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淺談心理學--童年陰影

作者:redbud  於 2009-7-26 02: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靈性生活|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37評論

關鍵詞:

淺談心理學--童年陰影
redbud 原創於倍可親 2009-7-25
心理學是我所感興趣的領域,也是我一直在研究的。關於心理學,一直想寫點東西,但又怕寫不好,此文寫得比較粗淺,請原諒。

我對於心理學懂得不是很多,最早是個人興趣,只是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後來在心理學系修過幾門課,在讀博士期間,也算是順著自己的心意,選擇了行為學作為自己專業研究的基礎,行為學的基礎其實是心理學。在通用的社會學研究當中,很多學科的研究出自於心理學,可以說,大概發展了一百多年的心理學是現在社會學科的基礎,除了廣泛的社會學理論。如果要追溯到微觀的個人行為,組織行為,都要追溯到心理學。現代商學的研究基礎,無論理論還是研究方法,許多都借鑒於心理學理論,因此我有機會接觸不少心理學的理論。尤其是我的畢業論文閱讀了不少人際關係的理論,恰巧來源於心理學。就我自己的感受來談談童年時期的心理發展對於人的影響。
1.心理學的基本
談論心理學,要承認一個人有兩個成長期,生理成長和心理成長。心理和生理的成長並非一致和同步,所以這就有了現代的心理學理論。其理論之一是,一個人童年時期甚至胎教時期如果受過挫折,其心理基本上停留在嬰幼兒時期,所以其行為是非常自我的,但這個自我並非自戀,更非自大等等,而是其心理上的發展受傷和停頓了。打個比方,你如果要求一個3歲的孩子,去做18歲的孩子去做的事情,理解18歲的孩子甚至擔負30歲的人該擔負的責任,他可能根本不能理解,更談不上如何負責任了。一個心理上受到挫折的人,他的心理狀態和年齡可能就停頓在受傷的那一刻,心理受傷會讓一個人走不出自己,看不到自己以外的東西,就好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所以,一個心理上受到挫折的並非自戀,而是其心理不曾發展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且對他人負責的心理狀態。

2.心理出問題的原因? 
心理出問題的原因在於嬰幼兒期受過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多半是跟父母的關係。一個兒童的心理要發展起來,第一個是要跟父母的關係正常。這個原因是因為父母是孩子進入這個世界第一個要接觸的人,父母對待這個孩子的方式,決定了這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感受。如果父母給與的是愛和熱烈的歡迎,充滿愛的胎教,這個孩子的性格當中積極的成分就會多一些。如果這個孩子從父母那裡所感受到的是拒絕,其實很多孩子感受的極端拒絕比較少,多的是冷漠,無暇顧及孩子的父母,轉回來說,這個孩子的心理就會一直停留在需要被父母認可和接納的狀態,如果他從父母那裡沒得到接納,他會轉去其他人來獲得這種接納和認可。

3.心理受挫之後的影響? 
心理上一旦出了問題,他的心理狀態會停留在被受傷的那個狀態。此後其人的心理行為,多半會受到當時受傷的心理狀態的影響。比如說,被父母拒絕和冷漠對待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沒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交往當中處於被動的狀態。極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他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治癒的話,即使結婚,他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心理受傷的孩子很可憐,他們大部分人生活在過去創傷和挫折的陰影下,其實在努力擺脫過去的陰影。極少有人幻想自己成為什麼人,大多數的孩子一旦受傷,會拒絕和遠離這個社會,而非走入這個社會。當然,他們的行為模式的確是非常想獲得這個世界的接納和承認,希望可以獲得他人的關愛。比如有些極端愛打扮的女孩,要去整容獲得這個世界的接納,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比如有的人極度追求金錢和名聲,也往往是為了獲得關注。但是一旦你走進這個人的內心,你可能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個孩子。例子比如MJ,他的心理狀態停留在孩童時期,他是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才出名,這個不知道,但是他的心理顯然停留在孩童時期,參見貝殼村村民世道變了的分析,如水歸水

4.是否所有不正常的行為都來源於心理疾病? 
有些人的行為模式,並非由於自憐或者自戀,而是因為從父母那裡潛移默化學到的。父母的人際關係模式,基本上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模式。比如抽煙的孩子,如果你追溯到孩子父親,可能是抽煙的。打孩子的父母,很可能他們自身童年時期就是經常被打的。喜歡騙人和誇大事實的孩子,倒不一定是童年期受過挫折,而是其父母和周圍的環境很可能都這樣做事情。所以,你去觀察一個孩子的父母,基本上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性格。

