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網摘:論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

作者:sujie_alex  於 2009-6-12 12: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而|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3評論

關鍵詞:

作者:陳小旺
**********************************

從學習太極拳的第一個動作開始,一致到成功,共分為五層功夫。每層功夫功夫標誌著練拳者功夫的深淺和水平的高低。
第一層功夫的練習
 
第一層功夫的練習是從學習一路拳架的第一個式子開始,一招一式,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腳運行的趨勢等外形姿勢與動作進行練習,在練習時感到有內氣的活動為止。該階段主要學習拳架。
 
要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開胯屈膝,達到心氣下降,氣沉丹田的目的。初學者一般不會一下子達到這些要求,因此一般不容易作到氣沉丹田。第一層功夫對身肢的要求比較簡單,如:虛領頂勁只要求頭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求立身中正不前俯後仰,不左歪右斜,兩腿分清虛實,儘管作的不夠標準,仍要按照其要求去練習。這和寫字一樣,只要筆劃對就行了。在練拳時難免帶一些僵硬動作,屬正常現象。這些問題在第一層功夫練習期間不必計較,要求過高反受束縛。意識指揮下,按照身法規矩要求,認真練習,每天練習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時間,可以將拳架練熟,並隨著鍛煉質量的提高,逐漸引起內氣在體內的活動也就是外導內行的過程。
 
第一層功夫期間,對技擊含義不必追求,因為身法的要求尚未達到,便去結合技擊,不但不能配合恰當,反而會出現顧上顧不了下,顧左顧不了右……。本應逐步去化僵勁,過早追求技擊卻適得其反,越練越僵,影響功夫的進益。 在第一層功夫期間,達不到外柔內剛,輕而不浮,沉而不僵……。而是外剛內空,有猛打,猛衝,猛起,猛落,有斷勁,有頂勁,不能圓滿隨順。
 
第一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完成第一層功夫,在擊擊(技擊)上的表現是很有限的。由於身法達不到標準,存在者(著)僵、斷、丟、頂等勁。內氣僅有感覺,不能一氣貫通。發出來的勁不是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而是一節一節的零斷勁,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不能引進落空,避實就虛。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對抗行的搏擊,乃是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見縫插針,乘虛而入,所以第一層功夫是經不起這種考驗的。屬於一陰九陽是也。
 
第二層功夫的練習
 
第二層功夫的任務是進一步去掉在練拳時,身上的僵勁和拙力,使身手內外協調一致,達到周身相隨,節節貫穿,內氣按拳架姿勢的要求有規律的在體內運行,達到一氣貫通。 完成了第一層功夫,已經能夠熟練的按各式的初步要求來練習,並對內氣的活動有了明顯的感覺,但還不能掌握內氣的活動規律,這是因為在練拳過程中,身手內外不夠協調某一部位有矛盾使內氣不能貫通意氣不能合一(何謂矛盾?在練拳當中肢體有僵勁或用拙力使某一部位動作過快,就會產生丟勁,某部位過慢就會產生頂勁凡在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就會產生矛盾),這些矛盾只有進一步鑽研,細心揣摩,才能逐步解決,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是不行的。例如含胸塌腰,含胸過度是弓背彎腰,塌腰過度是挺胸,這都不利於內氣的下行,因此要把身體各部位的要求掌握準確,進一步提高放鬆的質量。這時還應逐漸加強意識的訓練,體會內外六合(註:這裡無論內合還是外合都以意識合住為主,如過於注重外形,則易於產生僵勁,不利於內氣貫通)。
 
第二層功夫對於身體各部位要求比較嚴格,有時某一部位稍微動一點,內氣馬上順下去,的確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練拳者如有合不住的感覺,肯定是身體某處用了僵勁將該部位調整好,氣能順,自然就會合住。此時練拳應盡量避免追求外在的形式美和拳的可觀賞性。因為只要全身內氣順遂,演拳才能行雲流水,當疾則疾,當緩則緩。這種美才是自然的美。(如1914年北京體育研究社年會終了時,楊澄甫和吳鑒泉雙演太極拳,令人嘆為觀止[見《太極拳全書》第46頁])
 
陳式太極拳要求一舉一動不離纏絲勁。在練拳時嚴格掌握纏絲勁和纏絲法是陳式太極拳的精華所在,而纏絲勁的要領實在不能用語言描述。一般來講需明師詳細指點,並通過喂勁才能掌握。總之第二層功夫練習是使周身相合的同時,掌握纏絲法的運動規律。
 
