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網摘:文明的巔峰:世界歷史上的帝國時代

作者:sujie_alex  於 2009-10-7 13: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文|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關鍵詞:

「秦漢——羅馬文明展」系列講座 第一期

主題:文明的巔峰:世界歷史上的帝國時代

主講人:外交部《世界知識》雜誌主編 徐波

時間:2009年8月9日14:00-16:00

地點: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大屏幕廳

提要: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大帝國同時存在的若干時代,標誌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幾次高潮。在第一帝國時代,「秦漢——羅馬文明展」系列講座、羅馬帝國、印度孔雀帝國和波斯安息帝國次第相連。在第二帝國時代,有隋唐帝國、東西歐的拜占庭帝國和法蘭克帝國、印度的摩伽陀帝國,以及在亞洲西部興衰更替的波斯薩珊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但從第三帝國時代的初期開始,世界歷史醞釀著千古未有的變局:中國的明清帝國、印度的莫卧爾帝國、波斯的薩菲帝國、西亞的奧斯曼帝國看似主宰著歐亞大陸,但已經成了時代的「恐龍」,而政治上依然分裂的歐洲,卻已經站在時代的前列蓄勢待發,即將改變整個世界。

 

正文

主持人董麗麗: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的講座現場,我是主持人董麗麗。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和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歷經數年籌備的秦漢羅馬文明展,終於和大家見面了。

這次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將秦漢與羅馬兩大文明瑰寶同台展出,史無前例地展開了一次東西方文明超越時空的歷史性對話。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分別是人類歷史上東西方兩個最大的帝國,存在歷史時段也大體相同。兩個強大帝國的同時存在可以說是一種偶然。那麼,這樣的偶然在人類歷史的前進道路上是否還曾出現過?它的出現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又產生了哪些必然影響呢?

今天我們特別榮幸地邀請到了中國外交部《世界知識》雜誌主編徐波先生為我們作出解答,歡迎徐老師的到來。

徐波老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長期從事國際關係和世界歷史研究及媒體工作。著有《情感與利劍——民族主義何以重構世界》等著作,也曾主持並參與主講過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辦的《偉大的世界文明》系列講座。

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徐老師開始今天的講座:《文明的巔峰:世界歷史上的帝國時代》,有請徐老師。

徐波

要在短時間內講這麼大一個題目是比較困難的,我努力完成任務。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在座聽眾有多少人去年和前年參加過《偉大的世界文明》系列講座?有不少。今天的講座可以說是在前年和去年的偉大的世界文明兩個系列講座基礎上的一個延伸。同時,它又是圍繞現在正在舉辦的秦漢羅馬文明展這一大型展覽舉辦的服務型講座。

剛才麗麗介紹了,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能夠把兩千年前歐亞大陸東部和西部兩個文明古國的這麼多的重要的歷史文物匯聚在一起,做一個生動的、直觀的、對比性的展覽,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使我們能夠比較直觀地對人類歷史上兩個最重要的文明區域,我們的先人走過的歷程有一個生動的了解。

我們知道,希臘羅馬文明是現代的歐洲以及整個西方文明的重要形成之一。在我們世界藝術館同時還在舉辦著一個《偉大的世界文明》這樣一個展覽,這個展覽中的六大文明中就包含著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現在,西方世界仍然是主導著整個世界的經濟、政治,甚至文化進程的重要區域。所以,了解希臘、羅馬文明有助於我們了解今天的西方和今天的世界。同時,我們說我們中華民族正在經歷偉大的復興,把我們已經熟悉的我們的古代文明與西方古代文明做一個對比,是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義的。

今天這個講座就來介紹一下除了兩千年前歐亞大陸東端和西端分別存在著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之外,在世界歷史其它時期,還曾同時存在過哪些重要的文明?

我想來看這個展覽和聽這個講座的聽眾、觀眾,可能都是對世界歷史,對世界文明,對世界文化有非常濃厚興趣的人。我們在學習了解世界歷史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文明的發展是多樣性的,它們的起源是多樣性的,它們的發展是多樣性的,它們在著彼此之間存在著非常重要的交流、影響,共同構成了現在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文明。

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也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世界歷史的若干重要時段,曾經多次存在著幾大文明同時並存這樣一些歷史時期,兩千年前秦漢與羅馬文明的並存是其中例證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例證。我想世紀壇舉辦這樣一個展覽,是因為這兩大文明至今都對世界有重大影響,在歷史上它們曾經同時存在,並且相互交流和影響過。

我把歷史上這些文明並存的時代定義為巔峰時代,我們看到在這些時代,往往是文明的繁榮,人類文明的發達與帝國的建立和強盛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人類歷史上文明的巔峰,往往也是帝國興盛的時代,我就在講座中擅自把世界歷史上這些時代定義為一個帝國時代。在我看來,在兩千多年甚至更長的人類歷史上有三個這樣的帝國時代,我們下面一一道來。

人類文明的曙光與帝國時代的序幕

1.早期的帝國

2.帝國時代的序幕。

首先,我們講一下在帝國時代到來之前,人類文明的曙光與帝國時代的序幕。

我曾經講過《西亞——文明的太陽升起的地方》。我們把西亞地區,不僅僅是美索不達米亞,因為我們偉大的世界文明展覽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或者說兩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我把它定義為人類文明的太陽升起的地方。它們是人類文明最早出現的地方,以前的歷史教材中,往往把古代埃及作為第一個文明。但是,最近幾十年來,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也許西亞文明才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人類文明最早出現的地方,並不否認古代埃及文明的意義。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出現,人們發現也許西亞這個地方更應該作為文明的發源地——太陽升起的地方。也就是在西亞這個地方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初幾個帝國。

我們回顧一下有哪些帝國:

1.早期帝國:

阿卡德

亞述

古巴比倫

新巴比倫

埃及最早形成城市國家,同時在美索不達米亞,或者說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也出現了若干城市國家。我們知道最早的有蘇美爾、阿卡德等等,其中阿卡德這個國家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帝國。

這個帝國出現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這個年代有什麼意義?公元前二十世紀有多早?我們知道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出現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紀,就是說阿卡德建立成一個帝國比我們的夏朝早很多年。阿卡德和蘇美爾兩個城邦國家的出現,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比中國要早許多,早一千年左右。

我們去年還講到阿卡德帝國創建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薩爾貢一世,我們《偉大的世界文明》展覽中有一個人物,薩爾貢的女兒,是阿卡德第一女祭司。

阿卡德之後還有亞述古國,亞述是一個軍事上非常強大的國家。它的首都就是尼尼微,在現在的伊拉克北部。前年正好在現在的伊拉克尼尼微發生過一起非常嚴重的汽車炸彈事件,這個地方在伊拉克戰爭之後多次出現嚴重的恐怖事件。

還有古巴比倫。

它最有名的歷史遺產就是大名鼎鼎的漢穆拉比國王和漢穆拉比法典。

新巴比倫。

新巴比倫最大的歷史遺產就是空中花園、巴別塔。

前年講座的時候正好當年獲奧斯卡獎的電影是《巴別塔》,就是巴別塔的典故,講述了現代人們心靈之間彼此陌生、隔膜和對立等等。

2 帝國時代的序幕:

阿契美尼德帝國

希波戰爭

馬其頓帝國

也就是在西亞這些早期文明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並且至今這種影響依然清晰可辨的大帝國出現了,這就是伊朗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

說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我們回顧一下以前的講座。首先進入我們頭腦的恐怕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朝創建者阿契美尼斯,著名的暴君岡比西斯,希波戰爭的發動者大流士一世。

說到阿契美尼德帝國,我們印象中的第二個事件就是曠日持久的希臘和波斯戰爭。希波戰爭直到現在仍是西方文學藝術作品中一個經久不衰的題材。前年有一個大片叫《斯巴達三百勇士》,講的就是希波戰爭中的一個故事。這個電影正好出現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圍繞伊朗要發展核武器展開,所謂伊朗核問題,伊朗正在嚴重的對立之中。在伊朗人看來,這個電影嚴重醜化了伊朗人的祖先。電影中的伊朗國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薛西斯一世,這個電影確實把他描寫成了一個半人半妖的形象。波斯人發動戰爭完全是為了侵略、掠奪、奴役希臘人,而以斯巴達人為首的希臘人,所從事的是一場捍衛自己的土地、尊嚴和自由的戰爭。確實把現代西方藝術形態灌輸到電影里了。所以,不但伊朗的民眾和媒體,連伊朗的政府都提出了強烈抗議。

阿契美尼德帝國建立在公元前550年,正當中國春秋時期。經歷兩百多年,在公元前330年滅亡。滅亡在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手下,這樣我們引出第二個帝國,就是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國。

為什麼我說阿契美尼德帝國是一個孤獨的帝國呢?

