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如實的觀察

作者:chico  於 2012-8-27 12: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學文章|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0評論

關鍵詞:戒定慧

黃國達

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色在於緣起無我的體悟,無我是以如實觀察緣起而成立,離緣起而說無我,必落入斷滅見;離無 我而說緣起,則為世俗的因果觀。談修學緣起的無我觀,惑略了戒定慧與聞思修的修學次地,一味地講空修觀,是不對的。所以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 邪空」。這一點,學佛者要特別注意。

如實的觀察(毗婆舍那)可分兩個階段:一是思惟,用意識分析、推理來了解,它的認知基礎是概念、思想,在此基礎上作觀察;二是直觀,是不依虛誑識的智慧觀,直接親見因緣和合、相依相待的真相,直觀當下,不透過概念、思想為媒介的如實觀察。

第一階段的觀察是從思惟、分析的方式來理解,這是智慧生起的必經過程和基礎,但這樣的理解,還不足以親見法 性。因為煩惱的生起,是在根塵接觸的當下,依著染污的習性直接顯現的。若沒有親見法性智觀,在認定有境相的實體性的狀態下,自然衍生煩惱,分析因緣,只能 在事後以理智了解事情的各種形成因素和背景,而用寬容的態度看待,並且知道煩惱於事無補,不再庸人自擾。而直觀緣起、親見法性則能從根本上照見真相,明了 境相沒有實體性,煩惱沒有可以依附的實體,煩惱就自然消失、歸於寂靜。

譬如說,發現身體有異樣,一直暈眩、想吐,有的人就開始胡亂想、憂心忡忡、食不知味、睡不安穩;有的人立即 安排看醫生、作檢查;有的人則想:休息一陣子自然會好。如果有煩惱,發現之後,就分析因緣:是否平時不注重飲食、運動、正常作息,加上環境污染、工作壓力 大,所以生病,未來應該設法改善。等到看醫生、作檢查之後就積極治療。如果病情惡劣,最壞就是開刀,萬一開刀不成功,就念佛往生凈土吧!……。

這樣理性應對是好的,可以減少恐懼和憂慮。但重要的是:缺少了智觀,不知不覺中執取健康、害怕生病,執取親人團聚、害怕生離死別;執取生存、害怕死亡,這些若僅靠分析因緣,則內心深處的不安是無法消除的。

那麼,直觀緣起就能消除內心深處的不安嗎?可以這麼說:純然、全然的緣起智觀,是深入生命、心靈的深處,能 消除得失、成敗、好壞、美醜、吉凶、生死的僵化觀點,照見生命依存如實的真相,自然可以消融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如果只是對外在事物直觀緣起,或是沒有 達到純然、全然的緣起智觀,那麼,只能消除對那些外在事物的部份不安。

如何直觀緣起?如果經常對身心、事物如實的思惟、分析因緣,觀久了、析透了,念頭不離智觀,在觸境的當下, 就自自然然地不必透過思惟分析,就了知它的和合、依存、動態和整體性。至於是什麼因、什麼緣、怎樣相依、相待、互動、關連,可以另外再去觀察,而對於緣起 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沒有疑惑的。這時就可以進入直觀緣起的階段了!

直觀的重點,在於不帶著任何概念、思想,直接觀察當下。可是,既然連「緣起」的概念、思想都沒有,要如何觀察?這裡所說的「不帶著」是指不預存一個架構和結論來觀察,而不是沒有方向的觀察。

譬如看一個人,覺得她或他很美、很帥或很溫柔、很親切,產生好感,你就觀察她或他的容貌和言談、舉止,不用 任何概念、思想來看,看只是純粹的看。剛開始,你可能不會發現有什麼不同,繼續觀察,不動念頭,靜靜地看,你可能會忽然之間覺得有點陌生,注意力離開 「美、帥、溫柔、親切」的感覺,你只看到一個清新的面孔、一連串的聲音、話語和動作,你只看到彎彎的眉毛、明亮的眼睛、略微高挺的鼻子、微笑的嘴、柔和的 面龐、爽朗的聲音、伶俐的動作。你所看到的,只是這些因緣組合的呈現而已,「美、帥、溫柔、親切」純粹只是意識生起的感覺,沒真實存在的自體,這就是直觀 緣起。

「美、帥、溫柔、親切」既然只是感覺而不是真實的存在,智慧現起,心住中道,既不需要否定「美、帥、溫柔、 親切」的感覺,也不致迷戀於「美、帥、溫柔、親切」的假相中。同樣的觀察,對於另一種「丑、粗俗」的因緣,也能知道它的緣起如幻,不生輕視、厭惡的心,而 住於中道。更進一步的觀察,不帶任何概念、思想直觀當下的她或他,那麼連「彎彎」的「眉毛」、「明亮」的「眼睛」、略微「高挺」的「鼻子」、「微笑」的 「嘴」、「柔和」的「面龐」、「爽朗」的「聲音」、「伶俐」的「動作」,這一切都是不可分割的、動態的、相互依存的展現。這直觀當中的關鍵,在於將目光從 「明亮」的「眼睛」等「意象」(境相落入意識中所生的影象)移開,觀照那不被「意象」所局限的豐富、鮮活的真相。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那是不 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奧秘。

