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靖宇
*******************************
當然,養生至少要有個衣食足的基礎才談得上。今天社會有了進步,部分人口的溫飽解決了,才能關心養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問題。普遍地提高人口的平均壽命和健康狀況還在於改善底層人口的生活條件。今天的民工談什麼養生?他們在考慮的是一個盒飯吃不飽,兩個盒飯花錢太多。孩子發燒睡在床上,買什麼給他吃的問題。首先要爭取的是早日實現全民小康,然後才談得上全民的養生。
每個人的遺傳背景不同,不僅長相不同,就連性格、心態、思維方式等除了所受的教育和後天的環境影響之外,也與遺傳有關,尤其在對疾病的易感染性上人與人之間差別很大。現知遺傳背景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有很重的分量。
生物科學的進展,使人們今天已逐漸理解到許多疾病的發病與遺傳有關,各人容易犯的病並不一樣,這在前幾十年還不是那麼明確的。說起遺傳背景與疾病的關係,也許有讀者會懷疑是否言過其實,也許有人會懷疑,哪裡有那麼多遺傳病?可能多數人以為遺傳因素只是指少數有遺傳病的人。許多人以為遺傳病不是要近親結婚才會發生的嗎?當然近親結婚生育的孩子會發生較多的遺傳病。而很多疾病有遺傳背景並不一定只限於近親結婚才會發生。可以講遺傳病實際上是無處不在地普遍存在於人群中。譬如II型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症(不是繼發於某種疾病之後的,即常見的中年發病的高血壓症)和高脂血症等常見病、多發病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很明顯的遺傳背景。
II型糖尿病的發病規律幾乎是父母中有一方是這種病的患者,子女中也就有一半左右今後可能得這種病。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此症,子女幾乎是在劫難逃,早晚會發這種病;原發性高血壓症的發病也差不多是類似的規律,有明顯的家族背景;多數類型的高脂血症也是有家族性的。高脂血症的遺傳背景比原發性高血壓和II型糖尿病更複雜些,因為高脂血症有好幾個型,現在已知至少有5個型,但都有明顯的家族背景。因此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幾種高脂血症的遺傳是可能的,合併有幾種高脂血症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那會使治療變得複雜和棘手。不過如果飲食不當吃出個高脂血症來也是可能的。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真性老年痴呆症),病理學所見是腦的萎縮,腦組織中有許多澱粉樣蛋白的斑塊的沉積和神經纖維的糾纏並有大量腦細胞的死亡。現知是有一定的遺傳背景的,至少已經明確了有好幾對基因與這種病的發病有關。在俄羅斯南部有個與外界不通婚的日爾曼人的群落,那裡的阿茲海默氏症發病率比別的人群高,因此曾用這個群體做過些研究,發現這種病有一定的遺傳背景。但又不完全是受遺傳決定的。這種病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危害極大,患者喪失記憶,失去正常的思維能力,最後完全成為植物人。
除此之外,一些對人群危害更大的疾病,如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病等,現知也有明顯的遺傳聯繫。我在討論吸煙的一篇文章中已經提到了,吸煙是否會引起肺癌與各人的遺傳背景有關。又譬如,假如母親發過乳腺癌,女兒以後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就比常人大出一倍。如果父親的姊妹中也有得過乳腺癌的,那女兒今後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就更大些。甚至對於許多常見疾病的易感染性,譬如對感冒、肝炎等的易感染性等也是因人而異,有遺傳學的背景的(與細胞表面的組織相容性抗原,識別標誌等的類型有關);另外有不少種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和過敏體質也是有遺傳的。不過各種有遺傳背景的疾病的遺傳規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並不一定父母有子女一定也有。
