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2019 /07 巴爾幹+奧地利 D8 維也納第一天

作者:BANGZI  於 2019-8-23 02: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已有4評論

2019/07/18/四 薩爾斯堡 - 維也納

薩爾斯堡到維也納不到三百公里,快車也要2.5小時,還是天朝的高鐵快,兩個半小時合肥都到上海了,四百多公里。領導們越來越不聽指揮了,今早賴床一小時,出發晚了點,代價是車票貴了50多歐元,糟踐了一頓好飯!這次流浪迄今輝常成功,幾乎完全按計劃無紕漏地進行。不過這個高能流浪的風格也遭到了領導們越來越牆裂地抵制。混一次算一次吧!

到了維也納懶得查公交了,直接掛了個烏脖兒去旅店。維也納的烏脖兒很好用,價格也還湊合,俺們用了六次,司機只有一個是本地人,其他都是伊朗土耳其來的移民。本來打算換旅店的,可這幾天玩昏了頭,錯過了這邊免費取消的期限,只能將就了。結果這個旅店是又貴又差,設施老舊不說連晚上回來空調都不行,差評!話說到了旅店人家房間還沒準備好,所以俺們就又放下背包就出去溜達了。

維也納的景點基本都在它的環城路以內,所以有一天的時間也就都能走遍了,地方沒多大。俺們旅店離中心區不遠所以俺們就開始溜達了。先去了沃迪夫教堂,然後沿著市政廳到老城市中心斯蒂芬廣場,城市公園看看施特勞斯小金人,卡爾教堂,金色大廳。打了個烏脖兒回旅店。然後吐槽的事兒又來了,旅店周邊的超市八點多就關門兒了,買個酒水都沒地兒!這也太安逸了吧!

這維也納寫起來挺費時間的,網上現成的中文資料少,累死俺咧!不過好處是幾乎看見的啥東西都能在網上搜到英語或德語的介紹。說明這地兒旅遊資料準備的很詳細。


俺們薩爾斯堡的旅店離火車站四百米,一會兒就到了站台。走晚了,多花了50多歐的票錢,心疼!

 


站台,這邊的站台和德國瑞士那邊都一個風格

 


路上湖光山色

 


農田,房屋

 


拖拉機耕地

 


到達維也納火車站

 


旅店的電梯,看著很老古董

 


這個門上面寫的啥看不懂,貌似是拉丁語,只看明白了 ANNO MDCCLXXXIV是1784年

 

[摘譯自維基百科] 聖三一教堂(dreifaltigkeits kirche,也叫alserkirche)和修道院始建於1688年,教堂建於1694-1704年間。由當年的聖三一西班牙信徒建立的教堂修道院還兼管附近的醫院和收容院。教堂是早期巴洛克風格,門面有兩個高塔和拱頂。

此教堂也因其與兩位作曲家的關係而聞名:1827年3月29日,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遺體在此得到了祝福。1827年3月26日,他的離世被當地檔案記錄這樣描述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未婚作曲家,出生於帝國的波恩,死於水腫,終年57歲,3月29日被埋在Währing村(維也納郊區)。1828年9月2日,弗蘭茲-舒伯特在他去世前幾周為這座教堂的鐘聲寫了讚美詩「信仰,希望和愛情D 954「。1829年10月4日,舒伯特的E-flat Mass D 950世界首演在這裡舉行,舒伯特的朋友邁克爾-賴特邁爾Michael Leitermayer是這裡的合唱團主持人。教堂門口有兩位音樂家的浮雕。


離著俺們在奧澤爾大街(Alser Straße) 的旅店不遠處就是聖三一教堂

 


帶著這種紅白旗子的標牌標誌維也納的歷史建築,於1956年間設立,本來是個臨時的項目,后演變成永久性的。總共有300多處。

 


教堂的門臉

 


舒伯特浮雕

 


路邊的舊書攤

 


[摘譯自維基百科]

沃蒂夫教堂(Votivkirche)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Alsergrund區,維也納環城路外側,毗鄰維也納大學,長85米,寬55米,新哥特式風格。

 

沃蒂夫教堂的起源與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遇刺事件有關。1853年2月18日,皇帝正在城牆散步時,匈牙利民族主義者亞諾斯-李本義János Libényi用匕首刺中皇帝的頸項,並用馬約爾語(匈牙利語)高喊匈牙利萬歲!皇帝受傷流血,但是他堅固的高衣領挽救了他的性命。遇刺事件發生后,弗蘭茨·約瑟夫的兄弟馬克西米利安(日後的墨西哥皇帝)呼籲捐資在皇帝遇刺地點新建一座教堂,以感謝天主護佑弗蘭茨·約瑟夫死裡逃生,是一座「愛國主義和帝國臣民忠於皇室的豐碑」。1854年4月,教堂的設計競賽收到了來自奧匈帝國、德意志、英國和法國的75個設計方案。最初的計劃包括了毗鄰的維也納綜合醫院,模仿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校園,另一項計劃是興建一座代表帝國所有民族的國家主教座堂。不過由於費用不斷上升以及政局改變,這一計劃被縮減。委員會選中了時年26歲的費斯特的新哥特式教堂方案,借鑒了法國哥特式主教座堂的建築風格。

