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非三摩呬多地

作者:chico  於 2011-5-28 00: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大德開示|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2評論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禪宗常說的一句話,本地風光。真如自性就是本地。這些都是從本性起用方面來講,懂了用,就曉得體。「第七」就是瑜伽師地論的第七部分,「三摩呬多」就是等引的意思。過去古老的翻譯稱三昧,也就是正受。但玄奘法師覺得不可翻譯,因此用譯音。就是到達我們所要達到的那個境界,簡單地講,就是得定。這裡告訴我們。什麼叫作不是定,這個很重要。

彌勒菩薩把不是定的境界歸納出來,有十二種: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謂五識身。這裡講自性不定,不是指明心見性的自性,是說它的性質不定,是在變動, 所以不叫作得定。五識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後面的功能,就是五識。五識所呈現的狀態,我們錯認為是得定,那個狀態不是定,不要搞錯了。比如有人念咒子,以為得定了,事實上,一句接一句地念,一直在變動不定中,並不是定,這是其一。

再有就是我們聽聲音,覺得得定了,那是耳識身不定性,那是偶然的清凈,不是定。如果認為自己得定了,「非魔即狂」。為什麼?因為五識和自性不定故。

又比如眼睛看光,有一種覺受境界,好象得定了,不是真的,因為它本身是生滅法,當然不得定,以生滅法來修它,這是一種非定。要認清楚。

有闕輕安故,名非定地,謂欲界系諸心心法。彼心心法,雖復亦有心一境性,然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

定有一個條件:就是輕安。如果還覺得有腿在,有腦袋,還覺肩膀發酸,就是不輕安、不安樂,整個身體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著覺似騰空,就是那麼輕 安,這只是比方。三脈七輪都通透了,身體才會發生輕安。我們搞了半天,還跟著感受在那邊開運動會,哦!氣到了這裡,想把氣弄過來,越弄越閉住了。若能真的 放空,把感覺一忘,它就過去,就通了。拚命在那裡管它,就是一萬年也通不了。彌勒菩薩說,這是被欲界的習慣困住了。欲界的習慣很多:色聲香味觸法,貪瞋痴 慢疑,財色名食睡都是。

諸心心法是整體的,八個識都在這裡頭。下面的心法是講心所,意識的部分。什麼是欲界的心法?你覺得氣脈通了,就可以成道,這就是利害觀念,這些也把我們困 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狀態,包括第八識,都是「心法」的範圍,乃至於第六意識中,心所起的狀態。有時我們雖然可以達到很定的樣子,但卻不是真的定。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達到輕安。比如喜歡聽音樂的人,一曲好的音樂都聽醉了就是定;又喜歡掏耳朵的人,掏的那個時候也是定;甚至喜歡捻 腳的,搔到癢處時,也絕沒有妄念,那也是一種定,就是心一境性。假如你造五百羅漢塑像,有一個就是脫了鞋子,歪著嘴在捏香港腳,表示在那個境界入定了。

所以,欲界中,心一境性可以做得到,可是沒有輕安來滋潤它的話,身體僵硬在那裡。彌勒菩薩說,這不是真正的定境。

今天接著上次講的,瑜伽師地論非三摩呬多地。

先認識什麼不是定境,然後我們才曉得什麼是定境。上次講到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什麼境界得輕安呢?宗喀巴大師說:頭頂發清涼是輕安的前奏。自頭頂一直灌下來,到全身,都屬於輕安的前奏。不管修哪一宗派,這個是必然的現象。不過,由上而下的輕安容易退失,有時候會全垮了。如果是由腳心發起的一股力量, 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謂通任督二脈,或者密宗所謂左右脈通了,就不易退失。

如何是輕安呢?身體的粗重障礙沒有了,沒有身體的感受,隨時隨地都沒有身體的障礙,輕靈到極點。好似嬰兒躺在那裡,自己不曉得有身體。輕安的境界,包括了道家、密宗所有的氣脈之學。

或有不發趣故,名非定地。謂愛欲者,於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還有,不得定的原因,是因為根本沒有發起真正的想修道證果的決心,沒有這趨向的人,不會到達定的境界。因為我們只把修道當作生活的一小部分來玩玩而已。真修行人是把修行當生活的全部,所有平常生活,不過是修行的一點點調劑。但是我們正好相反,人世間的功名富貴一概都要,最後也要成佛,貪心非常大,放下來專修都做不到。