所謂隱性遺傳病(recessive inherited disease)就往往父母並不一定表現為患有那種病,但他們身上帶有那種病的有缺陷的基因。帶有隱性遺傳疾病的人近親結婚,生育的孩子,不巧兩方的帶有病態基因的精子和卵子相遇的機會就大得多(統計上達到四分之一的機會)因此如沒有做基因診斷和家系調查就不明確其中遺傳關係,近親結婚生出有遺傳病的孩子的危險性要大得多。通常多數人沒有理解其中遺傳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可以舉白化病(albinism,黑色素因合成障礙而皮膚、頭髮和眼球虹彩色素缺乏,江浙俗稱「楊白頭」或「楊公白」),父母可以是看去完全正常的人而生出孩子來卻是個楊白頭。所謂隱性遺傳病可以這樣理解:人體每個細胞的23對染色體是人體的基因庫,有關每一種遺傳基因都是成對地分佈在某對染色體的某個位置上的,因其位置相同而稱為等位基因。人的體細胞的遺傳基因,除了位於性染色體上的之外,都是二倍體,一份來自父方,一份來自母方。如果某人的某一對等位基因中一個屬正常的,另一個是病態的,此人的有關的這種遺傳背景就是一個「雜合子」(heterozygote)。屬隱性遺傳病的雜合子個體,體內有一個正常的基因,往往是指導合成某種蛋白質或酶,這種蛋白質或酶只要有一半有功能就可以不表現為一種遺傳病,他(或她)就看去是個正常人,不發生這種遺傳病的癥狀,但他(或她)卻攜帶了有這種致病的有缺陷的基因所指導合成的某種蛋白質或酶是沒有功能和活性的。人類的生殖細胞在成熟生成精子和卵子的過程中,染色體都經過一次減數分裂(meiosis),所有基因都只有一份而不是雙份。這在一般體細胞的分裂中是沒有的。減數分裂時所有成對的染色體分成兩組,每組23條,遺傳基因都分成兩份分配給兩個精子或卵子,每個精子或卵子都只有體細胞的半數染色體,因此成熟的精子和卵子都屬單倍體(haploid)。精卵結合成為受精卵后胚胎開始發育,其體細胞從精、卵各獲得一套單倍的染色體而恢復為23對,重又成為二倍體(diploid)。又由於生殖細胞成熟過程中,同一對染色體之間,存在著頻繁的等位基因互換的過程,因此子代的染色體組成與父母都不完全相同了。從某些屬隱性遺傳的血紅蛋白病的情況來看,雜合子多半沒有明顯癥狀,或癥狀很輕。而實際上患者紅同父母的兄弟姊妹之間,每人從父母獲得的遺傳基因也是不同的,只有同卵雙胞胎的遺傳是相同的。如果父母一方是某種血紅蛋白病的純合子,另一方是正常人,他的紅細胞中所含的血紅蛋白一半是不正常的。只不過是另一半正常的血紅蛋白已能使這位雜合子患者不顯出病態過正常人的生活罷了。所謂隱性遺傳病實質上就是這麼回事。因此如父母都是白化病的雜合子,體內實際上是黑色素的合成減少了,但看去還是正常的,而可以生出白化病的孩子。因此男的白化病患者如與女的白化病患者結婚,生下來的孩子都是「楊白頭」。
顯性遺傳病就不同,得自父母雙方的兩個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個是帶有致病基因的雜合子就表現為病態的。如父母雙方他們本身都是某一種隱性遺傳病的雜合子,他們看起來都是正常的,但生育的孩子中卻有可能恰好是帶有某個病態的等位基因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這就是為什麼看起來都正常的父母會生育出有遺傳病的孩子的道理。不過也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正常人的基因可以發生突變,如果這種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上,就可能父母都是帶有正常的等位基因的卻生出有顯性遺傳的孩子來的道理。反之,如果父母雙方同是某一種顯性遺傳病的雜合子,他們所生的孩子中,按統計計算,四個孩子中可有一個是正常的。