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12,走馬觀花里斯本
2025/6/12 四,走馬觀花 里斯本
故地重遊。上次來二老板才一歲半,這次來都能看著爹娘不順眼自己回船上去了。這地方一日公交卡七歐元,公交地鐵隨便坐。相當划算。可今天到了12點公交全線罷工,俺們的公交卡還沒回本兒呢,娘希匹!後來二位領導去坐著名的升降梯,總算略為盈餘。雖然不是旺季,街上的遊人相當多,據說小偷相當猖獗。本打算找上次那個海鮮燒烤去搓一頓,結果二把手脫隊,害得牛馬爹娘趕緊運動回港口附近。然而又心有不甘地想在外面多瘋一會兒。折衷的辦法就是買了章魚魷魚罐頭 西班牙 火腿和 葡萄牙 的桃紅葡萄酒,在碼頭附近的馬路牙子上開造。看的路過的老夫妻們羨慕不已。明早到達 直布羅陀 附近的卡迪茲。 里斯本 港口和 西班牙 那邊一樣,買了酒可以帶回屋子裡,因為是先過安檢后免稅店,登船時不再安檢。遊客的福利。
如果想看全部照片和視頻請點此鏈接:https://www.mafengwo.cn/i/24754039.html
俺個人對 里斯本 印象不錯。算上這次來過三次。這次本打算報個團去 辛特拉 一日游看皇宮,後來大老闆不感興趣就算了。早上下了船就先去阿爾法瑪區溜達,結果這兩天正是聖 安東 尼節的慶祝活動,街上一片狼藉,人們徹夜狂歡。所以貌似不那麼有意思。趕緊下山去地鐵站買一天通票。買好了票到市內溜達去,那著名的28路有軌電車總是人滿為患,俺們又不想站著,連司機都說下一趟也沒座,俺們就放棄了。 喬治 城堡去過了,今天有時間再說吧,先坐公交去貝倫塔,然後航海紀念碑,山上的耶穌雕像又沒去,大家都熱情不高。傑羅尼莫大教堂修道院貌似有活動,閉門謝客。等俺們從貝倫塔往回走時,公交坐了一半人家公交系統開始罷工了,所有的人都下車,公交車回車場。此時正好有輛28路有軌電車可能回車場,司機人相當好,把俺們這些有通票的帶了一截,要不得走死。雖然不是在阿爾法瑪區,但是總算體驗了28路有軌電車。在主廣場附近溜達了一圈,坐了埃菲爾學生設計的升降梯后二把手不想和俺們混了,說是自己回船上。其實她這個年紀正是想要脫離父母獨立行動的時候,交代了幾句就讓她自己走了。俺們本來打算去找上次那個海鮮燒烤大快朵頤的,後來想想萬一有事情還離近點比較好。所以俺們也就往港口附近方向走了。最後在超市裡買了點吃吃喝喝野炊了一下就回船上了。
里斯本 港口,就在老城中心附近
我愛 里斯本

阿爾法瑪是 歐洲 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早在鐵器時代,這裡就有人定居,後來 羅馬 人、西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先後佔領了這裡,穆斯林統治時期這裡是摩爾人聚居區的中心。1147年, 葡萄牙 第一任國王征服了這座城市,摩爾人要麼在圍城戰中被殺,要麼被隔離在摩爾人小區Mouraria,阿爾法瑪成為了上層階級的聚居地。這裡也曾是猶太人聚居區,直到1497年猶太人(以及所有其他未皈依基督教的非基督徒)被驅逐出境。隨著 里斯本 的擴張, 富裕 的居民向西遷移,阿爾法瑪一度成為漁民聚居的地方。

阿爾法瑪區的街道,節日氣氛很濃

法朵舞學校fado

小街小巷裝飾的很有節日氣氛,不過到處是酒瓶子和垃圾,環衛工人剛剛開始上班
徹夜狂歡,狼藉一片

亂糟糟的感覺不好,俺們就奔著下山的方向去了

28路有軌電車經過這裡

聖露西亞教堂 Igreja de Santa Luzia的歷史可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目前的建築建於18世紀,是個12世紀的老教堂原址。老教堂為阿方索·恩里克斯國王於1147年從摩爾人手中征服 里斯本 后建造。
路過半山腰的聖露西亞教堂

