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女性憂鬱症盛行率是男性的兩倍(來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yujuanwu  於 2011-2-26 23: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4評論

(本文節選自康健雜誌2010年6月號第139期)

  情緒鬱悶、提不起勁、食欲不振、失眠、覺得自己沒用、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小心,當你出現上述癥狀並持續兩周以上,你已經有憂鬱症傾向。

  國內外流行病研究皆顯示,女性憂鬱症盛行率是男性的兩倍左右,大約有15至25%女性會罹患憂鬱症。

  女性憂鬱症很少在兒童時期發作,大都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年齡介於20至25歲居多;40至50歲是另一個發作期,因為這兩個時期的女性荷爾蒙變動最劇烈。

  另外,60歲以後的銀髮女性也是一個好發的高峰族群,大多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例如到達退休年齡,自覺與社會隔絕,有被孤立感;還有則是配偶過世,老年身體活動度降低,健康功能退化等,造成情緒低落。

  憂鬱症就像許多慢性疾病,譬如高血壓、糖尿病,不能完全根治,只能做好控制。一旦得到憂鬱症,即使有一段時間覺得好了點,但它可能會重新席捲而來。和一般疾病一樣,憂鬱症病人恢復的狀況,與是否規則治療、發病年齡的早晚、病前性格、治療后的社會適應程度,以及有無良好支持系統等有關。

  以下是給憂鬱症女性的10項教戰守則:

  1 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憂鬱症病人首要之務就是要有「病識感」,咨商經驗豐富的長庚大學行為科學所助理教授楊啟政觀察,很多病人會否認、逃避、偽裝、拒絕,不願正視自己生病,但往往「愈掙扎,陷得愈深」。

  楊啟正叮嚀,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疾病,先把癥狀控制好,穩定之後再加上其他的輔助治療方式。如果放任不管,或者自以為靠意志力就會好,只會使病情像滾雪球,弄到難以收拾!

  2 停止問「為什麼是我」。無時無刻想著「我為什麼會生病?」只會讓人更絕望,更不甘心。不必再問「為什麼是我」,你可能忽視問題已經很久,現在,你就是累了,病了,你的身體已經在對你發出求救訊號,到了需要停下來好好照顧它的時候了。

  3 憂鬱症不是羞恥的秘密。憂鬱症是因為大腦功能不穩定,就像得了「感冒」或「腸胃炎」,一旦身體狀況不好就發作了。

  「不必把負面看法照單全收,更不必隨著毫無根據的批評起舞,」寶安咨商中心心理師李葦蓉指出,病人應體認自己的「精神抵抗力」很差,就是生病了,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如果當成秘密守住不說,獨自默默承受,反而更煎熬,因為你需要周圍更多的支持和協助。

憂鬱症是因為大腦功能不穩定,就像得了「感冒」或「腸胃炎」,一旦身體狀況不好就會發作。患者應承認自己生病了,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無需當成「羞恥」的秘密……(新華社)

  4 不用放大鏡自我檢查。李葦蓉指出,憂鬱症病人習慣拿著「放大鏡」自我檢查,動輒自認是失敗者,把責任統統攬在身上。

  反省是好事,但要變成助力,而不是阻力。李葦蓉舉例,譬如大環境不佳造成投資損失,家庭社會支持系統不夠……並不是你不夠好或不夠努力,你已經儘力,對自己可以交代了。

  5 饒了自己。憂鬱症病人常會杞人憂天,對於未發生的事惶惶不安,而且老是想到最壞的結果。

  每次心情沮喪的時候,先趕緊問自己:「到底是誰的事?」每個人只能打理好自己的事,無法插手過問別人的事,至於老天爺的事,更是無從預測掌控,就把結果交給老天吧!