由於人體有近兩萬個基因,理論上每一種基因都可能出問題(同一個基因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發生多種不同的突變)而發生某種遺傳病,不過有許多種疾病今天還沒有弄清它們的遺傳背景罷了。由此可以理解人類的遺傳病的種類之多,關係也十分複雜,幾種遺傳缺陷合併發生在一個人身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需要進行仔細的家屬隨訪、家系分析和基因分析才能從基因水平來闡明具體的缺陷所在。而許多攜帶屬隱性遺傳病基因的雜合子個體卻看起來是正常的。在某些有嚴重的遺傳病高發地區提倡近親不結婚和採取產前遺傳診斷的辦法,做家系分析和給胎兒(利用羊水脫落細胞)做化驗的辦法,讓有遺傳缺陷的胎兒流產是提高人口質量的有效辦法。某些癌症的發病也有明顯的家族傾向。譬如乳腺癌的發病就呈這樣的規律,如果母親發了這種病,女兒以後發生這種腫瘤的危險比一般女子幾乎大一倍;如果一個女子發生了乳腺癌,她的姊妹發病的可能也要大一些。供實驗用的小白鼠就人為地(為了研究的需要)育出了高癌系的和低癌系的。高癌系的小鼠成年後幾乎每隻都會發生腫瘤。我曾聽說過有位病人,身上幾乎同時發生三種原發性(非轉移的)腫瘤,那人幾乎同時得了胃癌,又有膀胱癌,還有前列腺癌,那種情況大概也與遺傳有關。又如多囊腎和多囊肝也是遺傳的,年輕時一般見不到什麼癥狀,有多囊腎或肝的人,平安度過一生的也不少。但部分人到老來會出現腎臟功能和肝臟功能的問題。以上僅僅是舉些例子來表明遺傳與疾病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遺傳差異的實質就是健康的基因和帶病的基因的不同的組合。每個人都有可能從父母雙方得到一些不利於健康的遺傳。就以高脂血症來說,那些不同的型的高脂血症各有各的遺傳缺陷的物質基礎,前面已提到過有的是某種酶(如血管壁上的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不足,有的是因為某種受體蛋白有缺陷,而有的又是某種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的缺陷引起,等等。人體自身的膽固醇合成受食物中獲得的膽固醇的調節,吃進去的膽固醇多,體內合成就減少。這是因為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中有一種酶(3-羥3-甲基戊二醯輔酶A還原酶,HMG~CoA reductase)在膽固醇的合成過程中是個關鍵酶,其活性是受食物來源的膽固醇調節的,食物來源的膽固醇多,這種酶的活性就低,膽固醇的合成就減少。而實際存在那樣一種遺傳缺陷,患者的這種酶不受外來的膽固醇調節。那就是說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不受食物膽固醇的影響,因此體內自身的膽固醇合成始終處於高水平,其結果是造成嚴重的高膽固醇血症,素食也不解決問題。可造成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的遺傳缺陷種類很多,甚至有可能一個人身上同時帶有不止一種高脂血症的遺傳缺陷,而有的人一種也沒有,情況頗為複雜。在這方面引用別人的經驗,或勸別人吃什麼好和/或吃什麼不好,往往與人無益,甚至壞事。
我曾經聽一位醫院院長(心血管內科專家)說過那麼一個滑稽而可悲的故事,但是一件真事: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因重病送到醫院就診,原因還沒有查明就突然死了,家屬吵得很厲害,要打醫生,怎麼也說不通。後來做了屍體病理解剖,才發現孩子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發生了致死的心肌梗塞。後來那位院長親自來做死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他是怎麼講的呢,他對那孩子的父親說:「你可以生這個病,我也可以生,醫生對你我這樣大歲數的人,都會考慮到這個病。但是,他那麼小的一個小鬼也得這個病,哪個醫生也想不到那上頭去,那他就該死了!這次不死以後也活不長的,『討債來的』……」他那番話倒還真把那孩子的父親說服了。那孩子那麼小年紀就得心肌梗塞的病,很可能是有多種不良的遺傳背景不巧湊合在一起造成的,確實是很罕見的,也許對他那種情況並沒有什麼好的療法,那次不死以後也很難過好日子。由於那個年代對高脂血症的遺傳背景的認識尚不足,對血脂的化驗指標也還不齊全,對那孩子的意外死亡,後來沒有能進一步隨訪其家系。由於家族性的高脂血症現知至少有5種以上不同的遺傳缺陷型,不過這5種高脂血症的表現不全相同。如果某人身上所帶的遺傳缺陷有其中兩三種合併在一起,那就很麻煩了;如果5種高脂血症的缺陷都具備,可以稱得上「五毒俱全」了。估計很可能也就會像那十五六歲的可憐孩子,不大可能活得長壽。