因為在阿契美尼德帝國存在的兩百多年間,他們站在伊朗高原的中間,環顧四周,整個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它。當時中國還處在春秋的紛亂之中,西方的希臘世界,在政治上仍然是一盤散沙,儘管希臘文化繁榮、昌明,但是政治上始終不統一。當阿契美尼德帝國建立之後,大軍西指直掃地中海東岸,把希臘在當地建立的一些殖民地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對當地徵收苛捐雜稅引起當地希臘殖民地的反抗。因此,希臘必然派軍隊援助反抗,這又引起希臘和波斯長期的戰爭。

轉瞬即逝的亞歷山大帝國

希波戰爭前後有三次重大戰役。第一次戰役,我們可以說以溫泉關戰役為代表,第二次以斯巴達三百勇士為代表。正是在抵抗和反對波斯入侵戰爭中,在希臘的晚期,終於有一個希臘的城邦國家把希臘各國暫時統一在一起,就是在希臘世界北部的馬其頓,馬其頓在希臘世界中是一個文化相對滯后的地方。但是馬其頓人崇尚武功,面對波斯的多次入侵戰爭,馬其頓人就是以抵抗波斯入侵為旗幟,依靠強制手段相繼吞併了斯巴達、雅典等眾多希臘城邦,也是唯一一次把希臘世界統一在一個帝國之下。馬其頓王國締造者叫菲利二世,他的兒子是亞歷山大大帝,若干年前有一個電影叫《亞歷山大大帝》。

當亞歷山大把帝國鞏固成為一體,開始揮師東進的時候,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由於長期的戰爭、內亂,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所以,亞歷山大對波斯的征服是異常順利的。

亞歷山大帝國為期非常短暫,從帝國建立到最後垮台也就是三十幾年,但是它的軍隊卻橫掃歐洲東部、北非、西亞,直到印度河流域。

我們看幾張圖片。

這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波斯波利斯的遺址,現在仍然存在。

這是波利斯遺址上的一些雕刻和壁畫。

這是當時波斯波利斯侵略軍手持長矛身背弓箭。

這是中亞其它部落國家的使團牽著駱駝向波斯國王進貢。

這是波斯的朝廷上朝晉見國王。非常精美。

這個圖片大家可能熟悉,這是我們展覽中的一張圖片,是亞歷山大大帝與大夏貴族之女結婚的婚禮,這個反映了亞歷山大大帝揮鞭東指,在掃除了地中海東岸、埃及、波斯以後,直接進入了現在所說的中亞大夏地區,大約是今天的阿富汗地區,在當地娶了當地貴族的女兒。

這個圖片本身還說,也可能是亞歷山大與波斯國王大流士女兒的婚禮,也有可能。因為亞歷山大所到之處據說有多次政治婚姻。

看下面的圖片,這是描述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蘇斯戰役中的一個場景。這個畫表現得非常生動。

下面的畫,驚慌失措的國王,就是阿契美尼德的國王大流士三世。亞歷山大在消滅了大流士三世的帝國以後,確實娶了大流士的女兒。

在帝國的序幕時期,環顧世界只有一個孤獨的阿契美尼德帝國,還有一個短暫的,為了與阿契美尼德帝國作戰而生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東征的文化意義不再多說,去年講座里曾經講述過,他的大兵只打到印度河流域,帶來了西亞、中亞、南亞政治等方面的劇烈變化,同時把希臘文化傳播到這些地區。有時候我們想想,世界文明史上這種冥冥之中的互相影響,非常神秘莫測。比如現在我們到了山西大同看了雲岡石窟,我們會聯想到雲崗大佛眉宇之間是不是有希臘雕塑的痕迹?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中國人沒有直接向希臘雕塑學習過,但是由於馬其頓把希臘文化的影響帶到了印度河流域,而我們中國又從印度引進了佛教,包括佛教的造像藝術,通過印度媒介,間接上希臘文化的風格也影響了中國的藝術。冥冥之中這種影響非常有意思。

在文明帝國的時期,還要說一說中國,剛才說中國正處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中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一個預備時期,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為秦王朝的統一逐漸創造著條件。

春秋五霸中我們著重說說秦穆公。

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在位)

「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記•秦本紀

不僅僅因為秦穆公的後代創建了秦國,還因為秦國處在中國春秋各國的最西部。秦穆公多次進入中原與中原各國爭霸。但是受到強大的阻礙,不得已,到秦穆公時期採用了一個謀士叫由余,制訂了方案,不再向中原爭霸,轉而向西方開拓領土,向西方征戰少數民族地區,吞併了「益國十二」,增加了自己的領土。在西戎稱霸,西戎稱霸意義是什麼?意義很多,我們只講一個,就是使中國的名字傳到世界。中國在世界上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叫 China。China 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就是秦這個名稱的轉音。由於秦穆公稱霸西戎,在公元前七世紀,當秦在西方地位鞏固的時候,正好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鼎盛時期,中國勢力向西擴展,波斯向東擴展,通過中間一些游牧、半游牧的民族,兩大民族的影響開始逐漸出現。最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在古代波斯的文獻中第一次出現了「支那,秦」這個名稱。到公元前四世紀,到了印度孔雀帝國時期的文獻中,也開始出現秦。

China 名稱的由來:

Sina,Cina支那,至那,脂那

Cinastan震旦

震旦就是「支那」加「斯坦」。我們知道斯坦是在整個中亞、南亞、西亞廣大地區表示人居住的地方,比如中亞五個斯坦。

我們中國也曾經被叫做斯坦——「支那斯坦」,重新翻譯成中文就是成了震旦這個詞,這是帝國序幕的小小插曲。

然後就到了我們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帝國時代:

第一帝國時代

中國:秦漢帝國(公元前221-公元220)

印度:孔雀帝國(約公元前324-前185)

貴霜帝國公元1-3實際)

笈多帝國(約公元320-540)

波斯: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薩珊帝國(公元226-651年)

歐洲:羅馬帝國(公元前27-公元476)

安息帝國是張騫取的名字。

這個時代實際上有以上幾個帝國。

整個歐亞大陸從東到西依次分佈著幾個帝國。

在中國就是秦漢帝國,也叫中華第一帝國,也是我們這次的展覽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印度相繼出現了印度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和笈多帝國。

在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衰亡之後,一百多年間出現一個小型帝國叫安息帝國。

我們回顧一下以前所講的內容,安息帝國這個名稱是誰起的?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外交家張騫。根據當時的讀音習慣、翻譯習慣起這麼一個名字。安息帝國也只是當時波斯另一個更強大的帝國薩珊帝國的前奏,就像秦帝國是漢帝國前奏一樣。

印度第一個帝國是孔雀帝國,其存在的時間大概稍稍早於我們的秦帝國。印度孔雀帝國怎麼建立的呢?是亞歷山大東征的結果。亞歷山大滅掉波斯之後,大軍直指印度河流域,本來野心勃勃的亞歷山大還想繼續向前征服,但是手下的將領和士兵覺得已經走到世界盡頭了,再也不想走了。而且,當時印度那些古代帝王的軍隊也非常厲害。亞歷山大以騎兵為主,但是印度卻以戰象為主,歐洲戰馬見了亞洲大象非常害怕無法打仗。同樣歐洲的士兵見了亞洲人,印度人也沒有作戰的底氣。所以,亞歷山大沒有深入印度本土就匆匆回師,回到巴比倫,並在那裡去世了。亞歷山大去世的時間是公元前的323年,他去世之後他所建立的所謂亞歷山大帝國也就立刻分裂成了幾塊。

由於亞歷山大的大軍掃蕩了印度河流域若干地區的統治者,為孔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末期,亞歷山大撤出印度河流域不久,有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貴族建立了印度孔雀帝國,據說他家是給宮廷養孔雀的人,所以叫做印度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統治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但是印度孔雀帝國留給我們的重大記憶是阿育王。有一個電影叫《阿育王》,我們上網搜索阿育王,首先出現的就是阿育王電影的海報。阿育王是孔雀帝國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手中把印度孔雀帝國擴展到幾乎整個印度四大陸,這是印度在歷史上第一次統治在一個統一帝國之下。阿育王的影響絕不僅僅在於這個,還在於阿育王一生中經歷了這麼多南征北戰之後,目睹戰爭帶來的血流成河、屍骨遍地,他痛心疾首。當時佛教已經產生兩三百年。但是基本上是默默無聞,是僅限於地域性的小宗教。但是由於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主張和平,主張友愛,給阿育王很大的啟發,據說他與若干佛教高僧徹夜長談后,做了三個決定:

第一,停止戰爭;第二,停止高壓統治,改用仁慈政治;第三,弘揚皈依,弘揚佛教。

正是由於阿育王皈依,並且弘揚佛教,才使佛教從一個地區性的小宗教變成整個印度全國性宗教,並且以印度為基地,擴展到周邊若干地區和國家。由於阿育王有弘揚佛教這樣一個豐功偉績,所以,他在信仰佛教的各地都被廣泛地尊崇。

這是阿育王的一個石像,這是斯里蘭卡的阿育王雕像,這是阿富汗的阿育王石塑,這是正在南京展覽的新近出土的非常小巧的七寶阿育王塔。

孔雀帝國你可以不知道,但是由於有阿育王的存在,由於他對佛教的貢獻,孔雀帝國足以名垂青史,阿育王這個名稱是玄奘翻譯的。

貴霜帝國和亞歷山大東征有一定關係,與中國歷史也有一定關係。但是,貴霜帝國嚴格來說不是一個真正的印度帝國,它的統治中心在中亞地區,但是它的統治及於印度很多地區,他是什麼人建立的呢?為什麼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呢?

因為漢朝面臨著與匈奴的戰爭。派張騫去西域聯合常受到匈奴打擊的大月氏。但是,當張騫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大月氏人的時候,發現大月氏人已經向西遷徙,到了大夏這個地方,佔領大夏,那個地方水草肥美,生活安逸,已經不想再打仗了。大夏大概在今阿拉伯地區。大月氏統一的大夏,這個時候,大夏已經在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統治之下很長時間了,當亞歷山大帝國崩潰撤走以後,大夏人陸續進入該地,但是被大月氏人壓迫,大月氏人就把大夏人分成幾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後來在中亞和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

這是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互相記載,彼此印證交叉的地方,非常有意思。

這個時候在波斯進入了波斯歷史上第二個王朝時期:安息和薩珊時期。

張騫到西域以後,他本人沒有到過波斯,但是派他的副使到過波斯。張騫回來以後向漢武帝所寫的報告中就著重介紹了西域大國安息。為什麼叫安息?因為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叫阿薩西斯,根據漢朝的翻譯習慣把他叫做安息。張騫說,漢使到了安息的時候,安息國王派了兩萬人迎接漢使,這個消息似乎不大確切。因為從遙遠的地方來了來歷不明的使團,安息國王怎麼會派兩萬人迎接呢?誇大其詞。現在學者經過研究認為,這不是安息國王派兩人專門迎接漢使,而是因為,當時安息帝國正在東征西討,正在國家的東北部對一些當地的一些部落開戰,大軍在邊境地區集結,看上去有點像是為了迎接漢使。可能是這麼一回事。