 

建築工程開始於1856年,1879年4月24日,在皇帝夫婦銀婚慶典之際舉行了祝聖典禮。

 

這座教堂是環城路上最早的建築之一。當時城牆尚未拆除,教堂並無教友,稱為軍隊教堂,服務於1848年革命後前來維也納的士兵。 這座教堂並不直接位於環城路上,前面還有一個寬闊的廣場(弗洛伊德公園)。沃蒂夫教堂用白色砂岩建造,因此必須不斷清理,防止空氣污染和酸雨侵蝕。這座教堂在二戰中嚴重受損,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理。


從聖三一教堂走過來沒幾步就是沃迪夫教堂。這個皇帝很會裝,維基百科里還提到他指示部下對這個匈牙利刺客一定要公正,結果還是死刑,之後皇帝給了刺客的母親一小筆養老金。持劍挺身而出制伏刺客的落魄貴族得到晉陞,當時路過刺殺現場給與皇帝救護的一個醫生被封為貴族。

 


門口這個抽象雕塑貌似是聖母抱聖娃

 


教堂內部,看多了沒啥感覺了,這裡面彩玻利窗很多,所以到處色彩斑斕的,這些彩窗的圖案都是有典故的。維基百科里也有介紹。懶得翻譯了。

 


看過多很多天主教的教堂都是這種風格

 


大廳

 


講台

 

 


屋頂

 


神壇,由奧地利雕塑家約瑟夫-加瑟勒設計,底座是大理石鍍金裝飾,之上是兩副取自舊約里的場景,伊薩克祭祀(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讓他用兒子伊薩克在聖殿山祭祀,等亞伯拉罕準備動刀子時上帝托話跟他他說俺逗你玩兒的,造成了亞伯拉罕和伊薩克關係緊張)和約瑟夫的夢(大天使加布里爾到約瑟夫的夢裡跟他說他的未婚妻瑪麗婭會懷孕,是耶穌,上帝的種,讓他不要緊張,該幹啥幹啥。約瑟夫後來就成了聖父,確切地說是聖養父)。再上一層是天使和聖人,中間是耶穌同學掛在十字架上,十字架上方的瑪麗婭像是教皇保羅二世贈送的,頂上還有裝飾。。。可講究了!(編譯自維基百科)

 


薩爾姆伯爵尼古拉斯(Nicholas, Count of Salm, 1459-1530)的墓棺。此人是個德國軍人,他的最大貢獻是70歲時受命組織了維也納保衛戰,抵禦奧特曼帝國的第一次維也納圍城。並死於這次戰役,不過不是戰死,是被一塊落石砸的。

 


出了教堂往市政廳方向走,路過這個長廊,長廊的一側有個餐廳名叫愛因斯坦,貌似很不錯,都是些本地上班族在吃飯,俺們就在此解決了午餐。出人意料的好,共耗資32歐元。這是長廊的另一側停著一輛法拉利,牛!

 


長廊頂上的裝飾很豪

 

 


奧匈帝國的廣告牌

 


回望沃迪夫教堂

 


市政廳前面的市政廳公園,奧地利畫家費爾迪南-格奧爾格-沃德木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1793-1865)一家的雕像

 


[維基百科] 維也納市政廳是維也納的一座宏偉建築,維也納市長和市議會的駐地。維也納市政廳為哥特式風格,設計者是施密特,建於1872年到1883年。塔樓頂部的市政廳鐵人(Rathausmann),是維也納的標誌之一。面對市政廳是一個大型公園,名為 市政廳公園(Rathauspark)。

 

維也納市政廳內設有古老的'Wiener Rathauskeller'餐廳。傳統的餐廳包括好幾個巴洛克大廳,提供傳統的維也納美食。2000年完成整修重新開放的新巴洛克 Salon Ziehrer 和重新設計的Lanner-Lehar Hall,壁畫和天頂畫由德國視覺陷阱藝術家Rainer Maria Latzke創作。



市政廳在維修,就是這個模樣了

 


市政廳公園裡面有個食街,有世界各地的菜品,價高質庸,吃個氣氛而已。所謂的國際菜品看著不怎麼地道。

 


[維基百科] 城堡劇院(Burgtheater)是奧地利的國家劇院,世界上最重要的德語劇院之一。位於維也納。

 

城堡劇院成立於1741年,由哈布斯堡王朝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建立在皇宮之鄰。有三部莫扎特歌劇在此首演:《後宮誘逃》(1782)、《費加羅的婚禮》(1786)和《女人皆如此》(1790)。1800年4月2日,第1號交響曲 (貝多芬)在此首演。

 

1888年10月14日,城堡劇院遷移到環城路的新建築。

 

1943年,納粹時期,在城堡劇院上演威尼斯商人,以迎合當時的反猶太主義。

 

1945年3月12日,城堡劇院遭到空襲,嚴重受損,4月12日又發生火災。 戰後,在1953-1955年修復。



正對著市政廳和市政廳廣場是博格劇院burgtheater,原來的皇家劇院。這次由於時間的原因,七八月份是歐洲的假期,所以查了很多劇院都沒有演出,沒法安排高端活動,呵呵。。。還省錢了呢!

