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

作者:chico  於 2011-9-29 23: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呂氏春秋》記載了「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這樣兩個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貢出國遊歷,見到一個魯國籍的奴隸,便自己出錢將他贖了回來。按照當時魯國的規定, 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凡有人能花錢把他們贖回的,可以到國家報銷贖金。但子貢贖了人卻不願接受國家報銷的贖金,一時在魯國被傳為佳話。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表示感謝,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從表面上看,兩人都做了好事,以平常的觀念來說,子貢不領賞金是德行高尚,似乎更加接近我們傳統教育中的無私奉獻精神;相比而下,子路就遜色得多,子路接受贈牛是施恩圖報,離我們所頌揚的高尚道德品質自然相去甚遠。然而,孔子對他們的行為的評價則是恰恰相反。孔子知道了子貢贖人的事情后非常生氣,數落子貢,說子貢你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從今以後,魯國人就再也不肯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給予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付出的錢,別人也就不肯再去贖人了。因為在孔子看來,你不要贖金,那別人也不好意思要,這樣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白花錢去救自己的同胞了。相反,孔子卻表揚了子路,說這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釀成風氣。救的人拿得心安理得,謝的人也給得真心實意。在孔子看來,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

  不管子貢贖人不求贖金的 用意為何,子貢自損財物幫助別人固然顯得高尚和灑脫,但也相應地抬高了整個社會的行善成本,讓大家對行善望而卻步,好心反而促成了壞事。魯國原先的法律本意主要出於弘揚正義和善良,宣傳互助和希望,當看見自己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側隱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煩去贖回同胞,那他就等於是完成一件善舉,事後國家也會給他補嘗和獎勵。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這個行善舉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讚揚,這樣,長此以往,願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子貢萬貫家財, 贖人的那點酬金對他的來說微不足道,可是對其他人來講,贖人的支出可能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於是很多人會在子貢的高大形象目前選擇退卻。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拔高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反倒是阻擋了別人的行善之路。有了子貢贖人不貪圖賞金的先例,人們在贖與不贖、報不報銷的問題上就會有了疑慮和彷徨,也就會使得在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再也不能被贖回國,國家善良的制度和政策也可能會因此而遭到破壞。

     就像前不久,李振聲把自己剛獲 得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獎金悉數捐出,當即引起很多網民的擔心和憂慮的那樣,這樣做「會抬高人們對獲獎者的期望值和人格標準,使今後獲獎者在獎金處理上陷於兩難境地。」好在李振聲自己似乎也意識到了這點,當即明確表態說:「我的做法不應該成為先例」。如果你這次捐出款項,那以後得到類似獎項的人是捐還是不捐呢?李振聲捐出獎金,本身固然是德行高尚,值得尊敬,那這樣是不是違背了國家設置此項獎項的良苦用心,也使得國家的制度和政策遭受侵害。李振聲只有像子路那樣痛痛快快接受獎金下來,至於要表達自己的愛心,方法真的可以有很多,並不一定就非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悉數捐出。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更多的科學家們心 安理得、天經地義地享用自己智慧、心血和汗水換來的獎金,國家的獎勵政策才能真正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和目的。

  孔子告訴我們: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還須看到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還須看到它的將來。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為善。

   時下,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地方殫精竭慮塑造典型,樹立榜樣,宣傳模範。拚命樹典型,唱高調,不一定就是好事,我們不能把道德搞得脫離實際。無數的經驗教訓已經告訴我們: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只會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子路」。

原文: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子貢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

作者:周義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1: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