28路有軌電車從這個教堂門口通過,過來過去的電車都是滿員,沒座位。

買了當日通票后俺們就坐車去了希亞多廣場chiado,附近有大牌店,結果大老闆也沒興趣買東西。
安東 尼奧·里貝羅Antonio Ribeiro雕像,又名「O Chiado」,是一座青銅紀念碑,位於 里斯本 的希亞多chiado廣場。它於1925年12月18日揭幕,以紀念這位與路易斯·瓦斯·德·卡 蒙斯 同時代、16世紀的諷刺詩人。雕像描繪了里貝羅端坐的姿態,微笑著向前傾身,彷彿即將說出妙語,體現了他機智幽默的名聲。雕像所在的希亞多廣場是 里斯本 歷史中心一個充滿活力的區域,以其文化意義和活躍的氛圍而聞名。

這是 里斯本 標誌性的街道鋪設,石塊拼圖

希亞多廣場隔一條街的路易斯·德·卡 蒙斯 廣場Praça Luís de Camões

廣場中間是 葡萄牙 16世紀詩人路易斯·德·卡 蒙斯 廣場Praça Luís de Camões的雕像
28路有軌電車在這兒有一站,從這裡去阿爾法瑪區。結果等了兩三輛都是滿滿的,沒座兒。俺們就放棄了。先去貝倫塔那邊。

(摘譯自 里斯本 旅遊網頁)貝倫區是 里斯本 最西端的地區,也是這座城市通往海濱郊區的最後一片區域。這裡是塔霍河匯入大西洋的入口,因此,在大航海時代,許多繪製世界地圖的船隻都從這裡出發。1497年,瓦斯科·達·伽馬從這裡出發前往 印度 ,發現了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線,開啟了我們如今所知的全球貿易。更早的1493年,克里斯托弗· 哥倫布 在從新大陸返回的途中也曾在此停留。在貝倫區,隨處可見那段時光的痕迹,遊覽 里斯本 的這片區域,如同踏上一場現代世界歷史之旅。
里斯本 貝倫區 乘坐觀光遊船欣賞貝倫區的古迹
貝倫塔和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均為世界遺產)這兩座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是香料貿易、與 日本 的貿易往來以及殖民 巴西 、 非洲 和 亞洲 部分地區的成果。這些紀念碑裝飾著精美的異域風情圖案,這些圖案雕刻在石碑上,就像巨大的發現者紀念碑上雕刻的時代英雄一樣。
貝倫塔在維修

受 里約熱內盧 標誌性基督救世主雕像的啟發, 葡萄牙 天主教會決定在 里斯本 建造自己的基督紀念碑。這座名為「基督君王」(Cristo Rei)的巨型雕像,雙臂張開,面向 里斯本 。這個想法誕生於二戰結束后不久,當時 里斯本 保持中立,躲過了其他 歐洲 國家首都遭受的轟炸。這是天主教徒感謝上帝賜予他們祝福的一種方式。經過數年的規劃和建設,這座紀念碑終於在1959年揭幕。七年後,四月二十五日大橋(就在雕像下方)正式啟用。
到了貝倫塔邊眺望河對岸山頭上的耶穌像,名為基督君王聖地 Santuário de Cristo Rei。俺一直以為里約那個耶穌像是師承 里斯本 ,結果是反過來的。來了三次 里斯本 都沒去山上看望他老人家一下,太說不過去了。

4月25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
這座橋最初於1966年落成時以總理(兼獨裁者) 薩拉 查的名字命名,但在1974年4月25日革命后更名。雖然它看起來像 舊金山 的 金門 大橋,但它的設計靈感實際上來自同城的海灣大橋。它的中央跨度比 金門 大橋的跨度還要長,連接著 里斯本 、卡帕里卡海岸的海灘以及 葡萄牙 南部。十四根支柱中的一根(「7號支柱」)內設有一個展覽,記錄了這座橋的建造過程,遊客還可以參觀懸索橋的運行機制。有電梯到橋頂的玻璃觀景台,可以直接俯瞰河流和城市。
眺望耶穌雕像山腳下的4-25大橋 Ponte 25 de Abril