 


這就進入環城路內了,所謂的維也納內城,也就是原來城牆內的區域。下圖右邊這棟樓是列支敦斯登大公在維也納的兩處宮殿之一,也是個歷史建築,1691-1705年間。沒有在二戰中受損。部分建築現在是藝術博物館。

 


奧匈帝國時期的舊街牌都是這樣式兒的。I. Stadt代表內城Innere Stadt,Abraham a Sancta Clara Gasse(聖塔克拉拉的亞伯拉罕街)是街名。現在這條街名是Bankgasse - 銀行街

 


巴提亞尼宮 。亞當-巴提亞尼Ádám Batthyány(1610-1659)是Batthyány家族的匈牙利伯爵。這是他在維也納的住宅。

 


[摘譯自維基百科]費爾斯特爾宮Palais Ferstel位於維也納的Herrengasse街,是維也納少有的幾個以建築師名字命名的建築。其他的宮殿都是以擁有人家族的名字來炫耀財富的。這個宮建於1860年,最初是國家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大樓。它由海因里希-馮-費爾特爾男爵Baron Heinrich von Ferstel設計建造。 該建築的設計讓人想起佛羅倫薩早期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建築物遭到空襲,特別是其立面的嚴重破壞。 1971年,聯邦紀念碑辦公室主席Walter Frodl負責重建工作。 1975年至1982年間,該建築成為私人所有,並進行了翻新。


現在這座大樓裡面是餐飲和會議場地

 


內裝修很是豪氣

 


 

維也納老城內這種私人宮殿多如牛毛,滿大街都是。這是個銀行大樓kunstforum wien。

 


[摘譯自維基百科] 奧地利噴泉Austriabrunnen是維也納老城區的噴泉。它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第一區的福萊陽路Freyung。

 

奧地利噴泉的中部是一尊雕像站立在堅硬的白色帝國石柱上。這是加冕的奧地利,人格化的奧地利,手中持有長矛和盾牌。支柱周圍是寓意哈布斯堡帝國四條主要河流的四個女人雕像,她們象徵著易北河the elbe,多瑙河the danube,維斯瓦河the vistula和波河the po,四條河流入不同的海洋 - 北海,黑海,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因此象徵著哈布斯堡帝國在歐洲的中心位置。

 

奧地利布噴泉於1844年由慕尼黑雕塑家路德維希·施萬特勒(Ludwig Schwanthaler)設計,1846年由費迪南德·馮·米勒(Ferdinand von Miller)在慕尼黑塑模成型。只有由四個半圓形成的噴泉池是用Mauthausner花崗岩在維也納製作的。噴泉人物的模特據傳是德國著名詩人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孫女Alma。坊間流傳施萬特勒在發送之前在雕像里填滿了香煙打算偷運到奧地利。然而,他因病未能在噴泉安裝前到場將香煙從雕像中取出。不過自上次噴泉的修復時證明了這是個謠傳。


這是在奧地利憲法法庭樓前的奧地利噴泉

 


[摘譯自維也納歷史維基https://www.geschichtewiki.wien.gv.at/Zum_Hayden_Schu%C3%9F]  最初,自13世紀以來,一座建築物的標誌盾牌上寫著「自從海頓害羞(射擊)」(Da der Hayden scheuzzt)。此盾牌首先在1365年被提及,然後直到1664年有各種版本。在1701年,它寫著"土耳其人馳騁在海頓樞斯"(Am Haidenschuss oder Kiell allwo der Türck reitt), 房子上還有個穆斯林持弓箭的雕像。 1850年,威廉·阿爾貝赫特(Wilhelm Albecht)購買了這座房子和相鄰的房子給了蒙特諾沃王子(Prince Montenuovo),把這兩座房子都拆除了,建了座宮殿。為紀念老房子的標誌,一個騎馬揮刀的土耳其人雕像被立在房子的一角。雕像的在多層基座上刻上了原來的「Zum Hayden Schuß」字樣。房屋標誌盾牌的起源尚不清楚。與此同時,土耳其人雕像是為了紀念第一次土耳其圍城(1529年)。


這就是那個故事多多的土耳其人雕像。這邊街上的這種玩意兒太多了,幸虧只讓貼100張照片,要不然這遊記寫完了又得多了好些白髮。

 


[維基百科] 維也納蘇格蘭教堂(Schottenkirche)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內城區弗賴永廣場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1958年升格為次級聖殿,巴洛克式,面向西方,長55米,寬25米,由來自新蘇格蘭(愛爾蘭)的本篤會僧侶創建於12世紀。1418年移交給來自梅爾克修道院的說德語的本篤會僧侶。

