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 法突馬摩 DAY 5:馬爾他(二)首都瓦萊塔
法突馬摩 = 下面四個字頭:
法國 巴黎 paris
突尼西亞城 tunis
馬爾他 malta
摩洛哥 morocco
10/22/2019 二
馬爾他首都瓦萊塔 (馬爾他簡介附后)
昨天一天很充實,顛顛兒地跑了一整天。俺們今天的打算就是在首都瓦萊塔混了。另一個島gozo上也有些景點,俺們不想去參加什麼一日遊了,自己去也可以,不過俺們時間有限,看介紹那個島上也沒啥不看可惜的。俺們今天白天有一天在這兒,明天凌晨2:35飛突尼西亞城轉機去卡薩布蘭卡。雖然辛苦可也沒法子,馬爾他這邊飛摩洛哥的航班少,直飛卡薩布蘭卡的航班賊貴,而且不是天天都有航班。
為了省點銀子今晚的旅店就沒訂,所以一早起來就把包包收拾好存在了旅店俺們就出去瘋去了。俺們住在斯利馬區sliema,去瓦萊塔的最經濟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輪渡,正好還能在海灣裡面兜個風,省得再花錢坐遊船了,當然這兩個不是一回事兒。瓦萊塔貌似是建在山丘上,城裡的路高高低低的有很多大上坡,沿街而建的樓房鱗次櫛比,被這大坡度的街道襯托地非常有立體層次,堪稱奇觀!中午在一家面對海灣那邊birgu和senglea兩城的餐廳吃了午飯,這邊吃的幾頓飯感覺和義大利那邊很類似,海鮮意麵什麼的。本地的特色菜是燒兔肉,味道還不錯。
一天逛完了才六點多,晚飯看見了個土耳其克巴布,二把手堅決要去吃那個。吃完了才七點左右,想想還得等六個鐘頭才去機場,帶著個孩子又沒法去坐酒吧,趕緊手機上搜了一下附近有沒有便宜的旅店,搜到個50歐一晚的公寓式旅店,聯繫好了就過去歇著了。
晨曦中的港灣

圖左教堂尖頂那邊就是對岸的瓦萊塔

斯利馬去瓦萊塔的輪渡,排隊買票上船

渡輪

到了瓦萊塔這邊,正面對著的是海灣中的曼努厄爾島manoel island

先往瓦萊塔城門那兒去,從那兒開始。路過這個樓上掛著「馬爾他設備最好的傢具廠, 卡爾麥婁-岱利亞」the best equipped furniture factory in malta,carmelo delia。本地的傢具公司。紅字好醒目。