安息帝國給人印象深刻的依然是羅馬戰爭。希波戰爭可以說是開闢了波斯這個國家與歐洲長達千年戰爭的序幕。這時候阿契美尼德帝國早已經衰亡,而希臘世界也已經整個被羅馬帝國所統治的時候,當波斯之後建立第二個王朝就是安息王朝和薩珊王朝的時候,波斯與歐洲的戰爭就引申成了波斯與羅馬的戰爭。

所以,中期安息、薩珊兩個朝代,波斯與羅馬帝國,以及與後來的拜占庭東羅馬的戰爭也是接連不斷。

這個展覽中有一個圖拉真,公元二世紀初期羅馬皇帝的塑像,圖拉真皇帝曾經是為羅馬帝國開疆拓土非常有功的皇帝,他的攻擊主要是在羅馬東部,把東南歐地區併入羅馬版圖,把小亞細亞即現在的土耳其併入羅馬版圖。這樣他向東開拓領土與波斯帝國向西開拓領土正好迎頭相撞。所以,圖拉真皇帝統治時期曾經多次與波斯發生小規模衝突。

我們看這個展覽中還有一些圖拉真的軍團、軍隊、士兵的形象。

這本書叫《沉思錄》,由於溫家寶總理的推薦,從前年到去年,到現在長期處在國內暢銷書排行榜。

這是本書的作者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大秦王安敦)。

這個皇帝是個哲學家皇帝,不愛當皇帝,愛作學問。但是,非常不幸,他不得不從事一生的戎馬生涯,在波斯邊境在帝國東北部與各種蠻族,與波斯進行了頑強不懈的鬥爭,鞏固了自己的國土。這個皇帝我們去年講過,他是羅馬帝國唯一一個在位時期,名字傳到中國的羅馬皇帝。

在東漢時期他的名字叫大秦王安敦,公元166年,歷史記載他曾經派有使臣來到東漢宮廷,這個使臣是真是假不知道,不管怎麼說,他把馬可•奧勒留這個皇帝的名字帶到了中國。當時中國把羅馬叫做大秦。根據當時的翻譯習慣,把這個皇帝的名字翻譯成安東尼•奧古斯都。溫總理雖然推薦了這本書,但是他未必知道這本書作者在兩千年前就被中國人熟悉。他也曾經與波斯作過戰。

波斯的薩珊王朝,公元三世紀建立的王朝,它的版圖比安息帝國擴大了許多。薩珊王朝的若干皇帝也接連不斷與羅馬帝國作過戰,多數情況下取得勝利,俘虜過一個羅馬皇帝,以及整個的羅馬軍隊,殺死過一個羅馬皇帝,還迫使另一個羅馬皇帝與波斯簽訂一個屈辱的合約。

這是波斯的一個浮雕,是一個羅馬皇帝拜見沙普爾。不知道是真是假,至少表明波斯跟羅馬之戰,曾經取得過輝煌的勝利。

我們的展覽講的是歐亞大陸東部、西部兩個文明古國。但是在兩個文明古國中間,我們講了印度若干王朝,波斯若干王朝,它們共同構成了歐亞大陸從東到西幾個大帝國的基本格局。

我們以公元200年為一個時間基準,我們看到,東邊是中國的秦漢帝國,南邊是印度的若干王朝,中間是波斯的兩個王朝,再往西就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分裂,分成東羅馬西羅馬。到公元五世,在蠻族打擊之下羅馬垮台,歐洲陷入中世紀混亂和黑暗時期。在地中海東岸東歐和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還是存在下來了。

這是我們所講的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帝國時代,就是展覽所介紹的時代。

第二帝國時代

中國:隋唐帝國(581-907)

印度:戒日王帝國(606-647年在位)

阿拉伯帝國 倭馬呀王朝(661-750)

阿拔斯王朝(750-1258)

拜占庭帝國(395-1453)

法蘭克帝國(5-10世紀)

我們可以以公元七百年為時間基準點,作為我們第二帝國的時間坐標。我們看這時歐亞大陸存在哪些國家?

中國的隋唐帝國,史稱中華第二帝國。就像秦是漢的序曲一樣,隋是唐的序曲。

自從笈多王朝滅亡之後,印度再一次陷入分崩離析。直到公元七世紀初年,大約唐王朝建立的時候,印度才再一次幾乎把全部的土地統一在一個帝國之下,就是印度的戒日王帝國。

而在中國印度往西,歐亞大陸中部,這時候正經歷著波斯帝國的衰亡和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這樣一個階段。在歐洲,公元五世紀末,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拜占庭帝國,或者說東羅馬帝國又在地中海東岸挺立了將近一千年。而在歐洲西部,在眾多蠻族建立的若干小國家之中崛起了一個法蘭克帝國。

這是當時歐亞大陸從東到西依次並立的幾個國家。

我們先看與中國最近的印度。

印度歷史上我們去年講座有兩講涉及印度。一個是「中國通往印度的道路」,再一個是「東來佛子與西去高僧」,講印度兩國佛教文化交流。講印度歷史要與中國歷史有嚴格區分。因為:

一、中國歷史一脈相承,中國帝國國家體系一脈相承,儘管王朝更替統一與分裂的局面並存。但是道統始終存在,即使在分裂時期,分裂各國仍然在追求一個道統,追求統一。

二、中國的歷史學非常發達。

歷史中的每一個趨勢,每一個事件,每一個進程,幾乎都有確切的年代記載。而印度跟我們正好相反,印度歷史上始終缺乏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樣一個概念和形態,而且印度歷史記載非常薄弱。所以,我們說講印度歷史整個一個糊塗帳,同一個事件,同一個人物,同一個過程,前後估計的時間可以相差很久,因為歷史太不發達了。而羅馬和中國是歷史上唯一唯二的兩個特別重視歷史的國家。

所以現在看印度的很多歷史進程,還需要依據中國古人的記載。那麼,在笈多王朝分裂之後,印度分成好多國家。與中國最近的是北印度,當時中國管印度叫天竺,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當時的北印度或者北天竺分為五國,叫東、西、南、北、中五天竺。

武德宗唐高宗時,中天竺這個國家出現內亂,有一個國王叫屍羅逸多,引領他的部下南征北戰,不但評定了國內的內戰,而且使東西南北四天竺臣服在中天竺國家之下。屍羅逸多是這個國王的名字,唐高僧玄奘按照當朝翻譯印度人名的習慣意義過來為:戒日王。

「天竺國,漢身毒國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羅門……分東、西、南、北、中五天竺,皆城邑數百。南天竺瀕海,出師子、豹、犭軍、橐它、犀、象、火齊、琅墯、石蜜、黑鹽。北天竺距雪山,圜抱如璧,南有谷,通為國門。東天竺際海,與扶南、林邑接。西天竺與罽賓、波斯接。中天竺在四天竺之會,都城曰茶鎛和羅城,濱迦毘黎河。有別城數百,皆置長;別國數十,置王。曰舍衛;曰迦沒路,開戶皆東向;曰迦屍,或曰波羅奈,亦曰波羅那斯。其畜有稍割牛,黑色,角細,長四尺許,十日一割,不然困且死。人飲其血,或曰壽五百歲,牛壽如之。」

——《新唐書•西域上》

新唐書:

屍羅逸多(戒日王)建國之始,他自稱叫摩伽陀王,摩伽陀就是印度孔雀帝國的別稱。因為戒日王自稱是摩伽陀國王的後裔。

這條史料是講震旦名稱的由來。戒日王存在時間非常短暫,但是和中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貞觀十五年(641),自稱摩伽陀王,遣使者上書。帝命雲騎尉梁懷璥持節尉撫,屍羅逸多驚問國人:「自古亦有摩訶(偉大的意思)震旦(China斯坦)的使者到我國乎?」皆曰:「無有。」戎言中國為摩訶震旦。」

——《新唐書•西域上》

戒日王遣使者上書,派了使臣到中國唐朝來,從此開啟了中國和印度互相派遣使臣的經歷。

玄奘在中國曆朝歷代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人中最突出,最有名的一個。他到印度的時候,正好是戒日王時期,不但趕上了印度國家的統一,政治的安定,而且趕上了戒日王崇奉佛教,弘揚佛法。儘管戒日王本身不完全是佛教徒,但是他非常尊重佛教,正是在戒日王的幫助之下,玄奘在印度不但站住腳跟,而且取得很高地位。玄奘本人跟戒日王建立了非常好的關係。

這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記載的他與戒日王的對話:

王曰:「嘗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對曰:「然。至那者,前王的國號;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玄奘《大唐西域記》

這是玄奘非常巧妙地利用戒日王已經有的關於至那國的知識,向他介紹唐朝的情況。戒日王怎麼知道摩訶至那和大秦天子的情況呢?可能就是剛才講到的唐太宗派梁懷璥到了戒日王的宮廷。

所以,戒日王王朝雖然歷史短暫,但是在中印交往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玄奘其它高高僧,正是在戒日王的幫助下得以在印度學習佛法,並且樹立了自己的威望。戒日王帝國在他死後很快分崩離析。

這裡還有一個故事:

「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值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愛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於是天竺鎮懼。

——《舊唐書卷一四八 西戎傳》

戒日王之死,在中國歷史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記載,正是戒日王去世的時候,他的宮廷中有一個唐朝的使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玄策,王玄策一生中曾經受唐太宗委託,三次或四次到戒日王宮廷中去,這一次,正趕上戒日王去世,國中大亂,有一個叛叫那伏帝阿羅那順,篡奪了王位,把印度四天竺兵加到一起攻打唐朝使臣王玄策,玄策手下只有三十多個人,結果作戰不利,「悉被擒」。我們曾經講過,王玄策這個人不愧是大唐使臣,不是一般的人,跟他的先驅張騫、班固等一樣,碰到困難絕不退縮而是不屈不撓。

張騫被匈奴扣留十年才逃跑,繼續尋找大月氏人。班固也是一樣,班固隨著主人出使西域,正好匈奴的使臣也去了,結果當時西域諸國對東漢使者非常傲慢,班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率領三十六個隨臣把匈奴使節殺掉,西域各國震驚全部歸順了漢朝。

