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聞經:本經敘述凡愚雖見四大身之無常變易而生厭,然而在於心識卻有我執而不能解脫。多聞的聖弟子,則反之而對於五陰能生厭而得解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舍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痴無聞凡夫不能生厭.
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痴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系
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克。須臾轉變。異生異滅。
猶如獼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舍觸
因緣生舍受。舍受覺時。如實知舍受覺。彼舍觸滅。彼舍觸因緣生舍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
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心、意、識」(cittaṃ itipi, mano itipi, viññāṇaṃ
itip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與『心理』與『識』」(『mind』 and 『mentality』 and
『consciousness』),並引註釋書說這三者都是「意處」(manāyatana)的同義詞,但菩提比丘長老認為在尼科耶(nikāya)中通
常有顯著的不同使用,如「識」用於「眼識」等六識,以及從此生流轉到來生相續的潛流(underlying
stream);「意」用於「身口意」三行,以及認識「法」(心的現象,mental phenomena)的意根;「心」是「經驗的中心」(the
center of personal experience),像「想、意志、情感」(as the subject of thought,
volition and emotion),這是需要被了解、修練與解脫的(it is citta that needs to be
understood, trained and liberated)。「異生,異滅」,南傳作「依一個生起,依另一個被滅」(aññadeva uppajjati aññaṃ
nirujjhati,逐字直譯為「異生異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依一物發生,並且依另一物終止」(arises as one thing
and ceases as another),並解說譬喻的重點不在於像猴子般的動個不停,而是心總離不開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