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網摘]唐朝滅亡真的與氣候有關嗎?

作者:sujie_alex  於 2010-7-3 15: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報刊文摘|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關鍵詞:

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對一根石筍的分析,重建了1810年來亞洲季風的變化歷史,並且發現季風的減弱和王朝的衰亡有著對應關係。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這個觀點,去年德國人豪格(Jeralt Haug)就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唐代滅亡和季風減弱有著直接的關係。

豪格團隊的研究樣本是取自廣東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瑪珥湖的岩芯樣品。在這個14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湖泊中,沉積著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氣候環境信息。豪格團隊相信,通過岩芯樣品的磁屬性和鈦物質,可以揭示東亞古代季風強度。而這直接影響了一個朝代的興衰

他們認為,公元751年,唐朝軍隊與阿拉伯大軍激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此後唐朝開始衰落。這恰好處於夏季風減弱的少雨乾旱期。長期乾旱和夏季少雨導致穀物連年歉收,激起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唐朝在907年滅亡。

通過同樣的方法,豪格團隊還發現了另一個驚人的秘密:同樣的氣候變化也曾在中美洲出現。公元9世紀左右,加勒比海地區出現了持續100多年的乾旱,著名的瑪雅文明也因此消亡。

古氣候學家質疑新研究

這個觀點一出,很快遭到了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古氣候學家張德二的反對。張德二數十年和中國史料打交道,從字裡行間讀出了中國氣候的變遷,但他得出的結論和用儀器測量石頭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

很快,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古氣候學家張德二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氣象研究室主任陸龍驊聯名向《自然》投稿,反駁德國科學家的觀點。

「中國在公元700—900年間經歷了兩段濕潤的氣候期,其中夾雜了一個短暫的乾旱期。」張德二在給《自然》的文章中寫道,「唐朝滅亡前的最後30年正是處於多雨時段而不是乾旱時段。」陸龍驊曾就此事對《中國青年報》的記者說:「作為中國氣候學家,這個時候不出來說話,怎麼也說不過去。」

今年64歲的張德二是古氣候學巨著《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的主要編寫人之一。相關研究人員歷時20年,共查錄史籍8228種,實際採摘引用7335種,做了繁重的考訂工作。將鈦值時間序列曲線和年代準確的中國歷史氣候記錄對比時,張德二發現二者明顯錯位。因此,張德二對湖光岩鈦序列定年是否準確,能否代表季風變化表示質疑。

相比通過實驗儀器得出的數據,張德二認為,前人留下的歷史記載「不說謊」。她相信中國歷史氣候記錄經過勘定,其年代是無誤的,有的時間甚至可以精確到月、日。

蘭州大學:研究結論支持新觀點

蘭州大學石筍研究團隊的研究結論支持了豪格的觀點。張平中是事先就有想法要將石筍反映的中國古代氣候變化和王朝變遷相聯繫,還是在研究之後發現了這種聯繫?「兩方面都有」,張平中說。

那麼,蘭州大學「石筍」研究和豪格「瑪珥湖岩芯」研究得出了非常類似的結論,也必然受到另一些古氣候專家的質疑。對於這種質疑,張平中堅稱自己團隊的研究結論是正確的。「我認為我們用高精尖的科學手段和嚴格的科學方法所做的研究是完全可信的,」張平中說。他同時認為,張德二等人根據史料進行的古代氣候變化研究並不是十分可信。

張平中說,中國古代的歷史記載大多是定性的,很少有定量的,所以我們無從知道自然災害的程度。而且古代的交通、通訊手段比較原始,所以可能會有很多漏記的情況。這種記載也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可能有些不重要的災害記得比較詳細,有些重要的災害就很簡略。所以,通過古代文獻研究古代氣候變化的方法並不特別可靠。

天氣因素:壓倒駱駝的最後稻草

然而,對於中國的一般讀者來說,季風減弱導致王朝滅亡的結論聽上去仍然有些「刺耳」。這是因為幾乎沒有哪本歷史教科書上會說氣候變化是促使王朝滅亡的因素,通常都會強調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王朝內部的腐敗等等。那麼,教科書上的觀點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矛盾嗎?

張平中表示,這兩者是一致的。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末期確實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和王朝內部的腐敗,但是氣候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促成因素。因為如果氣候宜人,物質豐富的話人就「懶得動」,社會比較穩定。而如果物質缺乏,人都沒有吃的了,就會到別處尋找資源,容易發生社會的大動蕩。

而蘭州大學石筍研究團隊的另一成員程海表示,實際上,中國的改朝換代一直有種民間的「天象」之說。如果說「政治」 因素是內因,有時自然災害便可能是外因。「我個人認為歷史上中國農民大多數吃苦耐勞,若有導致改朝換代的大規模起義,內外因素可能都有一定的關係。雖然看歷史不宜過多假定,但凡農民無溫飽之慮,應難成大規模起義。」程海說。

這項研究的結論是否有點像中國學界曾經批判過的「地理自然決定論」和「歷史循環論」,那麼,研究者對自然地理對歷史的作用怎麼看呢?程海表示,他不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地理自然決定論」和「歷史循環論」有什麼相像之處。對於自然地球對歷史的影響,程海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歷史皆由地理自然決定的看法無疑是片面的。完全否定地理自然的歷史作用也同樣是有疑問的。我比較傾向於這樣一種說法:即『壓彎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蓋棺的最後一根釘子』。」

未來走勢:季風不再使國家衰落


那麼,在未來還會出現季風減弱使一個國家衰亡的情況嗎?

張平中表示,古代和現代不同,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朝廷也很難有效應對,所以自然災害很容易誘發社會不穩定。但是依靠現代的科學技術,人類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在這方面古代和現代呈現完全不同的規律。實際上,自然災害對社會穩定也可能有另一種作用,如果政府應對得當,可能會反而促進社會的穩定,比如我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的實踐,就提高了社會凝聚力,促進了社會穩定

那麼現在呈現出怎樣的氣候趨勢呢?

張平中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導致全球氣候發生變化,特別是從上世紀60年代左右開始,造成總體上溫度的持續上升,而亞洲季風區降水量下降,將面臨著水資源的匱乏,具體來看是中高緯度降水增多,低緯度降水減少。環境問題仍將是影響人類命運的最重要問題之一,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來源:地理論壇,來自網友:hnwalkman)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wazhh 2010-7-3 18:03
現在中華大地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遭遇的氣候一直不好,也沒影響其越來越發展越來越進步越來越強大哈
回復 天明 2010-7-3 21:40
謝謝,拜讀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3 14: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