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雜阿含經】第468經---斷貪嗔痴

作者:chico  於 2012-9-9 15: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典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三受經:本經敘述如對於樂受而滅貪使,對於苦受而滅瞋使,對於不苦不樂受時,斷痴使,就能得無我、我所之見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


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為斷樂受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嗔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痴使故。於我所修梵行


羅睺羅。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痴使已斷.已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縛.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受所受時  則不知樂受

貪使之所使  不見出要道
苦受所受時  則不知苦受
嗔恚使所使  不見出要道
不苦不樂受  正覺之所說
不善觀察者  終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進  正知不動轉
如此一切受  慧者能覺知
覺知諸受者  現法盡諸漏
明智者命終  不墮於眾數
眾數既已斷  永處般涅盤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慢使繫著;我慢繫著使;慢使;憍慢使(AA)」,南傳作「慢煩惱潛在趨勢」(mānānusa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自大之表面下的趨勢」 (underlying tendency to conceit),並引註釋書說,「慢」(māna)的根源是「我是之慢」(asmimāna),所以也要為「我作」負責,而增支部的註釋書說,這包含所 有基於「真我」觀念的癡的想像(deluded imagings),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作「慢隨眠」

「貪使(SA);欲使(MA);貪欲之使;欲愛使(AA)」,南傳作「貪煩惱潛在趨勢」(rāgānusay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慾望之表面 下的趨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lust)。或「欲貪煩惱潛在趨勢」(kāmarāgānusa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感官慾望之表面下的趨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sensual lust)。

「瞋恚使;恚使」,南傳作「嫌惡煩惱潛在趨勢」(paṭighānusay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反感之表面下的趨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aversion)。

「癡使(SA/AA);無明使(MA)」,南傳作「無明煩惱潛在趨勢」(avijjānusay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知之表面下的趨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ignorance)。

「不墮數;不墮於眾數」,南傳作「難以被描述」(saṅkhyaṃ nopeti,另譯為「難以名狀」),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能被推想」(cannot be reckoned)。

「般涅槃」(parinibbāna,另譯為「般泥洹;圓寂;完全涅槃;遍涅槃」,名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最後的涅槃」(final nibbāna)。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9: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