個人造作了不善業,當這種不善業成熟了,將可以使他投生到哪一趣?惡趣地。惡趣地有多少地?有四地,即:地獄、畜生、鬼和阿蘇羅——墮惡趣的阿蘇羅。
    第二是欲界的善業kamavacarakusalakamma。由於一個人造作了欲界的善業,當這種善業成熟的時候,將可以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善趣,即:人和天的善趣。
    第三是色界的善業,色界的善業就是rupavacarakusalakamma,即一個人成就了色界的禪那,色界的禪那心裡面的思所造下的是色界的善業。
    第四是無色界的善業arupavacarakusalakamma。如果一個人成就了無色界定,在他入無色界定的時候,所生起的思就是屬於無色界的善業。
    當然如果是一位漏盡者,他所入的色界定和無色界定生起的只是唯作心,那個時候就不能稱為善業。而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他們所造的業還是屬於善業。
    我們先看不善業akusalakamma。不善業可以依身、語、意三門分為十種,即身的不善業,包括了殺生、不與取和欲邪行,這些是身的不善業。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殺害生命乃至虐待生命、虐待動物,他這是屬於透過身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不善業。
    而不與取呢?不與取就是我們所說的偷盜,沒有給你的你去佔有,你去取它。包括一切的非法佔有,非法擁有,擁有的對象是指他人的物品。他人的物品包括個人的,包括集體的,包括國家的,就包括共有的都算。
    而欲邪行kamesu micchacaro,我們說欲邪行的kamesu就是對於欲樂的,micchacaro就是不正當的行為,也就是不正當的性關係、性行為。這一種行為必須得透過身體去完成,所以,它也是屬於身的不善業。
    語的不善業有四種:第一是虛妄語,虛妄語就是說虛假的話,不真實的話,騙人的話。只要你知道你所說的是不真實的,而你心存欺騙,你把它說出來,把它表達出來,這稱為虛妄語。離間語就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這稱為離間語。粗惡語是指使人難堪的話,罵人的話,又稱為惡口,就是很難聽的話。還有雜穢語,雜穢語是指那些言不及義的,那些毫無意義的一些言談、一些語言,這稱為雜穢語。在這兩種業當中,身不善業是透過身表而發生的,語不善業是透過語表而發生的。
    還有第三類的業是意不善業。意不善業包括了三類:
    第一是貪婪。這裡的貪婪是指貪心所,它產生了想要佔有、想要獲得他人的財物。在這裡我們必須得知道,喜歡和貪婪還是有區別的。喜歡就是你看到一樣東西很喜歡,但是你還沒有心念去佔有,這個還不構成貪婪。惟有你生起了你想要擁為己有,你想要佔有,你想要非法地獲得這種物品的時候,那才稱為貪婪。一般我們說到的喜歡,例如說我們去外面,去一個風景區去旅遊,我們會很喜歡那裡的風景,這個時候可以稱為貪婪嗎?不能夠稱為貪婪,你只是欣賞那裡的環境而已嘛,是不是?或者你去看展覽,看一些畫展,你去欣賞那些工藝品、那些藝術品,這個稱為貪婪嗎?這個只是稱為喜歡。但是如果你想要非法佔有,你生起的這種歹念,這樣的話就稱為貪婪。或者本身你已經獲得了一定的錢財,你還想要繼續再獲得,你貪得無厭,這個時候也可以稱為貪婪。
    第二是嗔怒。嗔怒是指憤怒。在這裡,如果一個人只是在焦慮、只是在懊惱,這個時候他還不構成這裡所說的嗔怒。如果他生起的希望他人能夠倒霉、希望他人能夠遭到危難、希望他人能夠遭到危害,這個時候稱為嗔怒。
    第三是邪見。邪見包括有很多種,例如:有身見、對於修行上面的戒禁取見,對於我、靈魂、執著於有我、執著於靈魂這樣的有身見,或者認為靈魂永恆這樣的常見。在這裡的邪見是特指否定因果法則的邪見,或者沒有因果法則、沒有三世輪迴的斷滅見。
    所以,在這裡的邪見 micchaditthi,包括了三類:
    第一是無因見 ahetuka-ditthi。認為一切的存在、一切的有情,他們的福報、他們的苦、他們的好和壞都是沒有原因的,或者認為是偶然的。他們不承認有前世,有前世造的業,這稱為無因見。
    第二種是無作用見 akiriya -ditthi。無作用見是認為一個人所作的任何的行為,無論是善的,無論是惡的,他造作只是純粹造作,並不會產生相應的果報。就猶如現在有很多人,他們沒有因果觀念,沒有道德觀念,他們造作了惡業,他們並不會感到慚愧、不會感到羞恥,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業果法則的這種觀念。所以他們搶,他們做惡業,他們殺、搶,玩弄兩性關係等等,他們認為這些不做白不做,這是一種邪見,這種邪見稱為無作用見。或者他們也不去做好事,他們認為「你去布施怎麼那麼蠢,我的錢拿去花,拿去享受,不是好了嗎?拿錢去供養,拿錢去做布施,這是一個很愚蠢的行為」。所以,這種稱為無作用見,這是一種很嚴重的邪見。
