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 網摘 ]周展安:日常的詩情

作者:sujie_alex  於 2010-2-25 12: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而|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

作者:周展安
(刊《書城》2009年第12期)
*******************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只是因為在無意中看到一幀圖畫,聽到幾點旋律,或者讀到幾行詩,本來覺得乏味庸陋的周遭景物再映入眼帘的時候彷彿就多了幾抹鮮艷的彩色,而紛擾困頓的心情也放佛在一瞬間就變得澄明並且釋然。因為詩歌、音樂或者其他藝術形式的點染,而在生命上獲得安慰、開朗乃至提升的感覺,是最可寶貴的。我自己對於藝術常是駑鈍的,但也因為渴望嘗到生命被點醒的喜悅,而長久地在藝術的園地里尋覓,徘徊。在這路途中,我遇到了李少君的詩。

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讀少君的詩,也感覺少君並不是一個刻意而為的詩人。在少君的思想文化評論和詩歌批評文字里,我們能夠讀到作者的疾首蹙眉,讀到他的苦思冥想,包括讀到他的火氣。但在他的詩作裡面,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作者的恬淡率意,他的靜穆甚至超然。少君的詩少有匠氣,似乎都是作者在不經意中,只是因為當時一情一景的觸動,而在即刻寫下的。如他自己所說:

 

旅途中常現詩意,如路邊多小花

但或邂逅,就可隨手採擷一朵

                 (《途中》)

 

或者也因此,少君的詩一般並無繁複的解析和演繹,沒有故作深沉的玄思,沒有情緒的誇張和渲染,也不以敘事見長。作者所著意的是對於當下情境的即刻反應,是對事物的直觀。詩人自己並不在詩中現身說法,他和對象世界保持著一個冷靜的似在非在的距離,讓對象世界自我呈現。在這一點上,可以說頗得中國古典詩歌的神韻。直觀強調的是一瞬間的發現和感悟,它並不容過多的解說摻雜其中,在篇幅上也自然要求以短章與之相配合。也的確,有的詩簡直就是一張相片,而作者自己也正有以寫作來將這世界定格的高度自覺:

 

    樹下,我們談起各自的理想

你說你要為山立傳,為水寫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雲的寫真集

    畫一幅窗口的風景畫

        (間以一兩聲鳥鳴)

以及一楨家中小女的素描

 

   當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樹下               

                           (《抒懷》)

 

     因為強調的是對於事物的直觀,因此在少君的詩中少見較長時間的跨度。在很多詩中,少有對過去的回憶,也少有對未來的展望,作者所更注重的是對於當下的及時的再現,因此很多詩有一種現場感。有的詩乾脆就是靜態的。但是越是趨向靜態,詩作所呈現出來的空間就越是闊大,有時甚至表現出對於整個世界進行把握的意圖。而且雖然是近於靜態地呈現,但是少君的詩幾乎無一不充盈著豐沛的生命的感覺:

白鷺站在牛背上

    牛站在水田裡

    水田橫卧在四面草坡中

    草坡的背後

    是簇擁的雜草,低低的藍天

    和遠處此起彼伏的一大群青山

 

    這些,就整個地構成了一個春天  

                      (《春天》)

 

所謂對世界整體地把握,當然並不是對世界面面俱到地記錄,也不是說詩歌撐開的空間越大就越接近作為整體的世界,這中間最重要的我認為是主體和客體對立關係的消弭。在少君身上,似乎沒有為我們通常所熟悉的詩人的作態和派頭,寫詩對於作者是一個極為普通、極為日常的行為。也因此,寫作和生活本身並不存在高低上下的區別,寫作並不是一個從生活中凸顯出來的行為,並不是和生活分離的。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固然有其獨特的觀察和思考,但在我則寧可不用「觀察」和「思考」這些辭彙將作者的姿態凝固下來。因為無論是「觀察」還是「思考」都預設了一個和對象分離的主體形態。這個主體是高居於客體之上的,客體意味著雜亂、混沌,意味著不明的被遮蔽的狀態,而主體則是清醒的、條理的,也因此可以去整飭乃至征服客體。而在少君的詩中,主體毋寧說是流動的,彌散的。作者不是對客體進行思考,而是在客體中思考。詩歌所鋪展的視野不是單純由主體敞開的,不是單向的從主體到客體的結果,甚至我想說這也不是主體和客體雙向互動的結果,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根本就無所謂一個二元的主體和客體:

 

    三五間小木屋

     潑濺出一兩點燈火

我小如一隻螞蟻

今夜滯留在呼侖貝爾大草原中央

     的一個無名小站

獨自承受凜冽孤獨但內心安寧

 