大發現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這座船形紀念碑於1960年(航海家亨利王子逝世500周年)落成,矗立於河邊,令人聯想起 葡萄牙 的航海時代。紀念碑描繪了亨利王子帶領著當時其他32位航海家的場景。紀念碑內部設有展覽,並配備電梯,遊客可登頂鳥瞰貝倫區的古迹。
貌似 葡萄牙 人開啟了大航海,德伽馬麥哲倫之類的出海浪一圈,摸清了洋流季風和航線,開始滿世界撈金子了,然後 西班牙 人看著眼熱馬上就跟來了,再後來 歐洲 那幫子一開始
這個是航海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百忙之中寫的學習筆記:
大發現時代The Age of Discovery
亦稱大航海時代。從15世紀中至16世紀,一系列的地緣變化促進了人們去探索新路徑。隨著14世紀末 蒙古 帝國的分裂,西方的商人無法從陸路繼續安全地東西方貿易( 絲綢之路 的衰落), 地中海 的貿易重鎮和傳統的海路被奧斯曼帝國和 威尼斯 人所控制。在這麼個大環境下,大西洋沿岸的新 歐洲 國家開始他們對新航道的探索,這裡新國家主要指 葡萄牙 和 西班牙 ,他們在12-15世紀從穆斯林手中把 伊比利亞半島 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建國。
葡萄牙 王子航海者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開啟了大發現時代的第一波 – 尋找從南邊去 中國 的海路。他的動機有三,對世界的探索,對航海技術和器械的提升,能從 北非 給當地穆斯林背後插刀(他是個十字軍),並且做這些航行探索還能進行盈利的貿易。何樂而不為呢?!起碼探索 非洲 海岸可以把 葡萄牙 和 幾內亞 的象牙和黃金交易從陸路(途經撒哈拉和摩爾人控制的 北非 ,基本都是穆斯林的地盤)轉為海路直通 葡萄牙 。
當時人們對地球的認知有限,不清楚大西洋和 印度 洋在 非洲 大陸的最南端交匯,對 亞洲 的認識很模糊。古 希臘 科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約100-160年)所繪的世界地圖沒有顯示 印度 洋和大西洋有連接。所以 葡萄牙 人在沿 西非 海岸往南探索一度陷入迷茫,感覺往南走不到頭!而大西洋往西航行去 亞洲 儘管有科學家認同,但那是一條人們認知更少的線路。所以 哥倫布 向 葡萄牙 王室兜售他的西行航行遭到拒絕,而 西班牙 王室則認為 哥倫布 的想法值得一賭:成本可控,萬一 成功 了則效益巨大。
古 希臘 科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約150年所繪的世界地圖沒有顯示 印度 洋和大西洋有連接

15世紀中期人們根據托勒密的地圖補充的世界地圖
葡萄牙 人的探索不停地沿 西非 海岸向南推進:1434年抵達 茅利塔尼亞 中部;1446年開啟了販黑奴業務;1456年 威尼斯 人阿爾 維斯 ·卡達莫斯托Alvise Cadamosto(受雇於亨利王子)南進至 甘比亞 北部;1471年費爾南多-波Fernão do Pó航行到 赤道幾內亞 的海島比奧科bioko;1482年在 迦納 埃爾米納Elmina建立了象牙黃金和黑奴販運的據點;1483年迪奧戈·康Diogo Cão到達剛果北部,1486年迪奧戈繼續向南到達 納米比亞 中部,1487年出了兩個牛人,巴塞洛繆·迪亞斯Bartolomeu Dias航行到了 南非 (次年成了第一個繞過好望角到達大西洋和 印度 洋交界處的航海人),同年佩羅 · 達 · 科維利亞Pêro da Covilhã從 地中海 航行到 埃及 亞歷山大 ,陸路到達紅海,然後航行到了 印度南部 的坎努爾kannur和 果阿 goa,繼續航行到波斯灣的霍爾木茲hormuz,然後南下 東非 海岸到了 莫三比克 ,從那兒返回 葡萄牙 。至此這些航海人把大西洋和 印度 洋還有 非洲 的海岸摸了個透,使得大西洋-好望角- 印度 洋去 亞洲 的航行成為可能。
佩羅 · 達 · 科維利亞Pêro da Covilhã從 地中海 航行到 埃及 亞歷山大 ,陸路到達紅海,然後航行到了 印度南部 的坎努爾kannur和 果阿 goa,繼續航行到波斯灣的霍爾木茲hormuz,然後南下 東非 海岸到了 莫三比克 ,從那兒返回 葡萄牙