    還有另外一種是虛無見natthika-ditthi。這種是認為人死了之後不會以任何的形式存在,人偶爾地來到這個世間上,人過完了這個生命就死了,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滅。他們不承認三世,不承認有過去世、未來世,也不承認有因果關係,這種稱為虛無見。
    這三類的邪見是很嚴重的邪見,所以在這裡是指意的不善業。一個人只要他認為是這樣,那他已經造下了這種邪見的不善業了。
    這十種不善業稱為十不善業道。
    相對於這十種不善業,是十種善業kusalakamma。也就是依身、語、意三門分為的十種,即:身的善業是指遠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離殺生就是不殺生,避免殺害生命,他放棄了刀杖,放棄了棍棒、石頭等等。他不僅僅不去殺生,而且他懷著想要給一切的眾生帶來快樂、帶來利益這樣的心,這稱為離殺生。
    第二是離不與取,也就是說他只使用自己的物品,屬於自己的,而不去非法佔有他人的物品或者財產。
    第三是離欲邪行。離欲邪行對於在家人來說,只是維護好家庭的夫妻關係。對於女的不紅杏出牆,對於男的不去外面沾花惹草。就是對配偶、對自己的伴侶忠貞不二,這就是離欲邪行。
    對於語的善業,是由離四種,即:離虛妄語。離虛妄語就是不說騙人的謊話,不說虛假的話,言語真實、言而有信、言行一致。離離間語就是不去挑撥離間,對於朋友要忠誠,要妥善地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去搬弄是非。離粗惡語就是言語要柔軟、要柔和,不要說那些難聽的話,那些使人難堪的話,要說那些使人生起歡喜的話,而不要罵人或者冷嘲熱諷。第四是離雜穢語,所說的都是有意義的話,所說的都是真實的話,而不要說那些淫詞艷曲,或者那些言不及義的,那些挑逗性,或者那些純粹都是屬於忘失正念、增長放逸的話,如果他遠離這些、避免說這些話,就是稱為離雜穢語。
    對於意的善業,是不貪婪,只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他少欲知足,不去非法地想要佔有其它的東西。因為一個人只要貪婪,或者為貪婪所打敗,他必定過得不快活。而不嗔怒,不去生氣,不去生他人的氣,也不去生物品的氣,他甚至應當經常保持慈愛的心,還有擁有正見。這裡的正見是特指自業正見,就是凡是自己所造的業都是自己業的主人。或者他擁有業果智,對因果法則充滿信心,是指這裡講到的正見。

這十種又稱為十善業道。

    還有另外一種對善業的分類法則,就是當一個人想要造善業的時候,他有十種具體可以做的事情。這十種我們可以稱它為Dasa punna-kiriya-vatthu。
          第一是布施dana,
          第二是持戒sila,
          第三禪修bhavana,
          第四恭敬apacayana,
          第五服務veyyavacca,
          第六迴向功德pattidana,
          第七隨喜功德pattanumodana,
          第八聽聞佛法dhammasavana,
          第九弘揚佛法dhammadesana,
          第十正直己見ditthujukamma。這十種。
    也就是說,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透過身、語、意三門可以造作善業的是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恚和正見。
    但是,具體我們落實到行為上,我們可以做這些。
    例如說布施。布施包括了財物的布施,包括了我們幫助別人,樂善好施,周濟貧困,或者去做一些社會的福利事業,去賑災,去扶助那些孤寡老人,或者那些失學的少年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布施,特別是供僧,供僧的善業更大,這一類都是屬於布施。
    第二是持戒。對於布施來說,布施是容易做的,持戒是更難做的。持戒就是我們避免去放縱自己,放縱自己的身和語方面的不善行。例如:我們不殺生,不不與取,就是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和離一切的麻醉品,這些是屬於持戒。也就是讓我們的身和語正直,讓我們不去違犯一切有違道德、有違良心的行為。
    第三是禪修,禪修包括修止和修觀。在這裡的禪修,如果是對於欲界的善業的話,那麼特指還沒有證得禪那之前的禪修。例如:現在大家在散播慈愛,你還沒有證得禪那,那麼這個時候所生起的善業是屬於欲界的善業。例如:我們大家專註呼吸,你所修的這種善業是屬於欲界的善業。