 

作曲家海頓在維也納去世后,1809年年6月15日,在蘇格蘭教堂舉行了盛大的追思儀式,演奏了莫扎特的安魂曲。電影導演弗里茨·朗則在此受洗。


奧地利噴泉廣場邊上的維也納蘇格蘭教堂。這邊的每個教堂貌似都和著名音樂家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近偶然聽到莫扎特為薩爾斯堡教堂寫的聖曲,感覺這天才不是白叫的,那叫一個飄然欲仙九霄雲外!等會兒找找看拿來當這個遊記的配樂。

 


接著往聖斯蒂芬廣場走,這是路過阿姆霍夫am hof廣場,中間有個旋轉木馬,這次二把手沒吵吵著要去坐。人家是大孩紙了!廣場上還有羅馬時期的紀念柱Mariensäule,邊上有個教堂kirche am hof,喜劇院Wiener Lustspielhaus

 


[摘譯自維基百科] 奧斯卡-拉斯克(Oskar Laske)設計的白色天使藥房Die Apotheke zum weißen Engel是維也納新藝術風格的重要建築。它位於Bognergasse 9的維也納內城第一區。始於1587年在這條街上,藥房幾經搬遷最後回到這條街。兩邊的房子也是奧斯卡-拉斯克設計的新藝術風格建築。


文藝風滿滿的藥房

 


到了老城中心聖彼得教堂附近的廣場,名牌店林立,這是香奈兒店門口把門兒的雕像,一邊一個!對面就是驢店,好多天朝的遊客在耐心地排隊等著進店。這個俺真的看不懂哎!能有錢成這樣?排著隊等著送錢?

 


在米耳其街一號(Milchgasse 1)有個牌子上寫著:莫扎特於1781年住在這所房子里,在這裡他給歌劇「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譜曲。這是他在薩爾斯堡和大主教鬧翻了來維也納的第一個住處。在維也納閑逛時常能看到各位音樂家的身影。

 


[摘譯自維基百科] 聖彼得教堂Peterskirche(英語:St. Peter's Church)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巴洛克式羅馬天主教教區教堂。

最早的教堂建築始於中世紀早期,現在已經蕩然無存。據信是由查理曼在公元800年建的。

新巴洛克式的教堂始建於1701年,建築風格模仿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1722年基本完工,1733年教堂聖化為聖三一。


建築風格就懶得翻譯了,看多了煩。這是聖彼得教堂內部。 層巒疊嶂,金碧輝煌,幾乎找不到一小片空牆。

 

 


聖彼得大門

 


[摘譯自維基百科] 約瑟夫噴泉Josefsbrunnen位於維也納內城第一區各拉本廣場Graben,在瘟疫紀念碑以西。瘟疫紀念碑的東邊是列奧泊德Leopold噴泉,具有非常相似的建築和建築歷史。兩者通常被稱為各拉本噴泉Grabenbrunnen。

 

在一個八角形的噴泉池的中心是一個古典主義的方形底座。 在東南軸線上有兩個金屬浮雕板,描繪了出埃及和約瑟夫夢中天使出現的場景,在東西軸線上兩邊各有有一個噴水的金屬獅子頭。 在基座上是一個雕塑,描繪了聖約瑟夫穿古式長袍杵著拐棍俯視一個男孩拿著約瑟夫族譜的捲軸。


約瑟夫噴泉,約瑟夫是耶穌的爹,也封聖了。其實應該叫養父。

 


[編譯自維基百科] 瘟疫紀念塔(德語:Pestsäule)或聖三一塔(德語:Dreifaltigkeitssäule)位於奧地利維也納市中心的各拉本街Graben。這個巴洛克式紀念碑於1679年在大瘟疫流行后豎立,是該市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品之一。 「瘟疫和瘟疫形象」一書的作者Christine M. Boeckl稱其為「貝尼尼后時代在歐洲任何地方創造的最雄心勃勃,最具創新性的雕塑藝術家之一。」


廣場中心的瘟疫紀念塔

 


廣場上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啊!

 


這是廣場另一端的列奧泊德噴泉。聖列奧泊德三世是奧地利守護神,1485年封聖。列奧泊德噴泉Leopoldsbrunnen在建築上於約瑟夫噴泉是相同的,浮雕板描繪了發現Margravine的面紗和鋪設Klosterneuburg的基石的場景。

 


回看格拉本廣場

 


【摘譯自維基百科】聖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更常見的是其德語名稱:Stephansdom)是維也納羅馬天主教大主教管區的母教堂,也是維也納大主教Christoph Cardinal Schönborn,OP的所在地。 目前在史蒂芬廣場上看到的羅馬式和哥特式大教堂形式主要由杜克-魯道夫四世(1339-1365,Duke Rudolf IV)發起,建立在兩座早期教堂的廢墟上,這是於1147年聖化的第一座教區教堂。作為維也納最重要宗教場所,聖斯蒂芬大教堂見證了哈布斯堡和奧地利歷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並以其多彩色的瓦屋頂成為該市最知名的標誌之一。