1460年航海人亨利王子過世。 葡萄牙 人想沿著 西非 海岸打通連接 印度 洋去 亞洲 的探索遇到了認知瓶頸,到了1482年以當時的海船和技術感覺到了剛果再往南怎麼也走不到頭。期間 哥倫布 曾聯繫過 葡萄牙 國王約翰二世John II,提議走大西洋去 亞洲 ,結果沒拉到贊助,然後接著去忽悠 西班牙 王室。1492年 哥倫布 顯然找到了去「東方」的便捷航路,使得迪亞斯發現的好望角航路閑置了8年多。之後大家對 哥倫布 同學的成就產生了懷疑,這又促成了1497年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同學帶船隊經好望角去 亞洲 ,目標 印度 半島南邊的科澤科德Kozhikode。達伽馬乾贏了好望角的風浪,沿 東非 海岸而上,穿過 印度 洋到達目的地,完成了大西洋-好望角- 印度 洋去 印度 的人類第一次航行。1500年另一隻船隊在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率領下,經達伽馬的指點他把航線往西拉直,不用沿 幾內亞 海灣走遠路。結果就是他先發現了 巴西 (也有說法是跟隨 哥倫布 去到達美洲的 西班牙 人最先到達 巴西 )。然後他從 巴西 再去 印度 ,在 印度南部 建立貿易據點,和早已在那兒交易的穆斯林互撕,最後於1501年回到 葡萄牙 。
1497年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從 葡萄牙 出發,沿 非洲 西岸南下,過好望角,沿 非洲 東岸北上,穿 印度 洋到了 印度

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帶隊複習達伽馬航行,發現了 巴西


航路搞清楚后, 葡萄牙 人開始在 非洲 沿岸,紅海,波斯灣,和 亞洲 沿岸建立貿易據點。1511年在 馬六甲 設點,同年觸角伸到了印尼 爪哇島 ,1543年風暴偏航發現了 日本 ,1557年在 澳門 設點,到東方的海路終於打通了。是 葡萄牙 人,而不是突厥人,把 義大利 人的傳統商業優勢( 地中海 東西貿易 通道 )給乾沒了。但是 葡萄牙 人費盡心血探索出來的這些航道最後卻被陰國 荷蘭 法國 抄了後路,後者得到了更大的利益。說是 葡萄牙 人的航海圖被個在 印度 葡人教堂里幹活的 荷蘭 教士順走了,拿回 荷蘭 出版,然後 荷蘭 英國 法國 的海盜們就組團來抄 葡萄牙 人的後路。
類似的腳本在美洲大陸也同樣來了一遍。 哥倫布 發現了美洲,當時的 西班牙 人教皇給兩國搞了個大西洋分界線,西邊歸 西班牙 ,東邊歸 葡萄牙 ,也就是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條線把美洲完全劃歸 西班牙 。后經協調爭取,在後一任教皇的加持下把這條線往西挪了一些,使得 葡萄牙 得以在 巴西 發展。最後當然還是少不了英法荷等國的皇家海盜船隊來美洲打劫。感覺最奇葩的莫屬 西班牙 拿 佛羅里達 換取 英國 不去騷擾 古巴 ,因為當時 西班牙 人以為 佛羅里達 只是個島。完全沒有意識到那是口大鍋的把手!
在 哥倫布 之前就有人往西航行。雖然科學家們認為往西走能到 中國 ,但是很少有人認為這是個可行的做法。來自 熱那亞 的 哥倫布 1476年移定居 里斯本 。他根據古 希臘 科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約100-160年)所繪的世界地圖和馬可波羅的描述推測出 加那利群島 (離 摩洛哥 海岸200多公里)距 日本 的距離為2500海里(4630公里,真實的距離是他估算的四倍,一萬多海里)。 葡萄牙 國王對 哥倫布 的計劃不感興趣,他遂轉投 西班牙 王室。大概 西班牙 王室看到 葡萄牙 航海事業發展的那麼好就押寶 哥倫布 ,成就了他的1492年尋道東方卻誤打誤撞到了美洲。 哥倫布 到了 巴哈馬 ,然後去了 古巴 和海地。儘管他沒看到任何標誌著忽必烈財富的地方,他確認他到了 中國 ,只是偏航錯過了 日本 。之後的1493和1494年二次探索還是沒找到忽必烈的皇城。人們開始懷疑他找到的不是 中國 。1498年第三次西行,他到了 特立尼達 ,貌似此時他已經意識到這地方不是 中國 。他1502-1504年第四次去美洲,探索了中美洲,貌似是在尋找繼續西行的航線。1506年 哥倫布 死後,雖然他沒搞到東方的絲綢黃金和寶石,但他的航行啟發了後繼的探險人士:西邊有搞頭!
他的老鄉,同是來自 熱那亞 的約翰·卡伯特John Cabot(意語名喬瓦尼·卡博托Giovanni Caboto)去了 英國 布里斯托爾 ,他的西行計劃得到了支持。1497年卡伯特從 英國 向西航行,登陸可能是現在的 加拿大 紐 芬蘭 ,開啟了人們從 歐洲 探索北美的活動。隨後的航行逐漸勾勒出來北美新大陸,但是當時這些航行探險的主要目的是找去 中國 淘金的航線,所以並沒對新大陸發生太大的興趣。
然而這一切隨著 葡萄牙 人斐 迪南 ·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的船隊在 西班牙 和 葡萄牙 王室的贊助下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而明朗化了。人們之前認為能找到一條快捷的通往契丹(那時 歐洲 對 中國 的稱謂,俄語里到現在都是用契丹Китай - 發音契丹 - 代表 中國 )的希望破滅了。 西班牙 是這次向西航行的主要贊助商。因為東線被個條約劃歸 葡萄牙 , 西班牙 急於開發一條新商業航道。結果雖然新航道找到了,但是商業價值卻不大,航線長用時多。所謂大航海基本上就是這點子事兒。
麥哲倫環球航線


