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照的意思: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眼睛能夠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耳所聽到的音聲,都叫做聲法;乃至於我們的意(心裡會想),起心動念我
們都叫它作法。六根所對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對六塵,如果不用分別、執著,也就是像馬鳴菩薩講的,真正離言說、離名相、離心緣,這就
是『觀照』。
換句話說,像前面講用根性就叫觀照,用意識就不是觀照,這就是教我們用『見性』見。《楞嚴經》對於這個問題,的確說得詳細,就是見性見佛講了
十段——十番顯見。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應用見性,舍離眼識,這叫觀照。
換句話說,眼見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外面境界
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叫觀照;假如我們對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這個觀照就失掉了。觀照是慧,失掉觀照是迷;觀照是悟,失去了觀照是迷。
迷悟在這個地方啊!佛實實在在慈悲,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常常訓練觀照,因為我們觀照丟掉太久了,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不知道再用這個方法,現在要回
轉過來。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用觀照,我們會用了,那就叫菩薩。『觀照』功夫得力了,真有力量了叫『照住』,這是觀照有很深的功夫。照住是什麼
境界呢?就是已經得定,在禪宗裡面講,他得了禪定;在凈土裡面講,他得事一心不亂。『照住』之後功夫再進一步叫『照見』。你看《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照見了。照見就是禪宗裡面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凈土裡面的理一心不亂,教下講的大開圓解;說的名詞各不相
同,所以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要離名字相,要曉得不管怎麼個說法,都是說這一樁事情。佛說種種名相,他的目的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都是假的,
何必去執著、去爭論呢?沒有意思!只要說的是一樁事情,怎麼說都可以。佛陀他的真正用意是教我們離名字相,所以一樁事情他不說一個名相,說了很多名相;說
一個怕我們執著,說很多我們就可以不執著,知道是說同一樁事情。
我
們曉得什麼叫觀,什麼叫照。眼見色,叫觀照;耳聽聲,也叫觀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叫觀照,就用這一個名詞來代表。《楞嚴》所提倡的就是以觀照為真
修。這個人真正用功在哪裡呢?我眼見色、耳聞聲,學什麼呢?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心裡不動心。樣樣清楚
是慧,不起心動念是定,這是定、慧等運。定、慧雙修在那裡修呢?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就在這個裡面修觀,這叫
真修行,這叫真會用功。
用
功最方便、最善巧的,《楞嚴》裡面舉出二十五位菩薩,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修行的榜樣,這就是二十五圓通章。在示範裡面,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示範的是耳
根圓通章,大勢至菩薩為我們示範的是念佛圓通章。但是二十五種方式裡面,最圓滿、最善巧、最殊勝的,無過於大勢至菩薩念佛,與經裡面講的理論、原則、宗
旨,圓滿密切的吻合,而且非常好修。我們見色、聞聲怎麼不起心、不動念呢?見到外境,阿彌陀佛!聽到音聲,阿彌陀佛!統統轉到阿彌陀佛上去了。這個方便
啊!如果我們不念阿彌陀佛,見色、聞聲會打妄想,這個妄想很不容易止住。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就妙了,所有一切起心、動念,全歸到一句佛號上去,用這一句佛
號,代替一切分別、執著、妄念。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大勢至菩薩與他志同道合的同修同倫,都是修這個法門——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這一個
法門,不用第二個法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是什麼?就是照見。功夫達到究竟圓滿,成就圓滿的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這個方法,比其他二十四
位,包括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還容易、方便,尤其是特別的穩當、快速。所以修凈土的,《楞嚴經》最重要的部份,真正的精華,就是『清凈明誨章』跟『大勢至
菩薩念佛圓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