在第一層功夫期間,練拳者開始學拳架,架子練熟后能感到內氣在體內的運行,於是很感興趣,對練拳不會有厭倦之感。進入第二層功夫,卻感不到有新鮮之處,在這一階段,會出現許多走彎路和反覆現象。所謂走彎路就是對太極拳的要領掌握不準確,練一段時間后覺得不對勁;所謂反覆,就是有時練的非常好,好象有很大進步但又過一段時間后,不僅感覺不到進步,還渾身彆扭,怎麼練都不對勁,還有時發勁呼呼生風,推手時卻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層功夫期間練拳者往往會產生煩悶情緒;或懷疑老師保守,不傳訣竅。絕大部分練拳者因此終止了練拳,誠為可惜。一般情況,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層功夫,到時自會恍然大悟,越練越有興趣,欲罷不能。所以信心在此階段是最關鍵的,同時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多請教明師,師兄弟之間也要多切磋,就會少走彎路。
 
第二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第二層功夫所需的時間最長,因此其擊擊表現在初期與末期差異較大,初期與第一層功夫類似,實用價值不大,末期接近第三層功夫,有一定的技技作用。下面是第二層功夫中其的表現。
 
推手與練拳是分不開的,練拳時存在什麼問題,在推手時就會出現什麼破綻,給對方以可乘之機,所以太極拳要求周身相隨,切勿妄動。第二層功夫是調整身法,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穿的階段。在練習或推手當中需要挪動腰腿,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妄動,這些問題是不可能不碰到的,因而在推手時漏洞很多。對抗性的推手,對方會專門在推手時漏洞很多。對抗性的推手,對方會專門尋找這些薄弱環節,或者故意引誘對手出現這些問題而出奇制勝。因此在第二層功夫期間雖然比第一層功夫內勁充足一些,有一定調整重心的能力,下盤比較穩固,可是對抗性的推手對方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機會和時間,而利用你的缺陷,乘虛而入必然會使你受力,即使勉強化去,往往帶有丟、匾、頂、抗的毛病,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破退步。但此階段也並不會被對方輕易打倒,因為這是在引動對方時受力的對方也往往被牽動重心。因此這時有時也能化掉對方的進攻。
 
在此階段,主動的進攻對方時,也容易帶些僵勁,用些拙力。遇巧也能將對方打倒,對方若要察覺到勁進攻的方法,也就無法成功或者他也用僵勁,就會出現拼力氣,牛頂頭現象,於是亂了手腳,粘黏連隨都拋到腦後去了。因此在推手時,一推就亂了套,不能按推手的棚捋擠按的次序進行,所以說,二陰八陽是散手。
 
第三層功夫的練習
 
「要想拳練好,必把圈練小」。練習太極拳的步驟,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這裡指的圈並非是指手腳的運行範圍和歸跡,而是內氣貫通為大圈,所謂大圈,由於動作不夠十分協調內氣比較薄弱,需要動作幅度大。第三層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階段,所謂中圈,內氣比較充足,運動比較自如,動作幅度適中,就能使內氣與動作配合一致。 在進入第三層功夫的初期,雖然內氣能夠貫通,但是還很薄弱,在練拳時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時疲勞些,動作不夠協調,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第二層功夫階段,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調整身法解決矛盾,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到了第三層功夫,就不允許產生矛盾再調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隨,切無妄動。在練習時每一著、每一勢、舉手投腳都要意到氣到,以內氣催外形,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發于丹田,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稍(兩手指、兩足尖端),復歸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園轉、不丟不頂、輕輕運動、園轉自如。
第三層功夫掌握了練習太極拳的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校正的能力,就可以脫離外因的指導,深入研究鍛煉,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練習第三層功夫對動作已經熟練地掌握,然後就要進一步追求技擊方法,明確逐勢的技擊含意,同時,還要多練推手,推手是實踐,是檢驗拳架的唯一標準。練習太極拳時對逐勢的要求如同製造機器零件,推手就好象成裝,如果零件製造的都很規格,機器安裝起來就過硬,零件誤差過大或者造錯了,機器就成裝不起來,同時,錯在什麼地方,安裝時最確切,練拳當中存在的問題,一經對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練拳當中產生了偏倚和丟勁現象,在推手時就容易出現被勢,自己勢被就是對方進攻的機會,並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練拳中產生的頂勁,在推手時,往往與對方頂抗,容易出現牛頂頭的比力現象,不易做到捨己從人,因勢利導。因此要循規蹈矩地練習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可以採取第一種推手方法「挽花」。到第三層功夫,倘須結合對抗性的推手,使拳架得到檢驗和練習知彼功夫,同時檢驗內勁和發功,以及化勁的質量。總之,適當階段用推手的方法來校正架子、檢驗架子,是最客觀的辦法。因為練習拳架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技擊,如果拳架能夠適應對抗性的推手,也就證明架子練習的準確,自己進一步下功夫就會更加充滿信心。
 