為什麼沒有發起成道的決心就不會證道?有個理由:謂愛欲者,於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就是愛欲心沒有擺脫,沒有出離心。愛欲狹義指男女愛欲,廣義包括好名、好利、好恭維,一切都愛好。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一點都解脫不了,放不下來,轉不了。愛清凈、愛乾淨等等也都是,多得很。我們做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檢查,才會發現深生染著不是普通的染著,那是很不容易查出來的。一個人如隨時隨地把自己的毛病檢查得出來,就是第一等人。什麼叫修行人?就是一輩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檢查自己的人。人是不肯檢查自己的,而且,談何容易啊!人容易原諒自己,不會嚴格要求自己。

於諸愛欲中,深生二字要注意,深深地生起染著,而且認為這是對的。大乘境界中,貪愛清凈,好乾凈也是欲,好道亦然,「好」字即是愛欲之一種

有極散亂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妙五欲,心隨流散。

還有一種,絕對落於散亂當中。初修定者是指初禪的功夫沒有到達者。妙五欲分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妙五欲,色、聲、香、味、觸的染著,引起了貪瞋痴慢疑等等。 也就是眼睛要看好的,耳朵要聽好的等等。另一種是內在的,就是你功夫到達了,在功夫的境界上自然有好玩的,好看的。只要心貪著了任何一種,就跟著流轉,那不是得定。等於有些人打坐,坐好一點時,看到光了,或看到什麼,就開始貪圖那個東西,玩那個東西,而不能得定 。

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內略心,昏睡所蔽。

還有一種人喜歡簡單,尤其中國人的個性,喜歡簡化,所以唯識學在中國,始終不大流行得開,因為看了就頭大。唯識是科學的、邏輯的,分析得很精詳,所以我們不大喜歡。我們最喜歡的是禪宗,什麼文字語言都不要,看到桃花而悟道,中國人最喜歡簡略,不喜歡複雜。這一種人不肯分析、研究,易入昏沉的路子,喜歡睡眠。換句話說,我們打坐時,往往把細昏沉當成定境,這也是很糟糕的事。

有未證得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雖無散亂,及以略聚,嬈惱其心,然猶未得諸作意故,諸心心所,不名為定。

這個要注意了,還有一種人,沒有實際證到定境,什麼是定,他一點都沒有實驗到,所以他不能得定,見地,也沒有搞清楚。這怎麼說呢?開始修定的人,雖然坐起來不散亂,也沒有昏沉,也不簡略,也不打馬虎眼,不大而略之,不昏頭昏腦的,但是作意方面沒有一點成就。

什麼是「作意」呢?先講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之一,它普遍存在於八個識里。除非阿賴耶識轉成清凈光明大圓鏡智,否則總是存在著作意。前面七個識就是 第八識的作意。換句話說,八個識都是心在作意。所以真正的意,除了第六意識的範圍以外,這個「意」字,也包括了前面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乃至包括了第八識,都在「意」的範圍里,這是普通的作意。

第二個作意,就是悟道以後的「意生身」作意。所以達摩祖師以楞伽經印心,並再三交代,真悟了以後,必得意生身方能證果。

什麼叫意生身呢?瑜伽師地論裡頭都講過。首先,凡夫的這個身體也是意生身,前面講過,我們心理一灰心,一崩潰,這一條命就自然乾癟了。現在活著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這個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懂了這個道理,再進而言之,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聖人的意生身,身外有身,甚至於成就了百千萬億的化身,這些都是意的作用。

修定的人第一步要作意,比如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我們的意去造作出來的,這個意不是單指第六意識。即使第六意識沒有雜念,禪宗所講的三際托空, 當前那個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來的。但是,那個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夠永遠存在呢?不會,因為馬上就玩起那個空來了。再不然,後面幾個遍行馬上來了,觸、 受、想、思。覺得身上氣動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裡談得上空呢!唯識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光以為空了,過於籠統,將來生死到來,或者想求 證果時,一點也不得力。

現在的年輕人,玩得最厲害的就是密宗了,氣脈啊,這套玩了半天,都在玩弄精神,玩弄大妄想,真氣脈不是那麼一回事。佛早已預言,末法時代,兩個法門最流行 ——凈土與密宗,聰明的人一聽到佛這幾句話,就馬上會警覺到這個不是玩笑,確實是有它的道理,可是並不是現在一般人玩的這個道理。

比如我們打起坐來,只能坐半個鐘頭,硬是作意坐上三個鐘頭,行不行?做不到,因為作意不能堅固

我們看了上面非三摩呬多地的時候,自己檢查一下,不落在散亂,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簡略,做不到作意的專一。比方不管是學道家、凈土或密宗,要觀想一個白衣觀音,在前面永遠不動,這個作意做得到做不到?不行就是心在散亂。可是,一個學催眠術的,或一個畫家,他們卻都能做到。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因此有人主張禪凈雙修,把一念專註在阿彌陀佛這一念上,心心念念不亂,做不做得到?