    而在布施、持戒、禪修這三種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具體的做法。你無論去到任何一個上座部佛教的國家或地區,他們都很強調dana、sila、bhavana,就是布施、持戒、禪修。
    布施,一個人布施可以為他未來帶來福樂之因,種下福德的功德田。
    而持戒,可以使一個人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一個人只布施不持戒的話,那麼他可能不能夠投生為人天善趣。例如:他由於造了惡業,他投生到動物,那麼就好像我們昨天晚上講到的那個小狗一樣。如果狗的話,又因為它有布施,那天講到的,它可以成為一隻寵物狗。但是,由於它沒有持戒,所以它仍然會墮落到惡趣。如果一個人只持戒,不布施,那麼他可以投生為人或者天的善趣。但是投生為人,他可能很貧窮。投生為天,他可能也是很低等的或者很沒有福報的天人。
    對禪修來說也是。如果屬於欲界的禪修,當這種禪修在我們還沒有證得禪那的時候,它是屬於欲界的善業。而如果當我們在禪修的那一刻去世的話,我們必然會投生到人、天的善趣。因為,在布施、持戒、禪修當中,這是層層增上的,無論如何,持戒的善業比布施殊勝很多;而又無論如何,禪修的功德又比持戒大很多。為什麼呢?因為布施是在一般沒有信仰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無論佛陀出世沒有出世都可以行布施的。但是持戒,如果我們要持守佛陀制定的戒律,惟有在佛陀教法的時期。然而,如果我們要持一些世間戒或者外道的戒,那麼仍然在非佛陀,就沒有佛陀教法時期仍然有,但是我們現在指的是佛陀制定的戒,所以持戒的功德又比布施的功德更大。而對於禪修來說,由於持戒只是約束身體的行為和語言,但是禪修主要是指調心,是培養心方面的,讓心平靜、讓心積累善業,所以禪修的功德又比持戒的功德更大。即使我們沒有證得禪那,但我們還是在積累善業。持戒只是消極地避免一些身體和語言方面的不善行,但是禪修是主動地去調伏心,讓心柔順,讓心平靜,讓心專註,讓心專一,讓心強有力。這是禪修。

    對下面的七種,恭敬,例如:對於在家人來說,即使是孝敬父母也是恭敬。在上座部傳統裡面,就很強調恭敬。有好幾種恭敬,例如:佛陀是值得恭敬的,獨覺佛是值得恭敬的,僧寶——就是僧人、聖弟子是值得恭敬的,一切的出家人是值得恭敬的。母親是值得恭敬的,父親是值得恭敬的,自己的老師是值得恭敬的,族中的尊長——就是自己家族裡面的長輩、尊長是值得恭敬的。那些教導法、教法的那些法師們也是值得恭敬的,這些都是值得恭敬的、感恩的人。
    第五是服務,服務就是我們出力。對於布施來說,注重的是財物方面的,但是對於服務來說就是我們親力而為的。就猶如有些人他們只是出錢,他們從來都不動手,這種只是布施。但是有些人既出財物他也出力,或者有些人即使他們沒有出財,但是他只是出力,例如:掃地、清潔衛生、幫助做一些清潔公共衛生、搬抬東西、做一些義務的勞動,這都是屬於服務。無論服務的對象是寺院、是僧團或者是社會大眾,或者是一些賑災,或者做一些社會福利的事情,乃至照顧一些孤寡老人等,這些都是屬於服務。
    第六是迴向功德。迴向功德就是把我們所做的善業、善行、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我們在每做一件事情,或者我們做善事,每一天我們都記得迴向。這種迴向就等於我們隨手可得的,只要我們知道就可以做。
    第七是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就是對他人的所得、對他人的成就或者他人所做的善業,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不妒忌。例如:當你知道別人布施,你感到很高興,說:「Sadhu! Sadhu! Sadhu!」,這個是隨喜。當你知道別人持戒持得很清凈,他即使遇到了誘惑或者經受了考驗,他都能夠經受,這我們應該隨喜。當別人禪修得很好,我們也應該隨喜。而隨喜,它所隨喜的功德和對方所作的功德又有關。例如:他人做的布施,我們去隨喜他,由於他布施的功德比較小,所以我們隨喜的功德也比較小。如果別人持戒持得好,我們隨喜他,我們讚歎他,那麼我們得的功德會更大。如果別人擁有了禪那,擁有了禪定,我們去隨喜他,由於別人的禪定的業是很強的善業,我們隨喜他,那我們也能夠積累很強的善業。如果別人修到了觀智,我們也隨喜他,那麼我們隨喜的功德因為對方的功德、因為對象,我們的這種隨喜的功德也很強。而對於隨喜來說,如果我們真心的隨喜和我們只是口頭說「Sadhu! Sadhu!」,這樣又不同,所以和我們所造的心念也有關。