最先看見的大台階,也是今天看見的最長的台階,米凱爾-安東-瓦薩里街Triq Mikiel Anton Vassalli 。

[百度百科]
瓦萊塔(Valletta),是馬爾他首都,全國最大海港,位於全國5個島嶼中最大的馬爾他島上東北端馬爾他灣一個狹長半島上,地處地中海中部。面積0.8平方公里,人口6794人(2016年)。
瓦萊塔是歐、亞、非海運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地中海的心臟」之稱。
瓦萊塔(Valletta),是馬爾他共和國的首都,是一座歐洲文化名城,以聖約翰騎士團第六任首領拉·瓦萊特(1557-1568年)在位,瓦萊塔城始建者)的名字命名,是全國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人口1萬多。該城建築布局整齊,城街狹直,兩旁建築均為馬爾他特有的石灰岩建成,呈灰白色。
1565年,在拉·瓦萊特的領導下,馬爾他取得了「大圍攻」戰役的勝利,但損失慘重。當時首都及各個要塞一片廢墟,瓦萊特決定建立一座新都,以抵禦土耳其人的再次入侵。瓦萊塔城由此而來。由於「大圍攻」戰役的勝利,騎士團成了全歐洲的英雄,歐洲各國紛紛提供財富和技術,將瓦萊塔城建設得固若金湯。瓦萊塔城於1566年開始奠基,5年後完工,此後一個半世紀城牆一再加固,極具威懾作用,此後土耳其人再未進犯。
瓦萊塔城由米開朗傑羅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萊利設計。為增強防禦功能,背海一面有聖艾爾莫堡護衛,隔海灣左方有迪聶堡、曼紐爾堡,右方有三座古城相護,(后城門方向建有弗洛里阿娜防禦工事),使瓦萊塔城處於核心。城市建築布局整齊,古迹很多。城門前有「三海神」噴泉(1959年修建)、腓尼基飯店;城內有國立考古博物館、美術館、曼努爾劇院、建於1571年的騎士團首領宮(現為馬爾他國家總統辦公所在地)和建於1578年的聖約翰大教堂等古建築。聖約翰大教堂這座典型的文藝復興晚期建築被認為是瓦萊塔的象徵。城旁的總理府花園(上巴克拉花園)可以俯瞰大港壯麗迷人的景色。
瓦萊塔依山傍水,氣候宜人,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裡安靜恬適,聽不到大城市的喧囂,也沒有大工業的煙塵,污染程度低,交通便利,市場繁榮,社會秩序良好,旅遊費用低廉。這裡春天來得早,當歐洲還處在千里冰封的嚴冬季節時,瓦萊塔已是春暖花開、陽光和煦,許多歐洲人特意趕來過冬。夏日時節,晴空萬里,海風徐徐,並無酷夏,加上海水清澈、沙灘鬆軟,是游泳泛舟、日光浴的好地方。
瓦萊塔同時也有著自己的文化底蘊和特色。在這個城池裡的街頭巷尾,你隨時可以看到雄偉的巴洛克式的建築和泛光燈照耀的軍事堡壘;古老狹窄街道兩旁的各色小店妝點著這個城市;古玩小店,書店及珠寶商行等。這兒有你可享受並能親身體驗的歌劇,音樂,藝術傳統教堂節日。漫步在瓦萊塔,你會發現每個角落裡都有著神秘的歷史遺跡。高舉手臂奉獻的的少女塑像;透露著神秘色彩的壁龕,噴泉;訴說著歲月故事的古老城牆。當你停下來慢慢領會它時,你會發現在廣場,庭院,花園,大街小巷裡,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和回味無盡的寓意。
堪稱陡峭的街道和兩邊色彩豐富的樓房

街角牆上的神龕:1986年8月8日,聖麗塔追隨者敬獻。MID-DEVOTI
TA SANTA RITA,8 AWISSU 1986。卡西亞的聖麗塔saint rita of
cascia是個義大利的修女(1381-1457),1900年被羅馬教廷封聖。這邊街角上這種宗教雕像很多,透著濃濃的宗教氣氛。

接著看台階。說是台階這麼低設計是為了方便穿重鎧甲的武士行走。這是老閔特街(老鑄幣街)old mint street。這條路落差很大,看錯落有致的街景很好,兩邊的房屋有很多色彩鮮艷的廂窗,拍照更好看。

這個酒吧門口有個姜尼-沃克爾 johnny walker 威士忌人物的金色雕像,還是頭一回見著。

這邊看見了幾個廂窗挺精緻的

從上往下看巨長的台階,米凱爾-安東-瓦薩里街Triq Mikiel Anton Vassalli

英式紅郵筒很扎眼,也很有歷史感

這是往城門走時路過工會大樓上的樓角雕塑,紀念馬爾他總工會General Workers Union 成立50周年,1943-1993。

瓦萊塔隨處都是這個景色

離城門不遠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Site遺址。歌劇院建於1866年,能容納1300人,在當時是個豪華地標,1942年被德軍空襲炸毀。重建事宜一直在討論,至今無果。

劇院廣場Pjazza Teatru Rjal邊上的街道

從歌劇院遺址來到幾十米開外的卡斯蒂爾廣場Castille Square,廣場上有個小噴泉,還有幾個人物雕像。這個是馬爾他前總理dom mintoff (1916-2012)的雕像。

廣場東北角的卡斯蒂爾宮Castille
Palace/Auberge de
Castille,現在的馬爾他總理府。1573-74年間初建,1741-1744年重建成了現在的西班牙巴洛克風格。1798年法國人趕走了聖約翰騎士團,這裡成了法軍的總部。馬爾他成了英國屬地之後於1805年這兒又成了英軍總部。二戰期間1942年原建築遭到轟炸,損毀嚴重。后修復。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曾在此照顧過英軍傷病療養人員。[摘譯自維基百科]

