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inda Bhikkhu
我們講了慢心之後,再來講另外一個不善心所——瞋(dosa)。瞋包括內心各種程度的對抗,它可以強烈到盛怒之下拿刀拿槍殺一個人,或者毀滅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輕微的包括煩躁、擔心、緊張、憂愁,都屬於瞋。因此我們不能理解為生氣或憤怒才是瞋,只要心對所緣有厭惡感、有排斥、有抗拒,這就叫做瞋。瞋的巴利語叫pañigha,就是排斥的意思。它的特相是厭惡、憎恨、憤怒、煩躁與生氣。作用是燒毀依處,這裡所說的依處是它們生起的名色法。
瞋心一起,有如毒藥般擴散,傷害自己的身心。生氣首先受害的是誰?是自己!因為情緒低落,它會傷害我們的身體。經常生氣、發怒的人容易得各種各樣的病。
在1995年有篇醫學刊物上報導說:有人曾經對生氣之後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作調查,發現那些被調查的人只是生氣五分鐘,他們的免疫系統下降達到6個小時之久。所以生氣對我們身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從一般醫學上來說,當人生氣的時候,身體的內臟會分泌出一種毒素,是對我們身體有害的分泌液。如果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瞋心是一種很低劣的心,它會產生很多的心生色法,這些心生色法可以燒毀我們的身心,可以傷害我們的依處,使身體容易得病,免疫力下降。
瞋心不但會傷害自己的身心,也會傷害到他人,既損害自己的利益,也損害他人的利益。如果你在家裡發脾氣、摔東西,自己毀了自己的東西,是不是?當你在罵別人的時候,別人還沒有受你影響,你自己已經在傷害自己了。世間上的仇恨、兇殺、鬥爭、戰爭,都是由於瞋而生起的。瞋是心對所緣的粗暴反應,是傷害自己與傷害他人的破壞性因素。因此,瞋幾乎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不管是強烈的生氣、憤怒、憎恨,還是緊張、擔心、憂愁,這些都沒有用。當這些心生起的時候,它必定是不善的,而且伴隨著的受一定是憂受。
瞋與貪是相對的。貪是心黏著對象,想要執著、得到、擁有對象。瞋正好相反,是心排斥對象,不要對象,抗拒對象,甚至想要毀掉對象。產生瞋的所緣非常普遍,我們可以對任何一樣東西生氣。從一般情況來說,生起瞋的所緣通常是不可喜所緣,但是當一個人心生排斥時,對任何的所緣,即使是可喜、極可喜所緣,都可以產生排斥。
我們平時所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覺知到的都是外界的所緣。我們能夠接觸到這些外在所緣的好和壞,與我們過去的業有關係。如果不善業成熟,接觸到的是不好的所緣;如果善業成熟,接觸到的是好的對象。雖然我們很幸運因為善業能夠投生為人,但是我們過去所造的那些不善業在生命期間也可以不斷成熟,所以我們每天都可能會遇到不如意的、不滿意的事情。也正因如此,這個世間是不圓滿的。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對象,如果不好的東西碰觸到身體的時候,我們的反應往往是覺得它不好,是不可意、不可喜所緣,由於不如理作意,認為這個是不好的、壞的,速行心就生起排斥、抗拒。比如看到醜陋的人、低賤的人,或者自己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冤家、仇敵,或者聽到噪音、難聽的聲音,別人罵你、批評你、詛咒你、中傷你等這些聲音,或者手割傷、碰傷、撞傷,或者頭痛、肚子痛各種病痛,這些都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所體驗的不善果報。當它們碰撞我們的根門時,心排斥與抗拒這些所緣,瞋心就這麼生起。
即使體驗到極好的所緣,假如不如理作意,心也會排斥、抗拒。如果一個基督徒見到佛像,他是喜歡還是討厭?緬甸的大金塔是我們佛弟子的聖地,但是在緬甸有很多穆斯林,他們看到大金塔就恨不得把它炸掉。又如在2001年,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把巴米揚大佛炸掉了。因此,對好的所緣與不好的所緣,如果如理作意的話,我們都能夠生起善心。但是不如理作意,我們都會生起不善心。只要我們的心排斥所緣,那麼生起的就是瞋心,就會感到厭惡、討厭、煩燥、厭煩。瞋心還可以不斷地糾纏下去,不斷地加深。當我們遭人傷害、冤枉、委屈時,很容易引發仇恨,跟他過不去,以牙還牙;結果對方又跟我們過不去,於是形成惡性循環,現在你整他,之後他又來整你。即使你現在把他殺死,下一世他還是會來殺你,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就是這樣來的,了無盡期!
