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網摘]戴錦華:中國電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作者:sujie_alex  於 2010-7-2 14: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文|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

    「後現代」了大半個世紀之後,依舊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觀點來討論電影的藝術與商業二分,似乎十足的老舊、不合時宜。然而,二者的對立,正是當今電影事實。

    何為藝術電影?即,最為廣義的對世界、社會、生命之個人的、原創的、批判性的表達,對電影語言的實驗性嘗試。藝術電影是電影的拓荒者:僭越規範,冒犯常識。毋庸諱言,其探險與拓荒多有落敗,甚至迷失,但正是他們在不斷地拓展電影世界的疆土。而當藝術電影的實踐一經成功,主流商業電影便立刻將其經驗吸納。從這個角度來說,若藝術電影已死,那麼,包括商業電影在內的電影藝術便難有旺盛的生命力。

    全球電影事實——

    藝術與商業正殘酷對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藝術電影曾是整個西歐電影工業的主脈,伯格曼、費里尼新片一出,影院即刻人潮湧動。與此同時,好萊塢電影工業全面危機,大公司經營如履薄冰,數百部影片中盈利者不過兩位數。1990年華納兄弟公司稱「為一個孩子所救」,《獨自在家》一部的票房奇迹,方使得這個連續多年虧損的近百年老店免於破產。因此所謂「新好萊塢」自上世紀70年代伊始,一批美國「學院派」青年導演崛起,其處女作大都頗為藝術、十足冷峻。阿爾莫多瓦是藝術片導演嗎?毫無疑問。但他笑傲影院、引領時尚。伍迪·艾倫、大衛·林奇是商業片導演嗎?他們都是好萊塢產業的支柱型主創;但他們也是數十年來著名的「電影作者」,個人風格十分突出。

    然而,當今全球電影事實卻印證著藝術與商業的對立。世紀之交20年,大資本全勝、大公司通吃,電影的藝術、商業二分成了某種嚴酷的現實。藝術電影——全球諸多作者電影、獨立、先鋒、實驗電影,甚至歐洲藝術電影傳統的空間遭擠壓乃至滅頂之災。

    電影王國似乎只有好萊塢和好萊塢式影片的一統天下。但即使對這一全勝者來說,這份「一統天下」事實上是危機的開啟,而非黃金時代的蒞臨。因為無論20世紀三四十年代好萊塢的全盛期,還是七八十年代好萊塢的中興,都靠從全世界諸多藝術電影中汲取養分,獲得人才。上世紀70年代的電影名言:「電影創造了最為虛懷若谷的『人類』」,當然是言有所指、有感而發。所謂虛懷若谷的電影人,在於其自身必須始終保持對世界現實的高度敏感、對電影藝術的每一個微小成就的準確跟進和認知、對技術變遷的終身學習、對電影新人的敏捷辨識和指認。

    一如多樣性是可持續生存的充分必須的前提,電影工業的生存同樣需要均衡、穩定且充分多樣的電影生態。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如此,全球電影格局亦如是。

    中國電影發展——

    塔尖奇迹與塔座薄弱並存

    近年來,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是一個難得一遇的例外:本土電影工業與本土經濟同步起飛,甚或成為經濟版圖上的一抹亮色。言其例外,是因為縱觀二戰後的整個世界,與地域經濟起飛同時到來的,剛好是本土電影工業的衰落。這份逆反的成因並不神秘複雜,相反一目了然:所謂地域經濟的起飛高度,同時標識著對全球化資本、市場的深度介入;一經門戶大開,本土電影工業便難以對抗好萊塢的大舉進犯。

    當藝術電影的本壘——法國政府被迫出台電影市場份額制,對本土電影實施政策傾斜與保護之時,他們回應諸如 WTO之類的質詢時,所使用的措辭是:「文化例外」。的確,即使作為一類商品,文化亦應是例外。文化的意義儘管不是市場、商品的反面,卻遠不是資本與價格所可能度量或窮盡的。法國以「文化例外」為名,拒絕徹底全球市場化,正說明了全球化時代的悲哀之一——文化無法成為資本邏輯之下的例外。

    然而,今日中國電影展示了一個奇迹,如前所述,是一個難得的例外。

    不過,這「例外」卻又「並非例外」。所謂「並非例外」,意指今天的中國電影奇迹基本是資本奇觀:其生產與創作出的電影如國產古裝大片本身就是好萊塢式的資本運營與敘事模式。

    先不論正在迅速地與經濟起飛同步復興的中國電影是否足夠本土,探討其生機勃發的原因,一則由於我們原來就有一個龐大結實的電影工業基礎;一則正因為藝術電影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間為中國電影保有、養育了幾代電影人。當今日大片張揚著大資本、大滿貫的跋扈,人們包括當事人不能忘記,中國電影工業的台柱大多「出身」於藝術電影的從容與寂寥之中。

    市場、票房的奇迹、億元俱樂部的輝煌似乎告知在資本時代、在經濟一體化時代,中國電影無需「文化例外」。然而,這一輝煌是否同時在更為急切地呼喚著(也許並非法國式的)文化例外呢?——中國大片開始挑戰好萊塢,卻在本土電影市場上接替好萊塢的角色,贏家通吃。這帶來的潛在危機正在於——如果沒有一個巨大堅實的電影工業、沒有電影藝術的基座、沒有一個多樣化的電影生態,中國電影塔尖上的輝煌究竟可延續幾時?

    的確,對於商業電影無需「例外」。但若扶持中國電影持久發展,我們需要給原創、給實驗、給先鋒、給藝術另闢空間、另設「例外」。以好萊塢為榜樣的人們是否知曉洛杉磯之外,美國的另一個文化中心——紐約,每晚有多少實驗戲劇、電影、美展在揭幕?先鋒藝人們所依憑的是包括政府在內的非商業支持與贊助。我們是否有這樣多元的電影生態呢?

    況且,二戰以降,電影成了特殊的國家名片。成為世界強國的關鍵要素之一,是能否創造並言說屬於自己的別樣價值。電影無疑在其中承擔著特殊而主要的功能角色。好萊塢式的商業大片是否足以充當中國的名片?這份探索與創造,恐非資本可以勝任或者票房所能度量。(戴錦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7: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