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五蘊:【佛學次第統編(明.楊卓編)】

作者:chico  於 2012-11-11 10: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學名詞|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4評論

關鍵詞:,

 

 十八界十二處,於心境開合,各有不同。若詳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蘊是也。觀於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蘊。蘊者舊譯作陰,又作眾。陰者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皆雲數多積集,顯有為法之自性也。有為法之作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由數多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概而言之,謂陰或蘊。
  一、色蘊 總該五根五境等之有形物質,謂之色蘊。色者,質礙之義,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者,有形質之互起障礙是也。變壞者,轉變破壞也。變礙者, 變壞質礙也。此由五根五境等之極微所成物之總名。又色者示現之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名色者,以有質礙義與示現義之兩義,色之義轉為勝故也。色 蘊者,謂眼耳鼻舌諸根和合積聚也。
   一、五根 謂眼、耳、鼻、舌、身根。
   二、五境 謂色、聲、香、味、觸境。
       一、色境 謂顯色、形色二種,或總說有二十種。
         一、顯色 謂青、黃、赤、白等四種。
         二、形色 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
         三、總說 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雲、煙、塵、霧、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種。
    二、聲境 謂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復各差別有四,共為八種。
       一、有執受無執受 言手等所發音聲,風林河等所發音聲,前者謂有執受,後者謂無執受。
       二、有情名非有情名 言有情名者謂語表業,餘聲則是非有情名。
    三、香境 香謂好香、惡香、平等香等三種。
    四、味境 味謂甘、酸、鹼、辛、苦、淡等六種。
    五、觸境 觸謂四大種地、水、火、風及滑、澀、重、輕、冷、飢、渴等十一種。

   三、無表色 無表謂無形表,謂亂心、無心、隨流、凈、不凈等。亂心者,謂此余心。無心者,謂入無想及滅盡定等,言顯示不亂。有心相似相續,說名隨流。善與不善,名凈不凈。
  二、受蘊 對境領納事物,為心之作用。謂三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此復分別,成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三、想蘊 對境想像事物,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也。又謂能取像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此復分別,成六想身,應如受說。
  四、行蘊 對其他之境,關貪嗔等之善惡,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內心涉境,說名為行;又有為法之因緣集起,遷流於三世,亦曰行。造作有為法之因緣而遷流於三世,謂之行蘊。
  五、識蘊 對境了別、識知事物,為心之本體。謂各各了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蓋識者心之異名,為了別之義,對心境而了別曰識。心王有種種差別,集於一所,則曰識蘊。


                    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一、顯色四  謂青、黃、赤、白等
              二、形色八  謂長、短、方、圓、
                     高、下、正、不正等
          一、色三、總說二十 謂青、黃、赤、白、
                    長、短、方、圓、高
                    、下、正、不正、雲
                    、煙、塵、霧、影、
  一、色               光、明、暗(或空)等
      二、五境    一、可意四 
           二、聲      有執受無執受有情名
               二、不可意四 ┌─────────┘
                       非有情名之八
           三、香有三  謂好、惡、平等、等
           四、味有六  謂甘、酸、鹼、辛、苦、淡等
五蘊       五、觸有十一 謂地、水、風、火、滑、澀、重、
                  輕、冷、飢、渴等
      三、無表色  亂心、無心、隨流、凈、不凈等

        l
       三受……樂、苦、不苦不樂之三領納
  二、受
      六受身六根觸所生受之六隨觸
  三、想……六想身……意識與六塵相應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惡作用除餘四蘊外一切行        l
  五、識……意、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七種




法界次第云:『名色開之為五陰。』所以開為五陰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此五通稱為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為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為陰。大乘廣五蘊論名五蘊,蘊者集聚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翻譯名義云:『積聚有為,蓋覆真性也。』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一、色蘊 有形質礙之法名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名色蘊者,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也。但如論所云: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一、云何四大種 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二、云何四大所造色 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
    一、云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茲略不釋。
    二、云何色 謂眼之境,顯色、形色及表色等。
    三、云何聲 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四、云何香 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
    五、云何味 謂舌之境,甘、酸、鹼、辛、苦、淡等。
    六、云何觸一分 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七、云何無表色等 謂有表業,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二、受蘊 領納所緣名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俱境既有違順非違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樂不苦不樂之異也。名受蘊者,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也。但如論云:云何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受謂色之領納也。
  三、想蘊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名想蘊者,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如論云:云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
  四、行蘊 遷流造作名行。行有六種,謂於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名行蘊者,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但如論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一、云何余心法 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 嗔、慢、無明、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 是諸心法,三是遍行,五是別境,十一為善,六為煩惱,余是隨煩惱,四為不決定。
    一、云何為觸至嗔,茲略不釋。
    二、云何慢 慢有七種,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三、云何無明 謂於業果及諦寶無智為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四、云何見 見有五種: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一、云何薩迦耶見 謂於五取蘊,隨執為我,或為我所,染慧為性,即於此中,見一見常,異蘊有我,蘊為我所等。
     二、云何邊執見 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即於所取,或執為常,或執為斷,染慧為性。
     三、云何邪見 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
     四、云何見取 謂於三見及所依蘊,隨計為最為上為勝為極,染慧為性。
     五、云何戒禁取 謂於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為清凈為解脫為出離,染慧為性。
    五、云何疑至伺,茲略不釋。
   二、云何心不相應行 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五、識蘊 了別所緣之境名識。名識蘊者,謂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如論云: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 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採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復生,待 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 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蘊        │色(顯色、形色、表色等)
      │      │聲(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四大所造色香(好香、惡香、平等香)
            │味(甘、醋、鹼、辛、苦、淡)
            │觸一分(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飢、渴等)
            └無表色等(有表業、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受蘊……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
  
               ┌ 三遍行……觸、作意、思
                  │五別境……欲、勝解、念、三摩地、慧
                 │十一善……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
               │          輕安、不放逸、舍不害
               │          ┌貪、嗔、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
       ┌ 余心法       六煩惱              增上慢、卑慢、邪慢)
       │                   └無明、見(薩加耶見、邊燭見、邪見、見取、
       │                            戒禁取執疑)
  行蘊                    ┌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
               二十隨煩惱    ┤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
      │                   └ 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         四不決定……惡作、睡眠、尋、伺
      └心不相應行……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
            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
  識蘊……六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染污意、阿賴耶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1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芳華 2012-11-12 01:26
學習了!阿彌陀佛
回復 淡水 2012-11-12 12:13
太深奧了,讀的費勁。為什麼不寫的簡單點,好讓眾百姓們輕鬆一讀就懂?          阿彌陀佛
回復 淡水 2012-11-12 22:59
佛學精深,有很多好的道理在裡面。信基督教也好,信佛教也好,是個人的選擇,都要尊重。

chico大師博學多才,一直敬重有加。大師的文章一向很深奧,讀得我費勁,沒辦法,自己的錯,小時候沒有好好讀書,才學淺唉。

向大師問好了。
回復 chico 2012-11-12 23:45
淡水: 佛學精深,有很多好的道理在裡面。信基督教也好,信佛教也好,是個人的選擇,都要尊重。

chico大師博學多才,一直敬重有加。大師的文章一向很深奧,讀得我費勁 ...
唯識里的東西,我也弄不懂,只好抄下了慢慢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0: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