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吉凶悔吝,《易·繫辭下傳》云:「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後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之象。用現代語言解釋,吉凶,就是好壞禍福得失,悔,就是煩惱憂愁,吝,就是艱難困苦。吉凶悔吝從何而來?「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孔子說「生乎動」,也就是說吉凶悔吝,都是由人的身語意行為而導致的。
存在決定意識,思想支配行動。社會人事,皆有一定的動機,動機支配行動,然後「吉凶生,悔吝著」。古人深知動的玄妙與休咎,故於動持十分慎重的態度。
《易·繫辭上》:「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宋代大儒朱熹說:「吉凶悔吝,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謹。」
人生就是四個字的輪迴,吉凶悔吝。只要好的不要壞的是緣木求魚,白討苦吃。為什麼? 動輒得咎。只要自己身、語、意一動,1/4 機會是好,3/4 的可能是壞。 人生不能改變嗎? 當然可以。所以夫子說,「不出戶庭,無咎。「 千萬不要誤會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大吉大利了。實際上是說,自己的身語意行為,不要被五欲六塵牽著鼻子走。自己的行為要合乎天地法則,自然規律。這樣就趨吉避凶了。
我們的祖宗有智慧,吉凶悔吝四個字概括了人生全部真相。不管你願意與否,你必須100%地承受下來。趨吉避凶是可以的,你要效法天地自然,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