對於同一種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各人體內產生的抗體球蛋白有各不相同的分子結構,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些人的抗體比較有效,而有些人感染同樣的疾病因子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效率就比較差。對各種疾病,各人的抵抗力也不相同。
因此講養生之道的問題,應該考慮到人的遺傳差異。可以說由於遺傳差異的實際存在,應該沒有一個對所有的人都適合的食譜。各人患的病可能表現相似而實質不同,因此也沒有一種任何人吃了都對的藥方。很明顯的例子是對原發性高血壓症的用藥,現在降壓藥,光指西藥,已有好幾十種之多,但對甲有效的葯,對乙就不一定合適。因為人體對藥物的反應和代謝方式也是受遺傳的影響,各不相同的。以往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就是大夫們也未必都弄清了。有關這方面的認識只是在近二三十年內才漸漸開始深入。對此今後肯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影響到醫學、藥學和有關養生保健的科學。盲目地對別人宣傳講每天應該吃些什麼,不應該吃什麼之類養生之道的說教,應該說已相對落後了。人們如果能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遺傳背景,有針對性地採取適合自己的保健措施,也許會更好些。今天可能這樣講還有一定的困難。但明確講,現在正在向這個方向進展中。
正在迅速發展的一項新興的技術稱為「診斷晶元」(diagnostic array,或diagnostic chips)的檢測技術,原理其實也並不怎麼複雜,並且適用於多樣本、多項目的快速檢測,國內也已開始在使用。估計這種先進技術近年內多數醫院都會引進普遍得到應用並進一步發展。診斷晶元的種類繁多,根據的原理也可不同,應用範圍甚廣,可以用於遺傳的檢查(DNA晶元),如受檢驗者是否帶有某種血紅蛋白病的基因檢查、脂質蓄積症(lipidosis)的基因檢查、苯酮尿症(phenylpyruvica)的已知遺傳基因的檢查等等;利用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可用作「乙肝」(hepatitis B)、「丙肝」(hepatitis C)等傳染病的檢查或器官和骨髓移植前組織相容性的檢測等,今後有可能用於病人的藥物代謝類型的檢測以便選擇對患者最適合的藥物,等等。所謂診斷晶元就是在一張信紙那樣大的塑料片上分成許多方格,每一個方格內固定了一種用於檢測某種病因有關基因的DNA片段、抗體、血型檢測試劑或組織相容性檢測的試劑等。與病人的樣本接觸后,呈陽性反應的那一格就顯出一種熒光來。除了可以用肉眼觀察外還可以用專用的儀器閱讀。也可以設計用作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前從眾多捐獻者中篩選相配的對象的檢查,等等。估計這種技術今後會有快速的發展,用於多方面的診斷和用來了解受檢驗人群中的個體差異。
一旦診斷晶元普遍用於臨床診斷,醫學必將發生重大的改變。大夫們將改變今天憑經驗看病和處方的習慣,而開始根據晶元所提示的病人的個體差異治病。應該能夠做到快速而準確的診斷並確定使用什麼藥物對病人最合適。到那時大夫們也就不會隨便,甚至是道聽途說地勸病人吃什麼好了。這將是醫學的一次重大革命。可以說今天正處在這個劃時代的事件發生的前夕。今天活著的人們應都有可能見到這個時代的來臨。就像醫院裡大夫用電腦處方那樣,幾年前也不是人們能想象的。但今天大城市裡的居民都看見過了,就覺得原來不過是那麼回事。用診斷晶元看病也會是那樣,當大夫們都掌握了也就會感到不過是那麼回事。但到了那時再回頭看看,今天的診斷學有很大的盲區,大夫們處方也不能做到完全針對性的,開錯藥方——哪種葯是用於哪種病的,但與病人不合適的情況實際上今天還無法避免。