廣場東邊的馬爾他股票交易市場malta stock exchange

卡斯蒂爾廣場的東北邊100多米就是上巴拉克花園Upper
Barrakka
Gardens。建於1661年,原為義大利騎士團的私家花園。1824年起對公眾開放,二戰期間損毀嚴重,后原樣修復。花園的露台上能欣賞到馬爾他最美的景觀,俯瞰大海灣和老城以及對岸三城,博爾古birgu,森格利亞senglea,和考斯皮庫阿cospicua。花園內有很多雕塑和記錄馬爾他歷史事件的銘牌。其中最出名的雕塑是馬爾他雕塑家安東尼奧-施奧勒提諾antonio
sciortino1905年的作品,名為頑皮的孩子們Les
Gavroches,構思來自巴爾扎克悲慘世界里的場景。原作於1907年在此安放,后移至馬爾他國家藝術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摘譯自www.maltauncovered.com/valletta-capital-city]

馬爾他雕塑家安東尼奧-施奧勒提諾antonio sciortino1905年的作品,名為頑皮的孩子們Les
Gavroches,構思來自巴爾扎克悲慘世界里的場景。原作於1907年在此安放,后移至馬爾他國家藝術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

此地是個本地人和遊人都喜歡的個好去處

這地方看風景不錯,俯視城市和海灣。每天下午四點還鳴炮。俺們下午過來時錯過了,只遠遠滴聽見了一聲。這個方向看過去就是瓦萊塔主城區。

海灣俯瞰,對面是birgu,paola和cospicua所謂的三城tri-city。據說也值得去轉轉。俺們沒去。


瓦萊塔城門前廣場上的海神噴泉triton fountain。建於1952-1959年間。

回到劇院廣場,往前走就是共和大道republic street。

共和大道上看見了麥當勞,大家一致同意去吃個冰激凌。

吃完了冰激凌接著溜達

沿著共和大街不一會兒就到了聖約翰聯合大教堂st john's co-cathedral,這是教堂外牆上的獅子噴泉

教堂正臉兒,面對教堂有個馬爾他政治家恩里克-米茲enrico mizzi (1885-1950)的雕像,他曾是馬爾他國民黨領袖,1950年短暫地當過總理。教堂的鐘有三個,分別顯示時間,日期,和星期幾

英式的紅色電話亭

進教堂參觀的門在對著共和大街的教堂博物館這邊。街邊有個1565馬爾他保衛戰紀念碑,紀念馬爾他醫院騎士knights
hospitaller粉碎了奧特曼帝國戰無不勝的光輝形象,阻止了奧特曼帝國向西地中海擴張。紀念碑是馬爾他雕塑家安東尼奧-施奧勒提諾的作品,1927年5月8日揭幕。這個紀念碑後來也成為馬爾他爭取獨立的象徵。雕像底部放的照片和貼的牌子是人們自發紀念2017年被汽車炸彈謀殺的馬爾他女記者,作家,反腐活動人士達芙妮-卡魯阿娜-加力其亞Daphne
Caruana Galizia。

[摘譯自www.maltauncovered.com/best-places-to-visit-attractions]
令人印象深刻的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s Co-Cathedral)是位於瓦萊塔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供奉施洗者聖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它是在騎士團大首領讓·德拉·卡西耶爾(Grand Master Jean de la
Cassière)的要求下由馬爾他騎士團(the Knights of Malta)在1572年至1577年之間建立的聖約翰修道院教堂(the
Conventual Church of Saint John)。它的設計是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
大教堂收藏了不少重要的藝術作品,從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畫作到一些大首領和聖約翰騎士團贈予的藝術品。該建築本身是由著名的馬爾他建築師吉羅拉莫·卡薩爾(Girolamo
Cassar)設計的,他也據傳設計了大首領宮(the Grandmaster's Palace)以及騎士醫院薩克拉·恩弗雷梅里亞(La
Sacra Infermeria)的原始設計。在17世紀,馬提亞-佩萊蒂Mattia
Preti和其他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給教堂內部裝飾打滿了巴洛克風格的烙印。幾個世紀以來,多位騎士留下的禮物和遺產進一步修飾了大教堂,使其成為馬爾他真正的瑰寶和必游景點。聖約翰大教堂在騎士團於1798年因法國佔領離開馬爾他之前一直保留著它作為騎士團的修道院教堂的稱號。它之所以被稱為聯合大教堂(co-cathedral)是因為它與更早的姆迪納聖保羅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Paul in Mdina)共享羅馬天主教大主教馬爾他教區的教座(the seat of the Roman
Catholic Archdiocese of Malta)。
教堂內飾金碧輝煌