禪宗過去用參話頭,把沒有道理的問題參透,也就是把五遍行的「想」與「思」捆起來。然後,話頭又打不開,要抱住這個話頭,不能忘記它,這就是自然修止嘛! 觸與受也捆起來了,一邊懷疑,一邊在定境中,等於是定慧雙修的法門。所以古代教人用話頭參,就是作意,把所有的色受想行識都捆攏來,作意堅定了才能得止。 不過現代人要放下來,現代生活太緊張了,放下,蠻舒服的,認為這個舒服是道,非也。這也不是過是作意的一種方法,對付現在這個時代蠻好用,如此而已。但永遠保持那個空靈、輕鬆,是不是有作意在呢?沒有的話,就不算定。

「諸心心所」就是人所有的心——妄想、五十一種心所、貪瞋痴等心理行為。如果它們一點都沒有轉化了,怎麼會得定呢?換句話說,打起坐來,表面看來儼然修道的樣子,實際上心裡頭的貪瞋痴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煩惱、隨煩惱,都來了。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竅,密宗的觀想,凈土的念佛,禪宗的參禪等,都是作意的道理。第六意識沒有堅固形成某一個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

這一切很重要,現觀莊嚴論講,修四加行作意,心境沒有專一,不能得定。如果你是修空定,一切妄念不管,能看住這個妄念,把這個作意畢竟專一,也算是很定。可是它會變去的,這是專講定的修持,見地又是另外一回事。

有未圓滿故,名非定地。謂雖有作意,然未證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為定。

再進一步,更加嚴重。雖然作意了,比如念佛,差不多到達一心不亂,但還沒有證得四加行。換句話說,色身氣脈統統沒有改變,一切都沒有轉化,四加行的功效一點都不能達到,病也照常病。當然這同你的心地法門沒有關係,但是此身四大也是心的一部分,既然能轉心,為何不能轉四大呢?楞嚴經上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 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連身都沒轉,你說得了定,那不是自欺之談嗎?加行的究竟:暖、頂、忍、世第一法,沒有證得,氣脈四大沒轉變到究竟位,所以不名為定。

很多悟了的大禪師,在最後臨走時,都死在很痛苦的病症上,元朝大禪師高峰妙,最後還是胃病難過而死。當然,病痛、生來死去、坐脫立亡,對他來說都沒有關係,很多大師都是如此。以教理來講,就是他們未證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所以不算究竟得定,不是證得圓滿之法,只是悟得法身而已,這些人,只好等中陰時再去成就。但中陰身的悟成就,理論上是有,事實上如何,我們無法看到。

有雜染污故,名非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為種種愛味等惑染污其心。

這些都是批駁不是定境的道理。這裡再進一步告訴我們,雖然證得加行究竟,氣脈轉變了,功夫可放光、動地,加行究竟果作意也到了,陰神、乃至陽神也成就了, 這樣的人被普通人視為活佛。這時還有一部分的愛欲,染污本心的清凈光明,比如愛染清凈,愛染有道者,到這種程度還是非究竟的,雜染善法也非究竟。

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謂雖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無煩惱染污,然於入住出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隨所欲,梗澀艱難。

雖然已經得了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身心可以出離,可以分化,心裡也沒有什麼煩惱,但功夫境界與煩惱完全是兩回事,心理的煩惱染污太不容易解脫了,不要以為打打坐,有點功夫,懂一點佛法道理就是學佛了,那是自我陶醉,不行的。

但是於入定、住定、出定諸究竟的定相中,不能自己做主,有時是瞎貓撞到死老鼠,那種入定並不算究竟。究竟定相是自己完全能夠做主,操縱自如,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如果未得自在,不能隨心所欲,有時候功夫對了,有時候又不對了,梗澀艱難,也是不算數的。活著健康的時候還不能做主,到生死來臨時,一點做主的辦法都沒有。這點隨時要留意,尤其是年紀大的修行人。