聖斯蒂芬大教堂建成后經過歷代統治者的擴充擴建,到了1469年1月18日維也納教區the Diocese of Vienna最終按教規成立了。二戰時撤退的德軍不顧上級毀滅教堂的命令保住了教堂,1945年4月12日,隨著蘇聯紅軍進入該市,平民搶劫者點燃了附近的商店,風將大火帶到大教堂,嚴重損壞了屋頂,導致屋頂倒塌。 幸運的是,在講壇,弗雷德里克三世的墳墓和其他寶藏周圍建造了保護性的磚殼,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最有價值藝術品的損害。 然而,在1487年雕刻的Rollinger合唱團台位沒有保存下來。教堂戰後立即重建,1948年12月12日部分開放,1952年4月23日全部開放。


聖斯蒂芬大教堂外景

 


教堂外牆上有很多宗教裝飾

 

 


教堂大廳

 


內飾

 

 


門口貼著聖女特蕾莎的像和她的感言

 


大教堂側面

 


帶雙頭鷹圖案的頂

 


牌子上寫著: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住在這裡,並在這裡寫了他的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indiesem hause wohnte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und schrieb hier seine oper die hochzeit des figaro

 


就是這個房子。俺們在旁邊名叫古拉什博物館的餐館里坐了會兒後來乾脆在那兒吃了晚飯。這邊的古拉什和匈牙利那邊的味道不太一樣,也有湯的和糊糊的兩種, 可能佐料用的不一樣。跟服務員聊大天兒,他說奧地利人可恨德國人了,這也是同文同種相恨相殺的範例吧!

 


吃完了接著溜達。。。老式有軌電車,俺們來到了維也納城市公園stadtpark附近

 


【摘譯自維基百科】 安德雷亞斯-澤林卡 (Andreas Zelinka), 1802年2月23日生於捷克,1868年1月21日卒於維也納。他從捷克來維也納讀法律,獲得博士學位,后在維也納工作,他於1861年至1868年擔任維也納市市長。


這是城市公園裡的澤林卡的雕像

 


【摘譯自維基百科】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城市公園(Stadtpark)是一個大型市政公園。它從內城(Innere Stadt)第一區的環城路(Ringstraße)一直延伸到蘭德路(Landstraße)第三區的乾草市場(Heumarkt/Hay Market)。 該公園被維也納河(Wienfluss)分為兩部分,總面積為65,000平方米(28英畝)。 公園裡散落著著名維也納藝術家、作家和作曲家的雕像,包括漢斯-坎能(Hans Canon),埃米爾-雅各布-辛德勒(Emil Jakob Schindler),約翰-施特勞斯二世(小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位於約翰路(Johannesgasse)的豪華庫爾沙龍樓Kursalon和其可以進入公園的寬敞露台,是廣受歡迎的華爾茲音樂會舉辦地。


維也納的街頭氣象站更加豪華

 


【維基百科】安東·布魯克納(德語:Anton Bruckner ,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生於奧地利安斯菲爾登,逝於維也納,奧地利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他以創作交響曲、彌撒曲與經文歌而著稱,亦有創作出優秀的室樂作品如弦樂四重奏和弦樂五重奏。其交響曲因其豐富的音響結構、多重的復調特性和宏大的結構而被認為是德奧派浪漫主義最後階段的代表人物。布魯克納的作品以其對不和諧音的使用、突然的轉調以及延綿不斷的和聲而對當代音樂激進主義產生了廣博的影響。

 


埃米爾-雅各布-辛德勒(1842年4月27日 - 1892年8月9日,Emil Jakob Schindler)是一位奧地利風景畫家。 他的女兒是作家兼作曲家阿爾瑪·馬勒(Alma Mahler)。

 


漢斯-馬卡爾特是19世紀奧地利著名學院派歷史畫家

 


羅伯特·伊麗莎白·斯托爾茲(1880年8月25日 -  1975年6月27日,Robert Elisabeth Stolz),奧地利歌曲作家和指揮,以及歌劇和電影音樂的作曲家。

 

花鐘,後面就是那個經常辦華爾茲音樂會的庫爾沙龍樓Kursalon

 

小施特勞斯的小金人雕像,天朝的旅遊團排隊上去挨個合影,完全壟斷了雕像! 為啥不能站在雕像前合影,這樣可以很多人同時拍照,非得這麼近距離接觸呢?