5.誰有心理問題? 
由於心理學是近幾百年才發展起來的理論,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著一些一些心理問題。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但並非就是別人有病,所以,請不要輕易就受傳媒的影響,動不動就拿憂鬱症等等這樣的帽子來往別人身上扣。心理學的繁盛其實是人性個性化被得到尊重的一個社會發展方向,其前提是要承認個人是不同的,但是又要承認群體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強調集體文化的中國,很容易會發現心理疾病的孩子比較多。我們中國的心理學發展,也不完善,如果你去考察中國的家庭,有問題的特別多。是因為心理問題在中國還沒有被正確對待。我們這一代,以及我們的下一代,都是需要學習心理學的一代人,善待我們的孩子。

6. 心理出現問題之後,如何治癒?
就一個字,愛!心理出問題的原因是童年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愛和關注,所以你只要給與受到傷害的心充分的愛和專註,他就會獲得力量。所以心理醫生第一個條件其實是要充滿愛心的,而不是你懂得多少理論。哪裡能找到愛?信仰是一個答案,因為上帝是一切愛的源頭,這一點我可以從我閱讀的大量見證以及在教會所觀察到的問題來肯定。其他人的愛行不行,只要是真愛,都可以!問題是人的經歷和愛往往都是有限的,而一個人心理出問題的時候,就如同一個黑洞,所以就算是心理醫生那裡通常也只有10%的人被治癒,這個數字來自於我閱讀的心理學書籍 《少有人走的路》。廣泛的說,一個人即使童年期受到過重大的心理挫折,只要其後來成長的環境是充滿愛的,他的性格就是向上發展的。出問題的是當他再次遇到被拒絕,比如失戀、失婚,失業這樣的事件的影響,往往會拉著一個人的心理再次往下滑落,走向消極的一面......

7.我們該如何對待心理上有挫折的人?
就如前面所說,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受挫的時候。這個時候,鼓勵和支持最重要,因為這樣能讓他恢複信心。其實說到根本,是用愛來對待周圍的人。如果你遇到童年期受過挫折的人,更加需要用愛來對待他們。因為他們需要支持、鼓勵來進行信心重建。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你一定要溫柔和帶著憐憫的心多鼓勵他,這樣對於他走出心理問題特別有幫助。其實能真正做到這樣的人極少極少!

如果你自己也是這樣一個在童年時期受到過心理挫折的人,其實不少這樣的人通常自己是不知道的。請你善待自己,學會鼓勵自己,還有,強烈推薦上帝的愛,你甚至都可以試著禱告,因為這樣的人通常上帝非常憐憫。據說,好的心理醫生比較少,這個人群沒有接觸過,但是要學會保護自己。
不管一個人懂得多深的理論,他如果沒有愛,就不適合去做心理學的醫生。因為心理學的醫生第一個要求是要有愛心。這就如同我們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不是看老師是否漂亮,而是看他們是否有愛心一樣,同意的道理還適用於教會傳道,如果一個牧師懂得再多,卻自高自大,內心冷漠,他的傳道也很難有感染力。

所以,如果要找心理醫生,要看是否合適,而且要看這個醫生是否有愛心。因為在童年裡受過傷的孩子,他們特別需要憐憫,需要這個社會的關愛,所以對於心理學醫生的第一個要求是要懂得愛,因為只有愛才能治癒心理疾病。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醫生,應該是充滿了同情和憐憫,帶著愛心的。


文獻部分要整理需時間,恕不整理了,如果有疑問,歡迎大家討論,文章如有武斷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1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7 個評論)

回復 xinsheng 2009-7-26 03:20
很好。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7-26 03:21
把有病的人當病人看就對了。
回復 宜修 2009-7-26 03:41
xinsheng: 很好。
就記住了一個字「愛」。謝盒子姐!
回復 戶人 2009-7-26 04:03
嗯,父母的影響最大。
回復 宜修 2009-7-26 04:53
戶人: 嗯,父母的影響最大。
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父母者深思、反省。
回復 奔騰之海 2009-7-26 05:00
小孩子自從出生接觸到什麼就學到什麼,父母是第一位老師。
回復 redbud 2009-7-26 06:09
ww_719: 謝謝!!不錯!!你真好學呀..哈哈  ...
呵呵,純屬興趣和業餘愛好
回復 redbud 2009-7-26 06:09
奔騰之海: 小孩子自從出生接觸到什麼就學到什麼,父母是第一位老師。
是的
回復 redbud 2009-7-26 06:12
ww_719: 這已經就很好了!!!
謝謝鼓勵
回復 穿鞋的蜻蜓 2009-7-26 06:13
心理學把人概念化了,心理醫生把人病態化了,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可以預防,但總有免疫失衡的情形,那些父母愛之類的說法,可以證明,也可以反證,當然人的成長環境對人格養成有最大的影響,不可以絕對化,在現實中也沒有標準化理想化的人格,那些成功的人中受到的各種打擊創傷往往最多吧。最好的心理醫生是自己。自己不會把自己當成病人。很多心理醫生本身的人格就是病態的。像你所說,因為他們沒有愛。
回復 xinsheng 2009-7-26 06:18
宜修: 就記住了一個字「愛」。謝盒子姐!
是啊。心中有愛,包容一切。
回復 宜修 2009-7-26 06:21
xinsheng: 是啊。心中有愛,包容一切。
共勉!
回復 redbud 2009-7-26 06:25
穿鞋的蜻蜓: 心理學把人概念化了,心理醫生把人病態化了,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可以預防,但總有免疫失衡的情形,那些父母愛之類的說法,可以證明,也可以反證,當然人的成長環
同意自我探索和自我醫治,但有時自我醫治較難,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根源,尤其是童年期的傷害,很難回憶和聯繫在一起。我在輔導的過程當中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