鄭和同學在1405至1433年間七次下西洋,比 歐洲 大航海要早些年,到達 東南亞 , 印度 錫蘭,波斯灣,紅海和 東非 等沿線國家。貌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彰顯國威。所以耗資巨大,真金 白銀 的回報不多,難以為繼。另外沒有設立貿易點形成長期的聯繫和影響,曇花一現。而且後來朝廷不知出於什麼目的銷毀了寶船的建造和航行資料,不可思議。
正和七下西洋到過的地方

俺已經航行過 加勒比海 ,西 地中海 , 直布羅陀 海峽,英吉利海峽, 北海 ,兩次橫渡大西洋( 巴塞羅那 - 佛羅里達 ), 愛爾蘭 海,明年五月已經安排了橫渡太平洋( 日本 - 溫哥華 )。上次來可以從貝倫塔一直走到航海紀念碑。這次走不通了,人家搞了個遊艇俱樂部,出 海口 把路給斷了。

視頻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原址為一座小型隱修院,由恩里克王子於1452年建造,供奉聖母 瑪利亞 。16世紀初,曼努埃爾一世國王計劃在此建造一座大型修道院,這一計劃得到了 羅馬 教廷的認可。這座修道院堪稱曼努埃爾式建築的典範,與大發現運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當時最傑出的 葡萄牙 修道院建築群,也是 歐洲 最重要的教堂之一。
修道院始建於1501年,歷時百年。 葡萄牙 人抵達 印度 后, 葡萄牙 王室得以利用與東方的貿易收入資助這項工程。曼努埃爾一世國王將大部分所謂的「香料稅」(Vintena da Pimenta,約佔與 非洲 和東方貿易收入的5%,相當於每年70公斤黃金)用於建造工程。
今天貌似教堂有活動,不開放。所以俺們也進不去。
俺們坐的公交車到了某一站莫名其妙地把所有的乘客都趕下車了。然後發現附近好幾輛公交車,乘客也全都下來了。聽別人叨叨說是 里斯本 公交罷工,中午12點開始。這太踏馬的缺德了。多虧這位28路有軌司機比較善心,讓俺們幾個有一日通票的人上了車,捎了俺們一段。

雖然不在阿爾法瑪區,但是總算體驗了一把

到這兒人家要拐彎回車場歇著去了,所以俺們也得下車

路邊的海事櫥窗

特 塞拉 公爵 Duque da Terceira (1792-1860, 葡萄牙 軍人,政客)

走了一會兒來到中心廣場: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這裡曾是 里斯本 迎接來自河上的客人的地方。其他國家元首訪問 葡萄牙 時,都會在這裡的碼頭下船。
1755年地震之前,這裡被稱為「皇家庭院」(Terreiro do Paço)。自16世紀曼努埃爾國王將宮廷從聖 喬治 城堡遷至此地以來,皇宮就一直位於廣場的西側。1580年, 葡萄牙 國王菲利普一世下令建造一個新的廣場。一切都在地震中摧毀。
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這個名字源於龐巴爾時代,代表著國王若澤一世king José I 的大臣想要扶持和推廣的新社會秩序:為城市重建做出巨大貢獻的貿易、金融和資產階級。
廣場的幾何中心,面向河流,矗立著一尊騎著駿馬若澤一世雕像。這座雕像於1775年6月6日國王生日那天隆重揭幕。國王從海關大樓的一扇窗戶悄悄地觀看了這一盛況。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並為 里斯本 全體人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
里斯本 最大的廣場名叫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看樣子 葡萄牙 人很務實,商業至上