王玄策也一樣,他被叛臣俘虜之後,挺身宵遁半夜逃跑,沒有跑回家,而是整治吐蕃。當時吐蕃正是文成公主嫁給吐蕃國王的時候,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同時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婆羅(尼泊爾)公主。所以,當時唐朝、吐蕃、尼泊爾三國實為一家。王玄策翻過喜馬拉雅山山口,跑到吐蕃,調遣一千二百人的軍隊,又從尼泊爾調遣七千多人,一共八千多人浩浩蕩蕩回到中天竺與叛臣大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人。天竺震懼,整個印度被王玄策所征。把叛臣帶到長安,后死在長安。

這本是唐朝使臣幫助中天竺國平定一次叛亂,是中印兩國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但是在現在一些憤青網友的眼中變成唐朝大軍橫掃印度。

昨天我們中印兩國邊界使團剛剛進行一次劃界談判。大家比較關注,因為中國印度兩大東方古國同時在崛起,彼此都比較在意對方,彼此互相羨慕,也心存戒懼。中國老是防備印度,印度更加防備中國。所以才有所為唐朝軍隊橫掃印度這樣的說法。

這是王玄策幫助戒日王平定叛亂的事情。但是儘管王玄策這麼神勇這麼幫助,平定判亂。但是戒日王帝國還是分裂了,這次分裂又是好幾百年。

在幾乎與玄奘同時,還有一位唐朝高僧,叫做玄照法師,也曾經追尋其它取經人的足跡到印度取經。但是他的經歷非常坎坷非常不幸。玄照法師和玄奘一樣先經過河西走廊,穿過新疆,翻過帕米爾高原,先到東亞,再從東亞向南,應該到印度去。但是玄照有一個奇怪的途徑,他沒有像法顯、玄奘等其它人一樣走。而是跑到吐蕃境內找到文成公主,在文成公主幫助下穿越喜馬拉雅山山口才到了印度。為什麼走這麼大的彎路呢?去年講座分析過,非常有可能,他去的時候正碰上戒日王去世,國中大亂,干戈四起,道路阻斷,他無法直接進入天竺境內,所以,他只好先進入吐蕃,在文成公主幫助之下,才來到天竺。

這個玄照法師,在印度求經之後碰到了唐朝使臣王玄策,王玄策回到唐朝以後向唐朝講了玄照法師的經歷,這時候唐太宗去世,高宗繼位,高宗也非常同情和欽佩玄照法師,又派王玄策去印度召玄照法師歸國。玄照法師回到長安,過了若干年之後,唐高宗又派玄照到克什米爾迎請三位高僧到唐朝來,玄照不辱使命又去了,在去克什米爾的時候他再次去了印度。但是當他第二次去印度想返國的時候,亞洲大陸的國際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回不來了。

「但以泥波羅道,吐蕃擁塞不通:加畢試圖,多氏捉而難度。遂且棲志鷲峰,沈情竹苑。雖每有傳燈之望。而未諧落葉之心。嗟乎苦行標誠利生不遂。思攀雲駕墜翼中天。…… 標心之梵宇。運想入仙洲。嬰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葉落乍難聚。情離不可收。」

——《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太宗去世以後,吐蕃與唐朝關係惡化,雙方爆發了長時間的衝突核戰爭。所以,尼泊爾到吐蕃的路擁塞不通,「多氏捉而難度」意思不太好懂,多氏是大食國的意思,阿拉伯帝國的名字。因為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大軍直逼印度邊境,從印度西北部,東亞那條路也不通了。所以玄照法師只好留在印度。雖然想回國傳播佛法,但是,落葉歸根的心愿沒能實現。最後在中印度染病身亡,春秋六十餘矣。

由此引出另一個大國的崛起,就是大食國的崛起。由於大食國的崛起,東征西討,征服了東亞,並且兵力并吞邊境,使玄照法師無法回國。

我們看看大食國是怎麼回事。

阿拉伯帝國: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

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661-750)

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750-1258)

大食是唐朝歷史對阿拉伯的一個稱呼。大食或是當地某個地區的名字,或者是某個部落的名字。總之,古代是以大食國稱呼阿拉伯帝國。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二個帝國時代中的另一個大國。

我們知道,大食國是由伊斯蘭教創建者穆罕默德,及其子弟創立的國家發展而來的。穆罕默德創教時間是公元622年,正好也是唐朝中間的時候,他後來在公元632年去世,他的繼承者們先是四個哈里發時期,我們看《一千零一夜》裡面都是哈里發,是阿拉伯國家政治、經濟、宗教的最高領袖。經過四大哈里發時期,阿拉伯帝國相繼經歷了兩大王朝,就是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因為這個王朝崇尚白色。然後是阿拔斯王朝,稱黑衣大食,因為這個王朝崇尚黑色。

阿拉伯的征服:

第一輪,7世紀中期

北線

東線

西線

這個帝國的興起非常迅速,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以後,四大哈里發時期開始了帝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張。阿拉伯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在地圖上這個地方,阿拉伯半島的西部。首先是立刻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全部,從四大哈里發開始,就開始了一手持劍,一手持古蘭經的東征西討,建立帝國的過程。

阿拉伯的征服前後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第一輪征服就發生在公元7世紀中期,穆罕默德去世一二十年期間。阿拉伯大軍的鋒芒直指北線、東線、西線三個方向。

北線首先是敘利亞,這個地方當時在拜占庭帝國統治之下已經一千年時間。敘利亞的首都是歷史名城大馬士革,這時候馬上落入阿拉伯帝國的手中,大馬士革成了阿拉伯第一帝國白衣大食的首都。接著經過一番圍攻,歷史名城耶路撒冷陷落,耶路撒冷至今仍是國際政治的焦點,為什麼?首先,它是猶太教聖地,基督教聖地,在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時期,根據伊斯蘭教傳說,穆罕默德曾經在一個夜晚,乘坐一匹有翅膀的白馬,飛耶路撒冷上空,從這兒上天見到了阿拉伯人以前的若干天使。所以,耶路撒冷成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公元七世紀中期阿拉伯人攻陷耶路撒冷,埋下了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直至二十一世紀,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爭奪耶路撒冷鬥爭的伏筆。一千多年以前,可怕不可怕?

向西非常明顯,首先是征服埃及,這是拜占庭帝國的千年糧倉,埃及一陷落,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南岸整個失守,阿拉伯大軍一直向西征服了地中海南岸所有地區,現在的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直到大西洋沿岸,隔直布羅海峽與歐洲對峙。

向東滅掉了波斯薩珊帝國。薩珊帝國從公元3世紀創建,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四百年時間,最輝煌的時間已經過去。因為與羅馬、拜占庭的戰爭消耗了大部分國力,由於不斷與羅馬作戰,在國內就不斷地增加苛捐雜稅,又引起國內的不穩定。所以這時候的薩珊帝國已經是強弩之末。阿拉伯軍隊征服波斯帝國可以說是異常順利。

伊嗣侯懦弱,為大首領所逐,遂奔吐火羅。未至,亦為大食兵所殺。

——《舊唐書•西域傳》

伊嗣俟不君,為大酋所逐,奔吐火羅。半道,大食擊殺之。

——《新唐書•西域傳》

伊嗣侯(伊嗣俟)(Yazdigerd 三世)

卑路斯(Perozes而,Firuz?)

尼涅師(Narses?)

薩珊帝國的末代皇帝按照我們現在的翻譯應該叫耶玆德格德三世,唐代叫伊嗣侯(伊嗣俟)。

《舊唐書》叫伊嗣侯,《新唐書》叫伊嗣俟。大體相近,所以說中國史料還是比較可靠的。這個人雖然大勢已去,但是,他率領的波斯軍隊對阿拉伯的抵抗還是可圈可點的。因為在他看來這場抵抗戰爭,不但是挽救自己帝國命運的戰爭,也是挽救自己所信奉的拜火教先教的戰爭。這個國王也把戰爭看作是一個拜火教抵抗伊斯蘭教的戰爭,但是畢竟他寡不敵眾。中國史料對此記載不是很確切。無論《新唐書》《舊唐書》都說伊嗣侯這個人懦弱,其實不是。唐史中說他是被國內叛臣所驅逐,也不對。他是被阿拉伯所驅逐所殲殺,在吐火羅到了中亞,阿富汗這個地方。還有一個說法,他是為大食兵所殺,也不對,他雖然被大食兵所追趕,但是他卻是死在當地謀財害命的地方勢力手中。

不管怎麼樣,以他的死為表示,在波斯帝國歷史上存在了四百年的薩珊帝國壽終正寢了。

波斯國王死了,他的王子去哪兒了呢?王子叫卑路斯,這個人輾轉跑到唐朝首都長安,尋求唐帝國幫助復國。當時是唐高宗時期,唐高宗曾經派人護送卑路斯回國復國,但是都沒有成功。後來卑路斯和他的兒子尼涅師一直住在長安,而且相繼死在長安。

薩珊帝國告一段落。

阿拉伯的征服:

第二輪,8世紀前期

北線

西線

東線

阿拉伯帝國向北、向西、向東經過短期征服已經建立龐大帝國,時隔半個世紀,到了八世紀前期,阿拉伯第二輪征服又開始了。這次戰爭的鋒芒仍然是北線、西線、東線三個方向。

北線越過敘利亞、耶路撒冷、大馬士革,對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進行一次圍攻,但是沒能成功,撤了回來。

向西他的帝國領土已經達到地中海北岸,直到大西洋沿岸。隔著直布羅海峽,與歐洲遙遙相對。到了八世紀初期,阿拉伯軍隊終於渡過直布羅海峽進入西歐,並且穿越現在伊比利亞半島,翻過西班牙和法國之間隔著的比利牛斯山,進入了現在的法國境內。