不過成功人士不代表心理健康
回復 xinsheng 2009-7-26 06:37
宜修: 共勉!
共勉!
回復 穿鞋的蜻蜓 2009-7-26 07:14
redbud: 同意自我探索和自我醫治,但有時自我醫治較難,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根源,尤其是童年期的傷害,很難回憶和聯繫在一起。我在輔導的過程當中看過不少這樣的例
這種童年傷害與心理治療有多大關係?比如說,出身名門的F 羅斯福總統的夫人的童年回憶充滿了痛苦和怨恨,直到到英國上女子學校后才逐漸擺脫陰霾,受到關愛器重,脫穎而出,充分地發展了自己。多數人不會因為逆境就垮掉,所以也不必把它誇大為病因,人的可塑性和抗壓性是超乎想象的,反而培養出堅毅頑強的性格,遇到有利的環境時機,就變成成功的內因。當然幼時的遭遇多少會影響成人後對一些事情的想法和態度,那也是自然的反應,不見得是病態,也會與以後的人生經歷比較而逐漸成熟。應該辯證地看「傷害」。

對,任何人包括成功人士都有心理不健康的時候,那就像我前面說的,人的心理健康免疫系統總有失衡的時候。至於那些與價值觀個性等有關的心理表現就更難判斷了。

很冒昧,總覺得心理問題不能只當作病來治。
回復 redbud 2009-7-26 07:29
穿鞋的蜻蜓: 這種童年傷害與心理治療有多大關係?比如說,出身名門的F 羅斯福總統的夫人的童年回憶充滿了痛苦和怨恨,直到到英國上女子學校后才逐漸擺脫陰霾,受到關愛器重,
我也同意你說的,不能只當病來醫治。心理問題不是病,如果心理問題是病的話,每個人都是病人,因為每個人都在某個階段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

你說的關於陰影塑造人的性格的觀點,我都同意。

心理學上的觀察,不是每個童年有陰影的人,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性格,有的人遭遇童年重大創傷,成年後還是一樣心理健康,生活幸福。

目前所研究的心理學主要是幫助那些童年有創傷,心理發展停滯,不能突破自我的人。
現有的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
回復 穿鞋的蜻蜓 2009-7-26 08:08
redbud: 我也同意你說的,不能只當病來醫治。心理問題不是病,如果心理問題是病的話,每個人都是病人,因為每個人都在某個階段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

你說的關於
嗯。謝謝介紹。有機會再看點兒這方面的。
回復 carpe.diem 2009-7-26 08:34
好文!然而就大體來說,我傾向蜻蜓的看法多一點。心理學有點兒像天文學,觀察容易定論難。這樣的探討開人耳目。謝謝樓主。
回復 carpe.diem 2009-7-26 08:38
穿鞋的蜻蜓: 心理學把人概念化了,心理醫生把人病態化了,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可以預防,但總有免疫失衡的情形,那些父母愛之類的說法,可以證明,也可以反證,當然人的成長環
高見。說的有理。
回復 manjing 2009-7-26 09:19
一個人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學齡前父母就是最早的啟蒙老師.我母親沒什麼文化,但為人善良,我父親是大學文憑,我從小愛看書的習慣就是跟隨父親的吧.他休息的時候總是看書看報..我有著父母的互補的性格.不輸人也不過分,不輸人是受我媽影響,吵架也要爭道理,不過分是受我爸的遺傳,除非對方有對我趕盡殺絕之意.而我曾經交往的對象,種種交往中的態度,方式,原來都是由他母親遺傳而來,一模一樣.只要矛盾發生,哪怕小小的矛盾,對方就如其母親一樣不理人,一句不說,壓抑自己,每次都要冷站一個月,似乎這就是她們視為有高人一等的志氣.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一再辜負我,最後形同陌路.還有就是我常聽到他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難怪有一回他母親無事生非挑起我和他吵架,他依然理直氣壯告訴我,他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就算他媽媽是錯的也是對的,他就是要維護他媽媽.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42

返回頂部