大教堂主廳兩側有九座裝飾精美的小教堂。 其中八個小教堂是為騎士團的每個分支而設,而第九個是為了紀念騎士團的守護神菲勒莫斯聖母(Our Lady of Philermos)而建的。

每個小教堂差不多都是這個模式,金碧輝煌

大教堂的主廳

主廳供台

地下的大理石圖案,帶銘文的石頭下面是自十七世紀以來各種騎士的墓穴,共有375個。還有個不向遊人開放的地宮,裡面有騎士團大首領的墓。

魚眼鏡頭拍的教堂主廳全景

主廳供台

主廳邊上的小教堂

供台前的雕像,不認得上面的字

[百度百科]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義大利語: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熱那亞
、馬爾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卡拉瓦喬的一生醉人、危險而又充滿了謎。1600年,他突然出現在羅馬的藝術圈,此後就再沒有缺少傭金和資助,儘管他將自己的成功經營得很糟糕。關於他最早的評介見於1604年,這份材料描述他大約三年前的生活方式,說「他干兩周的活兒就能跨劍大搖大擺逛一兩個月,還有一個僕人跟著,從一個球場到另一個,總是準備爭吵打鬥,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狽之極。」1606年,卡拉瓦喬在爭鬥時殺死了一個年輕人,人家懸賞他的項上人頭,於是他逃離羅馬。1608年,他又在馬爾他捲入另一場爭鬥,之後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還是爭鬥,這次可能是不明來歷的對頭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過十年多一點的畫家生涯后,卡拉瓦喬離開了人世。
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幾十年間,羅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偉的宮殿,需要大量畫作。當時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尋正統的宗教藝術以還擊新教的威脅,因為此前統治藝術界近一個世紀之久的風格主義不足以擔此重任。卡拉瓦喬帶來的是一種激進的自然主義,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確的觀察和生動甚至充滿戲劇性的明暗對照畫法。在卡拉瓦喬手中,這種新風格是達到真實性和靈性的工具。
[百度百科]
聖若翰洗者 st john the baptist(天主教譯名;基督新教和合本聖經譯作施洗的約翰),他是耶穌基督的表兄,在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之前在曠野向猶太人勸勉悔改,並為耶穌基督施洗。同樣他也是伊斯蘭教的先知。
據聖經記載,若翰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禮,勸人悔改,是基督教的先行者,宣傳猶太教需要改革,並預言上帝將要派重要的人物降生,要比自己重要千百倍,為耶穌宣講教義打下了基礎。
洗者若翰因為公開抨擊當時的猶太王黑落德/希律,被捕入獄,但黑落德/希律顧忌他的威望,一直不敢殺害他。後來希律王的繼女莎樂美為他跳舞,希律高興了答應賞賜她,向神發誓可以賞賜她任何物品,在她母親的慫恿下,莎樂美要若翰的頭,希律王無奈只得派人殺死若翰,將頭放到盤子中交給莎樂美。
教堂的鎮宅之寶
-卡拉瓦喬(1571-1610)的施洗者聖約翰的斬首 the beh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這幅畫被認為是卡拉瓦喬的大作之一,並且是唯一有他簽名的作品。他於1606年來到馬爾他,大概是服刑。後來受到騎士團的青睞,讓他為這個教堂作畫。教堂里還有一幅他的聖傑羅姆在寫作st
jerome writing。

地上騎士墓的細節

這是掛在施洗者聖約翰的斬首對面的聖傑羅姆在寫作saint jerome writing,也是出自卡拉瓦喬之手。聖傑羅姆st jerome就是那位把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的隱士。俺們在巴勒斯坦伯利恆看過他的工作室,就在聖誕教堂邊上的聖卡瑟琳教堂里。

教堂里還有其他的畫作和法式掛毯,看得不得要領,也沒興趣了。上二樓看一下就結束了。

接著溜街竄巷,已經過中午了,開始找地方吃飯

沿著聖保羅大教堂門口那條路往東南方向的海邊走,靠海邊有幾條街是步行街,很多大台階,挺好看的。



然後在這家對著海灣有陽台的餐廳panorama吃了午飯,風景無敵!