    隨喜的功德的大小和一個人毀謗的大小,它是相應的。例如:一個人批評、毀謗一個沒有德行的,他所得到的不善果——就是他的惡業是很小的。如果一個人持戒清凈,你去毀謗他,你造的業很重。如果一個人有了禪那,你又去毀謗他,那麼你造的業更重。如果一個人有了觀智,你去毀謗他、去批評他會更重。如果一個人證得了聖道、聖果,你再去批評他,那麼,如果你批評
、毀謗了一個聖者,你不去懺悔的話,那麼今生幾乎可以說你的修行不可能有成就,因為這個是毀謗障,而且造了很強、很重的不善業、惡業。

    所以我們不應該因為妒忌、因為嗔恨、因為傲慢而批評別人,我們應該多點隨喜,隨喜他人的成就、隨喜他人的功德。這一種隨喜功德也是我們隨手可得的,是不是?別人修得好,別人做得好,我們感到歡喜,我們把心念一轉,這種功德就賺來的。我們現在就是多點去成就他人、隨喜他人,以後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也會很多人來隨喜我們,也會有很多人來成就我們,何樂而不為,是不是?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一些不善心,因為一些妒忌心,我們去造一些身的、語的或者意的不善業,這是很愚蠢的事情,我們應該多點去隨喜他人的功德。

    第八是聽聞佛法。聽聞佛法是智慧之因。由於我們知道了佛法,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導向好的、什麼是導向不好的,我們能夠明辨是非,能夠善惡分明。同時我們也知道如何去積累更強的善業,我們知道如何去做布施,去持戒,去培養禪修,去培養心智。由於通過聽聞佛法,我們才能夠相信因果,我們才知道善惡。而由於我們聽聞了佛法,我們才知道如何去法隨法行,如何去如理作意。因此,聽聞佛法對於一個人來說,一般的人來說,它可以是智慧之因。無論他的智慧是今生當下生起,還是以後他生起的,如果我們透過經常去聽聞佛法、聽聞正法,可以使我們以後投生,我們可以投生為三因的人,而且我們可能會很聰明,我們很有智慧。這是聽聞佛法。
    第九是弘揚正法。弘揚正法就是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把我們對法的喜悅帶給大家。如果認為你怕講錯,因為弘揚佛法的人在上座部佛教裡面,他要講很多資格,如果我們不行的話,弘揚佛法是一種法布施,即使我們助成他人印行一些佛教的書籍,其實這也是另外一種渠道的弘揚佛法。現在弘揚佛法有很多種渠道,是不是?以前來說只是用嘴,現在的已經先進到可以用麥克風,可以用很多的擴音器了。而現在又有很多的書籍的方面,還有光碟,還有網路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屬於弘揚佛法。
    第十是正直己見。就是令自己的見地正直。正直己見包括有很多種方法,首先自己要皈依三寶。由於皈依了三寶,你自然會去親近善友、去親近善士,然後你就會聽聞正法。第二保持正念正知。

    正直己見我們可以通過幾樣方式來獲得:
    第一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三藏、學習教理或者聽聞正法。這樣的話我們所立的正見是屬於聞思方面的正見,這樣的話我們能夠明辨正邪、明辨是非、明辨善惡。
    同時,我們還應該再去修行。當我們修行所成就的正見,那個是屬於修所成的慧,是屬於禪修的體驗。例如:在禪那當中生起的慧心所,它就是屬於這種修所成的慧,是屬於這種正見。如果我們能夠證悟涅槃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的慧是屬於出世間的慧,那個時候的正見是屬於出世間的正見。所以我們透過慢慢地、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來使自己的見地慢慢地正直。使我們能夠透過平時的如理作意,來使我們的見地慢慢地正直。
    所以我們所作的這些,其實都是屬於有具體目標的善行。而所作的這些善業,都是屬於欲界的善業。而這些欲界的善業,它都是由八種欲界的善心所完成的,即: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悅俱智相應的有行心,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舍俱智相應無行心,舍俱智相應有行心,舍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和 舍俱智不相應有行心。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那些,我們如何去做,我們要做得怎麼樣,要讓我們所造的這些善業的力度是強還是弱,和我們所生起的心有關。
    而這些心,我們又可以依照影響善業功德三項原則,就是如果一個人在做善事的時候,生起的心是悅俱的還是舍俱的,就是一個人是歡喜地造善業還是中舍地造善業,以及一個人生起的是智相應或智不相應的心,即:做的時候是否擁有智慧;還有無行和有行心,即一個人是主動地做還是被動地做,這個都有關係。