 

 


漢斯-坎能(Hans Canon)是約翰-巴普提斯特-斯特拉施里普卡(JohannBaptistStrašiřipka)的筆名,1829年3月15日 - 1885年9月12日,生卒於 維也納。奧地利歷史和肖像畫家。

 


西聯匯款

 


這一段的環城路名為舒伯特環城路

 


保養的很好的老式有軌電車

 


施瓦岑貝格廣場Schwarzenbergplatz是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廣場。 它介於凱爾特那環城路Kärntner Ring和羅斯林格路Lothringerstraße之間。 向南行駛,街道沙瓦岑貝格路Schwarzenbergstraße經過凱爾特那環城路后成為施瓦岑貝格廣場,然後成為任維格Rennweg路。廣場中間有個大型的卡爾-飛利浦元帥騎馬雕像。斯瓦岑貝格王子在拿破崙戰爭中有傑出表現。

 


廣場附近街景

 


在施瓦森貝格廣場一端的高射噴泉der hochstrahlbrunnen,建於1873年。夕陽中的彩虹和夜晚的彩燈給噴泉增色不少。

 


噴泉後面是紅軍英雄紀念碑(Heldendenkmal der Roten Armee),位於維也納的施瓦岑貝格廣場。 建於1945年,半圓形的白色大理石柱廊部分環繞著一個12米高的柱子,上面立著一名紅軍士兵雕像。 17,000名蘇聯士兵犧牲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攻佔維也納期間。

二戰末期,蘇軍第三烏克蘭集團軍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奪取維也納,既是出於戰略目的也是作為戰後與盟軍的討價還價籌碼。經過激烈的市區戰鬥,維也納於1945年4月14日被蘇聯軍隊佔領。

1945年7月4日,同盟國領導人基於奧地利控制機制的協定在歐洲諮詢委員會各屆會議上設想成立了奧地利聯盟委員會。協議授權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在維也納設立四個佔領區(美,英,法,蘇),與柏林相似。也許並非巧合,雖然有幾個地方備選為蘇聯紀念碑,但最終選定了施瓦岑貝格宮附近第三區的一個顯眼位置。德國戰俘和奧地利建築工人建造了這3000平方英尺(280平方米)的場地。紀念碑包括一個凱旋拱圍繞著一名胸前有掛有一把PPSh-41衝鋒槍蘇聯士兵雕塑。士兵戴著金色頭盔,手持蘇聯國旗和蘇聯金色徽章。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於2007年參觀了這座紀念碑,獻了鮮花,並特別感謝了奧地利對紀念碑的維護。【摘譯自維基百科】

 


噴泉附近的法國住奧地利大使館

 


接著往卡爾大教堂走

 


路過天主教音樂學校kreuzherrenmusikschule

 


學校大門的裝飾

 


然後就來到了卡爾大教堂,這是面對教堂的左手邊

 


又手邊

 


教堂門口立著兩根大柱子,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教堂門臉兒。

 


教堂的倒影,後悔沒隨身帶魚眼鏡頭

 

[編譯自維基百科] 聖卡爾-波羅梅奧斯教區長教堂Rektoratskirche St.KarlBorromäus,通常被稱為卡爾教堂Karlskirche(英語:St. Charles Church),是一座巴洛克式教堂,位於奧地利維也納卡爾廣場的南側。 該教堂被廣泛認為是維也納最傑出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該市最偉大的建築之一,該教堂是奉獻給聖卡爾-波羅梅奧St. Karl Borromäus的,他是十六世紀偉大的反改革者之一。

 

教堂位於內城Innere Stadt的邊緣,距離環城路Ringstraße大約200米,該教堂有個橢圓穹頂。


歷史

1713年,也就是最後一次大瘟疫流行一年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承諾為他的同名守護神查爾斯博羅梅奧建造一座教堂,他被尊為瘟疫患者的治療師。在教堂的建築設計競賽中,約翰·伯恩哈德·費舍爾·馮·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獲勝,參賽者還包括Ferdinando Galli-BibienaJohann Lukas von Hildebrandt。在安東-厄爾哈德-馬爾提耐里Anton Erhard Martinelli的監管下,教堂建設於1716年開始。在原設計師費舍爾J.B.Fischer1723年去世后,他的兒子約瑟夫·伊曼紐爾·菲舍爾·馮·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1737年使用部分改變的設計完成了建設。

 

作為歷史建築的創造者,年長的費舍爾使用了最多元化的元素。中心的門面通往門廊,與希臘神廟門廊相對應。由洛倫佐·馬蒂利(Lorenzo Mattielli)設計的立於門面兩邊的大柱形似羅馬的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塔樓延伸出來,展示了羅馬巴洛克(貝爾尼尼Bernini和博羅米尼Borromini)的影響。在入口上方,一個圓頂從一個高鼓上方升起,年輕的費舍爾J.E. Fischer在此做了縮短和改變。

 

教堂旁邊是醫院墓地Spitaler Gottesacker(已不存在,現在是維也納科技大學)。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741728日在維也納去世,並於當天被埋葬在那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墳墓已無處可尋。為了紀念他,教會定期舉辦維瓦爾第音樂會。

 

海德維格-凱斯勒Hedwig Kiesler(時年19歲),也就是後來的美國電影演員和發明家海迪-拉瑪爾Hedy Lamarr1933810日在這座精緻教堂的小教堂里與弗里德里希-曼德爾Friedrich Mandl(時年32歲)結婚。凱斯勒Kiesler200多名知名嘉賓的注目下,穿著 「黑白相間的印花連衣裙」並帶有「一束白色的蘭花」。