吃完了接著溜達

剛才是在高處俯瞰這邊,現在近距離接觸

這是triq sant orsla街

這是triq sant orsla街的另一邊

街角樓上的聖物

回到聖保羅街st paul street接著溜達

【摘譯自維基百科】
曼努埃爾-蒂邁奇
Manwel Dimech(1860年12月25日,瓦萊塔 -
1921年4月17日,埃及亞歷山大)在獨立前馬爾他是個超群的社會改革家,他也是個哲學家,記者,以及小說和詩歌的作家。出生於和成長於極端貧困和文盲的情況下,蒂邁奇一次又一次進過監獄,主要是因為盜竊罪。十七歲的他甚至犯了謀殺罪。然而在監獄里,他努力學習,變的在文字和藝術上修養不錯。終獲自由后,他以教學和出版使自己加入充滿活力和進取的公共生活。他致力於社會改造使得赤貧和卑微的群體能得到一個應有作為一個自由共和國公民的地位。他的行動導致了佔主導地位的政治力量和特權階層的憤怒,蒂邁奇被永久的流放到國外,最後葬在埃及一個沒有標記的墳墓里。
曼維爾-蒂邁奇manwel dimech (1860-1921)的出生地

街邊牆上隨處可見宗教人物的展示

聖保羅教堂附近的街角上有聖保羅san pawl和聖約翰san gwann對街相望。這是聖保羅。

這是聖約翰

這是聖保羅街和聖露西亞街交叉口往山下看過去

這個是聖保羅教堂 st paul's church ,門口寫著聖保羅翻船教堂st pawl shipwreck church繼續往前,以示區分。

聖保羅街太窄了,沒法照到整個教堂

這又是個很有氣場的老門,上面掛著格力空調

過了聖保羅教堂俺們就往共和路那邊的聖喬治廣場st George's square和大首領宮 grandmaster palace那邊去了。

聖喬治廣場,瓦萊塔的中心廣場

大首領宮在聖喬治廣場邊上。大首領宮的花園, 俺們沒有進大首領宮參觀。

大首領宮的入口

廣場上的1919年6月7日紀念碑Sette Giugno 1919,紀念當年這一天英軍向馬爾他抗議人群射擊,導致四人死亡。

廣場西北角的大主教路archbishop street

大首領宮外面的裝飾好別緻啊

很多門上用的是這樣的把手

接著往瓦萊塔半島盡頭的方向走

這種風格的街道今天看了個夠




這個有待修整,不過這樣看著更有歷史的感覺

廂窗

時不時能看見英式紅色郵筒

色彩搭配

這就走到了瓦萊塔半島的盡頭,老城堡

固若金湯


一人高的大鐵錨

馬爾他國旗,上面的十字就是英王授予馬爾他國家的聖喬治勳章

最早的騎士醫院The Knights Hospitallers(現在是個博物館)也在這邊,俺們也沒興趣深究了。

路邊的老舊樓房

牆角的雕塑

又往回走去上巴拉克花園去看下午的鳴炮,結果就差幾分鐘,沒看著。聽見了一聲炮響。


坐輪渡回斯利馬那邊

到處都是吃吃喝喝,人們的最愛


經早上看見的大台階回碼頭

夕陽中的城堡。輪渡回到了斯利馬區,吃了晚飯,找了個便宜的旅店休息幾個小時然後去機場。今天圓滿結束!