雖然今天尚未能普遍使用診斷晶元檢測技術了解自己的遺傳背景之時,至少有部份對人體有較大威脅的疾病已經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譬如對老年體檢現在可做CEA(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CA-199(癌抗原199)、CA-125(癌抗原125)、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異抗原)、AFP(alpha fetoprotein甲胎蛋白,對成人提示原發性肝癌可能)、CA-50、CA19-9等的檢查。可以用其他普通的方法部份替代。譬如比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親屬有些什麼有可能與遺傳有關的疾病並向遺傳諮詢醫生諮詢,請他們代為分析也可以了解一些與自己的健康有關的信息。有了這方面的信息就可以作為自己採取哪些保健措施的參考。大夫們也可以多問問病人的背景情況。比較全面的體檢一次可以了解自己身體的許多情況,再請一位能說得清各項化驗指標的含義的大夫看看化驗單上的結果並給你解釋一下,也可以心中比較有數了。有水平的大夫當然能綜合分析化驗和檢查所見的情況和個人的家系背景並提出看法。
以我本人為例,我就有不少有遺傳背景的病,我的父母都患有原發性高血壓症;我的祖父聽說是中風去世的,估計他很可能也曾有過高血壓;我的外祖父大概也是中風之類病去世的。我的父親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抄家,造反派把他心愛的滿架的線裝書都抄走了隨後發生腦溢血去世的。我兄弟姊妹5人中沒有例外,全部都有原發性高血壓症。不巧我老伴也有家族性的原發性高血壓症,我的岳父有這種病,而岳母沒有。結果我老伴7個姊妹兄弟現在都是50歲以上的人了,其中4個是有高血壓病的,我老伴沒能逃得過,也有這種病。因此我們認定我們的孩子今後過了中年一定也都會發生這種病,從現在起他們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血壓,不能過量飲酒,應吃得淡一些,生活要有規律;避免大熱天從烈日下回到屋裡即用冷水沖澡,以防血壓突然升高發生意外。由於體內新陳代謝率隨年齡的下降,我在過了六十歲之後開始有點發胖。發現這種情況后,開始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量,現在體重在正常範圍的上限以內。
此外我還有一種屬於睡眠障礙的神經科疾病——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常會完全不自覺地突然睡著了。一般的大夫多半還說不清那是種什麼病,甚至有好幾位大夫還很羨慕我,他們以為我會突然打個瞌睡是一種神經類型,能夠一旦感覺疲勞就睡一會兒是可羨慕的,何況打過瞌睡後頭腦還特別清醒。只有神經科大夫知道那是怎麼回事。早年政治學習、開會打瞌睡都被當作不好好改造的表現而挨了批評。後來是在發生幾次晚間騎車在車上打瞌睡,從車上掉下來后(幸好沒有翻到陰溝里去),我才警覺了,去神經科請教了大夫,做了入睡時的腦電圖確診的。當時神經科的丁德雲大夫警告我以後不能學開汽車,不然會翻到山溝里去的。那是一種在人群中並不少見的隱性遺傳病,可能有不少車禍與此有關。對於開車出遠門的人應引起警惕,最好去檢查一下,弄清楚自己是否有這種情況。除了突然發生的,自己事先一點也沒有感覺到的瞌睡外,還有一個典型的癥狀是當我過了四十歲以後就出現當在感到滑稽可笑時,一發笑手足就發軟而要跌倒(猝倒,cataplaxy,也稱絕倒)。此外我還有一些其他睡眠障礙的情況,入睡時有時會發生麻痹和幻覺。以上這些癥狀屬於發作性睡病的「四聯症」,反正我都齊全了。此外還說夢話,有時甚至在睡夢中唱歌。不過我得益於這種病的好處是我的睡眠相當充足,每天能保證在8小時左右,並且一次瞌睡發作過後人顯得特別清醒。我後來就盡量利用這段時間做工作。我幼年時就注意到我的父母早年有時在睡眠中發生驚叫的現象;在以前我也曾有過幾次發現父親睡著的時候突然把他叫醒,他會一時搞不清自己身在何處、是誰在和他說話。按我現在的理解,他被叫醒了而實際上還在夢境中。這類情況大概只有神經科大夫說得清。後來我又發現我的男孩也有時有睡眠中驚叫的現象,估計這之間也許也有什麼遺傳聯繫的。