拳論中說:「意氣君來骨肉臣。」可見在練習太極拳時,要著重用意。而太極拳對姿勢和動作的要求甚為嚴格,姿勢不準確,內氣難通行,意識就指揮不靈,就不能以心行氣,可見姿勢和動作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必須結合起來,單純為了療病保健,逐勢動作未能嚴格要求,開始練拳就要用意不用力,好象在做意識體操那樣,練習起來也很舒服,表面上看起來也是輕鬆柔和,其實是華而不實,屬於浮飄,正規練習太極拳,要求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外似處女,內似金剛,也就是外柔內剛,(有充沛的內勁)。柔中寓剛。而只要求輕鬆柔和,用意不用力,沒有內含的剛勁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層功夫當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學習和掌握第一路太極拳的外形姿勢;第二層功夫注意力主要是發現在運動當中身手內外產生的矛盾,調整身法,達到內氣通行。完成第二層功夫進入第三層功夫,已經疏通了內氣,才能夠著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舉一動先意而後形,也就是在大腦支配下進行意氣的運動,在練習太極拳時,肢體動作是意的外部表現,隱於內的是內氣活動的過程,顯於外的則是神態和外氣的動蕩表現,內氣可由內發現,隱於內的是內氣活動的過程,顯於外的則是神態和外氣的動蕩表現,內氣可由內發之於外,也可以由外斂之於內,在運動當中必須做到園滿順隨,在意識指揮下,不丟不頂,園轉自如,並且要把意注於動作之中,千萬不可只顧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而忽視動作,否則,就會產生神態獃滯,氣不僅不能暢通,反而會造成氣勢散漫的病象。所以說: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在第一層功夫階段,好比剛出土的玉(米幼)苗,儘管肥水充足,長得仍然很慢;第二層功夫好比玉米長了一尺多高正要拔節,到了第三層功夫,就好比玉米拔節一樣,只要水肥充足,有一星期時間就會長好幾尺高。練習太極拳的肥、水就是要下大功夫。進入第三層功夫,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時體質也練強壯,可以加大運動量,每天練習十五趟拳,(其中三至四趟二路拳),還要抖大杆子,練習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單勢發勁動作。這樣練習一般有兩年時間,就可以進入第四層功夫。那麼單練一路太極拳,不練其它行不行呢?只練一路太極拳也可以,不過,經不起大戰,太極拳有陰柔輕靈的一面,譬之和風細雨,太極拳陽剛沉著一面,譬之雷霆萬鈞,兩者兼備互用,才得太極兩儀,單憑觸覺靈敏,則有被動而無主動,好象有輕武器而無重武器,不易引動對方和放勁乾脆;相反地,易被對方所引動。所以在第三層功夫期間,能夠做到周身相隨,不用僵勁,再加上練習第二路(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強耐力和爆發力,功夫更加紮實,才能戰勝強敵。
 
在第一層功夫和第二層功夫當中,雖然已掌握了外形動作,但是身手內外尚未完全合度,在練拳時,有時應該吸氣,由於動作僵滯,吸不滿;應該呼氣,由於內外不合不凈。如果這樣硬要按標準的呼吸機械地配合,不僅得不到收效,反而徒勞無益。所以,在第一層功夫和第二層功夫期間,練拳時一定要自然呼吸,怎樣自然呼吸呢?就是錯從錯處來,標準的動作應該吸氣,由於動作不協調,該動作則應呼氣,那麼就呼氣,反之應該吸氣……。千萬不要以不標準的動作,按標準的呼吸往上套,隨著練習太極拳質量提高(進入第三層功夫),動作比較協調,內外基本上能夠合一,在練習太極拳時,一般動作也會自然地與呼吸準確的配合起來。同時,對一些比較細緻、複雜、疾速的動作,還需要有意識細心地加以配合準確的呼吸,進一步使動作與呼吸完全配合一致地逐步達到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轉換,輕輕運行,默默停止,以意運行……。「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順其自然」。「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鍛勤骨節張。」「每天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第三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太極拳練到高級境界,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就能夠準確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動:同時肌肉也能協調地收縮與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做到這一點,表明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極鞏固的協調關係。換句話說:一處動全體皆動,一處靜全體皆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上下纏繞螺旋,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開,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園,方為合格。太極拳練到高級境界,是把周身練成一個能適應客觀條件變化的完整而堅固的體系。
 