【摘譯自維基百科/維基旅行】馬爾他Malta,國名為馬爾他共和國(馬爾他語:Repubblika ta'Malta),是一個南歐島國,由地中海群島組成。它位於義大利以南80公里(50英里),突尼西亞以東284公里(176英里),利比亞以北333公里(207英里)。馬爾他人口約475,000,面積316 km2(122平方英里),是世界第十位最小的國家,人口密度排位第五大。它的首都瓦萊塔(Valletta)是歐盟面積最小的國家首都,面積為0.8km²。官方語言為馬爾他語和英語,馬爾他語是官方本國語言,也是歐盟唯一的閃族語言,與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同屬。與它最近接近的現代語是北非阿拉伯語,儘管馬爾他語是用拉丁字母來書寫的。
馬爾他自公元前5900年就一直有人居住。它在地中海中心的位置在歷史上使它具有作為海軍基地的重要的戰略意義,世界列強輪番爭奪並統治著它的島嶼,這些列強包括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the Phoenicians and Carthaginians,羅馬人Romans,希臘人Greeks,阿拉伯人Arabs,諾曼人Normans,阿拉貢人Aragonese,聖約翰,法國和英國騎士Knights of St. John, French, and British。這些外國影響大多數都在該國的古代文化上留下了某種印記。
馬爾他於1815年成為英國殖民地,作為船舶的中轉站和英國地中海艦隊的總部。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馬爾他的勇敢面對軸心國的圍攻被被授予喬治十字勳章。英國議會於1964年通過了《馬爾他獨立法》 ,賦予它獨立於英國的馬爾他國的地位,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為國家元首和女王。該國於1974年成為共和國。自獨立以來,它一直是英聯邦和聯合國的成員國,並於2004年加入歐洲聯盟。於2008年成為歐元區貨幣聯盟的一員。
馬爾他有著悠久的基督教傳統,據稱其大主教管區是使徒級的教區apostolic see,因為根據使徒行傳Acts of the Apostlescheng,使徒保羅船在「梅利塔Melita」沉沒,現在被普遍認為梅利塔是馬爾他。天主教是馬爾他的官方宗教,但《憲法》第40條規定:「馬爾他的所有人應享有充分的良心自由,並享有各自宗教信的自由。」
馬爾他以其溫暖的氣候,眾多的休閑場所以及建築和歷史古迹而成為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其中包括三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豪-薩夫萊尼的哈珀傑姆地宮Ħal-Saflieni of Hypogeum(公元前4000年,每天只允許80人參觀,已經買不著票了),史前塔爾辛廟Prehistoric Tarxien Temples(公元前3600-2500年),瓦萊塔,和七個巨型史前石像廟(屬於世界上最古老的獨立式建築)。島上還有1980年大力水手的拍攝地,另外還有上百部電影也在島上取景。
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騎士團The Knights of the Order of St. John of Jerusalem,也被稱為醫院騎士the Knights Hospitallers和馬爾他騎士Knights of Malta,於1530年接管了對馬爾他的主權控制,到1533年,該騎士團在比爾古(三城市之一)建立了一家醫院照顧病人。1565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率180艘艦船和三萬人的登陸部隊對馬爾他進行了圍攻。作為回應,只有8000名守衛的騎士團經歷了幾個月的艱苦圍困擊退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之後,騎士團在一個半島上建立了瓦萊塔市,並用巨大的石牆加固了瓦萊塔市,甚至經受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轟炸。到1575年,為了繼續履行其照顧病人的主要使命,該組織建立了一家新的大型醫院,稱為大醫院或神聖醫院。1798年,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人於6月12日無抵抗地佔領了該島,當時該騎士團的大首領在決定該島無法抵抗法國海軍后投降。法國的統治持續了兩年多,直到1800年9月,他們在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指揮下投降英國皇家海軍。大不列顛於1814年正式獲得馬爾他的所有權。該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堅定地支持英國。該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勇抵抗而被授予喬治十字勳章。該十字架的圖案顯示在國旗上。
城市:
瓦萊塔(Valletta)- 首都,以法國貴族讓·帕里索·德·瓦萊特(Jean Parisot de la Valette)命名,他曾是聖約翰勳章的主要大首領和1565年土耳其圍攻馬爾他期間的守衛戰領導人。瓦萊塔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以其在很小的地域集中了了大量的歷史建築著稱。市內的卡騰奈拉Cottonera(三城)用來指代博爾古Birgu(又名Vittoriosa),伊斯拉Isla(又名Senglea)和博姆拉Bormla(又名Cospicua)這三個歷史悠久的古城,這三個城鎮由16世紀防禦工事連接在一起,稱為卡騰奈拉防線。這是「大圍攻」的戰場和贏得勝利的地方!
景點有老城和16世紀的聖約翰主教座大教堂Saint John's Co-Cathedral,騎士團大首領宮Grand Master's Palace