背後,站著猛虎般嚴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後,橫著一條清晰而空曠的馬路

再背後,是緩緩流淌的額爾古納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後,是一望無際的簡潔的白樺林

     和枯寂明凈的蒼茫荒野

再背後,是低空靜靜閃爍的星星

     和藍絨絨的溫柔的夜幕

 

再背後,是神居住的廣大的北方

(《神降臨的小站》)

 

在《神降臨的小站》這首詩中,的確是有一個「我」,但這個「我」卻並不構成這首詩的「主體」。帶給這首詩以活力的不是「我」,而是初冬的寒夜、空曠的馬路、緩緩流淌的河水、一望無際的白樺林、蒼茫的荒野,是星星,是夜幕,乃至廣大的北方。這些自然存在物極富層次感地連接給這首詩注入了一種曠遠而沉靜的氣氛,它們所傳達出的籠罩一切的意味早已不是「我」所能提供的,相反,「我」根本就是那些意象的產物,無論我對「凜冽」的感覺,還是內心的安寧,都是那些意象所賦予的。對先驗主體的懷疑,對主客二元結構的反思,是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大主題。少君的詩沒有去鋪排「存在」和「此在」等哲學名詞,但他所開啟的詩歌世界卻無疑在逼近這一主題。

   

無論是詩歌的生命感還是整體意味,除了和作者的書寫姿態相關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於作者所書寫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自然。少君是自然的歌贊者。他自己也多次明確提及對於自然的膜拜之情。山、水、雲、樹,乃至岩上的一枝野花、林間鳥兒的一聲低語,都是可以傳遞靈感、撫慰人心的存在。在少君,自然就是最真實的夢鄉,是自由之國,是化外之境,是美和善的化身:

 

這裡是雲的領地

是霧的藩屬國,是巔峰的集中營

是煙霞的派出所……

 

這裡是鳥的故鄉

是松鼠的巢穴,是魚的避難所

是映山紅的根據地……

 

這裡是俠與道的基地啊

在這裡,書生、劍客、漁人、樵夫

都是俠與道的傳承人

 

這裡是善與美的主場啊

在這裡,尋葯客、狩獵者、浣衣女、採蓮妹

都是善與美的守護者

         (《詠三清山》)

 

自然給詩人帶來慰藉,使詩人在和自然的親近中釋煩忘憂,詩人對自然也當然要多一份體貼,對於自然所受到的傷害也就分外敏感:市郊小鎮對於植被一次平淡無奇的修整,在詩人看來是一次「暴戮事件」(《某蘇南小鎮》);花葉墜地,在別人是熟視無睹,在詩人,則是感覺「觸目驚心「(《夜深時》)。中國文人傳統里不乏見落葉而流淚的例子,但那多是由落葉而念及自家身世的緣故。倒是佛家能將體惜的心純然放在那敗落的花葉身上,因為在佛家,世界原本一體,所謂「我」者,只是一種我執而已。作者為草木動容,詩心中透出的是佛心的影子。少君也果然寫過含著佛性的詩句:

 

我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
看見山,看見天,看見海
看見綠,看見白,看見藍
全在一個大境界里


坐到寂靜的深處,我抬頭看對面
看見一朵白雲,從天空緩緩降落
雲影投在山頭,一陣風來
又飄忽到了海面上
等我稍事默想,睜開眼睛
恍惚間又看見,白雲從海面冉冉升起
正飄向山頂

如此一一循環往複,彷彿輪迴的靈魂

(《南山吟》)

 

人原本為自然所涵育,二者之間是渾一不分的。這是很普通的道理,但是在紛擾人海中,大概也只是那些還有點慧根的人當聚斂心神的時候,才能對這一點有所領悟。作者在默想中感受到一個通體無我的「大境界」,並以詩的形式為之賦形,無疑正閃現了自己的慧根。同時,詩中提及「菩提樹」、「打坐」、「輪迴」等等,或者會讓人感覺作者似有出世的意思。若仔細品味,同樣的意思在《鄱陽湖邊》、《夜晚,一個人的海灣》等詩中放佛也蘊涵著。因為不滿於塵世生活的污濁和粗陋,而萌生超越的出世的念頭,這是極可理解的。但在我看來,超越也好,出世也好,在少君,只是其創作趨向的一面而非全部。構成作者詩歌內容的還有一個重要部分,那就是詩人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和表現。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是快的,而社會對於個人的要求又是極為明晰的。這要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大概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變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力兼消費者。因為歷史上的創傷記憶,因為現實中無處不在的誘惑,因為各種意識形態機器不停歇的運作,這本來外在的要求現在已漸漸變成我們內心的真實聲音。被這樣一種聲音促迫著,沿著既定的軌道,朝著既定的目標,我們每天不停地奔走。在這奔走中,我們的心靈漸漸枯竭,我們的眼神漸漸遲鈍,我們似乎已經沒有能力再去發現更不必說體驗周圍的日常世界。世界被壓縮成了那個目標。因此,現在社會最流行的是各種各樣的刺激,我們需要在刺激中來釋放自己,來發泄自己。而我想,一個好的詩人,一個好的藝術家,大概就是一個能夠用自己的藝術創造幫助我們從靈魂的粗糙和麻木中蘇醒過來,從感官的沉溺和放縱中超拔出來,從而在最普通、最日常的事物中獲得美的享受的人吧。或者,至少,他或者她應該抱著這樣的希望。而少君,就是這樣的一個詩人。

