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心、意、識

作者:chico  於 2011-9-20 05: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

「謂心、意、識」,這是第二就是回答。就是先把內容標出來,就是「心、意、識」。剛才說「心」,是集起的意思。「心」,是集,集會的集。這個集起的這個集,就是有個取的意思,集有個取意思。就是用手把它拿過來,這叫做取,這個集有取的意思。就是前七轉識,與境界接觸的時候,這一切的活動的相貌,這個第八阿賴耶識都把它取過來,收藏起來,所以叫做集。這個集諸法的種子,就是積聚前七轉識活動的情況,就成了種子了。這個種子在裡面收藏幹什麼呢?起諸法的現行,它再現起一切法的形相。一切法裡面,我們從《攝大乘論》上的開示上知道,『一切法者,心也』,就是心。一切法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

這個《摩訶止觀》,這個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這不思議境裡面提到這麼一句話。不思議境,『觀不思議境』就有這麼一句話。『一切法就心,心就是一切法』。我看讀這個《摩訶止觀》讀到這裡,我就沒有辦法懂,什麼叫做一切法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不明白。等到看到讀《攝大乘論》才有那麼一點消息,『一切法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原來是這麼樣,這樣意思。我們心一動,這法就出來了。一切法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心一動,這一切法就出來了。但是這個心為什麼會這樣動呢?就是你以前這樣動過,在這阿賴耶識裡面熏習這個種子了,你心動即是種子動;種子一動就是心;心一動就是一切法。

所以這個「心」,集起。阿賴耶識這個心,在佛法裡面的講法,是集起義,這是佛菩薩的大智慧『以義定名,以名思義』。這個依這個種種的名字,去解釋種種的道理,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以義思名』,根據這個道理是這樣子,去解釋那個名字,這又是一個態度了。現在這裡佛法中講「心」,是集起的意思,叫做「心」。所以「心」,是種種的意思,就是把種種的活動的相貌都能夠收集起來,收集起來以後就會發生作用,又發出來一切法,就是又能夠現起種種的分別,那麼這樣的義,正好是阿賴耶識的義。

這個第二個是「意」。這個「意」,叫做思量的意思,恆審思量這個我,就是我執、我見、我慢、我愛這四種煩惱,恆審思量這四種煩惱。它不是有間斷的,所以恆,叫做恆。這個思惟還是很深刻的,所以叫做審。不是我們有的時候,這個第六意識有時候也能夠思量,深入的思惟;但是有時候很輕浮的,有時候有間斷的它不恆;但是第七識不是的。不過這裡也包括那個依止義。

這個「意」有兩個解釋:一個是依止義,前一剎那識滅掉了,為後一剎那的識生起的依止處,所以「意」當依止講。第二個解釋思量義,恆審思量這個我,那就叫做「意」。所以這個「意」有二個解釋:一個是依止義,一個思量義。

這個「識」,就是了別的意思。它對色、聲、香、味、觸、法有所了別,了別這個 色、聲、香、味、觸、法,又引起了種種的分別心。現在這個「意」的「自性」是什麼呢?就是「心、意、識」是這個「意」地的「自性」。這和前五識不同了,前五識依根了境,那叫做是它前五識的自性,現在不那麼說,不是那麼說法。如果單說第六意識也有這種意思。單說第六意識,它也是以末那識為根,為所依根,以六塵為所了別的境界,也可以這樣說的,我下面會詳細的解釋。這是第二科列出來這個「心、意、識」。這第一句話「云何意自性」,是問。第二科是「謂心、意、識」,是列出來。第三科是解釋,這個解釋裡面先解釋「心」。

抄自《瑜伽師地論》講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1: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