馬爾薩施洛克Marsaxlokk - 島南部的漁村,周日大市場。
姆迪納(Mdina)- 馬爾他保存完好的寧靜老都城,被稱為寂靜之城(Silent City),位於馬爾他主島的中心,擁有觀賞整個海岸線絕妙的景色的好位置。山上的中世紀老城是聯合國遺產地。著名景點有聖保羅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Paul,老城廣場The Palazzo Vilhena (Saint Publius Square) ,中世紀宮殿The Palazzo Falson Historic House Museum。
姆加爾(Mgarr)- 馬爾他西北部的典型鄉村。
拉巴特(Rabat)- 擁有眾多歷史景點,例如聖保羅的地下墓穴St. Paul's catacombs和羅馬遺址Domus Romana。
聖朱利安(St. Julian's)- 包括瓦萊塔(Valletta)以北的地區,聖朱利安灣(St. Julian's Bay)的一部分連接斯利馬區(Sliema)。尋找遊船的好地方。
斯利馬(Sliema)- 斯利馬-瓦萊塔北部的購物區。是個極好的海濱步行區,深受慢跑者歡迎。它因其石頭海灘而聞名,該海灘是散步的好地方,海灘是由大塊的岩石組成,而不是碎石。
維多利亞Victoria - 戈佐島Gozo的首都。島上有海灘度假村,中世紀城堡,公元前5500年的石廟遺址。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0in;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摘自中國外交部網站]
馬爾他國家概況
(最近更新時間:2019年4月)
【國名】馬爾他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lta)。
【面積】面積316平方公里。主要由5個島嶼組成,其中馬爾他島最大,面積245.73平方公里;第二大島為戈佐島,面積67.08平方公里。
【人口】47.6萬(2018年)。主要是馬爾他人,佔總人口的95%以上,其餘為阿拉伯人、義大利人、英國人等。官方語言為馬爾他語和英語。天主教為國教,信奉人數占98%,其餘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
【首都】瓦萊塔(Valletta),0.8平方公里,人口約0.7萬。
【國家元首】總統喬治·維拉(H.E. George Vella),2019年4月4日就職,任期5年。
【重要節日】獨立日:9月21日
【簡況】位於地中海中部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海岸線長190余公里,多天然良港。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均氣溫19.7℃,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年均降水量560毫米。
自公元前5000年起,島上出現人類活動。公元前10至8世紀,腓尼基人到此定居。公元前218年起,受羅馬人統治。9世紀起,先後被阿拉伯人、諾曼人佔領。1530年,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從羅得島移居這裡。1798年,法國軍隊將騎士團逐出。1800年被英國人佔領,1814年淪為殖民地並成為英國重要海軍基地。二戰後,英於1947年允許馬成立內部自治政府,但於1959年1月再次進行直接統治。1964年9月21日,馬正式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制,仍保留英聯邦成員國身份。1966年,馬舉行獨立后首次大選,國民黨獲勝執政。1971-1987年,工黨連續執政。此後國民黨和工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1979年3月31日,英從馬撤出軍事基地。
【憲法】1964年9月21日頒布獨立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英女王為國家元首。1974年12月13日通過憲法修正案,成為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由總理提名經議會投票同意產生),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議會】一院制,稱眾議院,經普選產生,任期5年,為立法機構。本屆議會於2017年6月選舉產生,共67席,其中工黨(執政黨)占37席,國民黨(反對黨)占28席,民主選擇黨2席。
【經濟】馬自然資源貧乏,技術人員短缺,工業基礎薄弱,糧食基本依賴進口,對外貿易長期逆差。旅遊、造船和修船是其傳統產業,其中旅遊業是馬外匯的重要來源。2004年加入歐盟以來,政府調整經濟結構,推出系列改革措施,並獲得歐盟大筆援款,宏觀經濟狀況不斷改善。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進出口和內需下降,經濟陷入衰退。為緩解危機影響,馬政府投入約9000萬歐元用於刺激經濟,採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實施旅遊業貸款利息補貼、為企業量身定製資金幫扶等一系列措施,用以穩定市場、保障就業、吸引投資、刺激經濟。2010年起經濟開始復甦,逐步恢復增長。2018年,馬經濟增長在歐盟內表現出色。國內生產總值約123.2億歐元,同比增長6.6%,人均GDP近2.6萬歐元,失業率3.9%,通脹率1.7%。
【資源】除建築用石灰岩外,無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完全依賴進口。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低。淡水資源匱乏,55%生活用水依靠海水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