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在眼見的作用中間,想要見到能見的自性,這個自性,並不是眼前所見的作用能夠看見的,若要見到能見的自性,必須絕對離開所見與能見。因為能見自性的本體,不是所見的作用與能見的功能所能見到的。
2, 看見了所見之事物時,這個觀見之物並不就是你所能見的見,你的觀見似乎離開了觀見的對象,觀見本身是不可能被自己所觀見的。
3,一、以從真起妄,妄不是真釋:第一見字,是絕對待之真見,亦即妙精明心。第二見字,指能見明暗空塞之見精,如第二月,可名之為妄見。從真見起於妄見之時,此妄見非是真見;妄見已離於真見,故妄見不能及於真見。本經下文:『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從清凈目,起於赤眚,喻從真見起於妄見。夜見燈光五色重疊,喻妄知妄見;此妄知妄見,已非真見,故妄見不能及於真見。經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又云:『從畢竟無,成究竟有。』皆是從真超妄,妄不是真義。
二、以妄知妄見,妄不是真釋:則第一見字指見分,第二見字指相分,即妄見見於所見妄境之時,能見所見,皆是妄見,非是真見;妄見離於真見,妄見不能及於真見。如經云:『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又云:『且汝見我,及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此皆是妄知妄見,妄不是真義。
三、以真鑒妄,真不墮妄釋:則見見之時,是真見見於妄見之時,真見非是妄見,真見離於能所之妄見,妄見不能及於真見。如本經下文:『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又云:『然見眚者,終無見咎。』此皆是以真鑒妄,真不墮妄義。
四、以返妄歸真,真不是妄釋:則見見之時,是指妄見歸於真見之時,真見非是妄見,真見離於妄見,妄見終不能及於真見。如經云:『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又云:『棄於生滅,守於真常。』又云:『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皆反妄歸真,真不是妄義。
義雖有四,然本經正意在於第三。以真鑒妄,真不墮妄義。若人能知凡有能見所見,皆是虛妄,如眚目見於燈影;如翳眼見於空華,如是信解,不起我法二執,是在名字位中,以真鑒妄,真不墮妄。從解起行,雖屬初心修習,因了唯心,於能修所修,不生住著,即伏粗惑,位在觀行;再從觀行入相似;從相似入分證;從分證至究竟。前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皆如空華,本無所有。』正是究竟以真鑒妄,真不墮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