在這裡我們講一個冤讎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直到佛陀在世的時候才把它解決。從前,有一個家庭主婦養了一隻母雞,這母雞每天下了蛋后,婦女就把蛋拿去吃掉。母雞很生氣,但是又沒辦法,於是發誓說:「你吃掉我的孩子,如果以後我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報復,也要吃掉你 !」結果這隻雞下一生投生為一隻貓,那個家庭主婦由於不善業投生為一隻雞,那雞在還沒長大的時候就給那隻貓吃掉了。再下一生,那隻被吃的雞投生為一隻豹,而那貓投生為一頭鹿,豹又把鹿吃了。就這麼樣,這一世你吃我,下一世我吃你,吃來吃去,這麼樣輪迴了據說有五百世。
到了佛陀在世的時候,那個女人投生為一個女人,那隻雞投生為母夜叉,這時她們之間的冤讎已經積到很深了,一旦她們碰面的時候,必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有一天,這個女人抱著孩子到河邊去洗澡,突然發現了母夜叉,就抱著孩子拚命地跑,衝進佛陀所住的給孤獨園。她見到佛陀之後,上氣不接下氣地將孩子放在佛陀的面前請求說:「尊者,請您救救我的孩子!」那個母夜叉也追趕到給孤獨園裡,結果進不了,因為她是夜叉。佛陀知道她們之間的冤讎,如果再不把它平息下來的話,她們還將會繼續糾纏下去,而且沒完沒了。於是佛陀就讓那個母夜叉進來。那個女人見到母夜叉來了,感到很害怕,就把她的孩子抱起來。佛陀說:「你們兩個一直以來都是你吃我,我吃你,爭鬥了很久,現在應該是把它平息下來的時候了。
這種冤讎已經深如大海,如果再繼續用仇恨對待仇恨,用瞋恨對待瞋恨的話,它永遠也不會了結;唯有用不瞋恨的心來對待瞋恨,才能夠了結。」佛陀講完了之後,那個婦女的心稍為平靜。佛陀說:「你把小孩交給那個母夜叉!」那個做母親的還是很擔心,但是出於對佛陀的信心,還是把她的孩子交給母夜叉。那個母夜叉一抱過小孩子,就親他、愛撫他。從此以後,她們兩人的冤讎就這樣消解了。因此,佛陀這樣說:‚在此,怨恨確實不能平息怨恨。用無怨恨來平息,這才是亘古的法則!‛
因此我們應當用慈愛、理解、尊重、包容來平息人與人之間的怨恨。當別人對你不好的時候,如果你以牙還牙、以毒攻毒,只會增加對方對你的不滿與仇恨。不要認為對方永遠是不對的,自己始終都是有理的,都是對的。即使真的是這麼樣,那你也只是著眼於現在,如果我們放眼過去,其實很多東西都是有因緣的。
例如:我們知道佛陀是無辜的,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來中傷他呢?好像金佳馬拉維咖(Ci¤camànavikà)假裝大肚子,在大眾面前公開誣陷佛陀說:「大沙門,你只顧為眾人說法,說得倒挺動聽。但自從我懷孕以來,你卻只知道自己快活,從來不曾照顧過胎兒!」
還有一個女人叫做馬甘迪亞(Màgandiyà),她的父親看上佛陀,認為只有佛陀才能夠配得上他的女兒,因為他的女兒長得非常漂亮。結果佛陀沒有理會她,說:「連那些魔女都誘惑不了我,我甚至連腳都不想去碰這一堆臭皮囊。」結果馬甘迪亞就仇恨佛陀,她認為:「我長得這麼漂亮,你竟然說連腳都不想碰我一下,你不要我就算了,為什麼還要污辱我。」於是她發誓要跟佛陀作對。後來她嫁給了高賞比國的伍達亞那王(Udayana),當佛陀去到那裡的時候,她就僱人到處散布謠言,中傷、辱罵、毀謗佛陀。