 

20世紀80年代後期卡爾斯廣場作為一個整體被修復以來,教堂因其圓頂和兩邊的浮雕柱而聞名,以及它作為附近的金色大廳Musikverein和維也納科技大學建築群平衡的角色。教堂由一個宗教團體和紅星十字架騎士the Knights of the Cross with the Red Star維護,長期以來一直是維也納科技大學天主教學生部的教區教堂和教座所在。


隆重推出:夕陽中的卡爾大教堂!卡爾教堂的英語翻譯時charles church - 查爾斯教堂。這是因為德語里的卡爾karl和英語里的查爾斯charles是一回事兒。

 


在卡爾教堂水池子邊坐了半天,休息一下。喝了啤酒吃了冰激凌,該回屋休息了。走起!

 


這就是如雷貫耳的金色大廳Musikverein,明天再介紹吧。明天還來。

 


門口看到不少天朝的旅遊團。晚上回屋查了一下金色大廳的演出,和領導商量了一下決定明晚來裝高雅一下。網購的票貌似便宜一些。

 


路過維也納交響樂團,門口也有星光大道

 

巴赫

 


維也納交響樂團,1842年成立

 


約翰-施特勞斯,小施特勞斯

 


俺們旅店的房間有個小陽台,可以看看街景。繁忙的一天結束!沒買到酒水,周圍的小店晚8點關門兒!沒地兒說理去!

 


【百度百科】維也納(Vienna),位於多瑙河畔,是奧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國9個聯邦州之一,也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音樂之都」。
維也納是奧地利人口最多的城市,在2017年的人口普查中,維也納已擁有超過187萬的人口。維也納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德語城市,僅次於柏林。 
維也納既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48°12′、東經16°22′。維也納共由23個區組成,居民主要分佈於市區東部和西部,而北部和南部主要是工業區。2016年,該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663億美元。 [3] 
維也納是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所在地。維也納已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維也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歷史沿革
史前時代
考古發現維也納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維也納盆地,維也納良好的天氣條件和富饒的土地資源為新石器時代的農民提供了很好的居住環境,鑄造石器所需的赤褐色和綠色的石塊也能在維也納開採到。銅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同樣也在維也納留下了人類居住的痕迹。
羅馬人一直在該地生活到了5世紀,5世紀初維也納曾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火災,接下來的記載出881年同馬扎爾人的戰鬥。
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扎爾人,標誌著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時代
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封為巴伐利亞東部邊區(馬克)的藩侯(封疆伯),這塊匈牙利邊境上的封地後來演變為奧地利。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了「奧地利」這個名稱,Ostarrichi意為「東部馬克」。11世紀維也納已經是一座重要的貿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將維也納作為首都,一年後的1156年9月1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奧地利亨利二世一些特權,將奧地利從一個附屬於巴伐利亞的藩侯領地提升到獨立公爵國,而維也納成為公國的首都。維也納在1221年繼恩斯之後成為奧地利第二座享有發展經濟權利的城市,途徑維也納的商人必須將他們的貨品在城市內提供銷售,這使得維也納很快成為多瑙河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關重要的貿易城市。


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有幾百年的統治歷史,維也納在該時期發展成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討后戰勝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歷史。但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統治地位,奧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戰鬥中陣亡后,他在維也納的支持者勢力依舊強大,發動了多場反對德意志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起義,而接替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首都定在布拉格,維也納的城市發展進入了陰影。
1438年,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奧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德意志國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后,維也納再次成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間發生了1421年至1422年對維也納猶太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驅逐和迫害。
1469年,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德意志國王,1452年至14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奧地利大公)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的戰爭中,失去了包括維也納的幾乎全部奧地利領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併入哈布斯堡后,維也納最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兩次維也納之圍和巴洛克的輝煌時代
1529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時期遺留下的城牆,艱難地抵禦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在流行病突發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軍。土耳其人的圍城暴露出了維也納城防禦的薄弱,因此從1548年起維也納決定改造成一座由11棟堡壘和1條壕溝構成的要塞。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改造后的要塞保衛了維也納長達兩個月,直到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維也納之圍,也導致奧斯曼帝國開始了衰落。
在經歷了土耳其人的兩次圍攻之後,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建設時代,在重建的過程中繼續展現巴洛克藝術風格,貴族們紛紛在城牆內建造花園和宮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王子歐根的貝爾佛第宮。
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維也納很快成了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薩列里、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將維也納古典主義推向頂峰。