可是,當我們注意力被「彎彎」、「明亮」、「高挺」、「微笑」、「柔和」、「爽朗」、「伶俐」等意象所綁 住,就見不到支持它的因緣。當注意力被「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面龐」、「聲音」、「動作」的意象所局限,就見不到它的因緣和合。離 開這些意象就可以如實地觀察到當下他或他的真相,「美、帥、溫柔、親切」是主觀的認定,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明亮」的「眼睛」……都是依存於認知模式下的 顯現。所有的意象都隱含有「自性見」,自性見具有分割、僵固、局限的作用,阻礙我們看見因緣的聚合、轉換、消散、流動、依存的真相。

那麼概念、思想或意象,是否一無是處,必須完全斷除?其實,只要明白它的虛浮不實,不為所惑,那麼「美、帥、溫柔、親切」、「明亮」的「眼睛」……,這些都是世俗假名安立,姑且作為一種描述、溝通的工具,那是無礙於當下的真相的。

破除概念、思想、意象中的自性見,就可以直觀當下的緣起法性,體悟那奧妙、深邃的空寂性,生命將產生蛻變。 過去的生活經歷所累積的記憶中隱含的「自性見」,也就是僵固的、分割的、主觀的、自我中心的認知模式逐漸消融、清除。例如:人家批評我,就認為有損自尊, 而缺乏自我反省;有利益、名位、權勢的事就認為應該去作,不顧實際的狀態和公平、合理性。有人作錯事,就認為應該受到懲罰,而不去了解內情,這些含有自性 見的認知模式將會消除。這時,被自性見所封閉的生命能量則釋放出來,被陳腐觀念所禁錮的活力也就展現出來。

這時的心再也不會為外境所牽纏,也不受自我之威脅,脫離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煩惱之根;不被滿足慾望的渴愛所驅 使;不被不合己意的挫折、憤怒所淹沒;不被失去生命、財產、所愛的人與事的憂懼所威脅。純然而全然地活在當下,隨緣的接受眼前的人、事、物;以全新的智慧 之眼察照眼前的人、事、物,盡量地導啟掉在苦惱中的眾生,慈悲喜舍自然流露、不假造作,內心清凈、光明、覺醒。這就是如實的觀察緣起如幻、破除思想、觀 念、意象、感覺中的自性見之後的改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2-8-27 13:00
如實的觀察當與一個人的閱歷有關,曾經滄海,易於觀照深刻;甫離襁褓,何談定慧緣起。
回復 chico 2012-8-27 22:54
徐福男兒: 如實的觀察當與一個人的閱歷有關,曾經滄海,易於觀照深刻;甫離襁褓,何談定慧緣起。
閱歷能幫人,亦能害人。有些定式思維就是閱歷形成的。這主要取決個人的悟性。當被扒了一層皮之後,有人順天由命,自強不息,改變命運;有人則更加怨天尤人,消沉日甚。
回復 徐福男兒 2012-8-28 00:28
chico: 閱歷能幫人,亦能害人。有些定式思維就是閱歷形成的。這主要取決個人的悟性。當被扒了一層皮之後,有人順天由命,自強不息,改變命運;有人則更加怨天尤人,消沉 ...
凡是宗教,都望人形成定式思維。不過兄說的端看個人悟性倒是不錯的。
回復 chico 2012-8-28 00:38
徐福男兒: 凡是宗教,都望人形成定式思維。不過兄說的端看個人悟性倒是不錯的。
有道理
如實觀察也是一種「定式思維「。佛教同其它宗教不同的是,除了「信「 還需要自己驗證所信的真偽。
回復 徐福男兒 2012-8-28 00:44
chico: 有道理
如實觀察也是一種「定式思維「。佛教同其它宗教不同的是,除了「信「 還需要自己驗證所信的真偽。 ...
基督教也要證實神跡的。境由心生,能放得心下,任何境界都可對付的。
回復 chico 2012-8-28 00:56
徐福男兒: 基督教也要證實神跡的。境由心生,能放得心下,任何境界都可對付的。
基督教的神跡是地地道道的貼標籤。
如實觀察就是讓人拋掉心對境后產生的善惡美醜標籤。以達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平和心態。
回復 徐福男兒 2012-8-28 00:59
chico: 基督教的神跡是地地道道的貼標籤。
如實觀察就是讓人拋掉心對境后產生的善惡美醜標籤。以達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平和心態。 ...
兄不是基督教徒吧?(我也不是)這句話讓基督徒聽見可要找你辯論的。
回復 chico 2012-8-28 01:34
徐福男兒: 兄不是基督教徒吧?(我也不是)這句話讓基督徒聽見可要找你辯論的。
家裡領導是基督徒,為了家庭和睦,咱也時不常的參加她們的學習。早期還辯論,現在順情說好話。

人不對境生心很難,不貼標籤就更難。這個虛擬的世界里還掙得你死我活,咱們人多聰明啊!
回復 徐福男兒 2012-8-28 01:38
chico: 家裡領導是基督徒,為了家庭和睦,咱也時不常的參加她們的學習。早期還辯論,現在順情說好話。

人不對境生心很難,不貼標籤就更難。這個虛擬的世界里還 ...
兄是聰明人,有顆聰明心。
回復 chico 2012-8-28 01:43
徐福男兒: 兄是聰明人,有顆聰明心。
如果說我的是非人我之心,比他人更重些,到是真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2: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