又如臭名昭著的迭瓦達答(提婆達多) ,大家知道為什麼迭瓦達答老是跟我們的佛陀作對嗎?迭瓦達答原來也是個修行人,他也曾積累了很多世的巴拉密。故事發生在距離現在五個大劫以前,我們的菩薩投生為收古董的人,當時的迭瓦達答也投生為收古董的人。他們兩人都住在同一城市,每天隨身攜帶著手飾、妝飾品等,穿街走巷到處叫賣:「要妝飾品的來呀!要買珠寶的來呀!」如果客戶家裡有古董、珍寶,他們就進行收購。他們是做這樣的生意,同行生意往往容易成為冤家死對頭。
話說那個時候,有一個曾經是非常有錢的富貴家庭,後來由於家門敗落,現在只剩下祖孫兩人相依為命。她們貧窮得只能受雇於人,做人家的奴婢。當時的迭瓦達答在那邊叫賣時,被那個孫女聽到了,就吵著她的祖母說:「奶奶、奶奶,我要妝飾品。」奶奶說:「乖孫女啊,我們很窮,哪裡有錢買得起妝飾品呢?」那個孫女說:「我們的房間里不是有一個茶碗嗎?」於是那個祖母就叫當時的迭瓦達答進來,拿出那個茶碗。由於迭瓦達答專門做古董這一行的,識貨,他拿過那個茶碗,覺得有點像個金碗,再仔細端詳,發現碗底有個印章,知道這的確是個非常值錢黃金碗。但是當時他起了一個不好的念頭:「我要不費分文得到這個金碗。」於是裝腔作勢說:「這個破茶碗根本就不值錢!」然後把那個金碗往地上一丟,揚長而去,他希望那個奶奶會說:「來來來,很便宜地賣給你。」
迭瓦達答假裝出去之後,正好我們的菩薩過來了,當時他也是個商人。那個做孫女的對奶奶說:「剛才那個商人態度很惡劣,但這個人看起來很優雅,言語柔和,也許這個碗能賣上好價錢。」於是請菩薩進去。菩薩坐下來,一看這個茶碗,知道它是個非常昂貴的金碗,必定是以前家裡富有時留下來的。當時我們的菩薩說:「你這個茶碗價值十萬金,但現在把我身邊所有的東西給你,都不足以收購你這個金碗!」這個時候老奶奶說:「剛才那一個貨郎說我這個茶碗根本不值錢,還丟在地上揚長而去。」菩薩說:「不是,不是,你這個金碗確實很值錢,我真的不敢收購。」當時老奶奶見到他真的老實,於是說:「我願將這個金碗送給你,隨你給我任何東西都可以。」於是菩薩把他身上的五百錢以及價值五百金的物品全部給了她們祖孫倆,只留下八文錢以及一把秤——自己謀生的家當,然後急急忙忙地跑到河邊。因為他要渡過一條河,坐渡船需要八文錢,他對船夫說:「你趕快把我載到河那邊去。」於是他就拿著那個金碗和秤過了河。
話說那個時候迭瓦達答又不死心,他還想那個老太婆能不能再壓壓價。當回去時,那個女孩指著他說:「你這個人真不老實,我的金碗很值錢,你竟然說它一文不值。」他問:「那個金碗在哪裡?」「剛剛有個正直的商人以千金收購走了。」這時迭瓦達答簡直氣得要發瘋了,他開始神志不清,衣服從身上掉落下來,他拿著秤子當棍棒,一路追到河邊。那時菩薩已經到了河中央,迭瓦達答站在岸邊大叫:「船夫,你給我回來!」菩薩說:「不要理他,你趕快走!」迭瓦達答看到菩薩的船逐漸遠去,悲憤交加,結果就在河邊口吐鮮血,心臟爆裂,一命嗚呼。
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生生世世都與我們的菩薩作對,一直到我們的菩薩最後一世已經成佛了,迭瓦達答的仇恨還沒有完了。現在迭瓦達答在哪裡呢?在無間地獄!