第三層功夫雖然達到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調,僅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練習太極拳時,身手內外能夠組成這種體系。因為內氣雖然貫通,還是比較薄弱的,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建立的協調關係,不夠穩固。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進攻能夠捨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一遇勁敵,進攻速度較快,力量較強,就會感到棚勁不足,有欲要將身法壓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偏不倚,八面支撐,立於不敗之地的身法),在這種情況下,要帶生硬將對方發出去(就是沒有完全引進落空,對方雖占被動局面,但還有點反抗能力而被發將對方發出去(就是沒有完全引進落空,對方雖占被動局面,但還有點反抗能力而被發出去)。往往不夠乾脆,拖泥帶水,使對方雖然失敗,內心不服。對於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對方進攻的來勁,使對方撲空,或者封住對方,換過勁來,再將對方發出去;如果對方識破,欲被封住,就一晃而過,不等封死,或者在進勁時,帶試探的進勁,就不容易將對方發出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對方被動,或失勢,自己也慌張,沒有十分把握地去發對方,所以,把對方雖發出去,也難使對方心悅誠服。
由於在第三層功夫當中,因自己內氣不夠充足,周身組成的體系不夠鞏固,引進和發出對方都帶著生硬和勉強,所以說:"三陰七陽猶覺硬"。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
 
第四層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階段。練到了第四層功夫已經進入高級境界,接近成功,對具體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意注意事項以及逐勢地內氣運行,呼吸與動作配合等,皆完全掌握。在練習太極拳時,舉手投足,不僅做到意到氣到,並且要帶有實戰的意識,象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一樣,一式一勢,連綿貫串,周身相隨,承上啟下。下面介紹的一些拳式是假設性的臨敵實戰法。例如:鋪地錦勢與鐵岔呼應,鐵岔懸空直下,右腳踏地如金石聲,以趺敵人之足,左足蹬 臁骨,可破?勇,右手展開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沖以推人之胸,此則以髀股后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擊之意,左腳展開如不得勝,兩手右向捺地,用掃膛鞭以掃群敵下臁,則難自解,此以同類呼應者如此。
 
以上談到拳勢的技擊方法,雖是各有各的用法,又是千變萬化,整打零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主要說明在第四層功夫的練習當中,需有臨敵之意,在練拳時假設周圍都是敵人,在意的指揮下,皆有中氣收放,宰乎其中,對周圍假設性的敵人,進行激烈的戰鬥,所以說:「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正遇敵交戰,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正如三國志里「長板坡」中趙子龍,懷抱著阿斗,在曹操八十萬大軍,匹馬單槍,殺進殺出,如入進了無人之境。
 
第四層功夫和第三層功夫的練習項目(如拳、器械等)相同。一般需要三年可達(第)五層功夫。
 
第四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第四層功夫在技擊方面與第三層功夫的差別很大。第三層功夫是化掉對方進攻的勁,解除本身的矛盾,達到己順人被,然後換過勁來才能反擊,謂之一般水平;第四層功夫可以連化帶發,進入了高級境界,其原因是:功夫到此階段,內勁已經非常充足,意氣換的靈,周身組成的體系比較鞏固。在推手時,對方的進攻對自己的威脅不大,觸著即變換身法,很容易地將其勁化空,表現出神以智來,智以藏住的特點,隱於內而不顯於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部調整,變化不令人知,處處意在人先,能夠做到捨己從人,隨機應變,避實擊虛,而且動作小,落點准,威力大,化勁容易,發勁乾脆,遇人交手時只見將人發出去,看不見有多大動作,好像站著沒有動一樣(這裡說的是一般人看好像沒有動,因為不是拳打腳踢的那種動作)而且重心穩定。
 