此外我的叔父有輕度的精神病,疑心忡忡;我的堂兄弟(叔父的兒子)也有點腦子不大對勁,總懷疑自己得了麻風病。為此他一個人遠道趕到杭州來求我幫他解決問題。他並且不讓我碰他,說他的病會傳染給我。我就不相信他那種擔心,拉著他去見了皮膚科專家和麻風病專科大夫。他們給他解釋說他沒有那種病。但他不相信,反說專家水平不如他。一直到他老了才不再擔心自己的「病」太平了些。我的岳父現活過了90歲,但他大約從80歲起就開始越來越糊塗,我去上海看望他,他想不起來我是誰。服侍他的女佣人問他我是誰,他想了些時才說是「外甥」。後來連親人也不認識了,不過還會吞咽食物,其餘都要人服侍。這些是我家屬中不好的遺傳背景,有的對我有影響,有的對我們的子女可能會有影響。
我很幸運的是我家沒有II型糖尿病的遺傳,我的父母都沒有這種病,我的弟妹們也都沒有這種病;從我自己的生化化驗單上看,我沒有高脂血症。按一般葷素兼吃的膳食進食的情況下,所有的生化化驗項目基本上都在正常範圍內。表明我沒有高脂血症的遺傳,也確實沒有II型糖尿病的遺傳背景,我的腎功能也沒有什麼問題,造血機構也正常,每次體檢我的血色素都在14克/每100毫升左右。我老伴家也是如此,她的姊妹和兄弟也都沒有糖尿病。這樣我們就放心一些,知道我們不必過分忌吃什麼,因此我們的餐桌上常有一些雞蛋、水產也偶爾有少量動物肝臟之類。一般認為含膽固醇較高的葷菜,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和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好的脂肪;雞蛋黃雖然膽固醇含量較高,但同時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對人體有益。另外我家還常喝酸奶而不多喝鮮奶,因為我們都是乳糖不耐受者;不過平時要自己注意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雖然沒有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遺傳背景,也不宜於大吃大喝,吃出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也是可能的。我們按現在這樣吃法連年來體檢的生化化驗所見基本上都在正常範圍內,於是我們就放心些。如果有人發現自己的生化化驗有不能理解的問題,可以找大夫分析一下。不過我們必須明確得按時服降壓藥和經常量血壓,尤其在冬季氣溫變化大的時節。而我與老伴所吃的降壓藥又不全相同,個人的情況有些差異。各人的遺傳背景不同,病情輕重也不同,對降壓藥的適應性也不同,我不能向別人推薦,要他們也像我那樣吃法。
每個人應該知道怎麼吃法才對自己是適合的。沒有人能配製出一套「標準餐」推薦給所有的人吃,無論他有什麼不同的遺傳背景的差異,不會發生任何問題,並且對他們來說又都是營養最好、最相宜的。除了基本營養要素的考慮外,很難有一個對任何人都同樣適合的食譜,不能學別人的樣,認為某人身體好,會保養,他吃什麼我也跟著吃什麼;他服什麼葯我也和他一樣。不了解自己與別人的病情差異,尤其是遺傳背景差異,照別人的樣飲食和服藥等於盲從。
「久病成良醫」那句成語按今天的認識水平來理解,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那人生了多年病,用過很多葯,也許有些經驗了。但那只是對他自己那樣的遺傳背景的人可以說他有些經驗了。他又怎麼能懂得背景不同,包括遺傳背景不同,的人該怎麼服藥呢?以前人們相信別人治好病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甚至連有些大夫們也那樣做,他們把治好一個病人的經驗用於另外的病人。甚至把聽那病人說的他吃了什麼後來治好了的當作自己的經驗向別的病人介紹。那樣做有相當大的盲目性。醫學的快速進步,今後人們會逐漸理解到那些做法相當落後和「原始」。