所以,瞋恨心會使一個人偏離正道。瞋恚不僅能使一個人偏離正道,而且經常橫生痛苦。對方已經不再有煩惱了,不會再有痛苦了,你還是滿腔的怒火與仇恨。傷害的是不是你自己呢?所以瞋恨心真的很可怕,真的不可取!
要解決瞋恨有很多種方法。
第一、忍。佛陀在《教誡巴帝摩卡》中教導說:
‚忍耐是最高苦行,諸佛說涅槃最上; 惱他實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門。‛(法句·184) 因此,我們不要傷害,要忍耐。忍是作為菩薩要修習的巴拉密的一種——忍耐巴拉密(khantã pàramã)。
忍是什麼意思呢?忍,有人錯誤地翻譯成忍辱。如果只是別人污辱我們才忍,這是一種很高的忍。但是,不僅僅處於逆境時要忍耐,順境也要忍耐。好的與不好的我們都要承受,承受就叫做忍。khantã就是安忍、接受、容受、容納。對於好的,對於不好的,我們都敞開心懷去接受、容納,這叫做容忍,或叫做包容。
當別人對我們不好的時候、遇到不好所緣的時候,我們要容忍。佛陀在《中部·鋸喻經》中說:「諸比庫,即使有盜賊、劣行者用雙柄的鋸子鋸截[你的]肢體,若對此生瞋恚意者,他就沒有遵行我的教導。」
我們看了《本生經》菩薩積累忍耐巴拉密的故事,真的令人感動。我們的菩薩對別人的中傷、傷害、殘酷、無情,都能坦然容忍。但是我們現在卻為了一點點人際關係的緊張就耿耿於懷,跟人家過不去,跟自己也過不去,那怎麼自稱學佛?要行菩薩道,就要好好地向菩薩學習!
《本生經》講了很多容忍的故事。在這裡講一個「大猿本生」的故事。大猿本生是講我們的菩薩有一世投生為一隻大猿猴,它在森林裡很快樂地生活。有一天,它見到一個人掉落懸崖,生起了憐憫心,就把那個人救起來。當它把人救起來的時候已經精疲力盡,由於累得不得了,就倒在那個人的懷中睡著了。那個人就是迭瓦達答的前生,他醒來之後,看見自己已經脫離了危險,並知道是這隻大猿猴救了自己。但是那時他的肚子已經很餓了,於是拿起一塊很尖的石頭往大猿猴的頭上猛砸下去。大猿猴感到劇痛,醒過來時它的頭已經破了,鮮血直流。大猿猴對忘恩負義的迭瓦達答說:「我救了你的命,你卻這樣傷害我。你這樣對待我,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大猿猴不僅沒有計較他對它的傷害,還爬到樹上,用它的血一滴一滴地開出一條路,讓他平安走出森林。這就是大猿本生,我們的菩薩圓滿巴拉密的事迹。我們的菩薩是怎樣對待中傷他、傷害他的人,這樣的事迹很多。因此我們要用忍來解決仇恨。
第二、慈愛。在《增支部·美奇亞經》(Meghiyasutta)中佛陀說過:‚要斷除瞋恨,應修習慈心。‛慈愛就是祝願他人快樂,祝願他人幸福。慈愛是一種非常好的、高尚的心態。當我們瞋恨的時候,當心煩躁的時候,應當修習慈心、培育慈愛。當我們培育慈愛的時候,瞋恨就能夠消失。
在《增支部》中,佛陀教導沙利子尊者,當我們看到別人優點的時候,也可以止息瞋恨心。平常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如果別人的身體行為不好的話,那我們要發現他在語言方面的優點;如果別人的身、語都不好,那我們要發現他的心地還好。總之,只要別人有那麼一點點的優點,我們就注意他的優點。通過作意別人的優點,不作意缺點,這樣也可止息厭恨,止息對別人的討厭。
