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雜阿含經】第470經---凡聖 」受「上的差別

作者:chico  於 2012-9-9 15: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典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

箭經:本經敘述不管是凡愚,是賢聖,一旦為人,會受種種之苦,並沒有差別。然而凡夫乃有身受與心受之故,會憂惱狂亂,賢聖唯有身受,故其心能泰然。因為凡夫染於五欲之樂之故,生三毒,賢聖則無。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苦痛逼迫。乃至奪命。憂愁啼哭。稱怨號呼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痴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 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嗔恚。生嗔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 為痴使所使。為樂受所系終不離。苦受所系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系終不離。云何系。謂為貪.恚.痴所系。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系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髮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嗔恚。不 生嗔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昧.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痴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系。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系。於何不系。謂 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系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舍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36相應6經/箭經(受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感受樂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樂受,已受教導的聖弟子也感受樂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樂受。在那裡,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與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未受教導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觸時,悲傷、疲累、悲泣、搥胸號哭,來到迷亂,他感受二受:身的[受]與心的[受]。

  比丘們!猶如他們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著以第二支箭射中他,這樣,比丘們!那男子感受因二支箭的受。同樣的,當未受教導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觸 時,悲傷、疲累、悲泣、搥胸號哭,來到迷亂,他感受二受:身的[受]與心的[受]。又,當被苦受接觸時,對它有嫌惡;當他對苦受有嫌惡,則對苦受之嫌惡煩惱潛在趨勢潛伏於其中。當被苦受接觸時,他歡喜於欲樂,什麼原因呢?因為,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不了知除了欲樂之外還有對苦受的出離。當他歡喜於欲樂,則對樂受之貪煩惱潛在趨勢潛伏於其中。

  他不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當他不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對不苦不樂受之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潛伏於其中。如果他感受樂受,他被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被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被束縛而感受它。比丘們!我說這被稱為:『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所束縛;被苦所束縛之未受教導的一般人。』

  而,比丘們!當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被苦受接觸時,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號哭,不來到迷亂,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無心的[受]。
  比丘們!猶如他們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著第二支箭沒射中他,這樣,比丘們!那男子感受因一支箭的受。同樣的,當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被苦受接觸 時,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號哭、不來到迷亂,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無心的[受]。又,當被苦受接觸時,沒有嫌惡;當他對苦受沒有嫌惡,則對 苦受之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潛伏於其中。當被苦受接觸時,他不歡喜於欲樂,什麼原因呢?因為,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了知除了欲樂之外,還有對苦受的出 離。當他對欲樂不歡喜,則對樂受之貪煩惱潛在趨勢不潛伏於其中。

  他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當他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對不苦不樂受之無明煩惱潛在趨勢不 潛伏於其中。如果他感受樂受,他離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離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離束縛而感受它。比丘們!我說這被稱為: 『不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所束縛;不被苦所束縛之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比丘們!這是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與未受教導的一般人的高下,的不同,的差別。

  多聞的有慧者不感受苦與樂受,

  此為善巧的賢者與一般人的大差異。

  對多聞的悟法者、此世與來世的觀察者來說,

  對可愛的法不使心攪亂,不愛的不嫌惡。

  對他來說,順意或排斥都被破壞、滅沒不存在,

  知道遠塵、不愁之足跡後,已到有的彼岸者正確地了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