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復旦憶舊----抄梁啟超書的美女學生

作者:fanghuzhai  於 2021-7-22 07: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抄梁啟超書的美女學生

網上得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維錚2012年去世的消息,想起了在復旦時的一些事。

我大學畢業后考上本校的研究生。那是本校的第一批研究生。當時復旦借調了本校英語系的索天章教授。作為交換,本校提出請復旦外文系代培本校的第一批研究生,就是研究生的課程在復旦上,最後的論文回本校做。

我家在北京有個老街坊郭先生,比我媽媽大,但是屬於同輩。我從小叫他郭舅舅。那年放假回北京去他家玩的時候,我說起我開學要去復旦了。他說介紹個人給你認識,也好有個照應。便給了我朱維錚的名字。

了復旦以後,我去歷史系找朱教授。趕上他在上課。不便進去,就在樓道里等。只聽得他講課的聲音。下課後他出來。我迎上去。因為我是個生人,我感覺他有點戒 心。我自我介紹以後,說是我北京的朋友介紹過來的。他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想起來之後,說:主要是我愛人跟他們熟。那語調聽起來有點冷。不過他也客氣地 說了如果有事可以找他的話,但是我後來沒有再找過他。我更沒有見過他愛人。我覺得既然這關係不是很密切,就沒有任何理由再去找他。再說我們在上海就是念書 而已,也不會有什麼值得麻煩別人的事情。

復旦外文系附近有個教學樓。研究生的英語課大多在那個樓里上。教室都很小,但是有一個很大的階梯教室。沒課的時候常常有不多的學生在那裡自習。我自然也是這些學生之一。有的時候周末大清早就去,一個人靠窗坐著,獨自享受那種大學校園裡的寧靜氣氛。

而久之,我發現一個美女學生也喜歡總到那個教室自習。她個子不高,身材苗條,喜歡穿喇叭口的牛仔褲。她的樣子我現在無法描述清晰,我只記得她引起我注意, 是她的臉型像一隻可愛的小狐狸。我這個人就是喜歡相貌有點個別的女生。那種大眾說的什麼鵝蛋臉,柳葉眉,櫻桃小嘴直鼻樑之類的,我覺得都屬於俗套的一類, 沒有特點。

很長時間我們沒有說過話,因為沒有理由說話。我又不會吃飽了撐的穿過幾排座位去跟不認識的人搭訕。她也是一個很專註的學生,從來不會東張西望飛媚眼什麼的,所以連個機會都沒有。偶爾的時候,如果教室里就我們兩個人,可能有過點個頭表示打個招呼的事。但是沒有說話。

是我對她有點好奇。好像是一次她坐在我下方一排,我看到她在抄一本書。我後來進一步發現那是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下我更好奇了。我無法把一 個穿著時髦,年輕美貌的小姑娘和這種古董聯繫到一起。就借著這個我跟她搭訕了一次。她告訴了我什麼我忘了,反正沒有通報姓名。我只記得她說是朱維錚的學 生。我想可能是研究生吧。

那以後雖然也還常在教學樓碰到,到底也沒有再接觸過,不過點個頭罷了。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讓我給朱維錚寫過一封信,問他關於文化問題,居然還收到了他的回信。我給他寫信的時候也並沒有再提北京那個鄰居的事。他可能也就是當我是一個普通的讀者。現在我看這封信,可以說是完全不懂。到底隔行如隔山。 這封信已經看不出是哪年的了。只有日期,現在錄在這裡: XX同志: 上月16日賜函,因出差故,今始拜讀。遲復為歉。 謝謝您撥冗閱讀拙文並賜以高見。 文乃去夏在滬一次文化講習班上的報告,以後敝校學報要刊登,便給了他們。近十年我主要研究中國文化史,與學術界一些朋友合作時常組織一些學術討論。在討論 中,常常感覺我們有將歷史與現實完全等同的傾向。我以為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這樣對於文化和文化史不加區別,將妨礙討論的深入。因而不揣淺陋,提出 廓清基本概念問題,供學界同好批評。 您最後提出的問題,令我甚感興趣 []。多年來,我一直申說研究思想文化史,不應從觀念到觀念。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早已指出,觀念的東西不過是在頭腦中變了位並且變了形的物質性的 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又早已指出,研究觀念的歷史,應該注意政治進程對於思想進程的真正的歷史的干預。我以為這是合乎歷史實際的結 論,而研究各種觀念形態史的學者有不少對此事忽視的。文化不限於觀念形態,在我看來它是精神和物化的精神的綜合,因而更不應從純觀念角度研究。拙見已大體 在近幾年發表的幾篇拙文中討論過。 合理的東西應該是現實的,但在目前未必是現實的。這是黑格爾早已提過的著名命題。從文化史的過程來 看,這個辯證的命題是正確的。但我是研究歷史的,不想去預測未來。在我看來,將歷史是什麼的問題說清楚了,才能進一步討論為什麼怎麼辦的問 題。否則,文化傳統是怎麼回事,還在若明若暗之中,那麼無論對它怎麼評估,都可能如魯迅所說解剖刀不中腠理。我希望在基本概念上有共同語言,大家來做弄清是什麼的工作,可能對深入討論有益。未知您的高見如何? 弄清是什麼,需要分工合作,進行艱苦的潛心研究。對中國文化的過去,總 不能老是若明若暗下去。潛心於歷史,可能被人認為是迂腐,或者脫離實際。但歷史實際也是一種實際,不了解過去便不可能深刻理解現在,展望未來。所以我仍然 以為這個工作非做不可。近年我和學術界一些朋友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便是想做足這方面的工作。 受到賜函的啟發,說一點想法,給您的思考助興。 專此奉覆,順候 時綏                                                                                                             朱維錚                                                                                                                  三月十三日

 

註:我的問題是關於文化的合理性。我認為不同文化是可以互為標準的,不能以此文化肯定或否定彼文化。那麼文化合理性的依據何在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7: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