法國當時是什麼情況呢?在公元五世紀末期,羅馬帝國是被日爾曼諸蠻族所滅亡。蠻族中有一支最強大的叫法蘭克人,入居了現在法蘭西這個地方,建立了法蘭克人這個國家。當公元八世紀,阿拉伯人越過直布羅海峽,越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法蘭克的時候,正值法蘭克力量上升的時期,阿拉伯軍隊遇見了敵手。在公元732年春天的某一個時候,阿拉伯軍隊由南向北來到法國境內一個叫普瓦蒂埃的地方,與法蘭克軍隊迎頭相撞,一場惡戰在所難免,兩方軍隊相互對峙七天七夜之後一場惡戰開始了。法蘭克軍隊步兵為主,歷史上曾經有描述,身上披著獸皮,頭髮亂蓬蓬的披在肩上,手持盾牌大刀一個接一個站在一起,構成一個緊密的方陣,阿拉伯以騎兵為主,不管騎兵怎麼衝擊,法蘭克軍隊只是揮舞大刀砍馬腿,抵住了阿拉伯騎兵一輪又一輪的攻擊。直到夜幕降臨,天黑以後,雙方分隔開,各自回營。第二天天亮的時候,法蘭克軍隊突然發現對面阿拉伯陣營里靜悄悄的,原來阿拉伯軍隊知難而退,趁著夜色掩護全部拔寨而起悄悄退走了。這麼一退可不是後退三十里,而是一直退過了比利牛斯山脈以南,回到現在西班牙地區,再也沒有越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西歐。

阿拉伯人在現在西班牙地區後來的統治一直到公元十五世紀,1492年才被興起的西班牙王國徹底驅逐出去。

我們看,公元732年普瓦蒂埃戰役,這場戰爭如果不是法蘭克軍隊獲勝,結果會怎麼樣?那麼,整個西歐全會淪落在阿拉伯統治之下,現在學外語不要學英語法語了,也不要學德語,學阿拉伯語就行了。留學也不用選英國、美國、法國了,選阿拉伯就行了,只不過你去阿拉伯的沙烏地阿拉伯省,我選阿拉伯的法蘭西省就可以了。學專業也不用選文科理科了,只選一門古蘭經就行了。

所以說這場戰役意義非常重大。當然,法蘭克軍隊的頑強抵抗是原因之一,可能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當時阿拉伯西線軍隊是強弩之末,沒法向前了。帝國西部的邊界到歐洲南部西班牙地區為止。

東線怎麼樣?二十年之後又一場戰爭在東線展開了,公元751年大唐天寶十年,阿拉伯軍隊在東線與中國唐朝軍隊一場惡戰「怛邏斯戰役」。正好是普瓦蒂埃戰役二十年之後。

阿拉伯第二輪擴張,從東線開始,東線矛頭直指兩個方向,一個是東北方向,直指中國西域邊境,一條向東南直指印度。當時阿拉伯人的伊拉克總督向他的兩員大將發出號召,兩員大將一路主攻中國,一路主攻印度,誰先拿下中國,誰就當中國總督。當時阿拉伯人說中國只對中國的西域。我們去年講過,唐玄宗、唐高宗兩朝皇帝先後發起了反擊突厥的戰爭,唐高宗時期戰爭取得徹底勝利。從東漢時期以後,曾經長期未能由中央政府直接統治的西域地區這時候重新回到中央帝國統治之下。唐朝在中國新疆以及帕米爾高原以西相繼建立了安息、碑亭等都督府。阿拉伯帝國向東北方向的出擊正與中國安息都督府所轄地區迎頭相撞,兩大帝國在中亞地區勢均力敵鋒芒相對,大戰早晚要爆發。

這場戰爭在公元751年爆發了,當時中國方面唐朝的將領是高仙芝,高麗人,從小隨著父親到了中國唐朝,從軍打仗是一員猛將,他當時擔任唐朝在西域的最高長官安息節度使。

高仙芝是唐朝名將,戰功赫赫,經營西域非常有功。但是高仙芝有幾個致命弱點,決定了他的悲劇。

第一,窮兵黷武。

本來唐太宗唐高宗由於平息突厥戰爭的勝利,在西域享有崇高的威望,被西域人叫做天可汗,高仙芝在中亞東征西討他鞏固了唐朝的威望,但是高仙芝用兵過度,接連發動對中亞若干小國的戰爭。

第二,背信棄義。

當時本來受到阿拉伯帝國的侵略,中亞小國紛紛向唐朝上表,要求唐朝保護,這時候正好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好時機。但是,高仙芝顯然沒有抓住這樣一個機遇,為什麼說他背信棄義?當時中亞有一個石國,即現在的塔什乾的國王得罪了唐朝,高仙芝認為他是僭越無理,高仙芝向唐朝上表請求平息這個國家,大兵攻打石國,石國當然打不過唐朝打不過高仙芝,就投降,高仙芝也統一石國國王的投降,按約定地點去舉行投降儀式的時候,高仙芝派人把已經投降的石國國王抓住斬首,這一下西域各國非常害怕,這就等於把西域各國推向阿拉伯人的懷抱。西域各國反而暗地裡與阿拉伯聯合,共同防備中國。

第三,貪財。

平息石國以後,他把石國大量金銀財寶據為己有。

所以,高仙芝這樣做把本來打算聯合唐朝共同對抗阿拉伯帝國攻勢的中亞國家又推回阿拉伯方面去。

當高仙芝聽說阿拉伯軍隊開始向中國邊境進擊的時候,他率兩萬大軍主動出擊,尋找戰機。

公元732年,普瓦蒂埃戰役。

公元751年

時間,天寶十年(公元751年7月或8月)

地點:怛邏斯。

人物:唐朝將領,安息節度使高仙芝,阿拉伯將領,齊亞德•本•薩利赫,只是一員副將而已。

戰爭進行了五天不分勝敗,到了第六天,雙方鏖戰正激時,高仙芝軍隊中一支盟軍葛邏祿人臨陣倒戈,使戰局發生了逆轉,結果:

「仙芝率兵二萬深入,為大食所敗,殘率數千。事急,嗣業謀曰:「將軍深履賊境,後援既絕,而大食乘勝,諸胡銳於斗,我與將軍俱前死,尚誰報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嶺以為後計。」

仙芝曰:「吾方收合餘盡,明日復戰。」嗣業曰:「實去矣,不可坐待菹醞。」即馳守白石,路既隘,步騎魚貫而前。

會拔汗那還兵,輜餉塞道不可騁,嗣業懼追及,手梃鏖擊,人馬斃仆者數十百,虜駭走,仙芝乃得還。

——《新唐書•李嗣業傳》

高仙芝不愧是一員猛將,儘管大敗,還想收拾余部明日復戰。他有一個副將叫李嗣業,說大勢已去,不能任人宰割,不如我們退去。高仙芝聽從了李嗣業的建議,只好倉促後撤。

公元751年的戰役以唐朝慘敗結束,高仙芝後來死在平息安史之亂的戰役中。唐朝是非常強大的國家,從初唐到盛唐都有很多少數民族將領在唐朝軍隊中供職。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長期在高仙芝副手封常清幕僚中任職,封常清繼高仙芝之後擔任安息節度使,後來與高仙芝一塊死在安史之亂中,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昏暗不明的朝廷手中。

這場戰爭唐朝失敗了,大石和唐朝是不是變成了敵國了?也沒有。為什麼?因為阿拉伯和唐朝這段時間都發生了國內重大變化。唐朝處於安史之亂,阿拉伯處於白衣大食向黑衣大食兩個王朝交替過程中,也無力向東擴張。所以,雙方在中亞地區基本上還保持著平和態勢,反而在平息安史之亂過程中唐朝曾經向大食借兵,大食也確實派兵援助唐朝平叛。可見大食也沒有進一步向中國擴張的企圖。

所以,阿拉伯帝國的第二輪擴張從西到東都達到了底線,建立了以阿拉伯半島為核心,向西到大西洋南岸,和歐洲的西南部西班牙半島,向東直達中國,中亞邊境,向東南直到印度河流域,向印度河曾經發起進攻,但是沒有深入進去。向南囊括整個阿拉伯半島,向北一直到現在的外高加索地區和克里米亞地區,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

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貢獻不多說了。當歐洲正處在中世紀蒙昧黑暗狀態中時,是阿拉伯人保存併發揚廣大了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有一句話說,當阿拉伯人研究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時候,歐洲那些國家的君主們還在邊寫邊圖練習拼寫自己的姓名呢,不識字。所以,後來歐洲能有文藝復興,能有重新崛起,阿拉伯的貢獻不可忽視。可以說沒有阿拉伯人,就沒有歐洲的文藝復興。

這是阿拉伯帝國。這個時候其它帝國,法蘭克帝國雖然很強大,但是也只局限於西歐法蘭西地區一隅。歐洲儘管後來建立所謂羅馬帝國,但只是一個鬆散聯盟,並沒有形成中央集權國家,整個歐洲還是分崩離析的狀態。歐洲東部是然拜占庭王朝。

第三帝國時代

中國:明清帝國(1368-1911)

印度:莫卧爾帝國(5126-1858)

波斯:薩菲帝國(1502-1736)

奧斯曼帝國(1299-1922)

歐洲的崛起

這個時代,就必須從我們第二個時代開始講起。因為,決定這個時代歐亞大陸政治面貌的第一個推動力,發生在中國唐朝首都長安城裡,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去年講座中有一講叫做《歐亞大陸的蝴蝶效應》。什麼叫蝴蝶效應?就是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在千里萬里之外掀起一場風暴。我們用這樣一個概念來比喻歐亞大陸不經意的事件對這個系統全局產生的始料未及的影響。

唐太宗就是這隻翅膀,這隻蝴蝶,他在長安城裡扇動了一下翅膀,他萬萬沒想到,使整個歐亞大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直到現在仍在影響世界。

中國歷史上對整個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帝王,有兩個,一個是漢武帝,他作出一個打擊匈奴的決定,西漢、東漢對匈奴進行了長期徹底的打擊,迫使匈奴不斷西遷,西遷帶動中亞、西亞、東歐、西歐各個民族波浪式的不斷向西遷徙,就給了已經分崩離析,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致命的一擊,改變了歐洲歷史面貌。所以,漢武帝是第一隻蝴蝶。

唐太宗是第二隻蝴蝶,他作出了打擊突厥的決定。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兩朝,唐朝徹底完成了打擊突厥的戰爭。

唐代對西突厥的決定性戰役:

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

唐代對西突厥的最後一場是公元657年進行的,經過場戰爭突厥被徹底打敗。

作為一個統一的突厥游牧帝國不存在了。大量的突厥人不得不向他們的祖先匈奴人那樣,不斷向西遷徙,進入中亞、西亞地區。西亞地區存在眾多文明古國,文化發達,經濟發達,8國家形態發達,社會政治制度發達,都比突厥人先進,突厥人進入這些地區以後,不能像以前那樣在漠北草原上自成體系,進可攻,退可守,通過襲擊搶劫戰爭贏得財富,他們也沒有這個實力。他們必須跟當地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種居民,混雜居住在一起,這樣幾代下來以後,很難說還也沒有原來意義上的突厥人,誰是原來意義上的突厥人,大家已經不分彼此混在一起了。只是由於他們講這種那種突厥語言,都是來自漠北草原,來自西貢草原,所以當時的波斯人,或者阿拉伯人統稱他們為突厥人。現在也是僅僅把他們當做操同一種突厥語言的人看待。

這些突厥人是誰?

