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簡介7 (轉自百度百科)
措宗貢巴寺,亦稱「措宗寺」、「措宗貢巴」。在林芝地區之工布江達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東、措高鄉的巴松措湖中島上,距川藏公路40餘公里。該寺屬木石結構,上下兩層,供有許多佛像。始建於唐朝末年。佛殿內有3尊巨大佛像:正中是彌勒佛,盤坐在蓮花台上,笑容可掬;左側是千手觀音,右側是金童玉女像。彌勒在藏語中稱「強巴」,他是釋迦牟尼佛預言的未來佛,要在釋迦寂滅后經過天上四千歲,相當於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能下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弘揚佛法。之前還正在兜率天宮中待命。他身相金黃色,有紺青色的螺發和肉髻,身著袒露右肩的袈裟,造型精美。千手觀音又叫大悲觀音,據說他看到人間的痛苦發誓要度盡世間所有的眾生,可是茫茫世界、芸芸眾生,一時照應不過來,於是他把身體化為42段,每段又變化成一尊觀音,可還是難以應付普度過多眾生的誓願。這時阿彌陀佛發現了觀音,他教訓觀音說:你何必殘害身體作傻事呢?於是阿彌陀佛用法力把觀音42段身體合為一體,只留下42隻手臂,每個手掌中又生出一隻眼睛表示一個化身,把本身兩手除去不算,用每隻眼代表二十五「有」(「有」代表因果),這樣二十五乘四十即是一千,故名「千手觀音」。這左右四十隻手內各自拿著如意寶珠、錫杖、鐵鉤、寶鏡、蓮花、葡萄等,這每種小器物也都是有各種喻意的。寺內還完整地保留著松贊干布(629~650年在位)途經此地征服妖魔洛增時留下的馬蹄石印(25厘米)和大喇嘛桑傑倫巴修復寺廟埋留在石塊上的腳印(15厘米)。在寺廟周圍的島礁上,每塊黑石都雕有別緻的石龜、石魚、石龍頭、佛像等。
結巴村是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轄行政村,
東鄰羅池村,西鄰錯久村。結巴村是巴松措5A景區的核心村落,是生態旅遊示範村。
大昭寺(Jokhang Temple)
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后,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叩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迹。
羊卓雍措,藏語意為「碧玉湖」,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和浪卡子縣,307省道羊湖景區旁,與納木措、瑪旁雍措並稱西藏三大聖湖,介於東經90.08—91.45,北緯28.27—29.12之間。湖水面積638平方千米。羊卓雍措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封閉性內陸湖泊,湖面海拔4441米,平均深度約23.6米,蓄水量約16立方千米,湖岸線250千米,流域面積6100平方千米,湖水儲量約16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