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 網摘 ]雷達:我們還需要文學嗎?

作者:sujie_alex  於 2010-2-5 15: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而|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關鍵詞:

作者:雷達
***********************


  看完《阿凡達》出來,一位朋友忽然說,現在還需要文學嗎?讓我一驚。這問題提得似乎有些孟浪,但往深處想,在今天,這其實是一個深隱的、甚至無法迴避的問題。這裡指的當然是我們熟悉並喜愛的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也就是所謂純文學,或者叫嚴肅文學,高雅文學。我看到不止一個論者在談到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時,說它如何「老齡化,圈子化,邊緣化,萎縮化」了,言下之意是岌岌可危了。

  從市場消費的層面看,現在確是一個泛文化的時代,而不是一個文學的時代——1980年代才是文學的時代。現在最受歡迎的是一些泛文化類的書,但必須具備大眾文化趣味,例如時政、理財、養生、股票,權謀,勵志,實用技術,宗教俗說,國學雞湯,名人傳記,奇聞異事,新歷史敘述等等;像易中天,于丹這樣的學術明星就是在泛文化氛圍中應運而生的。至於文學方面,趣味性,消遣性,獵奇性,實用性變得越來越突出,許多作品其實是一些通俗小說,題材則集中在官場、職場、情場、青春,校園,諜戰,性愛,驚險,動物上。官場小說可能在文學類的發行量上居於首位。大眾讀者的閱讀興趣與純文學的距離拉得更大了,所以才有快感閱讀取代心靈閱讀,消遣閱讀取代審美閱讀之說。

  現在,網路文學,青春文學,類型化文學,吸引了大量青年讀者。類型化創作不但在網上也在圖書市場上很強勢,比如懸疑,推理,玄幻,盜墓,穿越,新史話等等,皆有相對固定的讀者群在跟蹤和消費;而「青春寫作」的發行量,更是不可思議。據說,郭敬明的《小時代2.0》號稱「限量發行」,七天內120萬冊一掃而光,歌手韓紅登台獻藝,場面火爆。有趣的是,關於這部書本身卻幾乎無人談及,目前尚無認真的研讀和評說,看來「小粉絲」們主要是出於對心中偶像的明星式崇拜,而不是沖著對這部作品的喜愛而來。

  還有人指出,網路帶來的變化將表現在:原先的文學將從精英的文學到大眾的文學——以大眾媒介為主導的文學;文學的精神將由知識者的精英意識走向平民的草根精神;教化的文學也將變為以娛樂為主的文學。「去精英化」之後的文學,將更加傾向於精神的撫摸,而不是精神的鍛造;大眾更願意把文學看作精神的快餐,而不是精神的聖餐。還有人進而指出,文學將逐步喪失主流藝術樣式的地位,紙面文學將越來越高端化——最後成為極少數文化貴族的精神聖地。這樣的看法雖然不無誇張成分,卻無疑值得深思,有些似乎部分地變成了現實。還有人極端地宣布,紙質媒體和相關的圖書館,報社,雜誌,都會在不遠的時間裡消亡。這樣的斷言未免過於絕望也過於絕對了。其實文化史的發展證明,閱讀方式,傳播方式,審美方式往往是「長期並存」的,一個吃掉一個或一個吃掉多個的情形在現代的寬容意識下倒是越來越少見了。

  影視的覆蓋面之大,吸引的眼球之多,那就更是顯見的事實。近年來總有一些電視劇或電影成為某一個時期的觀看中心,熱議中心,《潛伏》熱播時用萬人空巷不算誇張,此後就迎來了一個諜戰劇扎堆的局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用於此就必然疏於彼,不知有多少傳統文學的熱愛者現在轉而成為影視迷了。

  這就是純文學所處的真實語境。面對大眾文學的浪潮,網路文學的高漲,面對種種閱讀分化的現象,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只知固守傳統純文學立場,眼見傳統文學被邊緣化,倍感痛惜,認為傳統文學的中心價值受到威脅,就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滑坡甚至喪失、墮落,卻看不到大眾文化中新興力量的蓬勃向上。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更高一些,從時代發展和文明發展的高度,從全民文化素質和國家軟實力的提高的角度,從藝術走向千家萬戶的角度,從文學再也不是少數精英們的專利的角度,來看今天文學的現狀,也許更為有理。

  當然,關於今天是否還需要文學的問題仍然無法迴避。我們強調文學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多麼重要,這是對的,但是拿出來的理由往往不過硬。比如,有人說,因為高爾基說過,文學是人學,因而文學不會消亡。我常想,那其它的許多藝術和學科呢,醫學不是人學嗎,法學不是人學嗎,心理學不是人學嗎?可見說服力還不夠。還有人說,因為文學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因而不能被代替。這也不對,那影視,美術,音樂,戲劇,何嘗沒有人文精神呢?事實上,在我看來,文學之所以不但現在,而且將來都會存在下去,是因為文學語言的魅力和能力是其它任何媒體都無法取代的。人是文化的動物,語言是文化的符號,除非人類不需要語言了,否則,文學是不會消亡的。人們早就發現,文學作為最古老的審美方式,它是最具原創意味和基礎意義的藝術。文學向各類藝術包括電子傳媒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文本資源,而「文學性」一語幾乎成為衡量一切敘事藝術的通約。另一方面,與其說,文學是人學,不如說文學是「情」學,只要人類的情感和良知不滅,文學就不會消亡。

  當然,這得看文學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在這兩方面是否都有獨特的價值。在這個慾望壓倒理想,物質壓倒精神的時代,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文學作為社會的良知和精神的燈火出現。如果一個作家是關注時代,愛憎分明,激情豐沛,關心百姓疾苦,相信永恆價值的人,是一個不停留在故事的趣味上,而且能把故事推向存在的人,或者像福克納所說,永遠對人類的發展充滿希望的人,那麼他的作品的價值就不容懷疑。現在一些現代傳媒極其發達的歐美國家,純文學的發行量依然很大,作家受到很高的尊敬,就是明證。據說經濟不景氣的俄羅斯,平均每人每年讀65本書,我們是平均4本,這個數字也是意味深長的。

  我有一個比較固執的看法,傳統文學這一塊,或叫純文學,要能夠在時間之流中站得住,決不是倒向市場化,類型化,網路化,用通俗文學的某些元素所置換,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更加堅守純文學的審美立場,並且接受經典化的洗禮,才能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存在下去。大自然的萬物才是最有個性的,而機械和電子產品卻是千篇一律的。社會愈是向物化發展,人就愈是需要傾聽本真的、自然的、充滿個性的聲音,以撫慰精神,使人不致迷失本性。文學有沒有動人心魄的力量,為時代所需要,就看它能否不斷發出清新而睿智的獨特聲音。快餐文化一定會更盛行,但真正的文學不該是一隻熱狗加一杯冰激棱。大多數人不再相信永恆是可以理解的,倘若連作家也不相信永恆了,那將是文學的災難。文學無疑要被數字化、複製化、標準化、網路化的汪洋大海所包圍,這是原創性被消解、個性被削平的最大威脅;而藝術一旦失去了富於個性的表達就不再有魅力了。我想,不論科技如何發達,世事如何變遷,某些最基本的規律是不會變的,例如作家與時代,作家與生活,作家與思想,作家與底層的關係就非常重要。願我們的文學在屬於它的空間里更自由地馳騁,更大膽地創造,那樣的話,它的空間將不是縮小了,而是更大了。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LHFDFC2010 2010-2-17 12:38
還是要的,它的空間將不是縮小了,而是更大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23 21: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