一次我的一個族兄(我這個族兄也是練拳的)從外地回來,邀我父親去他家玩(我這族兄和我父親同歲,身(材魁)梧,體重一百六十餘斤,我父親體重一百一十餘斤,他邀我父親去他家玩是有目的的)。當我父親一進屋門,他從背後突然雙手抓住我父親的右膊,合住勁帶反關節猛然下采,同時問:「九叔(我父親大排行,行九)這樣采勁該怎麼破?」(這樣突然襲擊,一般水平是不好解脫的,再加上他和我父親力量懸殊很大,滿以為能將我父親難為住),我父親只一抖,只見我那個族兄頭朝下,腳朝上,頭部離開地面一米多高,我父親急轉身,搶上一步,弓右腿,我那族兄的頭正好跌在我父親的大腿上,我父親雙手抱住他,又把他平放在地上,嚇得他面色蒼白,當場還有伯先兄和立業兄(現在這三個人都還健在),甚感到驚奇。此事如不知內情者,都感到像說神話,認為不要說一隻胳膊向後一抖,就是兩隻手抱住一百六十斤的大個子,也扔不了那幾尺高。是這樣,真正抱是扔不起來的,那又是怎樣抖起來的呢?其實也很簡單,當他從背後雙手抓住 膊猛然下采時,我父親重?下沉身體微左轉,重心向左移,右胳膊隨著他的采勁,逆纏向下弧形向後方,將對方引進落空。此時,由於他用力過猛,一撲空身體向前搶,腳已經離開地面,正當他失去重心的一剎那間,我父親的身體並沒有停頓,繼續左轉,但是重心又從背後由左向右移,胳膊繼續逆纏向後上方撩起,正好是絞住我那族兄的退部,而且是向上撩,實際上他在空中被撥轉了180度,使之頭朝下,腳朝上扔了起來,由於動作小巧靈敏而又準確,因勢利導,得機得勢,剎那間,如迅雷不及掩耳,其快無比,超過了一般人的想象,只見一抖便將人扔了起來,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乃是四陰六陽連引帶擊也。
 
所以說:「四陰六陽類好手,遇敵以得人為準,(接觸對方),以不見形為妙。」
 
第五層功夫的練習
 
第五層功夫是由小圈而無圈,也就是由(有)形歸無跡的階段。練到第五層功夫(這裡是指五層功夫的初期),基本上已經成功,在技擊方面達到剛柔相濟、松活彈抖的高級境界。但是,還應繼續深造,要志不要滿,要繼續下功夫,愈練愈精,仍然是一日之功,即可得一日之成效。雖然達到剛柔相濟,但是剛柔相濟的質量又有不同。一般說來,柔能克剛。但是如果質量懸殊過大,就不一定了,柔化得再好,只能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爬,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仍然是與人交手而已。如果是槍膛里射出來子彈的那種剛勁,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難以化掉,這裡就不是柔克剛,而是剛要克了柔。所以說,柔能克剛,剛能克柔,剛能克剛,柔能克柔,道理正在於此。否則,只要練幾天太極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剛,避實擊虛,不與對方頂勁,難道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了!?絕對不是這樣。拳論中所說:"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又說:"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勁敵而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列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凡是此類,不僅是一方功夫純,相應二者水平差距很大。乃是:柔能克剛,剛還能克柔,反之,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乃是人剛我柔,千變萬化,難分勝負。因而太極拳練到五層功夫,不能自滿,還要刻苦鍛煉,精益求精。完成了五層功夫,內勁十分充足,動作又非常活順,內有虛實變換,外面看不見,全體空靈,變化無端,隨心所欲。
 
