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何等為六根。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於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愚痴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
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於六根不調伏.不
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云何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多聞聖弟子
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
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
即說偈言
於六觸入處 住於不律儀
是等諸比丘 長夜受大苦
斯等於律儀 常當勤修習
正信心不二 諸漏不漏心
眼見於彼色 可意不可意
可意不生欲 不可不憎惡
耳聞彼諸聲 亦有念不念
於念不樂著 不念不起惡
鼻根之所嚊 若香若臭物
等心於香臭 無欲亦無違
所食於眾味 彼亦有美惡
美味不起貪 惡味亦不擇
樂觸以觸身 不生於放逸
為苦觸所觸 不生過惡想
平等舍苦樂 不滅者令滅
心意所觀察 彼種彼種相
虛偽而分別 欲貪轉增廣
覺悟彼諸惡 安住離欲心
善攝此六根 六境觸不動
摧伏眾魔怨 度生死彼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隨形好(SA);好(AA)」,南傳作「細相」(anubyañjana,另譯為「隨好;隨相;隨形好;隨標記;隨特徵」),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特
徵」(features),並引《清淨道論》解說,「相」(nimit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sign-形跡)是「整體的」(the
composite),「細相」是「個別的」(by seperation)。
「
不漏其心」,南傳作「(將)不流入」(nānvāssavissanti, nānussav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流進他」(do
not flow in upon
him)。按:「不流動」(nānussavanti)解讀為「na-anu-savati」,「savati」原意為「流動」,「anu-
savati」直譯為「隨流動」,義譯為「流入;持續流動;不斷地流動;不斷地滲出」,「nānussavanti」則為「將不持續流動」,也就是「將不
流動;將不生起」。
「
六觸入處」,南傳作「六觸處」(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個適於觸的基地」(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按:「處」(āyatana),另譯為「入處」,這裡的「觸處」(phassāyatanānaṃ)指的就是(適合)生起「觸」
(phassa)的「六處」(saḷāyatana),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
諸漏不漏心」,南傳作「住於無漏出的」(viharantānavassu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住於不被腐化」(Dwell uncorrupted)。
「
平等捨苦樂」,南傳作「在苦樂兩觸上平等,哪一種都不認同、不反對」(phassadvayaṃ sukhadukkhe upekkhe,
anānuruddho aviruddha kenac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等地看待快樂與痛苦,不被任何所吸引或厭惡」(Look
evenly on both the pleasant and painful, Not drawn or repelled by
anything)。
按:「平等」(upekkhe),
古譯為「捨」,另譯為「不關心;捨心」。「
虛偽而分別」,南傳作「妄想於想」(Papañcasaññā,另譯為「迷執的想」),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當認知增殖[的一般人]」(When
common people of proliferated perception)。按:「妄想」(papañca),另譯為「障礙;戲論;迷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