第三、思維業果法則。別人為什麼會加害我、中傷我?為什麼我會無端端受到委屈?我們要學習培養業果智:有這樣的結果不可能沒有原因,其實這也是自己過去造下的,現在只是在承受而已。如果這樣思維的話,就能打開心胸、敞開胸懷承受逆境。任何業的果報終有消盡的一天,即使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墮落地獄受苦,也終有消盡的一天;我們受人中傷,也終有一天會終盡。最可怕的是受到別人中傷時,我們又再跟他過不去,這樣的話只會加重彼此之間的怨恨。即使現在的果報受完了,但是你又重新造作新的不善業,以後還是要繼續受的。
第四、維巴沙那。在修維巴沙那的階段,我們可以觀照瞋恨心,然後再看是誰在生氣。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在生氣,也沒有一個所謂的心在生氣,它只是剎那剎那生滅而已,一生起很快就滅去了。只是因為你經常不如理作意,不斷地重複、重複,所以你會對一個人總是耿耿於懷。你排斥、討厭、憎恨他,對他生氣,對他發怒。你再看對方,其實對方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你對他的頭髮生氣?還是對他的體毛生氣?還是對他的指甲生氣?還是對他的牙齒生氣?是對他的頭生氣?還是對他的手生氣?
在修觀的階段,我們也可以用究竟法來分析所謂的瞋恚。如果見到了究竟法,你就見不到罵的人,見不到被罵的人,罵的聲音其實只是吹過的一陣風而已,哪裡有所謂的罵人。但如果我們給概念法套住,就有你我他,有在罵的他,有被罵的我;因為你被人罵,所以生氣,這就給那些聲音套住。擁有了觀智,我們可以用分析法來分析,直接觀照那個「在罵的人」其實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名色法極快速地生滅,一秒鐘之前在罵的人,和一秒鐘之後在罵的人已經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一堆名色法。如果你一直抓著過去的那一些話語,當然就生氣。如果這時候你也觀照自己作為「生氣的人」的瞋恨心,它也是很快地生滅的,你將會發現所生起的瞋恨心能夠燒毀自己的依處,而且一直都在生滅,它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同時,也可以分析傷害的方式也不能成立。例如:問你為什麼生氣?因為他罵我!他什麼時候罵你?他罵你的時候只是語表和聲音。假如他只罵你一分鐘,但你卻可能生他的氣一天、一個月、一年,甚至一輩子。我們用觀智的方法來觀照,就會覺得生氣其實真的很可笑的。當你已經跳岀是非的圈子,再用智慧來看你過去的所作所為,你會覺得自己很好笑!所以我們可以用觀智來鎮伏瞋恚,用如理作意的話來鎮伏瞋恚。
第五、不來道。平息瞋恨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證得第三道——不來道(anàgàmã magga)。證得第三道之後就沒有一切的瞋恨心,那時你將不再會悲傷,不會哭泣,不會緊張,不會害怕,不會擔心,不會憂愁。就像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那些已經證得三果或四果的聖者面對恩師的去世,他們只是在想:「諸行無常,會合必定有離。存在的要讓它們永恆常住,那是不可能的事。」即使聖者面對自己的恩師去世,他們也會作無常想,而那些流淚、哭泣者,都是凡夫、初果和二果聖者,三果與四果聖者們的心是平靜的。因此,如果大家想要完全去除瞋恨,要努力禪修直到證得第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