唐·若澤一世 Dom José I (1714-1777)
他被稱為「改革者」,自1750年起直至逝世擔任 葡萄牙 國王。他是若昂五世國王與其 奧地利 妻子瑪麗·安娜的第三個兒子。他的統治時期主要以其國務大臣龐巴爾侯爵的政策為標誌,後者重組了 葡萄牙 的法律、經濟和社會,將 葡萄牙 轉變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1755年11月1日, 里斯本 大地震中,皇宮被摧毀,他和家人幸免於難,因為他們當時正在貝倫聖 瑪利亞 教堂漫步。此後,他患上了對石頭和水泥建築的恐懼症,餘生都居住在 里斯本 的一座豪華帳篷建築群中。
他成立了皇家商務委員會、皇家財政部;改革了高等教育,設立了中學(貴族學院、商務等級)和小學(皇家大師);重組了軍隊。在外交政策方面,何塞秉持了其父親的中立政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他與梵蒂岡的關係斷絕了長達十年之久。
廣場中央的馬若澤一世騎馬雕像 Estátua Equestre de Dom José I

這座位於 奧古斯塔 街的凱旋門Arco Triunfal da Rua Augusta會給路過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您可以登上這座獨特建築的頂部,飽覽拜沙區和河流的壯麗景色,感受其魅力。它象徵著 里斯本 在1755年那場摧毀了昔日輝煌的地震、火災和海嘯之後的重生。
凱旋門頂部矗立著塞萊斯汀·阿納托爾·卡爾梅爾斯創作的《榮耀加冕天才與勇者》雕塑。
商業廣場一側的 奧古斯塔 街凱旋門 Arco Triunfal da Rua Augusta
凱旋門, 奧古斯塔 街

聖胡斯塔升降梯 Elevador de Santa Justa是這座城市最受歡迎的地標之一,也被稱為「卡爾莫升降梯Elevator of Carmo」,由 葡萄牙 出生的 法國 建築師拉烏爾·德· 梅斯 尼埃·杜·蓬薩爾(他是古斯塔夫·埃菲爾的徒弟,這也解釋了這座建築與 巴黎 埃菲爾鐵塔的相似之處)於1902年建造,連接市中心和 巴羅 阿爾托(城市的最低點和最高點)。
它最初由蒸汽機驅動,高45米,至今仍是后埃菲爾時代鐵藝建築的典範。這座新哥特式塔樓的頂部設有螺旋樓梯,可以俯瞰壯麗的城市景色,包括羅西奧廣場、城堡和河流。
聖胡斯塔升降梯 Elevador de Santa Justa

她倆去排隊坐電梯,俺在街對面找個地方坐坐。這邊店家的確不勤快,俺坐了半天沒人來催俺賣飲料小吃啥的。餐廳的座位。罷工的公交車在市內遊行。
奧古斯塔 街,凱旋門。這個應該叫勝利門,沒有凱旋的寓意。
二老板找借口自己先回船上去了。14歲了,你也不能時時刻刻看著她啊。那啥,注意安全,有事兒打電話。不過這也打亂了俺們要去那家海鮮燒烤餐廳複習功課的念頭。俺們老兩口也就開始往港口運動,希望能找個餐廳酒吧什麼的混一會兒。

餐廳酒吧沒看上哪家順眼,鑽到一家貌似 摩洛哥 移民開的小店,買了酒,章魚魷魚罐頭和 西班牙 火腿,到港口附近廣場上開造。路過的老夫妻們投來羨慕的眼神。

大老闆酒量見長

酒足飯飽,起駕回宮
回到船上,掃一眼 里斯本 市容

里斯本 這裡也可以買酒帶回船上,因為他們的安檢是在港口的入口,商店設在安檢之後,登船沒有安檢。這是俺們買的利口酒,據說治感冒。有點咖啡味兒。

里斯本 一日通票,7.5歐

陽台上看 里斯本

很快就開拔了
晚上到頂樓酒吧看落日喝酒蹦迪,今天又混過去了。明早到卡迪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