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苦諦雖然受人詬病。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是事實。人類為了離苦得樂,做了許多探索之後,走上了宗教之路。因此不同的民族有不同崇拜對象,多神教,一神教,應運而生。釋迦牟尼佛首次揭示了苦的真諦。找到了人類依靠自己,離苦得樂的方法。
苦,有身苦和心苦之分。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老病死的身苦不可避免。佛教教人的是,如何身苦,心不苦。
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從旭日初升,紅日當空,日正中天,到太陽西下,殘陽消盡。人的身同樣有個逐漸生長、壯大、衰弱到消亡的過程。少青壯老病死是無法擺脫的自然規律。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要學著忍耐和接受。不能僅接受對自己有利的,拒絕不利的。心苦是由於拒絕接受這些而產生的嗔恚等煩惱。
人接觸外境,依自己的習氣,可意的喜歡,不可意厭惡。把自己情感同外境緊密地粘合在一起。苦也就從此開始了。了斷這個苦,其實很簡單,先把自己的情感同外境分開。比如看到了一朵花,辨別大小、顏色、臭味是個了知過程,這裡沒問題。但接下來產生的好惡情感就是問題了。覺得可意,起貪念;不可意,起嗔念。隨之煩惱會越來越多,也就苦不堪言了。了斷煩惱就要從這個地方下功夫。可意,不可意念頭生起,自己要知道它的生起。是否要隨這些念頭走向貪嗔,自己要能做主。不能下意識,無知無覺地跟著念頭走下去。覺與迷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這是個容易覺察到的思維過程,由於我們的習慣思維方式,把它忽略了。
實際上那朵花,並沒把煩惱加給人,是人自作多情,自尋煩惱。 隋開皇十二年,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拜師,對三祖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 道信答: 「無人縛。」 僧璨說:「何更解脫乎?」 於是道信大悟。 人自纏自縛,當然要自己解脫。靠的是自覺和無間磨練。佛、菩薩再慈悲,也幫不上忙。耶穌再愛世人,你不「交託」給他,他也不能強迫你。 只有你敲門,他才會開門。
有人說,人是感情動物,無情就不是人了。真人有情不被情迷。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凡夫起心動念,舉手抬足被情迷,也就不是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