兩奧帝國
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維也納先後兩次被拿破崙的軍隊佔領。
第一次發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國軍隊未受到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地進了維也納,維也納的市民們甚至好奇地歡迎了他們。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奧地利皇冠,以回應拿破崙的稱帝,成為奧地利的第一位皇帝,開始了奧地利帝國的歷史。而拿破崙在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崙第二次佔領維也納,但是這次他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攻佔維也納后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戰役中嘗到首次大敗的滋味。拿破崙最終戰敗后,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維也納會議召開,這是一次由奧地利外交家克萊門斯·梅特涅發起的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旨在為拿破崙戰敗后重新調整歐洲政治地圖。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也對維也納產生了影響,3月13日首先爆發了德國三月革命,迫使總理克萊門斯·梅特涅下台,然後又在10月6日發生維也納十月起義,最終被皇帝的軍隊鎮壓。
維也納在1850年開始擴建,再次呈現輝煌,在奧匈帝國建立的1867年,著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圓舞曲《藍色多瑙河》。之後,奧匈帝國便進入了尾聲,在這段時期中,維也納攀上了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為代表的文化巔峰。


一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波及到維也納,但是曠日持久的戰爭引起了糧食和衣物的供應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個世紀統治的終結和奧匈帝國的解體,1918年11月12日在維也納議會前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1919年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即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奧地利幾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維也納所在的下奧地利州,其他6個聯邦州擔心被下奧地利州長久掌握主導權,此外在社會民主主義的維也納和保守主義的下奧地利州其他地區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對立,1921年奧地利決定將維也納從下奧地利州分立出來,維也納在1922年成為奧地利的一個聯邦州。與此同時,1919年維也納引入男女平等選舉,從此社會民主主義在城市參議院、州議會和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始終獲得絕對多數,維也納因此被稱為「紅色維也納」。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維也納經歷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貨膨脹、1929的世界經濟危機和高失業率。此外,保守主義的奧地利聯邦政府逐年削減奧地利的稅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為德國帝國總理的希特勒進軍并吞並奧地利,結束奧匈帝國的歷史,建立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納粹時期
1944年3月17日盟軍第一次空襲維也納,整個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毀。1945年4月2日維也納被宣布成為納粹的防守區,女人和孩子被要求離開這座城市,這意味著戰爭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蘇聯軍隊距離維也納僅剩下數千米。維也納戰役持續了八天,4萬人喪生。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在空襲和戰爭中未受損壞,但卻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盟軍佔領
維也納在二戰結束后被蘇聯佔領,不久蘇聯紅軍開始新建城市管理機構,先是由共產黨人擔任臨時市長,在3天後由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接替。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地利人民黨和奧地利共產黨的代表在維也納市政廳宣布奧地利獨立,4月29日佔領當局將議會大廈移交給臨時新政府,「奧地利民主共和國」重建。1945年秋,蘇聯允許其他三個同盟國軍隊進入維也納,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佔領維也納,直至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盟軍撤出,奧地利才完全獨立。
同奧地利和西歐的其他城市一樣,維也納在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經歷了經濟復甦和城市重建。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曉臨 2019-8-23 16:21
建築物很好看,謝謝分享!
回復 BANGZI 2019-8-24 00:03
曉臨: 建築物很好看,謝謝分享!
多謝瀏覽!
回復 TravelLover 2019-8-26 01:43
漂亮的圖片 謝謝分享
回復 BANGZI 2019-8-26 12:47
TravelLover: 漂亮的圖片 謝謝分享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BANGZI最受歡迎的博文
  1.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8:摩洛哥(2)梅爾祖卡 -「撒哈拉」 [2021/04]
  2.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6/7:摩洛哥(1)馬拉喀什,艾提本哈杜 [2021/04]
  3.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9:摩洛哥(3)沙漠日出 + 菲斯古城 [2021/04]
  4.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5:馬爾他(2)首都瓦萊塔 [2021/04]
  5.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10:摩洛哥(4)菲斯 瓦盧比利斯 卡薩布蘭卡 [2021/05]
  6.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11:摩洛哥(5)卡薩布蘭卡 (完) [2021/05]
  7.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4:馬爾他(1) 姆迪納古城 馬薩施洛克漁村 史前石廟 [2021/04]
  8. 照片回顧 2009/11 義大利 day 9:威尼斯 公交船環島游 [2021/03]
  9.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2:突尼西亞城(1)新城+老城 [2021/04]
  10.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3:突尼西亞城(2)迦太基遺址+藍色小鎮 [2021/04]
  11. 山西陝西 9。革命聖地 延安 [2015/10]
  12. 2016/9 紹興二日游 1。咸亨酒店 書聖故里 [2016/09]
  13. 酒經沙場 - 旅途中的酒照片 [2015/09]
  14. 2018/8 印度六日:D3 瓦拉納西/恆河晨浴/神廟 (后附印度史學習筆記) [2018/09]
  15. 8天越洋回家過年小記 [2017/02]
  16. 2017/9/3 上海多倫路名人街、千愛里、1933老場坊 [2017/09]
  17. 1。澳大利亞 - 墨爾本 [2015/08]
  18. 2017/12 普吉 D1 芭東海灘 海鮮市場 [2018/01]
  19. 2017/12 普吉 D2 海灘餐館 海豚表演 [2018/01]
  20. 2015/5/3 D4 約旦 瓦迪拉姆沙漠 [2017/12]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19 18: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