他們在廣闊的歐亞大陸舞台上幹了些什麼?建立了哪些國家?對世界歷史有什麼影響?這個過程紛繁複雜,我們講一些要點。

塞爾柱(1037-1194)

他們在中亞、西亞,翻雲覆雨,建立一個個政權,其中有一支叫塞爾柱突厥人向西遷徙過程中皈依了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腹地。阿拉伯帝國擴張這麼龐大,他們沒有能力進行統治,只好大量從被統治地區吸引一些地區貴族,統治者充實他們的統治隊伍。突厥人有幸被他們選中,充當他們帝國的邊境守衛者,和帝國軍隊的兵源。突厥人大量進入阿拉伯行政系統,這些突厥人久經考驗,怎肯輕易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他們很快在阿拉伯帝國境內翻雲覆雨,上下其手。幾經反覆,事實上篡奪阿拉伯的軍政大全,成為阿拉伯的實際統治者。阿拉伯的所謂哈里發名存實亡。他們還曾經在地中海西岸建立了政權,他們的政權引來了歐洲十字軍東征戰爭。

再一支:

帖木兒(1336-1405)

在塞爾柱人在阿拉伯內部翻雲覆雨上下其手的過程中,歐亞大陸又發生一個重大變化:蒙古人崛起了。大軍西去,把突厥人、阿拉伯人、現在東亞、西亞各個帝國全都摧毀了。

公元十三世紀中期,1258年,阿巴斯王朝滅亡是這個年代,蒙古人滅亡了阿拉伯最後一個王朝。蒙古人進入中亞、西亞、歐洲廣大地區以後,與阿拉伯人同樣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行政和軍事力量進行統治,也是吸納當地人充當他們的行政力量和軍隊。突厥人又開始在蒙古各個汗國的政權中上下其手,充當了蒙古軍隊的共盟軍。

到十四世紀後期,帖木兒在中亞登上歷史舞台。他是突厥人後裔,自稱是成吉思汗後裔,他以撒馬爾罕為中心東征西討,殺人如麻,非常殘暴,建立了一個非常短暫帖木兒帝國。這個人統治雖然殘暴,戰爭不斷,但是非常喜愛文化,他統治下文化非常昌明發達。這個人在最後階段踏上了整頓大軍進攻明朝的征途,當時我們明朝剛剛建立。但是,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他死在向明朝進軍的征途上,這場戰爭沒有打起來。

明朝非常不幸,從始至終都在打仗,早期推翻元朝之後是與蒙古勢力不斷作戰,在北方、西方。中期是在東部、東南部與倭寇作戰,晚期在東北與滿清作戰。

如果明朝建立初期,帖木兒沒有死在進軍明朝的途中,可以想像強大的帖木兒帝國與明朝肯定又有一場惡戰,幸運的是這場戰爭沒有打起來。

帖木兒帝國的打打殺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我們講他是為了講他的一個後裔。一百多年以後,他的一個後裔叫巴布爾(1483-1530)是帖木兒直系後裔,也是突厥人後裔。但是由於蒙古過於強大,他們都自稱是蒙古後裔,巴布爾在十六世紀初期率領大軍進入印度河流域,打敗了當時德里蘇丹政權,建立了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莫卧爾帝國。所謂莫卧兒就是蒙古人的意思。

巴布爾和他的突厥祖先一樣都是伊斯蘭教徒,十二世紀佛教在印度衰落以後,印度民間是印度教,這就形成了莫卧爾帝國統治當局是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臣民是伊斯蘭教,但多數是印度教,這就形成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張皮的宗教。

這是泰姬陵。我們去印度旅遊肯定去泰姬陵參觀,已經成為印度文化名片。但是泰姬陵是伊斯蘭教的,它就是莫卧爾帝國的一個皇帝給他的一個愛妃建立的陵墓。

到現在為止,南亞西大陸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兩個種族的衝突不斷。

到十六世紀中期後期后,經過莫卧爾帝國幾任皇帝的東征西討,基本上也統一了印度四大陸的整個地區。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又一個偉大王朝。

奧斯曼一世(1282-1326)

正當巴布爾在德里鞏固他的統治的時候,一支奧斯曼進入了土耳其,開始建立土耳其帝國。奧斯曼人本來是突厥人的一支,是追隨著塞爾柱突厥人進入阿拉伯地區,在十三世紀晚期,趁著蒙古人對塞爾柱人形成致命打擊之後,這支部落的首領奧斯曼一世率領自己部落從塞爾柱人分離出來,迅速強大起來,到十四世紀佔據了整個小亞細亞,當時是拜占廷的領地。

十四世紀中期,他們度過了把亞洲和歐洲分割開來的土耳其海峽,第一次對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進行進攻,但是沒有成功。但是,在君士坦丁堡外圍,這支軍隊已經強大到可以消滅馬其頓地區、保加利亞地區、塞爾維亞地區等,把這些地區一一納入帝國囊中。

又過了一百年,到公元十五世紀中期,這支帝國強大到足以對君士坦丁堡發動致命的打擊,對君士坦丁堡拜占廷的打擊發生在公元1453年。此時拜占庭帝國已經在東歐已經屹立千年之久。這年春天,十萬奧斯曼大軍圍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雖然守軍人數少,畢竟是千年帝國,有堅固的防禦,守兵也非常頑抗,這場戰陣打了七個星期之久,直到一個下雨天,奧斯曼用大炮打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攻勢,轟開了一個豁口,奧斯曼大軍像驚濤駭浪一樣,湧進君士坦丁堡,開始一場為期三天的大屠城。

這是公元1453年。

接下來兩個世紀之內,土耳其人再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繼續向東南歐發動攻擊,羅馬尼亞、匈牙利相繼陷落。在公元十七世紀中期直逼維也納,對維也納進行一場全面圍攻。

在兩個世紀中歐洲飽受著強大的壓力。

奧斯曼帝國也向他們前面阿拉伯帝國一樣,對東、西、南都發動進攻。對南把阿拉伯半島全部納入囊中。向西把阿拉伯帝國沿北海岸的所有地區,直到直布羅海峽,直到地中海,直到大西洋岸,犬儒納入囊中。向東就不像阿拉伯人那麼幸運,在他們想越過伊朗高原向東挺進的時候,碰到伊朗最後一個強大的王朝薩菲帝國的崛起。薩菲帝國這回是堅決抵擋住了奧斯曼人的進攻。由於薩菲帝國頑強的抵抗,極大牽制了奧斯曼人對歐洲的壓制,以至於歐洲各國爭相結交薩菲帝國,作為共同對抗奧斯曼進攻的一個聯手。

歷史上第三帝國時期,以公元1700年為一個坐標,我們看歐亞大陸上從東到西,南亞是印度莫卧爾,西亞伊朗高原上是伊朗薩菲帝國。整個西亞、北非、東南歐是更強的阿拉伯帝國,這幾大帝國主宰了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那麼,是不是這些大帝國就將決定世界的命運呢?不是。因為,這個時候世界歷史發生了千古未有的變局,這些大帝國雖然形式上龐大,但是,已經成為過時的「恐龍」,已經成為過去的落後力量,這個時候歐洲怎麼樣呢?

歐洲開始文藝復興。我們講了,自從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歐洲在政治上一直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儘管相繼出現了法蘭克帝國、東羅馬帝國。但是,歐洲在政治上始終沒有重新統一起來,現在的歐盟是另一種嘗試。當世界上很多地方分裂成不同國家的時候,歐洲想統一成一個國家。整個中世紀到現在,千百年間,歐洲在政治上是分裂的。但是,到了我們所說的第三帝國時期,歐洲從中世紀黑暗混亂中走出來了,以1700年為標誌,這時候的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已經經歷了地理大發現,1492年阿拉伯人在歐洲的最後一支力量退出歐洲,西班牙國王派哥倫布第一次開始遠航這一年,西歐國家正是在反對、抵抗和驅逐阿拉伯人的鬥爭中,逐漸形成了最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大帝國。先是十二世紀葡萄牙立國,到了公元1492年,其它王國聯合成西班牙王國,西班牙王國不但派出哥倫布探索新大陸,而且最終把阿拉伯人驅逐出歐洲,開始地理大發現時期。後來又相繼發生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大革命和工業革命,長期分崩離析落後於其它地區的歐洲,這時候突飛猛進,接過歷史接力棒決定了歷史發展新方向。

後來的歷史我們比較清楚了,歐洲國家,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然後是荷蘭、英國、法國相繼興起,接連向外進行擴張,藉助地理大發現,藉助軍事優勢和文化優勢,不斷向外擴張,建立了許多海外知名大帝國。尤其是英國,到十九世紀末期,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英語成為世界上多數地區普遍使用的語言。