    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應該生起悅俱的心來造,就是歡喜地造善業。由於擁有歡喜的心去造善業,這種喜所產生的心生色法可以是一種殊勝的色法,它可遍布全身,可以使我們造的業會更強。而如果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我們生起有智慧的心去造,那麼我們所造的業是屬於三因的善業。而我們更應該主動地去造,而不應該被動地去造,而且經常地去造,不要偶爾才造,或者想起的時候才做,或者經常被別人拉去才造。我們應該要習慣造善業,讓我們所造的這些善業成為我們的習慣。這些是欲界的善業。
    對於色界的善業,依它所產生的心可分為五種,即:當一個人如果透過專註適當的、適合的所緣而證得了初禪,當他在證得初禪的時候所生起的這種初禪的禪心,所造的業就稱為:
    初禪的善業,即: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善業。
    第二種色界的善業是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禪心所造的善業。
    第三種色界善業是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三禪禪心所造的善業。
    第四種色界的善業是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禪善心所造的善業。
    第五種色界善業是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禪善心所造的善業。
    在這五種善心當中,我們平時所說到的證得初禪是指第一種,所說的證得的第二禪多數是第三種,但是有時候也包括了第二種。證得第三禪是指的第四種心,而證得第四禪是指的第五種心。因為這個我們在講到色界的善心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在這裡是特指在這一類的善心裡面的思心所所造下的業。這種業在造下的時候,它可以使一個人帶來投生到色界的結生,可以投生到色界成為梵天人。
    還有是四種無色界的善業,這四種無色界的善業分別是依照一個禪修者、一個人證得四種無色界定所生起的善心來決定的,
    即:當一個人成就了空無邊處定的時候,那個時候在他的速行心裡面屬於這一類的善心,其思心所即造的是空無邊處的善業。
    對於識無邊處也是,識無邊處善心裡邊的思心所所造的業,就是屬於識無邊處的善業。
    無所有處善心也是,在無所有處善心裡面所造的善業,是屬於第三種無色界的善業。
    第四種非想非非想處善心裡面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業,是這一類的善業。

    在這三界的善業當中,對於欲界的善業,可以透過身門、語門和意門造作。但是對於色界和無色界的善業來說,只是透過意門來造作,身門和語門不會造作這種善業。你不能夠說我就坐著,或者我只是用談話來入禪,這個沒有這樣一回事,它都是屬於意業造的。而須知,在欲界的業當中,所有的不善業必定是屬於欲界,它不會是屬於色界和無色界。而且對於不善業來說可以透過身、語、意三門而造作。
    一個人只要他還沒有證得禪那,或者他還沒有禪那的體驗,那他就在那一生當中不可能造作色界的善業和無色界的善業。只要一個人是凡夫,那麼他根本不可能體驗出世間的心。
    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他所能夠造作的只是不善業和欲界的善業而已。而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色界定,那他可以造作色界的善業。如果一個人擁有無色界定,他還可以造作無色界的善業。色界的善業和無色界的善業都是屬於極重的善業。
    不善業也有極重的不善業。極重的不善業,例如:殺自己親生的母親,殺死自己親生的父親,殺死阿拉漢聖者,噁心出佛陀身上的血和破壞和合僧團,這些都是極重的不善業。對於極重的善業來說,就是所造的色界的善業和無色界的善業。
    那好,我們今天講這四種依成熟之地所講的業,就先講到這裡,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一起討論其它的依照成熟的先後,和依照作用等等來分的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8: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