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孔家店 1

作者:chico  於 2011-3-5 00: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書刊摘錄|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評論


《〈論語〉新譯》主編  金  池

 

    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孔子是「皇權論」、「等級論」、「尊卑論」、「家族論」的炮製者的說法。孔子是不是「皇權論」、「等級論」、「尊卑論」、「家族論」的炮製者呢?下面,我們用事實揭開這個謎底。
    眾所周知,「皇權論」、「等級論」、「尊卑論」、「家族論」的理論基礎就董仲舒提出的所謂的「三綱」,即「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在「三綱」思 想誤導下,又派生出「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能不亡」等封建意識、封建道德、封建說教。這些封建的東西是不是孔子的初衷呢?看看下面的事實,就一目 瞭然了。
    據《論語·八佾》記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魯定公問:『君怎樣使用臣,臣怎樣侍奉 君呢?』孔子答道:『君應該按禮來使用臣,臣應該以忠來侍奉君。』」這裡所說的「禮」充分體現出君臣平等的關係,而並非像後人所說的那樣——即使君無禮, 臣也要盡忠,以至於發展到不問是非曲直的「愚忠」,乃至於「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荒唐地步。由此可見,「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等「皇權論」、「等級 論」、「尊卑論」思想並非孔子思想。
    另據《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子路問怎樣侍奉國君。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規勸他。』」孔子主張侍奉君主「勿欺也」,即「不能欺騙他」是正確的;孔子主張侍奉君主「而犯之」,即「可以規勸他」也是正確的。其中不僅沒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糟粕,反而表現出孔子為了正義和真理敢於並鼓勵弟子向君主提出意見的思想。
    另據《論語·微子》記載:「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意思是「齊國送一些歌舞美女給魯君,季桓子收下了,好多天不上朝。孔子便離開了 魯國。」從孔子發現驕奢淫逸的君主和大夫不理朝政、昏庸無道,便棄官不做離開魯國這件事不難看出,孔子不但沒有和最高統治者卑躬屈膝、同流合污,反而敢於 蔑視最高統治者,拂袖而去。孔子那種不畏權貴、不惑美女、不慕金錢,一心走德治新路,無私無畏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這正是孔子不慕虛榮,不卑不亢, 堅持人人平等的具體行動。
   說完國事,再說家事。據《論語·里仁》記載:「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孔子說:『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見 父母的意願不順從,對他們還是要恭敬而不違背禮節,替他們操勞而不埋怨。』」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子女對父母是可以委婉相勸的。委婉相勸本身體現的是一種平 等的對話關係,這哪裡有什麼霸王作風——「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的意思呢?有人說:「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是儒家「孝道」的糟粕。其實,這根本不是孔子說 的「孝」,根本不是孔子的主張,而是後世儒家孕育的、統治者炮製的封建糟粕。
    還有,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意思是「孔子在家鄉,非常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一 樣。但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善於談論,只是比較謹慎而已。」由此可見,在家鄉不多言多語,與鄉親們和諧相處;在正式場合,比如在宗廟或朝廷上,則落落大 方,謹慎而論,與大家和諧共事,均體現出孔子這位官員的仁者風度。《論語·鄉黨》篇還記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意思是「在鄉人舉行迎神賽會、驅 逐疫鬼的儀式時,孔子總穿著朝服站在東面的台階上。」由此可見,孔子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這位平易近人的官員,從來不搞特殊、不擺架子,總是和鄉人打成一 片,實踐了他自己所倡導的「人人平等」的主張。
既然這樣,那麼,「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以及由「三綱」派生出來的「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能不亡」等「皇權論」、「等級論」「尊卑論」到底出自哪裡呢?據考證,是漢代「鴻儒」董仲舒等人根據封建統治者的需要炮製出來的。他們的伎倆是:明裡「賜封抬高」孔子,暗裡卻把「君讓臣 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等封建糟粕強加給孔子,然後借著孔子的名譽兜售自己的封建糟粕,把孔子當工具愚弄人民,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事實上, 孔子一向主張「人人平等」。除了上述證據以外,孔子提出的「泛愛眾」和「有教無類」思想也是孔子一向主張「人人平等」的明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風天 2011-3-6 00:41
孔子有支持「皇權論」、「等級論」、「尊卑論」、「家族論」等的言行也不足為怪。
遵孔要擇善而遵。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1: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