所謂的補品、保健品和營養品也都存在類似的情況,對自己有個是否合適的問題。吃了沒有什麼好處,白花了錢還是小事,應該當心的是有沒有害處。其次,我家很幸運的是,從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代算起我家大概沒有人發生過惡性腫瘤,僅我祖母有一較大的脂肪瘤,那是良性的;老伴家也大致如此。此外我還發現自己對許多種食物和藥品有過敏現象。這種情況可能也與遺傳有關,回憶起來,我一個夭折了的小兄弟(死於結核性腦膜炎,當時還沒有什麼有效的抗結核藥品)和我有類似的情況。譬如我年輕時有一段時間就不能喝可可和吃巧克力糖,只要接觸到少量可可或巧克力,脖子前面有一塊皮膚就會紅腫起來,奇癢無比。那稱為定位過敏。不過對什麼東西過敏會變,後來我對可可就不大過敏了,但開始對口香糖和果醬(可能是對其中的添加劑)過敏,在藥物中我對魯米那過敏,年輕時曾經有一段時間對青霉素過敏(風疹樣反應),而現在又不過敏了,等等。對過敏之類變態反應只要自己心中有數,避免接觸就行。不能吃巧克力只能自認沒福而不能貪嘴。
如有人從家系分析中得知自己直系親屬中有II型糖尿病的遺傳背景,那麼從年輕時起就應該注意控制飲食,攝入較低的熱量,少參加宴會,避免大吃大喝尤其要少參加自助餐的宴會,因為自助餐上人總會選好的吃,並且往往會超過需要量地吃夠本,那其實很傷人。少吃甜食,尤其要少喝酒,以降低胰島素的分泌水平,減輕胰島的負擔。酒精對人的害處除了酒精本身是高的空白熱量(glowing heat,指沒有營養的熱量)之外,還在於酒精氧化以後產生的乙醛。乙醛的毒性比酒精(乙醇)高得多,能使體內許多蛋白質失去功能和活性;對胰腺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造成損傷。因此飲酒,尤其是酗酒不是講究養生的道理。同時應該注意每天的飲食有些綠色蔬菜,果蔬應該選糖分較低而色澤較深的。多增加些體力運動量以提高全身骨骼肌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對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警惕中年時體重的增加會同時出現高血糖的可能。而如果已發現自己的空腹血糖值已偏高,或者糖耐量試驗發現有問題,那就需去看看醫生採取一定的措施了。又譬如有人有原發性高血壓症的遺傳背景,那在年輕時是見不到病的,但應該養成吃得淡些和多飲水的習慣,以減少鈉鹽在體內的積蓄(鈉鹽的積蓄可使血液容積增大而血管的容積是有限的,其結果是引起血壓升高),並應該養成開朗的性格,遇事想得開不生氣、不鬱悶,有「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的涵養,不抽煙,有控制地飲酒,中年後注意血壓的變化及時服降壓藥。因為原發性高血壓和II型糖尿病一樣,都是可以控制而不能根治的,終生都得服藥。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中如有發生過腫瘤的情況的也應引起警惕,分析一下親疏關係,到時去醫院做做相關的檢查是需要的。
以上所舉的例子表明為什麼要針對自己的遺傳背景來養生的道理。高脂血症也是如此,如果並沒有這種病的遺傳背景,平時飲食正常,沒有去大吃大喝,自己的血液化驗也都正常就應該可以吃得自由一些,那樣有利於得到較好地獲得全面的營養。也不必杞人憂天地把自己當高脂血症或動脈硬化病人對待。那樣的養生,精神負擔太大了,太緊張了,嚇出個高脂血症也是可能的——因為緊張和焦慮可以使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分泌增加,體內脂肪動員過多而致血脂升高,也可以使血糖升高。因此首先建議讀者先去較全面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家系遺傳背景,如有可能最好找遺傳諮詢大夫諮詢一下。此外每年做一次較全面的體檢。到了中年應該對體檢更重視些。不要因為對自己的健康背景不了解,誤了警惕可能發生的情況;但也不要疑心忡忡而經常處於緊張之中。心態應該放寬,過於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那也不利於養生,應該淡然而心中有數。