我甚至想說,正是在從日常生活汲取詩情的過程中,最深刻地體現了少君在詩論中反覆言及的「草根性」。如果我們同意說詩歌創造就是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過程,詩歌是人類自我拯救的手段的話,那麼,我想說,最徹底然而又是最容易被人所無視的拯救不是託身於彼岸的玄想,不是如魯迅所論及的將自己交付給「天外」,而就是從自身所處的最日常的當下生活之中來汲取詩情。就「草根性」而言,少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比如這首:

 

臨近黃昏的靜寂時刻

街邊,落葉在輕風中打著卷

秋風溫柔地撫摸著每一張面孔

油污的摩托車修理鋪前

樹下,一位青年工人坐在小凳上發簡訊

一條狗靜靜地趴在他腳邊

全世界,都為他安靜下來了

              (《安靜》)

《安靜》這首詩所傳達的意境正如它的題目,這也是少君的很多詩具有的意境。但是這裡不同的是,安靜的氛圍並不是來自於林泉或山水,而是由油污、修理鋪、小凳、青年工人、發簡訊等等賦予的。從這一幕再普通不過的街頭小景中讀出詩意,是必須由一個既敏感又沉靜的心靈才能做到,同時這個心靈還必須將自己的根深扎在世俗生活當中。對庸常世俗最徹底的掙脫不是游心太玄,那樣只能是一種逃避,反過來是強化了那庸常。最徹底的掙脫是對世俗最深入最真切的投身。不避世俗才能真正超越世俗,這裡隱藏的辯證法還體現在《她們》、《上海短期生活》等很多詩中。再比如這首:

 

夏日正午,坐在小汽車涼爽空調里的男子
在等候紅綠燈的同時也悠然欣賞著外面的街景
行人稀少,店鋪空洞,車流也不再忙亂
那埋身於街邊花壇里的花工更儼然一幅風景
鮮艷的花草在風中搖曳,美而招搖
花叢里的花工動作緩慢,有條不紊
花工的臉深藏於花叢中,人與花彷彿融在了一起

而花工始終將頭低著
深深地藏在草帽裡面
他要抵禦當頭烈日的烘烤
他還要忍受背後淋漓的大汗
一陣一陣地流淌

          (《花壇里的花工》)

 

是的,更能稱得上「風景」的不是夏日正午,不是吹空調的男子,也不是那鮮艷的花草,而是汗流浹背的花工。將青年工人、花工和安靜、和風景關聯在一起,在汗流浹背的勞動中讀出詩情,我認為這是少君創作的一個突破。這不僅和他對自然的詠嘆一道,撐開了他自己的詩歌世界,使其既能保持一份超越和空靈,又不至於凌空蹈虛而將根深扎在此世,同時也為如何描寫工人和勞動、如何描述日常生活等提供了新的思路。現在有很多描寫受到生活重壓處於社會下層的普通勞動者的作品,每每流於控訴。我自己對於這些和勞動者、和普通小人物站在一起的作品是充滿敬意的,但又隱約覺得僅僅控訴似乎不夠,因為這些控訴往往流於只是希望自己變成被控訴者的樣子,或者說,是按照被控訴者的價值判准來衡量生活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從勞動者、從勞動者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新的價值標準,包括對於美,對於幸福的新的理解呢?我想這正是隱藏在上述詩歌背後的問題。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詩人無疑是寂寞的。尤其是少君竟在高揚「超越」、「永恆」、「自然」、「美」這些大詞,除了寂寞,恐怕還要招來譏笑的吧。但也許是我太落伍於時代了,讀到這些大詞,我總忍不住莫可名狀的激動,於是就寫下了上面的那些話。

(刊《書城》2009年第12期)
作者:周展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7: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