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質勝文則野

作者:chico  於 2012-5-14 03: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4評論

關鍵詞:, 論語, 文化人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言字義:
質勝文則野: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文:文采,經過修飾的。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質樸多於文采,就像沒有文化人,流於粗俗。

文勝質則史:文:文飾。質:質樸。史:言詞華麗,這裡有虛偽、浮誇的意思。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君子:既要有知識學問,也要有禮貌謙遜高尚的品格。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孔子說:性情過於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於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 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係,即:禮與仁的關係。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 反映了一貫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也不主張偏勝於質。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書獃子。。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要有懂得禮儀,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這段話言簡意賅地說明了文與質的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

寓意:
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孔子的文質思想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子《集注》云: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彬彬,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貌。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 而然矣。楊氏曰:「文質不可以相勝。然質之勝文,猶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於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然則與其史也,寧野。」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後。「文 勝質則史」就是指文化過於發達後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協調。「文質彬 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範疇得到深入研究。

作為君子,既要充實自己,修身養性,又要推銷自己,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虛名。「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的是名實相符,既不妄取虛名,也不埋沒自己的才華。「文勝質則史」的「史」在此處,指在朝為官」的意思。而是「虛浮不實」的意思。

文與質,是同一矛盾體中的兩個方面,亦即兩極;文即形式,質即內容。二者的關係如何?文采和質實和諧統一,這才是一個君子應具有的品格。偏頗於任何一方,都 達不到事物的最佳境界。就是二者和諧地統一。儒家後學對此有共識,看到了一個矛盾體的兩極,是對立統一、互為依存的;像一個人的雙手和雙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和諧配合,才能有效運作。故,文質之間,和諧至上。

樹立「文質彬彬」形象,就是要處理好質和文的關係。文是外表,質是內在。對一個人而言,質是質樸的天性,是指內在的品質、道德等方面;而文則是他的文采、文明等,是指外在形式特徵。孔子認為,人的這些天性,不論其好壞,如果不經過社會文化的陶冶,不經過文的調節,就會失去善的一面。孔子又認為,一個人文化水平較高,並且很有文采,甚至超過了質樸,如果因此失去了作為人的本性,那就會變得虛浮,華而不實,言而無信,脫離實際,流於表面,就會浮躁、浮誇。這兩種類型的人都不是理想的形象。只有「文」和「質」兼備,兩者平衡,互相和諧,才是最佳形象,才能算是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即,文質彬彬的君子。

在當今現實社會中,克服「質勝文則野」的途徑,就是今天所提倡的講學習、講文明、講禮貌。要克服「野」的行為,樹立美的形象,必須加強學習,注重文明禮儀修養。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文明素質和文明禮儀程度,塑造好自己的良好形象。達到道德發展的高峰,具有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文質相兼,可比德於玉。」

應用實例:
看《恰同學少年》的體會

楊昌濟先生引用孔子關於「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的名言來啟發少年時毛澤東,深刻論述了修學儲能不可偏廢的道理,指出:一個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質,而學問修養不夠,則無法約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種野性破壞力;反過來,光是注意書本學問,卻缺乏實際能力的培養,知識就會變成死知識,學問就會變成偽學問,人必死板獃滯,毫無實用。今天看到《恰同學少年》里的這段話,如飲甘露。此觀點從辯證法的角度闡述了個人能力和書面知識積累對人發展和成長的影響,感覺深受啟發。共勉!

論語.雍也》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如下:
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兼備,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來源:雅虎論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司徒恭平 2012-5-14 07:04
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回復 sousuo 2012-5-14 07:40
宋彬彬在天安門城樓上就改名要武了。
回復 chico 2012-5-14 07:48
sousuo: 宋彬彬在天安門城樓上就改名要武了。
到了這個年紀,我認為年輕人無論幹了什麼都可以原諒。咱們不也以荒唐過
回復 chico 2012-5-14 07:49
司徒恭平: 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境界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6: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