第五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完成第五層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具渾然。"誠於中,形於外,千變萬化自無窮,火候到純青,法密理精,渾身輕靈,左右拿出應應應。""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混純,慮靈具一心,萬象藏五蘊。寂然不動若遇人,誰知道,陰陽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縱有那勇猛過人,突然來侵傾者傾,跌者跌,莫測其神,且更有那去難擊,進難進,如站在圓石頭上立不穩,實在險峻。後悔難免隕。豈有別法門,只要功夫純,全憑著,一開一合,一筆橫掃千人軍。" "太極陰陽真造化,鴛鴦綉出從君看。""腳踢拳打下乘手,妙手無處不渾然,任他四周都是敵,此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成珠園,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余高祖耕耘公以保鏢為業,一次保鏢經山東掖縣一帶,鏢車停在店內,晚飯後和"王先生"(會計)一路到村頭看夜戲。當地有個拳技名手,武藝高強,弟子眾多。有心試試耕耘公武藝究竟如何,如是不怎麼樣,等鏢車一出村,進入山區,就要動手搶劫,於是他先派了幾十名弟子,裝著也去看戲。一到戲台底下,把耕耘公團團圍住,然後前後擁擠,象潮水一般照耕耘公身上撞來,可是,無論他們怎樣擁擠,耕耘公的步法絲毫不動。凡近身者,傾的傾,跌得跌,不抗自頹,如水觸石,雖然如此,耕耘公感到來者不善,是有意鬧事,就對王先生說:"今天這戲咱們不能看,回去吧!"那些人一聽說要回去,都先跑了。誰知道回去的路上有一段兩面都是水池,只有中間一條小路。那些人先跑了過去,把路擋住,打算等耕耘公擠著過去,將他推下水池。耕耘公識破 方陣勢,隨手掏出長桿煙袋(長桿煙袋是他隨身帶著抽煙用的)喊著:"借光!借光!借光!"走在人群中間往兩邊猛撥,只見那些人象下餃子一樣,撲撲通通,被扔進水池好幾個,後面的一看,"哇"的一聲全都跑掉了。第二天,余高祖正在堂屋椅子上坐著(過去由於社會黑暗,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警惕,不管站坐,都要求立身要站巧地,方便進退,利於攻守,坐椅子只能跨住一個角,如遇突然襲擊,可以隨時迎戰),突然闖進一個迎戰),突然闖進一個彪形大漢(此人正是當地的名師)。他一進門,喊一聲:"陳老師!"隨之便弓身下拜(他並不是真的要拜老師)。看著他要爬到地下。"呼"的一聲照耕耘公猛撲過來,雙掌大有將耕耘公連人帶椅都按碎之勢。當他撲到耕耘公胸部,在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際,耕耘公便將身子一閃,左手向上纏,右手向下纏,使對方雙掌撲空,同時上前一步進右肩,打到對方胸下部。只見那人騰空而起,乃是陳氏太極拳中的迎門靠。此人的功夫也很過硬,當被扔到門口時,他就用腳尖鉤住門檻,舍過身子又反撲過來。這時耕耘公已經站起來,有了充分的戰鬥準備,等他撲到跟前,閃身將對方右胳膊向下一挽,進一栽靠,觸其右肋,"呼"地一聲將他從屋裡擊到屋外,脊背拖著地后又向前挫了幾尺遠,將脊背上的肉皮挫破,半天爬不起來。可是此人性情直爽,對耕耘公的拳藝心悅誠服,轉怒為喜,不但不計較往事,反而再三誠懇地挽留耕耘公住下,將他所有的徒弟召集在此地,當面介紹耕耘公的拳技,又請石匠樹碑,將此交往的經過,前前後後,如實記載在石碑上面。後來袁世凱經過山東見此碑文,深慕其技,遂聘請余曾祖父延熙公(余高祖已下世)。到他衙門,教其子侄。
余父照旭公,一九五四年曾讓人(溫縣菜園溝大隊的「陳百方」今年五十多歲)用磚頭照他身上扔,磚頭碰到身,隨即返擊回去,身上並沒有傷痕,因為練到五層功夫,身軀各部位都相當靈敏,周身無處不是手,完全是自然反應,磚頭打在身上,象我們打籃球時,接球的緩衝,隨即再扔出去那樣,可見,達到五陰五陽,周身協調,剛柔相濟,粘沾連隨,蓄髮相變,是何等巧妙和準確。總之,完成第五層功夫已經是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大腦皮層中興奮和抑制過程, 肌肉收縮和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鞏固的協調關係,一舉一動,陰陽皆能調解平衡,八面支撐。所以說:「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
 
但是,科學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太極拳的鍛煉也如此,終身不可盡其妙。
 
註:本文出自80年代,陳家溝武術教材,為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的完全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nnyycc 2009-6-12 19:45
嗯!見過陳氏太極拳的利害。貌似輕柔緩慢,一旦發力,卒不急防!厲害著呢。學了防身最好。
回復 sujie_alex 2009-6-12 21:36
nnyycc: 嗯!見過陳氏太極拳的利害。貌似輕柔緩慢,一旦發力,卒不急防!厲害著呢。學了防身最好。
是啊,特想找個好師傅學學
回復 nnyycc 2009-6-12 21:47
sujie_alex: 是啊,特想找個好師傅學學
那得去國內學。太極拳我最欣賞的就是陳式的,特別符合中國文化外斂內剛的特點,不張揚但實用。可惜我當時沒堅持學。正在這兒後悔呢。呵呵。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7: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