此外,各人的生活狀態和習慣也不相同。雖然有一些是人與人之間共同的,但習性上的差異還是不小。尤其是工作性質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的適合於每個人的共同最佳生活模式。適合於中國人的養生介紹也未必會使外國人感到興趣。因為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健康長壽的老壽星,中國人還不是平均壽命最長的。但我們也沒有必要亦步亦趨地學外國壽星的生活方式。人應該追求的是長而健康的有效壽命,活著受罪也犯不著。
至於吃些什麼保健品好的問題,從生物化學的觀點來講,只有維生素類才是有明確的意義的。因為某些維生素確實存在缺乏症,但對維生素的功能和需要不能僅僅考慮是維持不發生缺乏症的水平。因為有些維生素是否還有已知的功能以外的作用並未完全弄清楚。還有一些代謝輔助因素如輔酶Q、肉鹼(carnitine,這個詞以前誤譯為「肉毒鹼」)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列的,現知人體對這些物質也有像對維生素那樣的需要,作為保健品是合適的。微量元素的需要,本書中已有專文討論,筆者認為作為微量元素需要補充的元素只有鐵和鋅兩種是需要考慮的。鈣不算微量元素,但平時攝入不夠,適量補充是需要的。有了正常的飲食,此外還需要補充些什麼保健品就很難數得上。
但有一類稱為適應原(adaptogen)的藥材對人的保健或許有些意義。所謂適應原藥物,是能幫助人體適應惡劣的環境的功能的藥物。筆者見到的資料,早年蘇聯人做過些這方面的研究,因為西伯利亞也產人蔘:他們把大白鼠用繩子栓住尾巴倒吊起來,腳不著地。那造成大白鼠處在一種緊張狀態中。這樣倒掉幾天,吃東西也讓他倒吊著吃,對於大白鼠來說是處在惡劣狀態,其體內發生的變化起先是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後發生功能衰竭,分泌的皮質激素(cortisone)水平下降。皮質素是關係著生命的重要激素,血液中的皮質激素濃度下降是機體處在惡劣條件下的一個指標。而給予人蔘提取物的倒吊中的大白鼠的血液皮質激素濃度就改變很小,基本維持正常。解釋是人蔘提取物能使大白鼠適應惡劣狀態,這類物質就稱為適應原藥物。我相信如果人處在惡劣環境中,譬如寒冷、過度疲勞或遇到不順意的事時,相當於大白鼠被倒吊起來,是處在惡劣環境中。如果能吃點人蔘、刺五加之類含有人蔘皂甙的藥物,可能得到些幫助。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一天工作很繁重而緊張,適應原藥物也許對應付這樣的狀態有利。但是如果並未處在惡劣狀態下,一天到晚優哉游哉閑得發慌也吃人蔘是否有什麼好處就很難說。體育運動競賽並不規定把人蔘當作違禁興奮劑,說明它對於改善運動競技狀況並無效用。也許正好說明它並不是萬能的補藥。
人到過了中年,所有的內分泌腺體的功能都下降了,譬如腦下垂體的多種激素和性腺激素分泌水平都有下降;胸腺激素也有降低。這些激素中有對體內的同化和免疫機能等有推動的作用。譬如骨機結構中膠原蛋白合成的減退,可以造成老年骨科疾病的增加等等。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正好是這些功能的減弱,免疫機能也下降,如能得到適當補充,這類療法就稱為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前這種補充和替代沒有條件,譬如人的腦下垂體促生長激素,因為這種激素是一種蛋白質,人與所有動物的相同功能的激素分子結構都不相同,過去只能利用遭遇意外死亡的年輕人的腦下垂體提取,因此十分昂貴。以前主要用於垂體功能有障礙的侏儒症的患兒使用。現在能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合成這種昂貴的蛋白質了,如果對老年人適量補充,維持在正常的基礎分泌(basal secretion)的水平應該能改善健康狀況。(記得,生長素有使癌症發生增多的報道。)此外,如胸腺激素和人工合成的促同化激素,也可視情況由專業醫生來考慮如何替補達到基礎分泌水平並且須做一些相關指標的化驗收到一定的療效。但使用不當危害也不小。
養生應該成為一門有深度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教人們吃這吃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