  6 改變「視盲」。一名曾罹患憂鬱症的醫學院女學生以文字描述情緒轉折,經常莫名其妙地哭泣、無力感、絕望和挫折感,而且,這種負面想法會漸漸擴散,包括對整個人生、社會,都產生了莫大的疑問。

  這名女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提醒,千萬不要把全部的焦點放在自己的疾病,要多參與社交、建立人際網路資源。好的人際互動不但可以轉移注意力,好朋友對你善意的協助,更能讓你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對未來懷抱希望。

  7 關掉自動導航系統。憂鬱症出現的「自動化負面循環思考模式」,往往把患者導入錯誤方向,愈想復原,愈發現無能為力。

  當心情起了大霧,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坐下來耐心等候,」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提醒。

  可以用理性抽離的方法把自己剖開,感覺像是在看待別人的問題,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觀察它、記錄它、揣摩它,知道這一切終究會過去,也就不覺得有那麼可怕了。

  8 保持規律作息。「睡得好」、「吃得好」、「按時服藥」是憂鬱症病人最需要遵守的三大原則,每天睡前服一顆抗憂鬱葯或助眠藥物,這沒什麼好難為情,可以讓免疫、循環系統維持正常運作,病才好得快。

  9 善用身體氣壓計。預測天氣的好壞需要靠氣壓計,你也可以利用「身體的氣壓計」來偵測自己的狀況。

  做法是找一個你認為對壓力及困難反應相當敏感的身體部位,譬如肩頸、胸部或腹部,每天特別觀照它,留意它的變化,是否收縮、緊繃或不舒服,一旦狀況不佳,可用冥想、深呼吸、按摩、泡澡或其他放鬆訓練,減輕壓力。

  10 不做「耗歇的漏斗」。瑞典籍心理學家亞斯伯教授(Marie Asberg)曾提出「耗竭漏斗」的理論:情緒持續走下坡的人,通常也是最認真負責的工作者,他們會過濾生活中看似可有可無、滋養身心的活動,就像漏斗,不斷流失可以儲備能量的休閑娛樂,讓生活圈變得愈來愈小。

  憂鬱症患者絕對不宜從事更繁重的工作,也不做複雜的思考和決定。你需要的是度假,參加講座,到社福機構做志工,看喜劇電影,拜訪好友,或者從事過去一向喜愛的消遣嗜好。但切記,這些「活動」不包括喝酒或服用任何未經醫生許可、會引起亢奮的藥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冷眼向洋 2011-2-27 01:30
其實鬱悶誰都有,整天咧著嘴笑的是傻子。只是,怎麼調整的問題。老覺得自己特牛,就是沒有用武之地才擰巴呢。那倒不是抑鬱,估計得是躁狂一類
回復 yujuanwu 2011-2-27 22:53
冷眼向洋: 其實鬱悶誰都有,整天咧著嘴笑的是傻子。只是,怎麼調整的問題。老覺得自己特牛,就是沒有用武之地才擰巴呢。那倒不是抑鬱,估計得是躁狂一類
很好。調整非常重要。
有時人的身體器官細胞長期缺乏某些營養素,當然不是它們的錯,是我們每天沒有注意到攝取均衡的營養,每天身體所需的46種營養素,除非有高科技的幫忙,我們真的做不到。如果是這樣,因為營養缺陷影響身體器官的正常功能,還是以提供人體細胞所需的均衡營養為解決之道。
回復 冷眼向洋 2011-2-27 23:49
yujuanwu: 很好。調整非常重要。
有時人的身體器官細胞長期缺乏某些營養素,當然不是它們的錯,是我們每天沒有注意到攝取均衡的營養,每天身體所需的46種營養素,除非有高科 ...
謝謝,我也曾是醫生,我總和我的病人說,只要飲食平衡,基本營養是沒問題的,因為,營養的吸收是需要營養素之間的比例適當,比如,鈣磷比例。
我倒是對你這個教練工作感興趣。你是光調食譜,還是也制定鍛煉計劃?
回復 yujuanwu 2011-2-28 17:14
冷眼向洋: 謝謝,我也曾是醫生,我總和我的病人說,只要飲食平衡,基本營養是沒問題的,因為,營養的吸收是需要營養素之間的比例適當,比如,鈣磷比例。
我倒是對你這個教練 ...
謝謝你的提問。很高興你曾是醫生。

你知道嗎?我的老師也曾經是從事病理學研究工作,現在全職於幫助很多人改善健康和控制體重,其實健康之道很簡單: 1.多喝水,2.吃營養均衡的新鮮食物,3.每天活動,4.多休息,5.每天深呼吸。

歡迎你登錄參考:http://www.healthiswealth.net/

祝你健康快樂每一天。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