有不清凈故,名非定地。謂雖自在隨其所欲,無澀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請心心法,未名為定。

還有一種,因為定境不清凈,所以不叫作定。雖然可以做到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可是有些人作的是世間定,不是出世間定。這裡要特別注意,大家做功夫修氣脈、觀明點,這些都是世間定,即使修到祛病延年,也是世間定。世間定包括文學家、藝術家、練武功者等的定境。出世間定的差別在般若、在見地。世間定是功夫,不包括見地在內。

這一章講什麼是「非定」,其實雖然是非定境界,我們仍然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了一點,死後起碼能生到六欲天,比我們活在這世界,可舒服得多了。能到達這樣的功夫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我們現在是講非正三昧而說的,關鍵要搞清楚。能做到這十二種非定境當中的任何一種,已經很了不起了,到今天還沒有看到一個人能做到。這裡所講的非定境界,並不是說它錯,而是說它不是佛法的正受,不是菩提的正定,區別就在這裡。

因為修的是世間定,所以永遠沒有辦法除去根本煩惱。有一點修養功夫的世間人,可以到達一個煩惱比較少的程度,而煩惱之根並沒有拔掉,只是不大起作用而已, 隨眠煩惱照樣還有。隨眠的意思就是這些煩惱跟隨著你,跟著迷糊你,讓你走入莫名其妙的糊塗境中。五十一種心所里,有二十種隨眠煩惱,修行是檢查這些心所, 不是打坐做功夫。大家動輒談功夫,功夫有什麼稀奇!心裡的檢查做不好,隨眠煩惱都找不出來,過後方知。我說「事於過後方知夢,浪在波心翻覺平。」事情過去 了,才曉得那件事像夢一樣過去了,心裡頭明明像波浪在滾,根本煩惱仍在,自己還覺得清凈得很呢!覺得只有自己在道中,只看到別人的煩惱,以為自己是沒有煩 惱的;只看到別人不對,覺得自己很對。我們要把五十一種心所好好地搞清楚,修行是在這裡著手,然後再把五蘊解脫,(五蘊就是一念。)一步一步搞清楚,那才 談得到修定。

隨眠煩惱沒有除掉的定,就叫世間定。「諸心心法」,還有一切心所所生的這些煩惱,如果通通沒有斷,就不叫作定。

有起故,名非定地。謂所得定雖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為定。

什麼叫做「起」呢?所得的定固然感覺沒有退,事實上已出了定位;換句話說,雖然覺得自己待人接物,都還能夠應付自如,心境空空的,但那不是得定,那只是第六意識一點點作意的清凈而已。諸心心所的隨眠煩惱、根本煩惱,一概都「起」來了,都在輪迴。

有退故,名非定地。謂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為定。

最後的一個,連最根本的三摩地都退失了。所以修大乘菩薩道,到了第八不動地菩薩時,才不會退轉。換句話說,四禪八定,你都修成功了,還是有退轉的時候,可以退到六道輪迴,如何才到第八不動地呢?般若、見地、行願。福德圓滿則智慧圓滿,最重要的還是福德圓滿。

福德這件事情,真不敢講,因為講了以後,可能門前草深八丈,沒人來了。

以上是強調非佛法的三摩地。

摘自「如何修證佛法」
註:(煩惱者。謂見思無明。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也。由此煩惱。隨逐眾生。眠伏藏識之中。故名隨眠。煩惱隨眠有二十種者:一、不定地隨眠,二、定地隨眠,三、隨自境隨眠,四、隨他境隨眠,五、被損隨眠,六、未被損隨眠,七、隨順隨眠, 八、不隨順隨眠,九、具滿隨眠,十、缺減隨眠,十一、可害隨眠,十二、不可害隨眠,十三、增上隨眠,十四、平等隨眠,十五、微薄隨眠,十六、有覺隨眠,十 七、無覺隨眠,十八、生多苦隨眠,十九、生少苦隨眠,二十、不生苦隨眠。)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Djogchen 2011-5-28 02:57
有點兒像「南懷謹」的語氣!
回復 chico 2011-5-28 03:34
Djogchen: 有點兒像「南懷謹」的語氣!
沒錯,「如何修證佛法「。 這是瑜伽師地論的章節。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4: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