俄羅斯沙俄和美國主要分別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上進行了大規模領土擴張。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兩個大國家。後來到十九世紀晚期又有德國、義大利、日本相繼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作為後起之秀,他們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所以引起西方陣營之間的矛盾,引起一系列帝國主義衝突核戰爭,引起兩次世界大戰。所以,近代歷史就是一部西方佔據世界舞台主角的歷史,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歷史。東方四大帝國雖然領土龐大,歷史悠久,咄咄逼人,但是,已經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淪為半殖民地。印度莫卧爾王朝,從十七世紀起,經過一個多世紀逐步徹底地淪為英國殖民地。我們知道,在公元1857年印度爆發反英大起義,大起義起義者舉起的旗幟就是莫卧爾帝國的末代皇帝。起義失敗以後英國乾脆直接廢除了莫卧爾帝國。到公元1858年莫卧爾帝國的王室就像1912年的清王朝一樣不再存在了,印度進入了英國直接殖民統治時期。

波斯的薩菲王朝在公元十八世紀就已經衰落,分崩離析,後來相繼分裂為幾個小的王朝,也淪為了西方的殖民地。我們看波斯地理位置,它的北邊是沙皇俄國,不斷向南遷徙,南邊是佔領了阿拉伯帝國的大量領土以及印度的英國,英國從南向北,俄國從北向南,不斷擠壓波斯領土,使波斯成為英俄兩國殖民地。

龐大的奧斯曼帝國是什麼情況呢?從十七世紀末期,對維也納發動最後一次圍攻失敗以後,奧斯曼帝國就開始不斷解體,分崩離析。首先,是歐洲大國的崛起,對奧斯曼帝國領土不斷蠶食。

奧地利是怎麼崛起的?就是在率領東歐各國抵抗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的進攻中崛起的,維也納始終屹立於歐洲東部,沒有淪落在奧斯曼人的手中。這使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在中東歐享有巨大威信,以此為基礎,奧地利後來聯合匈牙利、波希米亞形成一個強大的奧匈帝國。

英國、俄國、法國等等,不斷從各個方面蠶食奧斯曼帝國其他領土,沙皇俄國可以說幾乎每一帶沙皇都經歷過與土耳其的戰爭,不斷從北向南進軍,最著名的是當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成為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依據。

拿坡侖大軍在十八世紀後期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埃及領地。去年講座有老師講過,就是因為拿坡侖入侵,創立了一個嶄新的學科埃及學,讓我們知道埃及三千年、五千年歷史是什麼樣子。

十九世紀初,在反對拿坡侖的戰爭中英國進入埃及。十九世紀德國、義大利等等,都相繼對奧斯曼帝國的北非、中東土地進行蠶食,不斷擠壓空間,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不斷掀起反抗,出現獨立浪潮,先是東南歐,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希臘獨立出來,十九世紀後半期,是塞爾維亞、黑山、羅馬尼亞獨立出來,二十世紀初期,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相繼獨立出來,整個東南歐江山和意志不再屬於奧斯曼帝國。只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這一塊是它的地方。在帝國的北非和中東的領地,十九世紀上半期,埃及的地方軍閥實際上使埃及獨立了出來。十九紀中期沙烏地阿拉伯伊本•沙特族開始在沙特建立自己的統治。19世紀晚期,是利比亞建立伊德里斯王朝,這些國家都各自自稱體系,不再服從帝國的統治。在這種分崩離析的過程中,奧斯曼本身的表現也非常可氣。

首先,它繼續欺壓奴役愚弄各個民族,還把阿拉伯帝國早已廢棄的哈里發這一稱號戴到自己頭上按。一方面他們要抵禦西方人的蠶食侵吞,一方面要維持自己的統治。所以,當時相繼出現兩大思潮,一個是泛伊斯蘭主義,一個是泛突厥主義。

泛伊斯蘭主義主張伊斯蘭教不分民族不分國家團結起來抵禦西方的侵略,反過來又抹煞伊斯蘭教各民族人民的界限,麻痹各國人民反對土耳其統治的鬥爭。

泛突厥主義也是一樣。突厥各民族在千年過程中,分佈在中亞、西亞許多地區,早已不成為一個民族,只是因為他們說各種各樣的突厥語,被稱為突厥人。泛突厥主義主張所有講突厥語的人聯合起來,一方面抵抗西方的統治,另一方面是要建立一個從土耳其海峽到阿爾泰山的整個突厥語大帝國。奧斯曼帝國把這兩種思潮據為己有,用以來維護帝國的統治,同時還參與列強在歐洲在亞洲的鬥爭,奧斯曼帝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之一。而且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遺產,也是歐洲列強爆發世界大戰的遠因之一。所以,奧斯曼帝國是又可氣又可笑,就像中國曾經被稱為東亞病夫一樣,奧斯曼被稱為西亞病夫。但是它和中國畢竟不一樣,它一方面還在積極參與列強瓜分歐洲的鬥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角之一。

第一次大戰以後,英屬殖民地印度掀起民族獨立運動,分為兩支,一支是印度教民眾團結在甘地周圍,一支是穆斯林民眾團結在真納周圍。在二次大戰後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獲得獨立,但是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分為二,信奉印度較的這支人建立了印度,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建立了巴基斯坦。

印巴兩國戰後長期對立和戰爭,1971年巴基斯坦解體,從巴基斯坦分出一個國家孟加拉國。

再說伊朗。

薩菲帝國分裂以後伊朗分裂為幾個小王朝,第一世界大戰以後,禮薩汗追隨土耳其凱末爾的榜樣,希望建立一個伊朗國家,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他取得伊朗政權建立伊朗巴列維王朝,禮薩汗是巴列維王朝的創建人。

由於巴列維王朝企圖擺脫英國和俄國,後來是蘇聯,兩方面的牽制,巴列維王朝一度跟納粹德國關係密切。我們知道在二次大戰進程中,1943年有一個德黑蘭會議,為什麼會在德黑蘭召開?就是英德兩國要強調他們在德黑蘭的影響,這時候禮薩汗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小巴列維繼承王位,德黑蘭決定了歐洲二戰的進程和方向。

後來小巴列維王朝在1979年被霍梅尼推翻,從此伊朗一直處在與西方勢力嚴重對立中。上個月舉行了大選,這位先生——內賈德再次當選總統。這位先生是當今世界上最言詞激烈反對美國的若干領袖之一。還有一位是查韋斯。

土耳其,凱末爾

奧斯曼帝國作為戰敗國解體了,土耳其何去何從,有幾個方向。

一是徹底淪為歐洲戰勝國英國、法國這些國家的勢力範圍,土耳其人當然不願意,所以土耳其人在凱末爾帶領下發動了獨立戰爭。戰爭勝利之後,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它的國名叫土耳其有突厥的意思。這個國名非常有意思,奧斯曼帝國晚期,革命勝利之後,泛突厥主義思潮依然非常強大。但是凱末爾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政治領袖,他堅決主張,土耳其獨立之後不能繼承奧斯曼帝國那樣的領土,建立多民族的奧斯曼國家,已經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他主張我們只建立土耳其自己的民族的國家。但是,為什麼把自己的國名命名為土耳其?這就是泛突厥主義的雙重影響,儘管他沒有採納泛突厥主義者,泛伊斯蘭主義者或者泛奧斯曼主義者的主張,只是建立土耳其的民族國家,而且這個國家是非伊斯蘭的,是民主制的共和國。但是他還是以土耳其(突厥)作為國名。他主張那些要爭取自己的自由、民主、獨立的突厥人可以得到我們的幫助,但是我們不能成為一個國家,這是凱末爾的主張。戰後的土耳其基本遵循凱末爾的主張。

但是烏魯木齊7•5事件后,我們看到土耳其政府曾多次作了非常不同的表態。烏魯木齊事件把所謂泛突厥主義概念,所謂東突的概念,所謂疆獨的概念擺到我們面前。去年三月份,有一個19歲的維吾爾族姑娘,拎著汽油上了飛機。這是一起針對北京奧運恐怖事件。所謂疆獨是主張把新疆從中國獨立出去。所謂東突是所謂東部突厥人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

什麼是東突西突?本來是十九世紀俄國和歐洲人的一個地理概念,把講突厥語的民族所住的地區,比如西部的土耳其地區叫西突厥斯坦,而東部,比如我們中國的新疆還有中亞地區,叫東突厥斯坦。一個地理概念被民族分裂主義利用。東突主張也是要建立一個所謂東突厥斯坦國家。

剛才已經講到突厥的千年西遷史,早已證明沒有一個統一的突厥名字,只是一種語言上的劃分,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比如中國境內的維吾爾族、哥薩克民族,比如土耳其族。所以,突厥的理論不成立,也完全不現實。

由於一個月以來關於疆獨問題一直是我們媒體關注的焦點,所以提出來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這就是幾大帝國的歷史命運。

這是熱比婭在中國駐美國華盛頓使館門前鬧事的照片。

結束語:文明的未來。

我們說文明以後會怎麼樣?是不是從我們的講座中,從偉大的世界文明展覽中,從秦漢——羅馬文明展中我們已經看到,文明在歷史上一直個多元的、豐富的、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今後的文明是什麼樣的?是西方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討論。

提問部分:

提問1:我有一個問題,回紇族本來是信佛教的,什麼時候變成維吾爾族了?信伊斯蘭教了呢?

