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出問題的原因?
心理出問題的原因在於嬰幼兒期受過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多半是跟父母的關係。一個兒童的心理要發展起來,第一個是要跟父母的關係正常。這個原因是因為父母是孩子進入這個世界第一個要接觸的人,父母對待這個孩子的方式,決定了這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感受。如果父母給與的是愛和熱烈的歡迎,充滿愛的胎教,這個孩子的性格當中積極的成分就會多一些。如果這個孩子從父母那裡所感受到的是拒絕,其實很多孩子感受的極端拒絕比較少,多的是冷漠,無暇顧及孩子的父母,轉回來說,這個孩子的心理就會一直停留在需要被父母認可和接納的狀態,如果他從父母那裡沒得到接納,他會轉去其他人來獲得這種接納和認可。
3.心理受挫之後的影響?
心理上一旦出了問題,他的心理狀態會停留在被受傷的那個狀態。此後其人的心理行為,多半會受到當時受傷的心理狀態的影響。比如說,被父母拒絕和冷漠對待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沒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交往當中處於被動的狀態。極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他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治癒的話,即使結婚,他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心理受傷的孩子很可憐,他們大部分人生活在過去創傷和挫折的陰影下,其實在努力擺脫過去的陰影。極少有人幻想自己成為什麼人,大多數的孩子一旦受傷,會拒絕和遠離這個社會,而非走入這個社會。當然,他們的行為模式的確是非常想獲得這個世界的接納和承認,希望可以獲得他人的關愛。比如有些極端愛打扮的女孩,要去整容獲得這個世界的接納,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比如有的人極度追求金錢和名聲,也往往是為了獲得關注。但是一旦你走進這個人的內心,你可能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個孩子。例子比如MJ,他的心理狀態停留在孩童時期,他是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才出名,這個不知道,但是他的心理顯然停留在孩童時期,參見貝殼村村民世道變了的分析,如水歸水。
4.是否所有不正常的行為都來源於心理疾病?
有些人的行為模式,並非由於自憐或者自戀,而是因為從父母那裡潛移默化學到的。父母的人際關係模式,基本上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模式。比如抽煙的孩子,如果你追溯到孩子父親,可能是抽煙的。打孩子的父母,很可能他們自身童年時期就是經常被打的。喜歡騙人和誇大事實的孩子,倒不一定是童年期受過挫折,而是其父母和周圍的環境很可能都這樣做事情。所以,你去觀察一個孩子的父母,基本上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性格。
5.誰有心理問題?
由於心理學是近幾百年才發展起來的理論,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著一些一些心理問題。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但並非就是別人有病,所以,請不要輕易就受傳媒的影響,動不動就拿憂鬱症等等這樣的帽子來往別人身上扣。心理學的繁盛其實是人性個性化被得到尊重的一個社會發展方向,其前提是要承認個人是不同的,但是又要承認群體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強調集體文化的中國,很容易會發現心理疾病的孩子比較多。我們中國的心理學發展,也不完善,如果你去考察中國的家庭,有問題的特別多。是因為心理問題在中國還沒有被正確對待。我們這一代,以及我們的下一代,都是需要學習心理學的一代人,善待我們的孩子。
6. 心理出現問題之後,如何治癒?
就一個字,愛!心理出問題的原因是童年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愛和關注,所以你只要給與受到傷害的心充分的愛和專註,他就會獲得力量。所以心理醫生第一個條件其實是要充滿愛心的,而不是你懂得多少理論。哪裡能找到愛?信仰是一個答案,因為上帝是一切愛的源頭,這一點我可以從我閱讀的大量見證以及在教會所觀察到的問題來肯定。其他人的愛行不行,只要是真愛,都可以!問題是人的經歷和愛往往都是有限的,而一個人心理出問題的時候,就如同一個黑洞,所以就算是心理醫生那裡通常也只有10%的人被治癒,這個數字來自於我閱讀的心理學書籍 《少有人走的路》。廣泛的說,一個人即使童年期受到過重大的心理挫折,只要其後來成長的環境是充滿愛的,他的性格就是向上發展的。出問題的是當他再次遇到被拒絕,比如失戀、失婚,失業這樣的事件的影響,往往會拉著一個人的心理再次往下滑落,走向消極的一面......
7.我們該如何對待心理上有挫折的人?
就如前面所說,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受挫的時候。這個時候,鼓勵和支持最重要,因為這樣能讓他恢複信心。其實說到根本,是用愛來對待周圍的人。如果你遇到童年期受過挫折的人,更加需要用愛來對待他們。因為他們需要支持、鼓勵來進行信心重建。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你一定要溫柔和帶著憐憫的心多鼓勵他,這樣對於他走出心理問題特別有幫助。其實能真正做到這樣的人極少極少!
如果你自己也是這樣一個在童年時期受到過心理挫折的人,其實不少這樣的人通常自己是不知道的。請你善待自己,學會鼓勵自己,還有,強烈推薦上帝的愛,你甚至都可以試著禱告,因為這樣的人通常上帝非常憐憫。據說,好的心理醫生比較少,這個人群沒有接觸過,但是要學會保護自己。
不管一個人懂得多深的理論,他如果沒有愛,就不適合去做心理學的醫生。因為心理學的醫生第一個要求是要有愛心。這就如同我們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不是看老師是否漂亮,而是看他們是否有愛心一樣,同意的道理還適用於教會傳道,如果一個牧師懂得再多,卻自高自大,內心冷漠,他的傳道也很難有感染力。
所以,如果要找心理醫生,要看是否合適,而且要看這個醫生是否有愛心。因為在童年裡受過傷的孩子,他們特別需要憐憫,需要這個社會的關愛,所以對於心理學醫生的第一個要求是要懂得愛,因為只有愛才能治癒心理疾病。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醫生,應該是充滿了同情和憐憫,帶著愛心的。
文獻部分要整理需時間,恕不整理了,如果有疑問,歡迎大家討論,文章如有武斷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