徐波:我們中國境內有十個民族是突厥語系,維吾爾族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個。維吾爾族的祖先是回紇族,回紇族最早是居住在漠北,是現在蒙古草原地區。由於受到其他民族的壓迫,逐漸遷徙到阿爾泰山之西,並遷徙到現在的中亞西亞地區。回紇是中國文獻中對他們的一個稱呼,到了唐朝時期,回紇人自己上書朝廷,要求把他們的名稱漢語從回紇轉成回鵠,回紇(回鵠)人像很多講突厥語的其他民族一樣,在西遷過程中接受伊斯蘭教。突厥人最早信奉的宗教比較雜亂,有薩滿教等,進入中亞以後還有信奉明教的、拜火教的、佛教的等等。中亞這個地區曾經是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的必經之路,絲綢之路的中段。從法顯到玄奘、義凈等很多中國內地的僧人去印度學習佛法時走這條道路。751年中國和阿拉伯帝國爆發了怛邏斯戰役之後不久,中國內地爆發「安史之亂」,中國已經沒有能力固守西域的領土。這個時候,在西域紛爭最激烈的是阿拉伯和吐蕃,唐朝、阿拉伯、吐蕃三國爭奪西域地區。吐蕃與阿拉伯人爭奪西域的過程中,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的影響,進入中亞地區,阿拉伯傳教過程非常有意思,「要麼接受我的宗教,否則加重稅賦」,在這種經濟壓力下,中亞地區逐漸放棄了以前的宗教,比如天教、明教、佛教等,改成伊斯蘭教,後來整個中亞地區全部變成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通過這條途徑傳入內蒙和新疆地區。阿拉伯帝國,莫卧爾帝國等,東征西討使伊斯蘭教傳播到世界各地,這給人的印象似乎伊斯蘭教是武力傳教。其實不是,比如在中國就是和平方式傳播。兩種方式,由於中亞接受了伊斯蘭教,新疆成為伊斯蘭教進入中國的地區,另一種方式,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從東南沿海等港口進入中國,使伊斯蘭教傳入中國。

中國的新疆各民族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中亞各民族一塊接受伊斯蘭教。後來的歷史比較複雜,需要一些專家解答,大體是這樣。

提問2:徐老師您好!請教您一個問題,中國明朝的南方已經開始有資本主義萌芽,中國按這條線路走下來的話可能是資本主義,如果這種情形走下來的話中國是不是比今天情況更好一些?

徐波:這個問題更超出今天的範疇。我試圖解答一下。

環衛工人掃煙囪時用長笤帚,煙囪很高,笤帚必須延伸不斷加深。歷史發展不是掃煙囪,不能像掃煙囪的笤帚一樣不斷地延伸,好象從原始社會變成奴隸社會,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封建社會變成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變成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變成共產主義社會。這個觀念是斯大林主義的基本邏輯,但是不大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不是層層遞進,邏輯明確的過程。所說的資本主義萌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主要是歐洲,而且主要是歐洲西部,南部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地區,歷史發展的進程和事實,這個進程似乎不宜用來衡量世界其它地區,更不宜衡量所有地區。以前建國以後學習馬克思主義,有點生吞活剝,用馬克思主義教條,一些定律去套中國的歷史,發現我們中國明朝有資本主義萌芽,如果不被清朝打斷中國也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把歐洲西歐的歷史套在中國的歷史上,事實上這種解釋無法解釋中國所謂封建社會那麼長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和歐洲不一樣?歐洲最早從羅馬帝國分裂以後,歐洲歷史始終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統一起來。我們中國公元前三世紀就統一了,多麼多麼了不起。這都是簡單的邏輯觀念套豐富多彩的世界歷史,我個人不主張這樣套,應該各個文明有各個文明發展邏輯和方向。包括中國文明的復興。也不是這種邏輯能夠解釋得了的。

建議你多看人文社科方面的書。

提問3:請問很多外國報紙上報道中國和某一個國家合作,英文都是用SINA而不是China。

徐波:這好象是語言學問題。

應該是梵語。我們知道,新浪網剛建立的時候用Sina這個名字,是不是有點對中國有點不友好的意思?支那這個稱呼,是「秦」這個名字翻成中文的,主要是由於日本侵華,日本人老愛把中國叫支那人,使支那這個名稱帶上了侮辱性色彩,有一點不愉快的記憶。實際上支那並不是貶義的辭彙,只是一種中國的名稱。

提問4:我的問題是和展覽及您的講座有關係。剛才您說到歐洲中世紀黑暗動蕩一千年的時候,是阿拉伯文化發展保護和傳承了希臘羅馬文化。但是我在很多展覽當中我只是看到希臘繼承的是埃及文化,比如在古瓶上。我並沒有看到更多的是阿拉伯傳承希臘和羅馬文化。哪些東西能夠引證這個說法?因為我是一名教師,想了解更多。

徐波:這個非常明顯。首先說一個歷史概念,因為埃及是人類文明最早發祥地之一,與兩河流域一樣,它的文明遠遠早於歐洲。

第二,埃及是與希臘文明歐洲文明地理最近的地區。

因為這兩個原因,在歐洲希臘文明產生的時候,埃及人民確實對希臘文明產生很大影響。西方文明一種是希臘羅馬文明,一種是基督教文明,還有一種日爾曼文明。希臘文明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希臘文明遠遠晚於埃及文明的出現。在文明形成過程中,確實受到埃及文明的很大影響,這是其一。還有一個,埃及雖然是一個文明古國,埃及從公元前三千多年到公元前的若干年,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過程當中基本是自成體系,它不像其他文明之間那樣互相交往來往影響很多。到公元前兩三個世紀,由於希臘人的擴張,把埃及文明也納入希臘文明的範疇之內。剛才我們講了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遠征,他是公元前三世紀末期建立他的偉大帝國的,他從馬其頓越過地中海,進入地中海東岸之後,他沒有先向東方波斯進攻,而是向南折,先進入埃及,推翻了當地埃及法老王朝,自己當了埃及的法老。當亞歷山大去世以後,馬其頓王國分裂,他手下的埃及總督,著名的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這是埃及最後一個王朝,這個王朝是希臘人建立的。我們看電影《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我們說《埃及艷后》有諸多不妥:

第一、她不是王后,她是法老;

第二、她不是埃及王后,她是希臘人。

通過埃及艷后,馬其頓帝國,埃及文明也進入了希臘文明。在羅馬帝國建立以後,希臘更是直接處在羅馬的統治之下。

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怎麼死的呢?我想是因為在羅馬大帝進軍下,她曾經先後與羅馬兩位著名將領結婚並且結盟,後來死在羅馬的禁閉之下,羅馬也把希臘文明納入自己的文明。所以,後來埃及文明不是單一的埃及文明。

第二,這是在公元前若干世紀,阿拉伯帝國繼承歐洲希臘羅馬文明是公元後的若干年之後,希臘羅馬文化昌盛。但是,羅馬毀在從北部侵入羅馬邊境的大量蠻族的手中,蠻族不管經濟形態、社會形態、政治形態還是文化形態,都遠遠落後於羅馬帝國,簡直不是一個層次。但是,這些人入主羅馬帝國領土之後,在當地建立自己的政權,自己的國家,也把封建制代入歐洲。這些蠻族入主了羅馬土地。但是,蠻族文化落後,國王都不識字,在歐洲唯一能夠保存一些文化火種的是教會人士,教會人士是受國教育的,他們保存的是歐洲文明中的宗教這一支。而各國統治者政府們大字不識,只是摧殘文化,摧殘文明。所以,歐洲中世紀前期是黑暗的中世紀,這時候正好是阿拉伯帝國崛起的時期。阿拉伯帝國從東從西與歐洲有大量接觸。首先,阿拉伯帝國本身,它在吸收了中東地區幾千年文明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其次,由於它從部東從西都與歐洲有若干接觸,大量的歐洲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化典籍,尤其是保存在埃及這些地方的文典籍落入阿拉伯人手中。阿拉伯人是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穆罕默德有一句名言:「學問雖遠在中國,必當前往修之」。學問即使多遠也要學習。所以,阿拉伯本身的文化非常發達,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建築,各個方面,天文學、地理、航海、造船等各方面都非常發達。一方面是自己文明積累的結果,一方面就是學習其它地區的結果。

提問:很多是本土東西,沒有更多體現出歐洲希臘羅馬文化。哪些方面體現了保留傳承希臘羅馬文明呢?

徐波:

和中國秦朝焚書坑儒一樣,漢朝想讀經典時還得去挖掘。歐洲在文藝復興時期也一樣,那些經典沒有了,是重新從阿拉伯文翻譯過來的。中世紀的時候,七、八世紀,世界上幾個大城市:中國長安、巴格達、科爾多瓦、拜占廷。法蘭克王國在德國西部一個地方,這個首都只有兩千多人,非常小。

可見阿拉伯文化與當時黑暗的中世紀歐洲文化相比多麼發達。

提問5:您今天所講的存在於世界上的三個帝國時代,我注意到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亞洲、中東、北非、歐洲,基本上沒有涉及到北美、南美、澳洲和非洲南部地區,其它幾個地區可以理解,它們到很晚才有文明發展的狀態。我想問的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應該也是一個比較著名的文明,您今天沒有列入演講範圍,原因是不是在被西班牙征服之前和世界其它民族交流比較少?還是有其他原因?

徐波: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偉大世界文明展覽中有一個是印第安文明。展覽主辦者視野很廣闊,把美洲文明納入世界文明體系中,前幾年曾經有過瑪雅文明的展覽。

今天我講的幾大帝國為什麼局限於歐亞大陸地區呢?在幾千年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決定人類文明狀況和進程的是歐亞大陸。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歐亞非三大陸是聯在一塊的,由於運河開通分成兩個,所以我們講歐亞大陸已經包括非洲大陸的北部。歐亞大陸是決定人類歷史進程的一個最主要的舞台,這不是意味著非洲大陸,南北美洲大陸等不重要。但是,畢竟美洲大陸在十五世紀歐洲人航行發現美洲之前,美洲的文明雖然曾經非常發達,印第安人建的金字塔也非常令人吃驚,但是他們自稱體系,與外界缺少溝通聯繫,行政體系非常發達,道路四通八達,全國各地政令貫徹非常迅速有效。數學發達、天文學發達,他們有高度的文明。但是對整個世界沒有影響,直到納入西方整體以後,作為西方的一部分才進入人們的視野。

所以,歐亞大陸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舞台。以後有機會多講講其它地區的文明。

主持人董麗麗:感謝熱情的觀眾朋友們積極參與。今天徐波老師為我們把世界歷史上出現過的帝國時代作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梳理,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都是獲益匪淺的,讓我們感謝一下徐老師辛苦的講座。

我們的秦漢——羅馬文明展系列講座一共五期,第二期講座將會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先生主講《中國歷史上的秦漢時代》,敬請關注。

非常高興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場講座中,徐波老師仍然會親臨現場,為大家作主持和大家更好地溝通,讓我們共同期待。

本期講座到此結束,謝謝徐波老師的到來,感謝大家,再見!

講座結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homepeace 2009-10-7 14:46
sf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22: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